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术,地产投资,信仰家园,时尚生活
个人资料
正文

盖茨:技术不能拯救世界

(2013-12-25 04:14:02) 下一个
2013年12月25日

 

比尔•盖茨(Bill Gates)说,电脑拯救不了世界——不管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以及硅谷其他人怎么看。互联网的威力根本帮不了全球最贫穷的人群,倒是根除某些疾病有望造福于穷人。

盖 茨自称是技术统治论者(technocrat)。但他不相信技术能够拯救世界。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不相信技术能解决发展中国家根深蒂固且相互关联的问题: 疾病、贫困,机会匮乏和由此带来的绝望。“我当然喜欢IT的玩意儿,”他说,“但当我们要改善人们的生活时,你得处理一些更为基本的事情,如儿童的生存和 营养。”

如今,对于技术如何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似乎美国西海岸的每一位亿万富翁都有着同一个愿景。这种新共识的核心内容是,互联网是一股 推动社会和经济改善的不可回避的力量;网络互连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公益。正是这种观点促使扎克伯格最近制定了一项旨在帮助全球民众都能上网的计划。目前在全 球范围内还有50亿人未能连接网络。这位Facebook的老板称,此举是“我们这代人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但在被问及让全球人都能上网是否比找到疟疾 疫苗更重要时,微软(Microsoft)联合创始人、世界第二富豪盖茨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怒:“优先普及互联网?这简直是开玩笑。”

接着,盖茨的语气又回到了他在辩得最起劲时常常流露出的那种嘲讽上,他说:“就拿这种疟疾疫苗(这个)我正在琢磨的古怪玩意来说吧。嗯,哪一个更重要,网络连通性还是疟疾疫苗?如果你认为网络连接是重要,那很好。但我可不这么认为。”

58 岁的盖茨仍旧是年轻时那般缺乏耐心和求知心切。近40年前,他从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辍学,后来缔造了全球第一家成功的软件巨擘。此时此刻,他坐在西雅图华盛顿湖(Lake Washington)畔的办公室里,心态比以前更轻松。他的发型也更为讲究,举手投足间更明显地散发出成熟男人(他的孩子已进入青春期)那典型的自嘲气 场。但那始终如一的知识分子的特性,使得他仍忍不住要对那些他认为荒唐的想法嘲笑一番。本次专访结束后,他的助手们打电话来,试图说服我不要报道他对扎克 伯格的评论——作为一名跨越科技界和慈善界的资深政治家,眼下挑起争论可不是上策。

但很难回避的一个事实是,盖茨的言论往往与新一代技术统 治论的亿万富翁们格格不入。他是第一个想象电脑计算可能渗入日常生活的人,当年微软的使命就是让每张办公桌上和每个家庭里都有一台个人电脑(PC)。但当 别人津津乐道互联网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时,他却不抱任何幻想,认为互联网对改善世界穷人的生活不会起到太大帮助。

他说:“创新是件好事。人类的生存条件正因创新而不断改善,暂且不提生物恐怖主义和几个脚注”但是,尽管“科技是神奇的,但它根本不能按照我们设定的时间表却造福最需要帮助的人们。”

盖 茨说,他曾向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提出这个观点,当时弗里德曼正在著述《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2005年出版的这本书,最终成为一部突显历史仿佛就要终结的乐观情绪的著作。这种乐观情绪是伴随中国和印度进入全球劳动力市场出现的,而这 种转变正是在互联网革命的帮助下实现的。盖茨说,“好吧,可以去看看印孚瑟斯(Infosys)在班加罗尔的商业中心,但不妨观察得到位一点,到距那些中 心3英里外的地方去看看那些生活在没有厕所、没有自来水环境中的人们。”“世界不是平的,在人类需求阶梯上,PC排不到前5位。”

正是基于 这样的观念,盖茨将自己的财富以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慈善事业。其他亿万富翁或许几乎把行善当作自身社会地位的一种标志,但对盖茨来说,这是一种道德需要。 他表示,自己之所以决定投身于防止发展中国家儿童死亡或提高美国教育水平这样的事业,是因为在道德层面经过了仔细的考虑。

他援引对冲基金经 理保罗•辛格(Paul Singer)曾提出,为什么会有人捐钱给某个博物馆兴建新的侧厅,而不是把钱花在预防可能导致失明的疾病上。“从道德层面说,这样的举动就等同于我们把 1%的博物馆参观者变成盲人。”他说,“就因为博物馆有了新的侧厅,他们就愿意冒这个风险吗?嗯,也许这个变成盲人的构想野蛮了一点。”

在 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为慈善事业大开支票的盖茨,现在和其他人物相比很可能拥有影响更多人生活与健康的威力。1997年,他与妻子共同设立了“比尔和梅琳达 •盖茨基金会”(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5年前他从微软的全职岗位上退下来后,一直致力于该基金会的工作。如今,该基金会每年支出近40亿美元。很大一部分资金被用于在 发展中国家抗击疟疾或资助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以求改善健康状况、摆脱贫困。这一数字接近2012年美国政府全球健康倡议支出的一半。

在许 多方面,盖茨都堪称成功高科技创业家的典型代表——他是充满激情的电脑狂,几乎单凭远见和锲而不舍就缔造了一个产业。但是,对于一代曾效仿盖茨的、有抱负 的技术梦想家来说,尽管盖茨的偶像地位仍不可动摇,但他的职业生涯轨迹已经光环褪去,包括连环创业家彼得•迪曼蒂斯(Peter Diamandis)也这样看待盖茨,迪曼蒂斯曾创立X Prize,该组织在1996年设立了一项1000万美元的大奖,拟颁给首家开发出亚轨道太空火箭的私营机构。迪曼蒂斯喜欢宏大的构想,他的最新创意涉及 从近地小行星上开采矿物。

迪曼蒂斯认为,致力于减轻穷苦人群苦难的盖茨基金会,有点像20世纪早期“强盗大亨”的那种慈善,像安德鲁•卡内 基(Andrew Carnegie)和约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等人的作为,他们建立并利用垄断企业来发迹,然后在晚年将向崇高的事业大笔挥豪。他说,与之不同,最新一波技术梦想家致力于缔造 能够改变世界的全新产业。

实力达到顶峰时的微软,曾试图利用其在PC领域的垄断地位,在计算行业赚取最大化的利润,这种做法使得竞争对手和 初创企业对其又恨又怕。如今,随着PC产业日渐衰落、微软的领导地位和发展方向受到质疑,尽管微软仍是市值仅次于苹果和谷歌后的第三大的科技公司,硅谷人 士在谈到微软时流露出的则是近乎不屑的语气。

