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术,地产投资,信仰家园,时尚生活
个人资料
正文

巴黎卢浮宫(Musée du Louvre)的一些展品

(2013-05-02 22:16:37) 下一个

File:Louvre.jpg
卢浮宫
法语Musée du Louvre)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边,原是法国的王宫,现在是卢浮宫博物馆,拥有艺术收藏达3.5万件,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

历史
File:Donjon chateau louvre.JPG
目前仅存的中世纪地下室内的原城堡护城河遗迹
 
File:Le Louvre - Aile Richelieu.jpg
卢浮宫的黎塞留侧翼。

卢浮宫始建于12世纪末,由法王腓力二世(“奥古斯都”)下令修建,最初是用作防御的城堡,边长约90米,四周有城壕,其面积大致相当于今卢浮宫最东端院落的四分之一。当时的卢浮宫堡并不是法国国王的居所,而是被用来存放王室财宝和武器。

14世纪,法王查理五世觉得卢浮宫堡比位于塞纳河当中的城岛(西岱岛)的王宫更适合居住,于是搬迁至此。在他之后的法国国王再度搬出卢浮宫,直至1546年,弗朗索瓦一世才成为居住在卢浮宫的第二位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建筑师皮埃尔·勒柯(Pierre Lescot)按照文艺复兴风格对其加以改建,于1546年至1559年修建了今日卢浮宫建筑群最东端的卡利庭院(Cour Carree)。扩建工程一直持续到亨利二世登基。亨利二世去世后,王太后卡特琳·德·美第奇集中力量修建杜伊勒里宫及杜伊勒里花园,对卢浮宫的扩建工作再度停止。

波旁王朝开始后,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修建了连接卢浮宫与杜伊勒里宫的大长廊,又称“花廊”(Pavillion de Flore)。路易十四时期曾令建筑师比洛(Claude Perrault)和勒沃(Louis le Vau)对卢浮宫的东立面按照法国文艺复兴风格(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加以改建,改建工作从1624年持续到1654年。

1682年法国宫廷移往凡尔赛宫后,卢浮宫的扩建再度终止。路易十四曾计划放弃卢浮宫,并将其拆除,但后来改变了主意,让法兰西学院、纹章院、绘画和雕塑学院、以及科学院搬入卢浮宫的空房,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和艺术家被国王邀请住在卢浮宫的一层和大长廊的二楼。1750年法王路易十五正式提出了拆除卢浮宫的计划。但由于宫廷开支过大,缺乏足够的金钱来雇佣拆除卢浮宫所需的工人,该宫殿得以幸存。

1789年10月6日,巴黎的民妇集群前往凡尔赛宫,将法王路易十六挟至巴黎城内,安置于杜伊勒里宫,该时期对卢浮宫进行了简单的清理打扫工作。法国大革命期间,卢浮宫被改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拿破仑即位后,开始了对卢浮宫的大规模扩建,建造了面向里沃利林荫路的北翼建筑,并在围合起来的巨大广场中修建了卡鲁索凯旋门,作为杜伊勒里宫的正门。拿破仑三世时期修建了黎塞留庭院和德农庭院,完成了卢浮宫建筑群。

1871年5月,巴黎公社面 临失败时,曾在杜伊勒里宫和卢浮宫内举火,试图将其烧毁(当时公社决定烧毁的还有巴黎市政厅、王宫(Palais Royal)等标志性建筑)。杜伊勒里宫被完全焚毁,卢浮宫的花廊和马尔赞长廊被部分焚毁,但主体建筑幸免。第三共和国时期拆除了杜伊勒里宫废墟,形成了 卢浮宫今日的格局。

博物馆

File:Plan louvre1.svg
卢浮宫平面图。

法国国王对艺术品的收集始于弗朗索瓦一世时期,弗朗索瓦一世曾从意大利购买了包括油画蒙娜丽莎在内的大量艺术品。至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王室已经收集了约2000幅油画、150多座雕刻、700多张素描、以及其他大量美术作品。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时期继续从意大利、佛兰德斯和西班牙购入艺术作品。法国大革命期间的1793年8月10日,共和政府决定将收归国有的王室收藏集中于卢浮宫,并将其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命名为“中央艺术博物馆”。11月8日,博物馆正式开放,展出了587件艺术品。此后共和政府又用从教堂、贵族和地方政府等处没收来的艺术品源源不断地补充博物馆收藏。

拿破仑在征服欧洲各国的同时,将被征服国家的艺术品大量运往法国,送至卢浮宫(此时已改名为“拿破仑博物馆”)展出,还增加了古罗马和古埃及艺术品展厅。但随着1815年拿破仑的第二次退位和终生放逐,卢浮宫藏品中约有5000多件艺术品被归还给原来所属国。

