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舰的起源
自1903年莱特兄弟完成了人类首次飞行记录,美国海军在1910-1911年首次尝试了军舰上的飞机起降,但日本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9 月)开创了首例军舰搭载水上飞机的作战任务,轰炸了德国在中国青岛附近的陆上目标。直到1918年,英国才建造了具有平整甲板的军舰,成为现代航母的雏 形。但当时,列强依然迷恋于大炮巨舰的海上威慑力量,航母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崭露头角。
航空母舰在二战中的地位
航空母舰争夺制海权的能力在二战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太平洋战场,日本使用航母舰队远程突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置美国于死地。在大西 洋战场,德国不可一世的“俾斯麦”号战列舰被英国皇家海军击沉,航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东南亚,英国皇家海军“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在驰援新加坡途中被 日本空军击沉,间接导致了英军在新加坡面对劣势日本陆军的屈辱的缴械投降。这一系列战例,宣告了大炮巨舰的海军战略在空中打击力量下的彻底破产,也因此而 诞生了以海军航空兵为主角的航空母舰战术。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日本虽然在珍珠港获得出其不意的胜利,却依然热衷于大炮巨舰而忽视了航母的作用,其建造的大和级巨无霸战舰在美国海军航母的打击下成为 待宰的羔羊。而美国在中途岛战役的起死回生,全歼日本精锐的航母舰队,依然归功于珍珠港事件后幸存的美国航空母舰。作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中途岛战役奠 定了美国海军利用航空母舰在争夺制海权制空权上的不可动摇的地位。随后,在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美国航母更是将制海制空作战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境界。同 样,几乎扼杀英国海上生命线的德国潜艇“狼群”战术也在护航航空母舰和舰载飞机的打击下遭到重创。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二战时期(珍珠港事件后)太平洋舰队司令就是海军五星上将尼米兹,美国核动力航母被命名为尼米兹级,该级的第一艘军舰为CVN68“尼米兹”号。
航空母舰在二战后的作用
二战之后,虽然前苏联海军对美国海军形成战略挑战,但美国海军至今没有在远洋争夺制海权的作战任务。航空母舰与前苏联海军的对抗是“不对称”较量,因为前 苏联应对美国航母舰队的“杀手锏”不是庞大的水面舰队。而是载有巡航导弹及核鱼雷的核动力潜艇。同样,前苏联潜艇部队(无论是弹道导弹核潜艇还是攻击型核 潜艇)的主要对手也是美国核动力攻击型潜艇。美国航母根本不考虑在前苏联近海进行威慑,因为前苏联海军戈尔什科夫元帅为美国航母舰队“量身定制”了导弹饱 和攻击理论,无论在近海还是在远洋,因此,前苏联海军军舰均装备了大量反舰反潜和防空导弹,被称为“超级弹药库”也不为过。但随着美国垂直发射导弹技术的 应用,其简洁紧凑的构造,维护及更换,更是其通用性,使美国军舰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弹药库”,加大了前苏联海军水面舰队的劣势,但前苏联核潜艇依然令美 国海军头痛不已。举一个例子,1984年,一艘前苏联核潜艇在跟踪“小鹰”号航母后上浮,由于计算错误,同“小鹰”号发生碰撞,前苏联核潜艇的一片螺旋桨 被留在了“小鹰”号舰体内。当时,“小鹰”号载有战术核武器,前苏联核潜艇也载有核鱼雷,没有因碰撞而引爆实属万幸。而不久前,美国海军曾经妄言,前苏联 海军潜艇还未驶出海参崴军港,美国海军在冲绳就能发现跟踪。“老毛子”立刻以牙还牙,其心狠手辣,可见一斑。
相反,二战以后,在世界上不同的“热点”,庞大的航母舰队及其对陆地目标的联合打击能力(如舰载飞机,舰载潜射巡航导弹等)更多的是传递美国的“战略信 息”,航母舰队的政治意义已经远远大于其军事意义。1991年科威特战争,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及近日对利比亚的空中打击,航母舰队威风凛凛地先期到 达,往往打响了“第一枪”。但没有航母舰队。美国就不能实现其战役目标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在前两场战争的中东地区,美国完全可以利用沙特阿联酋卡塔尔 的空军基地,在对利比亚的空中打击,意大利,希腊,马耳他的空军基地也能充分利用。同样,1999年对前南斯拉夫的打击,没有地中海上的航母舰队,北约在 意大利希腊土耳其的空军基地都能完全胜任;威慑北韩,不用说南韩的空军基地,日本(地震前的)本土和冲绳空军基地都能发挥有效作用。更何况,这些国家的防 空体系和海军对于美国都微不足道。
由此可见,航母舰队的出现,如果只是炫耀武力和传递政治战略信息,其作用通过空军作战飞机在相邻的有关国家的空军基地大规模进驻也能达到。因此,航母舰队 频频出战的深层原因其实是美国海军空军在国防资源分配上的竞争。如果航母舰队只能对弱小国家予以军事打击,而其作战目的通过邻近的空军基地也能达到,那 么,将航母舰队比喻为“恐龙”也不为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