盖茨不愿回答有关微软的问题。不过他说,与一直以来外界的猜测相反,他无意像当年史蒂夫•乔布 斯(Steve Jobs)回去重振苹果那样再度执掌微软。他还承认,目前他花在微软身上的时间远多于预期水平,他离开时确认的是每周一天。盖茨仍是微软董事长,他参与物 色接替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出任首席执行官的人选,他说他仍与公司的某些产品小组定期开会,并预计会在下一任掌门人获得任命后,投入相当的时间与其合作。

同时盖茨还对迪曼蒂斯有关缔造新产业比捐钱搞慈善更有益于世界的观点给出了尖锐的反驳:“一个产业只有能够满足人类的需求时,才是有价值的。不存在,至少在我心中不存在“我们需要新产业”的概念,我们需要的是孩子健康成长、人们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要 让世界根除小儿麻痹症这样的灾祸,光有金钱是不够的,虽然雄厚的资金必然是有益的。我们还需要深远的思考、组织技巧、以及用新理念来对付老问题的能力。这 些也恰恰是用来创建一家成功高科技企业的要素。但这一次,首席执行官比尔•盖茨不得不让位于一个世人不太熟悉的人物:外交家的比尔•盖茨。

当 盖茨基金会在5年前决定优先努力根除小儿麻痹症时,全球范围抗击这种疾病的努力正举步维艰。在世纪之交前后,当时已经进展10多年的项目在现实面前非常无 力,那些仍存在小儿麻痹症病例的国家里,疫苗接种的覆盖尚未达到能根除疾病的水平。这些致力于该运动的组织,比如长期领导这一努力的商业团体“国际扶轮 社”(Rotary International)“似乎有点天真地认为一切都在正轨上,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盖茨说,“有人认为一切照常就会达到目标,但这不会成功,我们必 须跳出这种想法。干脆放弃也许比一切照常更好,但那将是非常可怕的。”

盖茨似乎最喜欢挑战“一切照常”,他经常为此展开更为深远的思考。同 样的动力促使他反思人们熟悉的慈善做法,并最终决定把自己的大量财富花在为重大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这一紧迫任务上,而不是进行小打小闹的捐赠、到头来不能彻 底解决问题。尽管霍华德•休斯(Howard Hughes)和制药业大佬亨利•惠康爵士(Sir Henry Wellcome)创立的基金会,在其创始人去世几十年后仍位居世界上少数财力极为雄厚的基金会之列。盖茨基金会则计划在盖茨夫妇去世后的20年内捐出所 有资金,然后进入清盘程序。

撼动自满、挑战思维惰性的本能,并不总能让盖茨赢得朋友。为根除一种疾病而押上自己财富和声誉的做法,还有可能 被人指责为“虚荣”——“自我慈善事业”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当牵扯到超级富豪时,这种慈善可能会扭曲目标。根除一种疾病的案例以往只发生过一次——世界卫 生组织(WHO)在1980年宣布天花已被根除。若能帮助资助和组织根除第二种疾病,盖茨基金会将一跃成为全球健康领域最重要的私人慈善机构。此举还将为 该基金会奠定基础,利于将目标转向其希望最终根除的其他疾病,为首的就是疟疾。

有人质疑根除疾病努力的价值,认为若按被挽救之生命的直接数 量来衡量,其他善举会不会是更好的投资。面对这些质疑,盖茨表示不屑。“‘根除’是一件很特别的事情。”他说,“零是一个神奇的数字。你要么尽一切努力来 达到零,然后对自己实现了目标感到欣喜;要么在接近目标后放弃努力,然后发病率反弹至原有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你白白浪费了大量信誉、精力和资金,而这 些你原本可以投入到其他事业上。”

有赖盖茨基金会的支持,小儿麻痹症在印度已得到根除。但这种疾病在阿富汗、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仍然流行, 偶尔还蔓延到邻国。这三个国家仍是世界上最难开展慈善工作的,在巴基斯坦,塔利班曾对疫苗接种小组实施炸弹袭击,并指责他们与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同 流合污。这一事实实则说明了为什么在“根除”努力启动近30年后,小儿麻痹症仍然存在。能否根除疾病与科技是否取得进步关系不大,尽管在这一努力中,新疫 苗(这些疫苗更直接地瞄准现存疾病类型)的研制工作起到了帮助作用。

在发展中国家开展针对小儿麻痹症和其他疾病的免疫活动,最大的挑战之一 是把疫苗运送到需要的地方,并在这一过程中确保它们的温度保持在2至8摄氏度的狭窄温度范围内,以防它们变质。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所谓的“冷链”:从区 域配送中心的大冰箱,到接种人员手中的接种箱。运营“冷链”需要进行周密的后勤组织。经常发生的情况是,制冷所用的煤油或其他燃料供应短缺,或者设备陈 旧,年久失修出现故障。盖茨称,这样的问题技术含量太低,难以吸引世界上最优秀的大脑。“遗憾的是,这是一件很平凡、实际的事,”他说,“从科学的视角 看,它不够‘性感’。”

此时商人盖茨对激励机制的理解是非常有用的。由于所需的冰箱数量不够、不能为制造商提供一个有利可图的市场,盖茨基 金会不得不预先作出财务承诺。他补充说,疫苗制造商的商业模式使得它们没理由降低生产成本、让自己的产品在价格上更合适。在发达国家能够开出的价格,足以 覆盖它们的高成本。如果它们因改变自己精心调校好的生产工艺而酿成任何差错,那就可能危及现有业务。“这与科学无关——这个问题是,你如何才能制造50美 分的疫苗?”

