insight

工程技术,地产投资,信仰家园,时尚生活
个人资料
正文

香港浮世绘

(2014-03-12 02:17:59) 下一个
来源: 苏海生的日志

编者按:《香港浮世绘》的作者是Elle,是我的本家(另外一个是小小胡 Corrine),也是我华政的师妹(小两级),港大的师姐(高两级)。Elle大气随和,快人快语,在MCL的诸位同学中颇有威望。更关键的是,她也是最热心信息源头,最慷慨的会员卡主,哪里有打折,哪里有促销,哪里有美食,哪里就会有Elle和我们的身影。虽然昨日Elle已经重新杀回上海滩,但Elle在香港整整三年,可以说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体验。下面这个系列就是她的心血,从港男港女谈到两地差异,从黑帮传说武林轶事说到九龙皇帝风水文化,读来饶有趣味。征得她的同意后转载在这里,大家读完后一定会有很多共鸣——原来香港也可以写得这样有趣和生动。师姐夫功夫茶一度曾想Elle引入记者行当,这是赤裸裸的挖墙脚的行为,我们坚决反对——在枯燥的法律行业里发掘一个具文字天份的,可比在记者群中找几个有当律师潜质的,难多啦!Elle在杀回大本营后,一切顺心!我相信,香港仍将是你最留恋的地方。也祝愿即将迁居首都的Emily师姐,在这个城市里能因为我们的存在,而重新找到家的感觉。ANYWAY,先暂时双城记吧。

 

港男篇

香港人给我的印象就是“汲汲营营”,这个词看来贬义,其实此处是很中性的用法。没有很大的野心,没有很宏观的vision,没有高屋建瓴的纲领,在这个利字当头的城市里凭自己的努力很实际的生活着,很明白麦兜的故事为什么会红极一时。前一篇讲到港女不够有深度,其实是我用词过度了,随便judge其他人的生活方式是不好的习惯,其实这种脚踏实地的汲汲营营也没什么不好的。 

扯远了,说回港男。 

很多港男都符合“电车男”的标准,在这个对日本文化崇拜到莫名其妙的城市,街机、PSP、漫画、CDA片、写真集、手办铺天盖地。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风气开放的缘故,显得特别好色,不过鉴于这只是真小人和伪君子的区别而已,就此带过。不过在这个雌性化的社会里,他们可比电车男要注重外表的多了,一个二个像比赛似的争做“潮人”,瘦小、上了发胶的头发、黑框眼镜、仔裤波鞋look就是他们的集体icon 

当然这些是小男孩,中年男子多半两极分化成街头和精英两类,街头的阿叔镇日做工揾食养家,和气而平庸,有的还依稀可以从面上看出几丝江湖气;中环出入的那些天天西装革履的senior,简直就跟煲呔一个模子出来的,笃悠悠老派的绅士风度,谈到business则又是TVB剧情般的戏剧化。 

我一度很奇怪,英式教育教出来的,理应不是骑士也是绅士,为啥这些在港男身上体现的一点也不明显(后来发现香港的教育其实和真正的英式教育相去甚远,混杂了西式中式、素质应试、殖民色彩加上潮汕思想,此是后话,暂且不表)。猜测这就是男女平等社会的必然结果,在本质骄傲精明的港女面前,这种强者对弱者的风度也无甚必要,最多偶尔洗干净拿出来装点门面增加点情趣而已。 

正如小简才女曾经说过的,最初我们这些外来者总是会诧异于这个社会对于贫富差距的冷淡,这本是一个非天堂即地狱的丛林,但深水埗天水围一家老小住在五十年代建造的鸽子笼或政府公屋里的底层百姓,对于浅水湾和半山的豪宅们也并无太多嫉恨和抱怨,有时甚至是纵容。普通港男出去滚、包二奶,被骂作世纪贱男,而名流富商公开养数个姨太太争风吃醋,大众却觉得理所当然。 

别跟我说什么慈善什么回馈社会,谁不知道那东西做秀的成分远大于实际效果,我把它归结为对于强者的崇拜。后来有一次一个很爱观察社会的香港男生告诉我说,是对这个体制的总体公平性有信心和憧憬,大多数人都相信,只要我肯努力,够聪明,抓的住机会,我就会像李嘉诚一样成为华人首富! 