此后的100多年里,卢浮宫的收藏范围不断扩大,加入了东方(远东)、亚述、古埃及等时代的藏品。随着藏品数量的增多,展览空间越来越小。1981年,法国政府决定将卢浮宫建筑群的全部建筑划拨博物馆,并对卢浮宫实施了大规模的整修。由华裔美籍设计师贝聿铭(1983年普利策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the last master of high modernist architecture)设计的位于卢浮宫中央广场上的透明金字塔建筑。整修后的卢浮宫于1989年重新开放。其展览区域划分为:

  • 黎塞留庭院(Richelieu Wing):远东、近东、伊斯兰文物;雕塑;14世纪至17世纪的法国油画;德国、尼德兰和佛兰德斯油画;其他绘画和形象艺术
  • 苏利庭院(Sully Wing):古埃及文物;近东文物;古希腊、伊特鲁里亚、古罗马文物及雕塑
  • 德农庭院(Denon Wing):古希腊、伊特鲁里亚、古罗马雕塑;17世纪至19世纪的法国油画;意大利及西班牙油画
http://img.ledsmagazine.com/objects/news/7/7/1/Louvre.jpghttp://krishnaparis.com/images/paris-info/musee-louvre-museum.jpg

阿弗洛狄忒,《米洛岛的维纳斯》( Vénus de Milo)

《米洛岛的维纳斯》也被称为《米洛斯岛的阿弗洛狄忒》(1820年雕像出土于一个叫米罗的岛上),就属于珍贵的的原作之一。裸露的上半身表明她是希腊爱和美的女神阿弗洛狄忒,她从海中诞生,被罗马人称为维纳斯。

根据雕塑风格上的一些细节,作品的年代可以确定在公元前100年左右。舒展的曲线、极富立体感的体态和丰腴的裸体说明该作品创作于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23-31年),也是希腊历史上最后一个重要时期。

然而,作品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物沉着淡定的面部表情与身体的写实。雕像遵循了明确的比例规则:整个脸的长度是鼻子的三倍,笔直的鼻梁与额头连成直线,也 就是人们常说的“希腊式轮廓”,当然,希腊人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脸部轮廓!这一手法意在表现神的美,而不是现实世界。这件雕塑是对美无止境的追求的完美表 现,是一部超越时间的伟大作品。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La Victoire de Samothrace)

这尊雕像表现的是胜利女神,希腊人称之为“尼凯(Nike)”。作品表现的是胜利女神正站在一艘船的船头宣布胜利。希腊原作在一次地震中被损毁,而后于 1863年在爱琴海东北部的萨莫色雷斯岛上被发现,已成碎块。《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最初屹立在众神圣地(卡比利圣地Kabeiroi)的山丘之顶,向 小岛驶来的船只在远处就可望见。

一些学者认为这件雕像可能是公元前190年左右罗德岛(爱琴海)的居民在一次海战胜利后为感谢神明而奉献的贡品。其身体的比例、形态的逼真、衣裙迎风被吹起褶皱的表现力、以及极富戏剧感的动作气势都是那个时期对写实主义追求的完美证明。

她的双翅中只有左边的保存下来,右翅是左翅的石膏复制。雕像脚下的水泥底座也是现代添加的,女神本应直接站在船的甲板上。到1950年她的右手(展示在旁边的玻璃橱窗中)才被发现,让她得以恢复原本的姿势:手向上抬起,正宣告着胜利。

《荷拉斯兄弟之誓》(Le Serment des Horaces)

公元前七世纪时,罗马城和临近的阿尔巴城为了结束他们之间血腥的战争,决定各指派几名勇士进行决斗:罗马城选派了荷拉斯家族的三兄弟,阿尔巴城(Albe)指定了古里亚斯家族的三兄弟。然而这两个家族之间有着多重联姻关系,各自的姊妹中都有嫁到对方家族去的。

这幅画作于1784年,即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前夕,作品描绘了荷拉斯家族的三兄弟在他们的父亲面前宣誓效忠于罗马城:为了祖国,不是胜利就是牺牲。画 面的右边,家族中的妇女们沉浸在悲痛之中:荷拉斯长子之妻萨比娜也是古里亚斯家的姊妹,还有卡米耶,她既是荷拉斯家的姊妹,又同古里亚斯兄弟中的一个订了 婚。此时,她们悲伤地低下了头。在她们身后,荷拉斯兄弟的母亲紧紧地抱着她的孙子们。整个画面布局严谨,舞台般的光线效果,共和制时期风格的房屋里几乎没 有什么多余的装饰。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表现男性人物的刚毅笔直的线条和强烈的暖色,以及表现女性群体所用的柔软线条和较浅色彩。她们面对不幸近乎崩溃却只能 屈从于命运。

故事的最后,荷拉斯的三兄弟中只有一人战胜了阿尔巴城的古里亚斯兄弟,从决斗中归来:而后他杀死了自己的姊妹卡米耶,因为她为死去的未婚夫——古里亚斯兄弟中的一个而悲痛哭泣!