瞬息万变的科技行业的参与者所熟悉的管理方法也被引入。包括采用快速的试误周期——新的科技公司往往会先进行试误,然后再砸下重金将其中一种管用的设计方案投产,这个过程称为“规模化”,目的是让它们抢在竞争对手出现之前独占一个新市场。

在 国家层面负责实施的高级项目官员艾普瓦•马尔雅(Apoorva Mallya)认为,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印度成功根除这种疾病,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将大笔资金投向了地方性的项目;这类项目本已具备在全国有效实施的潜 力,但因规模过小影响力不足,包括在疫苗接种活动开始之前向各区和街道指派社区动员者,由其组织妇女开会,克服不信任或抵制情绪。他说:“我们介入其中并 提供资金,让他们在印度各地大规模推广。”

从高科技行业借鉴的另一种方法涵盖了更有效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如果有太多儿童“漏网”,疫苗接种努力就会失败。为了更好地掌握行动的效果,盖茨基金会资助了一些调研小组,用统计抽样来判断是否已达到足够高的接种率水平。

为 了更细致了解疫苗接种项目的各项成本,盖茨基金会还引入了一些测算手段。负责该基金会疫苗接种工作的奥林•莱文(Orin Levine)表示,如果没有这些数据,就很难知道应当在哪里集中注意力,才能使全球健康计划变得更加有效。他解释说:“目前我们并未把整个系统中的各项 成本都细列出来,也就是说很难说某一领域的某项创新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

在微软这种以工程为中心、理性至上的企业中,人们对这种严谨不 会陌生。但在由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慈善机构组成松散联盟的全球援助领域,局面则更为混乱,很多机构是在仅掌握部分信息的情况下开展工作。在这样的环境 中,要贯彻这样的纪律难免吃力不讨好。学会在该领域工作是盖茨作出的最大调整之一。

“人们不理解数字和系统思维、不理解科学和逻辑,这没什么,”盖茨说——尽管他那出了名的不耐烦令我不敢全然相信他的这一说法。“我只需要一半参与者真正以合理方式思考,我可以说,嗨,这是变革理论,你要明白,如果不(按照变革的要求)去这么做,就会彻底搞砸。”

与 许多白手起家的商人一样,盖茨也担心政府应对某些最紧迫社会问题的能力。他的这种担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他的亲身经历。10多年前,他与美国司法部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围绕微软是否曾采取非法行动维护其PC软件垄断地位展开过较量,并最终成为战败的一方——尽管与小布什(George W Bush)政府达成的和解挽救了微软,幸免不必按照此前法官命令的那样强制分拆。

盖茨称自己是一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但他承认,与美国政府 之间的那场斗争严重挑战了他的信念,他原来一直相信最终胜出的总是最好的结局。他以一种典型的、归纳总结历史的语气宣称,政府“总的来说在改善人类生存条 件方面很好地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在美国,自1776年以来,“政府发挥了绝对核心的作用,推动实现了一些壮举”。但是,这并没有缓解他的不安。

“你越接近第一线、看到腊肠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就越有可能说,天哪!这些家伙其实对预算一头雾水。你不由得会想:如果让他们去做些复杂的、在专业管理方面有点深度的事情,比如在美国运行一个有影响又具有成本管理的医疗系统,他们能够办到吗?这有点悬。”

问 题不只是政府可能无法胜任相关任务。按照这种分析,多数国家的民主进程也在艰难应对现代世界带来的种种问题,让选民承担他们显然很难履行的责任。“有人主 张,让所有人都去投票、就某些领域中日益复杂的课题形成一个意见——而在这些领域中,你也许会认为,那些貌似……容易的答案并不是真正的答案。这是一个很 有意思的问题。面对当前这些问题的民主国家,在此类事情上做得到底好不好”

按照他自己的估计,与修复美国医疗体系相比,盖茨基金会应对的全 球健康和发展问题要更加直截了当。但这项工作要求他习得新的技能:培养与政界人士接触的意愿,修炼外交手腕和说服力的内功。盖茨基金会所做的远不只是发放 资金,该基金会拥有1000多名工作人员,并立志要针对问题塑造整体上的解决战略。要想产生实际影响,它必须与各类政府机构和其他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这迫 使盖茨这个不妥协和不耐烦的科技行业领袖学会跟人打交道。

基金会的工作人员称,盖茨一直密切参与争取必要政治支持的工作,甚至在区域和地区层面上也是如此。例如,盖茨说,他与印度比哈尔邦(Bihar)备受好评的首席部长尼蒂什•库马尔(Nitish Kumar)结下了很好的私交,以确保后者能够鼎力支持疫苗接种。

然而,在全球发展这个领域,有时仅仅做回比尔•盖茨就足够了:他的名气和财富会自动产生魔力。“如果……我需要去印度议会说,‘让我们认真对待疫苗接种工作’,那么没错——由于我拿出自己的大量财富、全身心地投入这项事业,而且我是个技术官僚——这一切可能相当有价值。”

不 过,如果说进行此类关注国际发展的外交活动需要习得技能,那么有些东西是一直没有改变的。曾与盖茨共事的人几乎都会谈到他对工作的高度投入。在前往发展中 国家的旅途中,他马不停蹄让周围的人筋疲力尽。在盖茨基金会内,他展现出了曾经鼓舞(并且累坏)微软产品经理的那种耐力。“他要和我们一起做那些最琐碎的 事。他会参加我们的4小时会议,逐页审阅幻灯片。”在该基金会负责冷链完善工作的拉贾•拉奥(Raja Rao)表示,“我见过他坐在一个房间里,连续11个小时不停地谈论技术、吃零食、喝健怡可乐(Diet Coke)。”

在盖茨俯瞰华盛顿 湖的办公室里,书架上摆放着很多关于盖茨所抗击疾病的科学著作。据盖茨基金会的人介绍,凭借着标志性的勤奋,如今盖茨对这些疾病有了深刻的个人理解。盖茨 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他有一个保持了很久的习惯,那就是每隔一段时间暂时告别日常事务,专心阅读和思考自己选择应对的重大问题。他在谈话中也频频引用不同 作者的观点。哪怕得到最小的由头,他也会滔滔不绝地介绍不同类型的小儿麻痹症和疫苗,然后又说,基因测试显示,这种疾病如何一度在印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等地持续出现和传播,尽管极少有疫情全面爆发的情况。

当年的盖茨正是凭借这样高强度的思维和对细节的掌握来领导微软的, 它催生了能够主导高科技行业的那种文化——也催生了最终招致监管反弹的越线行为。“我在20多岁时是那种绷得非常紧的人,非常没有耐心。”他说,“我并不 认为自己在这两方面已完全改变。只是希望自己变得更有分寸了。”

不过,如果说盖茨的举止已变得更有分寸,那么他的不妥协态度可以说仍十分明 显。盖茨的计划旨在拯救世界上一些最贫穷的人群,使他们摆脱这个有时对苦难视而不见的世界带给他们的命运。就该计划而言,盖茨的不妥协态度既是最强大的资 产之一,也是最大的障碍之一。明白如何在不得罪人的情况下追求坚定的个人逻辑,对他而言仍是一种需要进一步修炼的内功。

