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4)
2009 (169)
2010 (680)
2011 (872)
2012 (1247)
2013 (1564)
紅線女(1924年12月27日-),生于广州西关,现居广州环市路華僑新村,是中国享誉海内外的粵劇表演藝術家,众人皆称为“女姐”。代表作《荔枝颂》、《珠江礼赞》、《昭君出塞》更被视为粤剧唱腔的经典,并开创了独树一帜的红腔。
艺术生涯
家族被誉为粵劇世家,外祖父是名鬚生聲架南,舅父是名武生靚少佳,舅母是著名花旦何芙莲,堂伯父是同治年间创建粤剧行会“八和会馆”的著名武生鄺新華。
从小就受到粤剧艺术熏陶的红线女,八、九岁便跟留声机学唱粤曲。抗日战争前,家住广州西关,1938年因日军侵华而辍学,同年7、8月间,随母亲 经澳门赴香港,拜舅母何芙莲为师,正式踏入艺术生涯,取艺名「小燕红」。1939年春节,在胜寿年班首次登台演出。自此便常在戏班中练功,并于夜场扮演丫 环、宫女的配角,在勝壽年劇團任第三花旦。1940年,她随何芙莲临时于粤剧名伶靓少凤的金星剧团演出,靓少凤为女姐正式改名为“红线女”。1941年到 上海登台演出,年底日军占领香港,红线女迁居于靓少凤家,并于15歲加入馬師曾劇團。1943年,广东肇庆演出,在内地第一次用“红线女”艺名,成为“师 曾剧团”的正印花旦。其后不停到抗战后方巡演,包括广西在内多处战地留下女姐等马派剧目的身影,如《苦凤莺怜》、《斗气姑爷》、《软皮蛇招郡马》等。
抗日戰爭勝利後,她回到香港,并学习京劇三年,後來得到港澳富商何賢贊助成立了“真、善、美粵劇團”,且先后与马师曾、薛觉先合演《蝴蝶夫人》、 《清宫恨史》等剧。1946年在香港连续一个月每天不停演出粤剧戏目《我为卿狂》轰动全港,次年以《我为卿狂》为题材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到1950年代 初,又组建了红星粤剧团,与马师曾领衔到广州演出现代戏《珠江泪》。1952年,她又一并演出了《一代天骄》、《王昭君》,并且尝试改编《蝴蝶夫人》和莎 翁名著作为粤剧素材。女姐在传统旦角的基础上,融入京腔、昆腔及西洋美声技法,创造出著名的粤剧唱腔“红腔”,使粤剧旦角唱腔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1955年,受到时任國務院總理周恩来的邀请,她放弃了在香港演艺界的事业,回到内地。1956年藉回內地参加国庆7周年观礼活动,受到周恩来接 见,是年底参与广东省粤剧团演出。及至1957年正式以个人身份加入广东粤剧团(今广东粤剧院)。此后,她先拜京剧梅兰芳为师;请程砚秋设计身段、水袖; 请俞振飞指点《桂芝告状》;请周小燕改进《思凡》的唱腔;并且研究将昆曲名家朱传茗、歌唱家郭兰英、王昆等唱腔技巧融入粤剧发声,先后演出《搜书院》、 《昭君出塞》、《苦凤驾怜》、《打神》、《李香君》、《关汉卿》、《山乡风云》等剧目,最终完成红派艺术的创造。
1980年代紅綫女重回艺术舞台。1980年,紅線女在藝術上進行大膽嘗試,與秦中英合作改寫《王昭君》,扭轉悲劇情節成為《昭君公主》。當時與 陳笑風等人合演。1984年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粤剧戏曲小调的独唱音乐会,这是女姐文革後首次登台演出,1988年国庆前夕,红线女率广州粤剧团到北京 举行了“红线女专场”;1994年,红线女又在北京主演《白燕迎春》。并创办了红豆粤剧团,培养粤剧接班人。
2012年5月21日,香港新光戲院重新裝修後,舉行開幕禮,紅線女(女姐)專程由廣州來港,聯同候任特首梁振英等官商名人剪綵。隨後應邀上台表演,以一曲《荔枝頌》作賀,妙韻繞樑,全場肅立致敬拍爛手掌。
艺术作品
在60多年的表演生涯中,曾参演70多部电影作品,主演了近200个粤剧剧目。其中包括有 1947年,涉足影壇,所主演影片除粤剧《关汉卿》(1960年)、《搜书院》(1956年)、《沙家浜》、《李香君》、《刁蠻公主戇駙馬》、《打神》 外,还有故事片《慈母泪》、《胭脂虎》(1955年)、《秋》(1953年)、《愛》(1955年)、《山鄉風雲》(1955年)、《我是一个女人》 (1955年)、《昭君出塞》、《拾玉鐲》、《人海萬花筒》、喜劇《審死官》、寫實片《天堂春夢》等。
艺术成就
家庭
1944年與馬師曾結婚,有两子一女,他們的小兒子馬鼎盛是香港著名的“民間軍事評論家”,曾任职香港多家媒体,现为鳳凰衛視軍事評論員。其女儿红虹为著名粤剧花旦,但于80年代初被大陆官方称为“潜逃到台湾”,震惊中外,后作为移民身份入藉加拿大。
女姐在香港後期已與馬師曾離婚,回中國後,女姐曾再婚,最後一任丈夫是作家華山。馬師曾亦再婚,其妻子姓王,是護士。
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