这也是为何上海和香港女生同样受着良好教育、同样强势精明,但上海女人在职场上的拼劲和野心远逊于香港女人的原因。如果我输,是我时运不济,是我不够醒目,但不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这是我虽然诸多挑剔,但还是喜欢这个城市的原因。

 

港女篇

在香港待了也不算短的一段时间了,从学习到工作,高高低低都有过,对这座城市最初的浅薄的TVB印象渐渐淡去,有时也能作为半个香港通给人介绍历史地理人文了,于是觉得还是可以写一写。

张爱玲说这是一座华美而悲哀的城,虽然太过文艺年代也有些久远,但是本质上来说是并不错的。东方之珠,世界三大金融城之一,辉煌一时的电影业,无处不在的时尚,自由廉政高效,几乎可以代表这个民族在当代的最高成就;但是香港的悲哀正在于她的光环在渐渐的淡去,她的子民也全然不再是邵氏老电影一般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弱肉强食法则和数次风暴的冲击使得她显得脆弱而又浅薄。

香港人是很有趣的一个群体,大约是英式教育及现代市民意识,几乎所有初与他们接触的人都觉得耳目一新,温和、善意、有礼貌、有教养,总之就是一个发达地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的模样。但是其实接触久了就会发现其实他们也就不过是普通的现代人,只不过把他们那份骄傲的精明掩饰的比较好而已,在捍卫或者夺取利益的时候半点也不手软,而既然有这么多掩饰和防备,那么很多时候是没有办法开诚布公的交心的,我的原则是这种朋友不要也罢,浪费我维系的心力。

我总是喜欢把香港人和上海人相提并论,这是两个非常有特色的群体,同时又非常相似,可以讨论的共同点很多,不赘述。不过我还是喜欢上海人多些,他们那份骄傲的精明很少费力掩饰,虽然有时显得难相处,可他们一旦喜欢你那么就会尽可能的对你好,换言之,值得结交。所以我虽然也喜欢香港人,但上海朋友远多过香港朋友。

每次看到有的中国人(两岸三地)对着日本人的沉静谦恭欢喜赞叹都想要大笑。日本是一个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的国家,礼貌和教养也是必须的,但是多数时候,人的表象和内在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天真的人才会被表象所迷惑和倾倒。

人们总是说中华文化是一个雌性的文化,这话体现在社会中就是女性地位的强势。香港的女性是很令人印象深刻的,基本上看外表,大多数人都显得很贤妻良母,轻声细语,时髦精细,加上南方女性特有的小身板,愈发的小鸟依人。但是她们一旦开始学习和工作,那股猛劲可以吓到很多人。大约是身在高等学府以及金融圈的缘故,基本上接触到的年轻女性都是雄心壮志拼命三郎精益求精,甚至是完美主义吹毛求疵;时间长了还发现有另一类女性,对于职场完全没有兴趣也自知能力有限,但亦是在另一条路上精益求精,每日潜心研究扮靓心得学习芭蕾插花烹饪勤上gym keep fit,矢志要做有钱人家的少奶奶。简言之,就是怎也要混出一番颜色来,所以香港女人挺不容易。

其实娶一个如此用力的老婆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要么就是可以闲闲做小白脸,要么就是出得厅堂入得厨房。所以还是向众兄弟推荐的。

不过我如果投胎成了男人,估计还是会对港女敬而远之,原因很personal,除了比较保守无法接受一个外表open内心也open的老婆以外,港女对我来说有一个缺点(当然这是香港人的特色,港男也不遑多让),那就是不太有深度,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说一口流利的洋文,但基本上兴趣爱好只停留在看八卦杂志看电视扮靓逛街唱K这类上,除了钱,谈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现象哲学处世等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一概无兴趣,或仅是出于功利的目的勉强知道些皮毛,我同她们交流的最多的除了工作就不过是哪里有好野食以及日本流行文化。

我不是看低这些爱好我自己也很爱,而是纯粹觉得,应该不止是这样而已。

不是指望我的significant other会跟我大谈德先生和赛先生,只是有些东西是三观的基石,非但会导致很多看法和结论的南辕北辙,也是一个人的底蕴的体现,用流行术语来说,那就是气场,气场不合没办法。

没力气了,下期来八港男。

特别指出,群体永远是无法cover个体的光辉的,以上内容仅仅是泛指,他们许多都很真诚也有很有思想,香港社会的有趣就在于它的多样性。我感谢他们对我一路的照拂。

 

求同存异

忘记是谁问的:“你在香港有没有被人歧视说大陆妹啊?”