盖茨说:“在两三年前的一个会上,当有关人员未能周密考虑根除小儿麻痹症的项目时,我的态度相当不客气。”他向与会工作人员传达的信息是:“这种思路可不行,它不够好,不能让我们达到目标。”

不过,“新”的盖茨并没有打算不去想这件事了。会后,他做了世界各地的有家男人在这种时候都可能会做的事:“我对梅琳达说,我在这事上太严厉了吗?我应该给谁发封邮件?我的话是有激励作用还是让人泄气?这些全都是一个‘度’的问题。”

理查德•沃特斯(Richard Waters)是英国《金融时报》美国西海岸主编

译者/和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6)
评论
insight777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无知无为' 的评论 :神的话语就是道德。神的最大的誡命-「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馬太福音》二十二章37-39節。


神说(箴言 9:10):

“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
无知无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insight777' 的评论 : “道德只能有上帝决定,人心里的道德律,是造物主放到人心里的。”——我不反对。那什么是你上帝决定的道德呢?你会不会用父母给你的脑袋给我解释一下还是你根本忘了你的父母?
insight777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无知无为' 的评论 : 1)道德只能有上帝决定,人心里的道德律,是造物主放到人心里的。当人企图判断脱离上帝,自己决定对错时,就陷入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陷阱,最后只能是弱肉强食。

2) 永生是神恩典大爱的表现,是神牺牲祂的独生子换来的,人靠自己的作为不能得救。“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3章16节)

3)人犯死罪,就是因为骄傲,违背神的命令的结果。犯死罪,就是最不道德的表现和结果。世界上的罪恶,邪恶,都是如此。人犯罪,生活在神的律法的诅咒之下,生不如死;死后又发现死其实是更大的而且是永恒的灾难。
无知无为 回复 悄悄话 为什么我称何光沪“猪脑袋”?因为他一个堂堂宗教学者不知道如何定义“信仰”?

谁能下一个“信仰”的定义?
无知无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insight777' 的评论 : “接受耶稣”,认贼作父?炎黄子孙不可叛变祖宗。我有幸跟面谈过何光沪教授,何猪脑袋一个。

与其把狗屎圣经统统剪贴到此,不如用一用你爹妈给你的脑袋,帮我论证一下这个三段论看看?
1、大前提:道德可以定义为无私、不自私
2、小前提:接受耶稣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得救进天堂属于自私行为
3、结论:信奉耶稣鸡肚教最起码是不道德行为,如果算不上出卖灵魂的话
无知无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冬心' 的评论 : 毛小子,道理不是看出来的是论证出来的。耶稣、毛泽东都自称“救世主”而且被蠢民们尊称为“救星”,这是可以论证的事实,你看到了吗?
insight777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无知无为' 的评论 : 接受耶穌

“凡接待他 [ 耶穌 ] 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約翰福音 1 : 12 )。

這節經文清晰解釋了怎樣作神的兒女。 我們必須用信心來接受耶穌。 關於耶穌我們必須相信什麼呢?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耶穌是永生神的兒子道成肉身。 因聖靈感孕由童女馬利亞所生,耶穌沒有繼承亞當的罪性。 因此,他被稱作第二個亞當(哥林多前書 15 : 22 )。 亞當的一次不順服把罪的咒詛帶到世上,基督完美生命遮蓋了我們有罪的生命。 我們的回應必須是悔改(背棄罪),相信基督完美的生命潔淨了我們。

第二,我們必須相信耶穌是救主。 神的計劃是把他完美的兒子獻出並死在十字架上,來償還我們罪有應得的懲罰:死亡。 基督的死使那些接受他的人免除了罪的懲罰和捆綁。

最後,我們必須跟隨主耶穌。 基督復活之後戰勝了罪和死亡,神賜予他所有權柄並(以弗所書 1 : 20-23 )。 耶穌帶領所有接受他的;他將審判所有拒絕他的(使徒行傳 10 : 42 )。

神賜下恩典叫我們悔改和在救主裡的信心,我們作為神的兒女重生又有了新生命。 只有那些接受耶穌——不僅確信他而且要靠他得拯救,把他當主人順服,當至寶去愛——成為神的兒女。

成為神的兒女

“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神生的”(約翰福音 1 : 12-13 )。

如同出生時自己什麼都沒做一樣,我們不能憑做好事或自己幻想出的信念在神的家庭重。 如以上經文所說,神是那個按著他崇高的意願“賜權柄”。 “你看父賜給我們是何等的慈愛,使我們得稱為神的兒女”(約翰一書 3 : 1 )。 因而,神的孩子只有在主裡值得誇耀,沒有其它可以驕傲的(以弗所書 2 : 8-9 )。

有其父必有其子。 同樣,神要他的兒女越來越像耶穌基督。 儘管只有到了天堂我們才會完美,但神的兒女不會習慣性地、毫不悔改地犯罪。 “小子們哪,不要被人誘惑。行義的才是義人,正如主是義的一樣。犯罪的是屬魔鬼,因為魔鬼從起初就犯罪。神的兒子顯現出來,為要除滅魔鬼的作為。凡從神所生的,就不犯罪,因神的道存在他心裡,他也不能犯罪,因為他是由神生的。從此就顯出誰是神的兒女,誰是魔鬼的兒女。凡不行義的就不屬神,不愛弟兄的也是如此”(約翰一書 3 : 7-10 )。

不犯錯誤;神的兒女不會因犯罪“脫離關係”。 但是有人“慣於”犯罪(比如一貫滿沉溺於罪中而不注重跟隨基督和他的道)顯示出他沒有重生。 耶穌告訴這樣的人,“你們是出於你們的父魔鬼,你們父的私慾,你們偏要行”(約翰福音 8 : 44 )。 與之相反,神的孩子不再貪求罪的滿足,而是想要認識、熱愛和榮耀他們的天父。

神的兒女的獎賞是不可估量的。 作為神的兒女,我們是他的家庭(教會)的一部分,神承諾在天堂為我們準備了一個家,並賜予我們權力在禱告中親近天父神(以弗所書 2 : 19 ;彼得前書 1 : 3-6 ;羅馬書 8 : 15 )。
insight777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anbeiYin' 的评论 : 基督教让西方文明从罗马古代文明的死亡中重生。