当时的法国革命者们主张为祖国作出最大牺牲,试图追溯古代文化,在古罗马历史中找到某些突出的片段来为革命思想服务。画家雅克-路易•大卫便是这一 “新古典”运动的领导者,并创作了这个流派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拿破仑一世与约瑟芬皇后加冕礼》(Sacre de l'empereur Napoléon Ier et couronnement de l'impératrice Joséphine)

大卫奉拿破仑之命,花费了整整三年时间完成巨作,用画卷纪录下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仪式的这一不朽的时刻。就像所有的政治宣 传作品一样,在这幅画中也有一些对现实的加工:皇帝的母亲端坐于宝座上,位于画面中间很显著的位置。而事实上她因为生儿子的气而没有出席。拿破仑的形象被 理想化了,变得更高更瘦,跪在他面前的约瑟芬皇后,也在拿破仑御用画师大卫的笔下年轻了许多。由于拿破仑是自己将皇冠戴到了头上,大卫没有在画中表现他加 冕的情节,而是最终选择了不那么有争议的约瑟芬加冕作为主题,但坐在拿破仑身后的教皇庇护七世并非衷心为新皇帝祝祷。

画面光线处理的技巧十分娴熟,在一百五十个人物肖像中,很自然地突出了主要人物,并恰到好处地照顾到某件首饰上镶嵌的宝石或某件衣物面料的柔滑。从某种角 度来说,大卫是现代摄影师的先驱,就像他们纪录世界重要人物的大事件,在报纸上展现出的奢华场景不禁令民众浮想连翩。而在画面上所有这些人物中,最生动的 应该是身穿红衣站在画面右端的外交部长塔列朗(Talleyrand),他似乎对这台透着炫耀味道的好戏投去嘲讽的一瞥。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1/NapoleanCoronationDavid.jpg/1024px-NapoleanCoronationDavid.jpg

宫女,《大宫女》(La Grande Odalisque)

创作这幅裸体女性作品的是大卫的门生之一: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在此他将女性裸体这样的古典题材搬到了他仅在梦里游历过的东方世界,这个世 界只是他表现异国情调中的后宫妃妾(或宫女)裸体形象的一个借口。终其一生,安格尔多次表现东方主题,以及他最钟爱的题材之一,女性裸体。

像他的老师大卫一样,无论从他的创作技巧还是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在他的其它作品中表现出来)来说,安格尔都是一位古典流派艺术家。但他又偏离了这一流派, 追求对轮廓、身体的曲线的表现,并根据需要对人体构造进行变形处理:如这个宫女的脊椎骨足足多了三块!同样,她右乳和左腿与身体的连接都显得十分奇怪。同 身体的变形处理形成反差的是,厚重的蓝色帷幔、头巾或是水烟筒都以极为写实的方式表现。当时的评论家对这样的混合手法无言以对,对安格尔如此独特的风格嗤 之以鼻。然而,安格尔却对现代艺术家产生了极大影响,毕加索(Picasso)就借鉴了他的创造性和解构人体的手法,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

http://mini-site.louvre.fr/ingres/images/grandes-html/grandeodalisque.jpg

《加纳的婚礼》(Les Noces de Cana )

此巨幅油画曾用于装饰威尼斯的圣乔治•马乔雷(San Giorgio Maggiore)修道院。委罗内赛是16世纪威尼斯画家,以创作多人物的大场面作品著称。本画作中,画家表现的是《新约》中所记载的基督完成的第一个圣 迹:基督、他的门徒们和他的母亲玛利亚受邀参加伽那城的一场婚礼。婚礼上,酒不够了,基督请人将酒坛子灌满水,然后让人把坛子送到主人面前:水变成了酒。

委罗内赛把这一圣经故事搬移到了他所处的16世纪富庶的威尼斯。请注意画中华丽的衣料、富贵的首饰、银器、镀金银器,典雅的建筑构成了十分壮丽的背景,而 故事本应发生在一群在婚宴中酒不够喝了的穷人家里。在端坐中央的基督右边,玛利亚手持一只不太显眼的杯子,她注意到酒已不够。画面右边,前排一个穿黄色衣 服的人正在倒一坛由水变成的酒,他身后的两个人目睹了这一圣迹。一个穿着绿色衣服的男人走向左边柱子前面的新婚夫妇,问为什么把最好的酒留到最后才拿出 来。

