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术,地产投资,信仰家园,时尚生活
个人资料
正文

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缔造1930年代上海风情

(2012-02-23 09:10:14) 下一个
铜仁路上的绿房子,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沐恩堂,这些从上世纪初就矗立在上海的建筑,和张爱玲小说一样,塑造了融贯中西的上海风,成为经典。这一切都和一个叫邬达克的匈牙利建筑师相关。邬达克逝世50年后,匈牙利把2008年称为邬达克年,并从1月22日起在上海举办一系列邬达克的纪念活动... 

邬达克简介


Ladislaus Edward Hudec(1893-1958)

邬达克为匈牙利国籍,1893年生于匈牙利的属地斯洛伐克。1914年毕业于布达佩斯皇家学院,1916年当选匈牙利皇家建筑学会会员。1918年来到上海,起初服务于美资克利(Curry)洋行。1925年独自开业。

他以卓越的天赋和创新的设计,为上海的“面孔”增光添彩。在其近30年的上海生涯中,凭借着独特的个人视角,以及欧洲建筑传统和世界前瞻艺术,邬达克不仅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全新的设计,还将“装饰艺术”风格植入申城。他留下的60多幢具有先锋色彩的艺术装饰风格经典杰作,其中三分之一现在被列入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名录。


上海接纳了流浪建筑师

上世纪初,开埠的上海接纳着世界英才,邬达克便是被吸引者之一,不过,他来上海还另有“被迫”的原因。

1893年,邬达克出生于斯洛伐克的一个建筑世家,21岁毕业于布达佩斯皇家学院,23岁已当选匈牙利皇家建筑学会会员。

不过,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位未来的建筑学家很快成为奥匈帝国俄罗斯前线的一名士兵。不久,他在战场上被俘,辗转被流放到俄罗斯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由于十月革命爆发后俄国内部的混乱,他又很快从战俘营成功逃脱,乘坐一只日本载重船抵达上海。那年,他25岁,身无分文,流落异乡。

这时,他的建筑教育背景帮助了他。1918年起,他在美国人开的建筑公司克利洋行里当起助手,其间学会了汉语。邬达克幸运赶上上海建筑的黄金时代。作为国际都市的上海,各国的建筑师和大批的“海归派”带来了世界上最先进时髦的建筑理论、建筑模式和建筑材料纷纷来到这里大显身手,这里成了展示世界近代建筑风格的大舞台。

邬达克来上海的头几年,为人处世谨小慎微。他掩饰自己来自战败国的身份,虽然设计了一批包括医院、俱乐部、学校、银行、教堂、住宅在内的建筑,但无一例外参照欧美古典主义建筑的原型。这段时期的代表作便是沐恩堂,沐恩堂带有明显的复古主义的色彩,重细节的装饰、复兴的哥特式塔尖,有着浓厚的欧洲情结。






基督教慕尔堂(
沐恩堂)1929年, 西藏中路316

尽管这样,他仍然无法获得同行的认同,因为那时上海的外籍建筑师大都是英美人。然而邬达克没有气馁,7年后,他终于在圆明园路209号拥有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邬达克打样行,此时他32岁。


圆明园路209号,浸信会大楼(真光大楼),
1930年,邬达克设计

邬达克1925年在上海建立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开始,他从原先流浪者、配角身份,转变为塑造这个城市灵魂的人物。 1925年到1938年间他设计了诸多老上海建筑。邬达克逐渐成为上海最有名望最活跃的建筑师,几乎垄断了当时上海的经典建筑设计。

先锋开山之作——
大光明电影院


大光明大戏院, 南京西路216号

1933年,邬达克以先锋设计为大光明戏院改建,成了他的转折点,自此声名鹊起。大光明电影院成为中国西式建筑转向现代主义的标志。

1895年,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里,人们从一块白布上看到了可以活动的影像。电影就此诞生,仅仅7个月之后,这个全世界最新潮的艺术便从遥远而浪漫的欧洲登陆到了年轻而时髦的上海。

1931年11月,闭门歇业的旧戏院被英籍华人卢根为总经理的联合电影公司买下,并于次年拆除。为重建新大光明电影院,卢根找到了邬达克。

大光明电影院的前身

邬达克的成功设计使旧戏院浴火重生,大光明不仅赢来“远东第一影院”的美誉,还就此成为各地观众看电影的圣殿。

邬达克设计的大光明电影院,占地面积401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902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前部2层,后部4层。建筑立面造型为美国近代式,南立面有大面积长窗与半透明玻璃灯柱组成,后背是竖横交错板片墙面。西侧耸立的长方形玻璃灯柱和大门口乳白色玻璃雨篷十分别致,晚上通电后灯火通明,数里之外即能望见,成为大光明的标志。

大门装有12扇铬合金玻璃门,门前用黑色大理石镶嵌。影院门厅十分宽敞,两侧设置倚墙大楼梯通向二楼,楼厅休息处建有飞溅式水柱喷泉。门厅的低坪铺嵌铜条的彩色磨石子,加上室外光线透过大面积玻璃长窗,显得十分明亮。观众厅分上下两层,共有2016个软席座位,厅内乳黄色平顶配以金黄色波浪形吊顶镶边。影院的放映设备和冷气设备都是当时最先进的,观赏效果极佳。