何光沪教授:基督教使西方文明“重生” (2013-11-15 21:59:00) 下一个


追溯历史,造成现代文明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其根源全都蕴含于中古时代的西方文明之中,而这一文明的根基就是基督教信仰,古典文明没落后,基督教文明使西方文明重生了,并且继续影响着这个世界。
中 国著名宗教哲学学者何光沪教授于11月7日晚在深圳市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工商分会多功能厅主讲“基督教与西方文明”,他讲到了基督教在社会科学进步上所起 的作用、以罗马帝国为代表的古典西方文明的没落以及以基督教为根基的西方文明的兴起,基督教文明在不同的领域影响着世界。
为 什么现代科学与基督信仰有关系,因为圣经用一种中性的价值观看待这个世界,其他的宗教信仰要么将世界看成是一种神圣的,比如印度,将牛看成神圣的,要么将 世界看成邪恶的,比如摩尼教、二元教,他们不敢研究世界,这种宗教对于自然科学发展有阻碍作用。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他不是上帝,而是产物,它不是神圣的, 并且神造的物都被视为好的,它不是邪恶的,所以人可以研究这个世界。
一个文明的成功关键在于生命力的来源,西方文明是在罗马希腊文明灭亡之后兴起的,古典西方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的划分,这个点就在于是否有基督教。”
何 教授认为,曾经创造了历史三大文明之一的古罗马帝国不过是“辉煌掩盖下的腐烂”,当时帝国存在着贫富悬殊、国富民穷、改革受阻、依靠暴力和民变频繁等现 象,表面上很强盛,但实质上已病入膏肓,灭亡是必然的结局。实际上,溃亡的不仅仅是一个政权,而且是它所代表的一个古老的文明。
何 教授所说的“重生”,在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尽管是兴起于罗马帝国的废墟之上,尽管是兴起于同一片大地的部分地区(即原来罗马帝国的西部地区),尽管它的 载体是这片地区繁衍下来的人民,但是,这个新的文明却拥有新的生命,赋有新的灵魂;它的基本特性或总体特性完全不同于古典文明,或者说,它的整体气质是与 希腊罗马文明截然不同的。
关 于基督教会同古典文明灭亡的关系,一个极端的说法,是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吉本所谓罗马帝国衰亡的主要原因是基督教之说。其实,他所说的基督教所反对的旧宗 教、旧文化、旧观念以及争强好战等等,恰恰是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所以,如其反对有效,则恰恰有助于延缓罗马的衰亡。看来,杜兰的说法更有道理:“基督教 的成长,与其说是罗马帝国衰颓的原因,勿宁说是罗马帝国衰颓所造成的结果。
基 督教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其宗教性质所决定的。因为《圣经》要求基督徒“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 意”(《罗马书》12:2);这种教导使平凡懦弱的人变得勇敢坚毅,最明显的就是耶稣基督的十二个门徒,因着福音的传播,越来越多的普通基督徒,都知道耶 稣的要求,所以,他们不随从罗马帝国流行的不道德的生活方式,大大地改变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之所以是这个状态,即比希腊罗马和各个民族的古代世界都更加“仁慈”和“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文明影响的结果,而西方文明的“兴起”,或在古典文明灭亡之后的“重生”,又是基督教影响的结果。
最 后,何教授从五个方面比较了以古罗马为主的古典文明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文明的不同:一是在对人生命的态度上,古典文明轻视个人生命重视集体利益,而基 督教文明则认为个人生命是神圣的;二是在对性和婚姻的看法上,古典文明在性方面很混乱,婚姻里女性没有尊严,而基督教文明却主张婚姻神圣,并倡导一夫一妻 制,是基督教恢复了婚姻的尊严。
三 是对社会的服务,在古典文明中,不存在面对广大民众的慈善救助、医疗保健和社会教育等社会服务,但是基督教会则出于信仰,主动进行慈善工作,办医院和学校 等;四是在劳动和财产观念上,古典文明鄙视劳动,人们依靠大量剥削奴隶的劳动,而享受舒适和所谓高雅的生活,而基督教则认为耶稣本人是木匠,保罗本人也是 制帐篷,劳动非为生活,生活乃为劳动,劳动应有报酬,所以反对奴隶制;五是在自由与公正观念方面,在古典文明的大部分时期,人民的自由毫无保障,社会的公 正更谈不上,因为民权的意识十分淡漠,而统治者的意志就是法律,而基督教则崇尚自由与公正,上帝本身就是公义的,所以要求国家和国王都要公正,并且强调个 人价值,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基 督教在确立西方文明和现代文明核心价值方面的塑造性作用显而易见,这种文明由此而有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社会、法治、教育、医疗、文学、艺术、建筑、 音乐等诸多方面的成就空前,可以清楚看到,导致人类文明空前发达的“西方文明”,其重生乃因基督宗教,其灵魂乃在基督宗教。
何光沪:基督教使西方古典文明死而复活

孙菲比、马青峰 / 基督日报记者

2013年12月02日


何光沪教授受邀在深圳基督教两会工商分会开讲《基督教与西方文明》。

著名宗教研究学者何光沪教日前授受邀在深圳基督教两会工商分会开讲《基督教与西方文明》。何光沪教授从西方文明的崛起是靠科学技术、政治经济、还是宗教信仰、古典文明与古代宗教的关系及基督教与西方文明的关系等三个方面讲述了基督教信仰在西方文明崛起中所起的作用。

古典文明「已死」

何光沪教授指出,把「西方文明」从希腊罗马文明算起的说法不对,「西方文明」是在希腊罗马文明灭亡之后兴起的一个新文明,它同希腊罗马文明的不同之处,在于有没有基督教的影响。

西方学者把希腊罗马文明称为「古典文明」,因为基督教信仰而得到重生的文明则被称为「西方文明」。

现在中国学者认为西方文明就是「两希」文明的后代,「两希」指希腊、希伯来。何光沪教授提出疑问:雅典代表希腊理性,耶路撒冷代表希伯来信仰,相互对立。罗马代表古典文明,罗马帝国征服了一个小小的民族希伯来人。相互对立的两个人怎么能够结婚、生育后代?被征服者与征服者怎么能够结婚、生育后代?西方文明怎么可能是「两希文明」的后代呢?