作品中包含多处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画面中间栏杆后切肉的屠户、乐师们桌上的沙漏以及下方啃着骨头的狗预示着基督的牺牲,即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但狗也象征忠诚,即忠诚的基督徒们的信仰可以驱散乌云。

http://equipe.nce.ufrj.br/antonio/francais/images/Les%20Noces%20de%20Cana%20de%20V%E9ron%E8se.jpeghttp://static.images.ravensburger.de/images/produktseiten/1024/16653.jpg

《弗朗西斯科•戴尔•乔孔达之妻丽莎•盖拉尔迪尼肖像(蒙娜丽莎)》(Portrait de Lisa Gherardini, épouse de Francesco del Giocondo)

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I)于1518年获得此画,这幅达芬奇最著名的画作受到当时艺术家们的广泛好评;但直到20世纪《蒙娜丽莎》才真正出名,与其说这是由于它本身颇高的艺术价值,还不如说是由于它离奇的经历,尤其是它1911年的失窃。

《蒙娜丽莎》可能看起来比较小,但实际上,它已经是当时最大的画像之一了。达芬奇的绘画技巧是绝妙的,甚至可以说是神奇的:他用透明淡色层的手法表现形状,擦晕轮廓线(意大利语称这种手法为“sfumato”,意为“烟熏”)并恰当地运用阴影和光线。

模特的身份引起各种离奇的猜想:甚至有人声称《蒙娜丽莎》其实是一个男人的画像。事实上,这幅1503至1507年间在佛罗伦萨创作的作品的主人公最有可 能是蒙娜(意为“女士”)丽莎•盖拉尔迪尼•戴尔•乔孔达( Monna Lisa Gherardini del Giocondo)。这就是为什么在意大利语(la Gioconda)和法语(la Joconde)中,《蒙娜丽莎》也被称为《乔孔达》。这个词有双重含义,因为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也象征了她丈夫的姓氏,因为“乔孔达”在意大利语中是 “快乐”的意思。

http://24.media.tumblr.com/tumblr_lydt3gotK91qfswibo1_500.jpg

《梅杜莎之筏》(Le Radeau de la Méduse)

杰里科的这幅画在1819年沙龙展出并成为轰动一时的丑闻。“沙龙”是美术学院每年组织的官方展览会。这是首次由一位艺术家在没有任何订单要求的情况下,完全出于自发描绘一个当代事件并在巨幅画作中以无名氏为主人公,而通常巨幅画只用于历史画的创作。

作品描绘的是1816年皇家海军“梅杜萨”号在塞内加尔海域发生的海难。由于缺少救生艇,149人挤在一个木筏上在大西洋上漂流了12天;只有十几人逃过 残杀、疯狂和同类相食活了下来!这场悲剧的主要责任在“梅杜萨”号的船长,他当时已20年不曾航行,是通过政治关系才获取这一职位的。所以,席里柯的这幅 画是对政府的辛辣讽刺,因为政府对这场海难的发生负有间接责任。

画的视角表现出木筏的极不稳定性。两条对角线是整个构图的框架:一条线把观众的视线引向画面左侧正向木筏扑来的大浪,另一条线把观众的视线引向地平线上几 乎看不见的救援船的微小侧影。画中人物表现出各种心理状态:怀抱死去儿子的男人的沮丧和迷茫、垂死者的突然振奋和向救援船挥手的人们的强烈渴望。但就在此 时,谁也不知道这可怕的天平会向哪边倾斜。在这震撼人心的故事里,人类是唯一的主人公,至今仍令人感动。

http://1.bp.blogspot.com/_3aby_5aWfs0/TQvErXaXVUI/AAAAAAAAAH8/gIXqZOCdWn0/s1600/Gericault-Raft-of-the-Medusa.jpeg

《被缚的奴隶》(Captif)

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中保存在意大利之外的十分稀少,但卢浮宫拥有这两件杰出的雕塑。它们表现的是两个俘虏或者奴隶:图片 中的是《抗争的奴隶》,另一个是《垂死的奴隶》。这两件作品本应用于装饰教皇尤里乌斯二世(Jules II)的陵墓,但这个原本宏大的陵墓规划后经多次修改而大大简化。对该作品的象征意义可以有多种解读,可能是被挫败的激情,也可能是被缚在体内的灵魂,或 象征屈服于教皇权威的民族。作者在1505年为第一个陵墓计划而构思作品,在1513年第二个计划出台时开始创作。作品最终在第四个计划执行时被弃用,这 时教皇已过世,考虑到经济原因,陵墓的规划被缩减。这两件作品在米开朗基罗在世时就被送给了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I)。

雕塑上的大量工具痕迹证明,这两件作品并未完成。请注意《抗争的奴隶》的手仍是未雕好的大理石。只有直接在石料上进行创作的非常杰出的艺术家才会这么大胆。他以自己的作品为荣并把它展示出来,是一位真正的寻求创作自由的文艺复兴艺术家。




Rinaldo and Armida, c. 1620–21 by Domenico Zampieri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