我答:“这个几率远低于我在上海时被人叫乡下人和外地人的。”

我在上海时其实也很少被人这样label,但是在这里则是从未当面遇到过。香港人眼界和胸襟确实大气许多,但绝不是说全都博大到完全没有地域观念,只是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所谓现代人的“素质”,就是即使我对你有意见,但也不会当面说出来,大家都是斯文人,相敬如宾。

听前辈们说,97之前走在街上,基本没人懂普通话;但是当我来的时候,普通话已经普及到家家户户了,这本就是一个习惯了时时刻刻环境都在剧变的人群。但是,真正让香港人脱掉有色眼镜的是03年,SARS,现在提起来还让香港人为之色变,走在铜锣湾那个比肩继踵、每次绿灯时总有上百人过马路的街口,很难想象当时几乎就是一片空空荡荡。前辈说:“感觉就像香港整个死了一样。”

港府愁白了头,市民们也过得像末世一样,直到疫情结束也没有好转。于是北京下了一道令:振兴香港旅游业,开放自由行。

香港人都看傻了,这是印象中贫穷落后的内地人么?吵吵闹闹,没规没矩,但是走入LV Gucci就是一声“新货是哪些?我全要了!”

香港富婆是不少,但有这份豪气的能有几人?中环自我感觉良好的小白领们,总是说不贵一只LV还不到我每月几分之一的人工,但怕一世也买不到人家一次的份。

这哪是铁幕哪是乡下,摆明了米饭班主!

我说了这是个崇拜强者的社会。

依照香港的教育系统,能升上大学的大约一届在30%左右,出乎我意料的低,也都是经过激烈的竞争留下来的。曾煲呔自己说:“港府每培养一个大学生,花的钱够送他们直接去哈佛还有余了。”港大的资源和机会也是丰富到令我频频羡慕这些本科生,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年轻人素质高,也是理所当然的。

曾经有local学弟问我,说他近来要找工作,被面试官问了这么一个问题:“我这里有很多内地学生的申请,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英语汉语好,学历高,肯吃苦,要价低,会察言观色,你觉得你们哪里能比他们好?”他苦思良久,竟然答不出来。回去跟同学们讨论,却是越想越有危机感。

在这里多半还是结交内地朋友,都是极出色的人物,这种较量本身其实不太公平,内地教育就算再不济,毕竟基数在那里,杀到香港的多半是金字塔尖。但事实上这些人并没有抢掉太多的香港学生饭碗,一来用人本就有习惯,香港老板还是看香港手下顺眼,全然的公平是乌托邦;二来毕竟两地相差的太远,内地人除非居住了很长时间,否则很难插手local业务以及和已经local联系很紧密了的国际业务,这些人招来本就是做内地业务的。

所以PRC candidate,还是和PRC candidate竞争,与local们短兵相接的几率有限,比较优劣也无甚意义。至少眼下仍是如此。

这也是为何金融海啸袭来,各大行裁掉最多的还是PRC background。不是说中国在海啸中一枝独秀么?是的。但是我的一位也是极优秀的朋友离开香港前,告诉我说,他们的office manager亲口说:“内地人这么多,我的talent pool里每天收到的优秀的简历数也数不完,经济好转的时候再招很容易。”

Well,也只有做office manager的师奶才会这么傻把话说的这么明,老板们就聪明的多了。

所以啊,你们单凭“香港人”这三个字,站在13亿面前,就已经够unique了。

有意思的是近期由于海啸,曾是天之骄子的新鲜人也遭遇了就业难的尴尬,港府为此特地出面提供了数千实习职位,薪水约6000上下。有群小孩组织上街散步,认为这样的低薪是对大学生们价值的侮辱。我倒是挺鄙视的,你还没交过税呢,有本事自己去找工作去,政府花大钱培养你这么多年还想办法给你就业了,是不是要把饭喂到你们嘴巴里才算数啊?真是被宠的不知天高地厚。

 

姿色分子

无可争议的是香港的造星产业日渐式微,尤其是女星青黄不接,我很是奇怪,其实香港美女甚众,赏心悦目,在时尚无处不在爱美爱到极点的潮流地,耳濡目染下常常是年轻女生都对扮靓别有心得,精细到每一个detail却偏偏不显刻意,良好的公众教育和家庭教育则培养出气质。街头索女和职业粉领,都是鲜明的香港特色,加上或典型广东人或典型混血儿的脸孔,轻易就可以分辨出哪些是游客哪些是local 