何光沪教授认为,换一个比喻倒更恰当:是古典文明「得癌症死了」,而基督教使得这个文明重生,这才有了后来辉煌的西方文明。

何光沪教授解释说,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已经死掉,没有了。就像现在的埃及国土上不是曾经造金字塔的那个民族,也不是那个文明。同样,虽同是在一片土地上,人种也没有变化,但古典文明已经死了。

古典文明曾经辉煌,但它的辉煌下掩挽菄漯F西是腐烂。古典文明以古代罗马帝国为代表、为总结。罗马帝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历史最长久的帝国自奥古斯都开创帝国制度(公元前27年)至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1453年)为止存在将近1500年。古罗马同当时的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并列为世界的三大文明,但其国土面积、人口总数都比当时另外两大文明的总和还要多。

罗马帝国的经济、政治、法律,军事都高度发达,例如,罗马法仍是世界各国法学研究的典范。古罗马时代建立的运水渠道,距今已2000年仍巍然屹立。罗马军团号称战无不胜,它曾经用不到2万人,打败英国的20万人。罗马曾在2000多年前建造过可以容纳18万人的马戏场!

这么辉煌的文明为什么会腐烂呢?何光沪教授说,因为它出现了结构性的问题。

第一,贫富悬殊。奴隶主、贵族和所谓「骑士」,占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生活极其奢华。而奴隶、隶农、无产者却极端贫困,一无所有。

第二,国富民穷。罗马国家拥有当时世界各国不敢梦想的财富——比如,仅仅在西班牙打了一仗,就拿到一个很大的银矿,于是货真价实的银币给国家财政提供了雄厚的保障。所以,国家非常富裕,无数辉煌巨大的建筑是一个明证,同民众的贫穷形成鲜明的对照。

第三,改革受阻。保民官格拉古弟兄二人先后被杀,他们的改革措施被废止,就是明证。

第四,依靠暴力。改革受阻直接导致农民起义、奴隶起义、平民起义,社会动荡,国无宁日。斯巴达起义就是典型。在此情势之下,罗马帝国越来越依靠暴力维持政权。

古典文明的衰落,是由于内部的腐烂造成的。这些内部结构的问题也造成了人性被腐蚀。例如:贫富悬殊,会造成富人骄奢淫逸,人性不健康,会使穷人嫉妒仇恨,也不健康。国富民穷,意味着国家太强大,人民太软弱、没力量,所以导致人们普遍的绝望、冷漠。

何光沪教授讲说,为什么说古典文明的没落与「癌变」很像呢?因为一个一个人道德的败坏、道德滑坡,并结成利益集团,抢夺社会资源,导致整个社会衰败死亡,这同人的癌症相像:一个一个细胞变异,再结成团,争夺营养,最后整个身体,整个人就没命了。

虽然农民起义、奴隶起义被镇压,对于罗马帝国的衰落好像没什么作用。但是,整个罗马社会内部已经腐烂了。汤恩比说,任何文明的灭亡,主要是内因导致。古代20多个文明,怎么没有了?埃及文明没有了,巴比伦文明没有了,不见踪影了。因为它们先是内部烂掉,外边再轻轻地一碰,就哗啦啦像大厦一样崩塌了。

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历史学家评价说,这不过是宣布一个政权的终结,而这个政权早就完蛋了,公元476年只不过是宣告而已。何光沪教授说:「今天我的评价是,这不但是一个政权灭亡,而且是一个文明,一个古老辉煌的文明完蛋了。」

古典文明的「复活」

后来的西方文明怎么会后来??居上,领先世界?何光沪教授用「复活」来比喻:癌症死后的古典文明复活,变成了「西方文明」。

有人说有了文艺复兴才有西方文明。何光沪教授指出,文艺复兴只是西方文明的一个结果。而且,单凭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但丁、彼特拉克这么一些艺术家、哲学家、诗人,无论如何天才,一小撮人不可能创造影响全世界的、这么大的整整一个文明。

并且,人们会从中世纪「一千年的黑暗」,跳跃性的一下子进入到光明中来,变成「文明」状态,这是很奇怪的事情。不可思议。所有的繁荣昌盛的文化成果,会直接从沙漠里面长出来,这是太不可能的。

总之,之所以有文艺复兴,是因为早已经有了一种文明,即好几百年的中世纪基督教文明。

基督教文明

基督教文明有新的特点,因为它有新的生命和新的精神,那是古典文明所没有的。何光沪教授提到查理曼大帝,他的帝国后来成了现在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他倡导的加洛林文艺复兴,比我们熟悉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早几百年。所以所谓「黑暗时代」并非所谓一千年,顶多有四五百年。而且所谓「黑暗」不是道德上很坏之类的意思,而是以前来自森林里面的蛮族发展水平很低的意思,他们不识字,不认识古典文明里的拉丁文,辉煌的古典文明在他们入侵时已经走向消亡, 普通人的城市生活变成了乡村生活。

蛮族都是武夫,只知道打仗、喝酒、玩女人,打仗有就被封为贵族。查理曼要求贵族们学习文化、学拉丁文。去哪里学呢?去教会,因为只有教会保留了古典文化,用拉丁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哲学、科学、天文、几何等。由于教会办了学校,后来不单是贵族可以学习,老百姓也可以学。

何光沪教授解释说:学什么呢?最初是学「七艺」:语法,修辞,逻辑,还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学完之后,取得硕士学位(Master of arts)。后来学法律或者医学或者哲学或者神学,则获得博士学位。所以,大学或学术教育也早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前就出现了,而且同基督教会有关。

他又提到英国历史学家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书。他提出一个观点说:基督教是罗马帝国完蛋的原因,因为它改变了罗马帝国的风俗习惯。但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夫妇历经数十年写的二十几卷《世界文明史》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基督教的壮大,是罗马帝国灭亡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因为基督教反对的,恰恰是让罗马帝国灭亡的那些风俗习惯,比如好斗、残杀、依靠暴力、腐化堕落等等,而这些恰是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基督教反对这些风俗习惯,对古典文明有所改造,所以反而让罗马帝国延续了好多年。

生命个体改变——新文明的产生

基督教怎么改造古典文明呢?这与癌症病人好转的机制类似,即变异细胞朝好的方面转变,或者健康的细胞越来越多,有病的细胞越来越少,人就恢复健康了。基督教是一个宗教,它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个体的生命。一个个的人改变了,当人数足够众多时,整个社会就改变了,最后就创造出一个新文明即「西方文明」。

基督教怎样改变一个个的人呢?因为基督徒都记得圣经的话:「你们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等等。

对基督的信仰造成了惊人的变化:平凡懦弱的人,变成了勇敢坚毅的人。例如耶稣的十二门徒,都是平凡懦弱、文化程度不高的渔夫、下层人、收税人等等,其中还有一个叛徒。他们没有财富、没有学问,甚至没有勇敢坚毅的精神。耶稣被逮捕时,彼得不敢认他,被钉十字架时,门徒们多半都逃走了。

为什么耶稣对这个世界的影响这么大?人们都知道,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人多半属于这几种:大政治家,雄才大略,影响很多国家;大军事家,南征北战,靠武力影响世界;大财主,比如比尔赵跔A举办各种事业;大学问家。比如孔夫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比如苏格拉底有了不起的弟子柏拉图,影响西方思想2000年。

但是这四种人,耶稣一种都沾不上边,但是历史上数不清的人,现在也有二十几亿人相信他。他怎么会影响这么大?他是偏远地区小村子里一个小木匠的儿子,不是军事家、政治家,不是大财主、大学问家;他的门徒也只是12个最普通、最平凡的人。所以有历史学家认为,耶稣对世界的影响力,只能用神来解释,因为从人的理性来看完全不符合逻辑,怎么推也推不出他会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人。当然还应该说,能够造出一个新文明的力量,不可能是几个人,什么诗人哲人等等,而只能是一种超出人间的力量。

耶稣的门徒们,从原先的平凡懦弱,变成了后来的勇敢坚强,也是如此。保罗、彼得后来都甘愿殉道——彼得被倒钉在十字架上,他觉得他不配像耶稣那样死,所以要求倒钉十架;扫罗变成后来的保罗,从司提反被石头打死时帮别人「看衣服」的,变成一个不怕死的、向外邦传道的使徒。还有千千万万的基督徒,为信仰而殉道,他们从平凡懦弱变为勇敢坚强,是因为圣经告诉他们:「不要怕能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

所以当时的希腊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学之父的盖伦评价说,「基督徒追求正义,不亚于真正的哲学家」。

因为正义,哲学家是用语言去争取,当然语言有时候就是行动。但是哲学家讨论正义,老百姓不讨论,能过日子就行了。但是作为老百姓的基督徒,居然像一些哲学家一样去追求正义,不害怕被皇帝扔进斗兽场喂狮子。这不能不说是惊人的转变。

无数的人在转变,这就意味着文明在改造。后来的文明「重生」,原因也在这里。
冬心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无知无为' 的评论 :
总算看清楚了,原来你就是个蠢蛋傻冒!没有更好的话形容你。
无知无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远志明、insight777 和'YanbeiYin' 的评论 : “因信得救”跟“出卖祖宗认贼作父苟且偷生”有什么原则上的区别?
无知无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冬心' 的评论 : 显然你就是蠢民一个。你的思维还是“拯救”,这跟疯子耶稣或狂人毛泽东有什么区别?
YanbeiYin 回复 悄悄话 I listened 远志明's preaching in a retreat. He clarified several long-time questions I had with Christ.
We have to separate so-called "西方文化" from Christ. Jesus Christ's teaching is for all the mankind and is forever. I interpret modern "西方文化" in terms of science and capitalism. Without guidance by the belief high above all on the earth,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capitalism would send the mankind to termination.
insight777 回复 悄悄话 河殇作者远志明:圣诞节真义 (2013-12-25 03:54:27) 下一个
2013-12-25