别忙羡慕,这可不是天时地利人和这么简单的。比如减肥,这个城市的审美标准简直严格到了地狱的程度,广东人身板本来就够娇小玲珑,可是,旧老板的秘书基本就没见她吃过蔬菜以外的东西,而一次跟一位女同学食晚餐,人家吃了几口就打住,你饱啦?她矜持的擦擦嘴道,今天的卡路里数已经满了;有私交不错的男性朋友偶尔一起出来吃饭,两人扫干净桌上的桂花鱼避风塘炒蟹秘制烧鹅后,他感叹说:“还是跟你吃饭爽利,我女朋友每次都只是看着我吃,忒没劲了。”讨论区有女网友兴奋得分享抽脂经历,回帖者甚众,比较香港台湾和大陆的哪间铺头哪个e生哪个pro哪个平;更别提常常午饭时间就听到类似“哎呀偶今日唔食野啦,on diet!”的对话,我时不时有“不活了!”的念头。 

铺天盖地的化妆品护肤品新品手袋新款服饰facial瘦身的广告,女人的钱好赚,天下皆然。 

谢安琪是我近来很喜欢的香港女歌手,她的有一首叫做《姿色分子》的歌,词很有趣:“为何面容净白兼细致,瘦削蛋脸便算合时,手臂只有少许的松弛,已太丢脸活着没意思;神奇保湿的忌廉,能完全锁紧水分去粉刺,更有那彩光修护店,人在世无下次全部要一试;不可思议,个个变姿色分子,美态等于尊严,纤体主义扩散了整个城市,如同疫症感染……” 

后来想想女星们青黄不接也有原因,大家都朝着一致的审美观奔去,结果就是满大街的美女皆为Angela Baby式的细瘦大眼尖脸甜美着流行衫,不似张曼玉林青霞周慧敏朱茵莫文蔚赵雅芝等人春兰秋菊各擅胜场,脸孔气质皆辨识度极高。 

千万别误会我是在批评她们,爱美天经地义,如果能让我长得像Angela Baby就算再没个性我也一百个愿意的,我时常想,在这种美态等于尊严的环境下我居然还继续死皮赖脸不求上进混吃等死,也算没救的那种。 

港男的审美观是难得的正常,吴彦祖古天乐那才叫型男,林峰陈冠希才叫靓仔,台湾日本流行的花美男也会有大把小女生fans,但幸得生活中的正常港男很少出现类似妖孽,有次party遇到妖里妖气还爱搞怪的gay一名,居然还觉得人家娘的有艺术家气质。 

各类一线二线三线世界各地名牌满坑满谷,而本地设计师的一些潮牌也很得青少年喜欢,并不便宜,比如陈冠希之前主持的一个品牌CLOT就相当有型,其实陈同学是真的有才有貌,可惜了,性格有问题。 

关于逛街我觉得自己已经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从一周要逛三次、随便指着杂志上一款手袋凭设计风格就可以报出牌子、某大牌大约打折到多少就算是底价心下雪亮,到现在算来也有大半年没有血拼的欲望了,偶尔陪女伴出去采购提点意见,眼看心毋动。时尚和奢侈品其实是很有趣的东西,一只真皮手袋的价钱可以买一个小型养牛场,一件时装的价钱可以买一个小型服装加工厂,其实并不是“有钱人都是疯子”这么简单的。不过这个跟主题无关,不赘述。 

广东话我一直以为香港和广州无甚区别,但是如果有心研究就会发现很有意思,香港人(尤其是青少年们)常创常新的俚语如“屈机”“O嘴”“升le”之类的,再加上已经融合的天经地义英文单词如“搭lilift)”“开acco”等,对话之下还是能分辨的。广东话说起来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念起古诗词来却是惊人的抑扬顿挫充满韵味,据说是因为有九个音调的粤语保留了更多的古音元素,配上曲子唱出来也是分外流畅悦耳。 

有很多的新生代歌手在本地都有大批fans,才华横溢风格独特者也不在少数,大概是由于语言和宣传的缘故在非粤语区默默无闻,如侧田、农夫、林一峰、at17、郑融、吴雨霏、蓝奕邦等等。弹丸之地,活动区域又多在中环金钟和铜锣湾,遇星几率相当之高,而我偏偏又是个走路不看人的,经常是同伴难掩兴奋得说“哎呀刚走过去的那人是XXX哎”才勉强捞个背影看,路遇到做活动的又没什么好说的,所以关于娱乐业就此结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