圣诞节已经到来,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圣诞节的真实意义呢?在中国大陆,现在圣诞节商业化越来越重, 以至于人们都不知道圣诞节的主角是谁。很多人有这样的混淆“圣诞节嘛,就是耶稣降生在马槽,等他年老后就变成了圣诞老爷爷,然后到处发糖啊”。在近日墨尔 本的一个布道会上,远志明牧师给大家讲解了圣诞节的含义。
一、耶稣为何而来?
圣诞节的真正含义是神来到了人间,来拯救我们。他为何来呢?是为了拯救我们。无论我们是不是基督徒,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不同的需要,有一些需要可以经过努力、奋斗可以满足和得到的,但是有一些终极的关怀、根本的需要人是无能无力的。人一生下来有三样是无法摆脱的:
第一、我们是有限的,不知道未来的道路。我们活着的时候不知道死,不知道明天的股票是涨还是跌……我们把知道的画一个圈,那圈之外的就是不知道的,不知道的是无穷尽的。
第 二、人是有罪的。这个罪就是不讨自己喜欢,也不讨别人喜欢,更不逃上帝喜欢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贪心、自我为中心、狭隘、愤怒、妒忌……各种各样的罪让人 与人之间不能和睦,世界没有和平,社会缺少和谐,家庭缺少和睦,我们的身心灵也缺少了平安和喜乐。为什么?因为我们心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污秽的、狭隘的 一些东西在作怪,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别人,特别伤害了身边最近的人。
第三、人人都要死,有人统计过,人的死亡率是百分之百。虽然我们每个人不想死,与死亡抗争,五十岁以后就拼命地锻炼、主意营养、保健啊,最后都得死亡。不管活得命长还是命短,最后都要死。这三样加起来,说明人是有限的。
为 什么人类都在寻找神呢?为什么各个民族各个时代都在寻找神呢?越是先进的发达的国家,基督信仰的越多,如欧洲、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甚至还有中国。中 国最近这六十年来各方面突飞猛进,基督教信仰也突飞猛进,从1979年的70多万人增加到现在的近亿基督徒,增加了一百多倍。
为 什么我们会寻求神?因为我们真的可怜,因为我们真的不能解决迫切的问题,我们连自己最需要的最根本的都不能满足。我们冥冥之中知道有神,但是他到底在那里 呢,我们不知道。中国古人造字造得很好,什么是神,神本身就包含着他存在你却摸不着,看不见测不透打不着。所以神有一个本质,就是奇妙,就是在冥冥之中你 离了他你就活不了,但是你又不能完全认识他,因为他是神。
神是研究不透的,这恰好和哲学相反,因为研究哲学的前提是 什么都不信,已经有答案的地方要继续打问号。因搞哲学而死的人很多,因为人的有限又不能不去追求,是瞎子却不能不去寻找,是罪人却不能不追求善良,是要死 死人却总想活着。我们努力地想找神却找不着,但是神这个时候却来找我们了。
基督的信仰是神找人的信仰,其他的宗教是人找神的信仰,用道德来修炼,用智慧来揣摩,用人的修行来达到神的境界。但是这不可能达到。因为他没有确信达到神的拯救。
但 是耶稣了来了,他说“你们看见我就如同看见了天上的神,他就在我里面我也在他里面,我们合而为一”。所以,马槽上的耶稣必须来,他不来我们就看不见神。而 且他可以来,因为他超越了时间空间,他可以进入到时空之内,他造人难道不能成为人吗?所以他用圣灵在处女马利亚身上感孕,降生在马槽,他是神的儿子。
他来到这个世界以后,让这个世界不再一样,圣诞节是他的生日,今年是他来到世界的2013年。他一进入这个世界,就刻上了一个永远涂抹不了的痕迹。因着神爱我们,他让耶稣来到了我们世界上。所以圣诞节是一个高兴和感恩的日子,因为神来到了人间。
二、耶稣为何谦卑地来到世上?
神为什么生在马槽里?他为什么这么卑微?他为何不荣耀地来,进入到王宫让全世界都敬拜?为什么现在举世庆祝的圣诞当时却那么寒酸?他在一个昏暗的灯光下,在动物出生的地方降生,不仅如此,他整个的一生都是充满了坎坷,艰辛、伤害,为何上帝的儿子这么卑微?
因为我们的世界是罪人、盲人的世界,当神的儿子来到世间,就如同光进入的黑暗,公义进入到了罪恶,永恒进入到了短暂,我们无法接受,无法接纳。因为黑暗接受光,就意味着自己要灭亡了,所以黑暗会抵抗光,罪恶会抵抗耶稣。
正 因为这样,耶稣就分发出了一个呼唤,说凡是接待耶稣之名的人就有福了,凡接待他并且信他名的人就有权柄成为上帝的儿女。我们还没信的时候,我们信的还是自 己,还是盲人罪人。但是我们信了主,这个永恒之光进入到我们心中的时候,我们心中罪恶的权势就被破坏了,死亡的权势就被他破坏了。所以耶稣让我们信他,信 他的人可以得到平安,信他的人可以得到医治,信他的人可以不再惧怕死亡,信他的人有永生……这都是耶稣一再强调和应许的。
三、耶稣来了有什么不一样?
基 督教信仰的国家和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和佛教,两者的差别很大。中国人喜欢去基督教国家旅游、留学、拿绿卡,却很少去印度教国家,如印尼。为什么?国外的 大学、慈善事业、孤儿院、养老院等很多都是基督教创办的,中国的大学和医院也是传教士办的。因为这都是耶稣的恩惠,他一进入这个世界,就让世界不一样,叫 罪人悔改,瞎子看见,瘫子站起来,要死的人看见了永恒之光,他把上帝的真实之爱向我们显明。
远牧师说,自己活了这么多年,研究这么久哲学,一直在怀疑自己活得有没有意义,但是耶稣却告诉他,你要相信每一点阳光,每一滴雨水,每一朵花,每一只鸟都向你验证上帝是多么的爱自己,所以从那时候自己才会有平安。
我 们之前,谁的罪谁承担,但是耶稣来了,他没有犯过罪,却担当了我们所有的过犯,甚至死的时候还用爱赦免了我们。该死的是我们,他却为了我们死;该受罚的是 我们,他却为我们受罚。这就是人间没有的,是耶稣给我们带来的,这就是战胜我们所有的罪的办法。我们人间也讲爱,但从来没有“你越不可爱,他却越爱你”这 样的爱,我们人间的爱都是你可爱才爱你,你的罪你自己承担。
为什么木匠的儿子、降生在马槽的耶稣,却能够传遍这个世 界?就是因为他伟大的爱,伟大的光照亮了我们。他来了之后,就战胜了我们的仇恨,本来因为仇恨必须“必死我活”,但耶稣带来了“我死你活”,仅仅是为了对 方活得更好。刚刚去世的曼德拉,在他总统就职典礼上,他特别邀请了曾经在监狱里虐待过自己的两个狱卒,他对自由的了解是得胜心中的仇恨。
耶 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时候,一点罪也没有,但是他却没有报复,还饶恕了将他钉在十字架的我们,“父啊,你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这是世界 上最美的一句话。谁能够朝着耶稣的标杆走,谁就能得到自由。曼德拉死后,世界各国的领导都去悼念他,甚至还有很多反对他的人,因为他的饶恕的力量使他成为 了世界和平之子。
如果没有神,我们人是破碎的。我和妻子很相爱,但天天闹着离婚,因为她是经济学研究生,而我是哲学 博士生,两个人都很会算计。但信了耶稣之后,我的生命来到了改变,我开始“三多”了:一是我的赞美多了,信主之后我有了平安和喜乐,二是笑声多了,原本是 天天铁青的脸爱笑了,三是哭多了,一个男子汉一祷告就哭。后来妻子也到了海外,她也信主了,她认她的罪,我认我的罪,我们每个人都认自己的罪而顾不上对方 的罪,并且学会了爱和包容对方。而在以前,是我认她的罪,她认我的罪。
我们人不能分善恶,真正能分善恶的是上帝。我 们不要为对方分善恶,因为这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标准来分的。所以要有神,有神之后每个人对付的是自己。真正让家庭、社会、世界平安的是耶稣,不是我们自己, 不是我们的公义,不是我们国家和自己标榜的善良。要让争吵声变成祷告声,当我们不争吵的时候就剩下了爱,彼此包容彼此忍耐,过去是劳苦愁烦现在要被喜乐平 安取代。
四、信耶稣之后,死亡就被生命取代了。
我们现在正在一步步地接近死亡,但是我们有了永生的耶 稣就不怕,耶稣得胜了死亡,还给我们真正的生命——永恒之道,用他的死而复活验证了这个永生之道。人生并不是人死如灯灭,有很多书记载信耶稣的人死的时候 是被神接去,不信的人被黑暗吞没。基督徒不怕死亡,即使是追悼礼也会唱欢乐颂,因为死是被神接去。
冬心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无知无为' 的评论 :

看来你是个“智叟”型的“先知”,依你的高见,哪一条才是拯救人类的道路?佛,道,儒?还是。。。。。。?
无名小绿草 回复 悄悄话 不是西方文明,是现代科技的盲目无度最终快速毁灭世界。有些国家的穷人是愚昧无助,而有些穷人是因懒惰,除了“养他们”没别法。
无知无为 回复 悄悄话 西方文化正在毁灭人类,因为他们认为他们在拯救世界,不管是愚蠢的宗教或是自以为高明的普世价值、还是自以为聪明的科学,因为他们下意识的动机是统治。

引用前巴基斯坦驻美大使的话“The world is there for the Americans to understand not there for the Americans to control.”有几个蠢民能明白这句话?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