1933年6月14日大光明电影院揭幕,首映美国米高梅公司出品的海军故事片《热血雄心》,入院有“小郎”拉门,入场由白俄女郎领票。如此礼遇,加上上海影院首次使用的冷气,顿时轰动上海,引领全国。


远东第一高楼——
国际饭店

 
国际饭店(南京西路170号)

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在40年后回忆道:“在台球厅和电影院旁边是这座正在施工的大楼,人家说这幢楼要造24层,可我就是幌嘈?你想象一下,周围的楼都只有5层、6层、7层、8层,而这幢要有24层。所以每到周末我就去看它慢慢升高。”

贝聿铭说的电影院,就是邬达克设计的大光明电影院;他看着一天天长高的大楼,是正在施工中的国际饭店。

1931年,金城、盐业、大陆、中南四家银行联合所办的“四行储蓄会”巨额获利,为借以树立“四行”形象,以吸引更多储户到“四行”存款,决定投资兴建远东最高大楼。70年前,在上海这种软地基上盖摩天大楼,谈何容易。当时,公和洋行、康益洋行等沪上大公司都没有把握,是邬达克敏锐的判断和大胆的决定促成大楼建造。

设计国际饭店难度大,因为当时的静安寺路跑马厅一带寸土寸金,地皮仅有1176平方米。邬达克几易草图,最终定稿为一幢美国现代派风格的摩天大厦,地上22层,地下2层,高度83.8米。

饭店采用蒸汽机打桩,桩头均为圆木美松,每根钢柱下打5根梅花桩,最长的桩达39.8米,接近大厦地面总高的一半。由于桩又密又深,至今在近代上海高层建筑中,它沉降最少。

过去上海其他一些高层建筑均使用进口石材饰面,邬达克却让国际饭店内外统统穿上中国的“衣服”——大楼的外墙,1层至3层用青岛崂山黑花岗石贴面,4层至22层用泰山砖厂的棕色面砖;内部门厅,地坪用山东玉佛石铺砌;大厅柱子和墙面的大理石,淡黄、淡绿相互映衬,十分华美。邬达克曾多次到现场,与中国建筑工人探讨施工问题,饭店建成时,还与工人合影留念。

1932年8月动工的大楼于1933年10月竣工,1934年12月1 日开业。国际饭店比当时香港最高的汇丰银行高出11米,比当年日本建筑高出更多,故有“远东第一楼”的称号;而“抬头看楼帽落地”则一度成为各地来沪观光的笑话。

国际饭店保持“远东第一高楼”的纪录近30年,保持上海最高建筑纪录50年。其前卫的设计理念,今天依然呈现出那种毫不陈旧的优雅的现代感,这是设计者的光荣。它克享盛誉70年,现在评定的级别还是A,因为它的文化内涵不可复制。


浪漫爱神花园


刘吉生故居(上海巨鹿路675号)

上海巨鹿路675号,无疑是个响亮的门牌号。上海市文联第一任主席夏衍曾在这里办公,文学泰斗巴金在这里创办了《收获》杂志。据说,上海刚解放,这幢楼房暂时还作过上海军管会的办事机构,陈毅老总曾在这里住过三天。不久就变成华东作家协会。后来,直到现在是上海市作家协会的所在地。而在70年前,这里却是一个曾被称作的“爱神花园”。

园主就是当时上海滩屈指可数的豪门望族,人称“煤炭大王”和“火柴大王”、“水泥大王”刘鸿生的弟弟刘吉生。1926年刘家聘请邬达克设计住宅,又邀邬氏好友、陶馥记老板陶桂林施工制造。1931年,刘家花园落成。这座设计和施工都堪称一流的精美住宅,造价高达20万银元。

爱神花园的构思,与英国著名学院派画家莱顿的名画《普绪赫洗浴》有关。在这幅画中,莱顿展示的是普绪赫正在脱下薄纱长裙准备入浴的那一刻。举臂回眸,亭亭玉立,造型充分显示了艺术家独特的想像力。刘家花园一些重要的西部特征,在莱顿那幅画里都能轻易寻到,如希腊风格的爱奥尼柱子、台阶、水池、金色的柱子,甚至差不多宽窄的石径。莱顿画中完美的普绪赫形象,正是邬达克所追求的理想美。


中国的收山之作——
绿房子


吴同文的绿房子(上海铜仁路333号)

邬达克与中国许多民族资本家私交甚密,他的作品多是中国人投资建造的,这在外籍建筑师中并不多见。1935年,邬达克为“颜料大王”吴同文设计了自己在中国的“收山之作”,由于外墙贴绿色面砖,老上海人称它为“绿房子”。

为一睹这座位于上海铜仁路333号的绿屋真容,司徒雷登特地从北京前来造访。更有某国外交官,当年曾用一艘万吨邮轮外加50万美元现金想交换而未能成功。

1932年,日本对华侵略扩张,吴同文凭着预感,觉得这场仗是避免不了的。于是他就开发军绿色颜料,结果绿色为他挣了很多钱。吴同文由此认为绿色是他的Lucky Colour,便在嵌有他名字的爱文尼路和哈同路 (今天的北京西路和铜仁路)之间要建一幢绿房子。

他请来了已经声名显赫的邬达克,要求房子必须是“独一无二”的。而邬达克更是拍着胸脯跟他保证:“即使再过50年,这幢房子的现代感仍是超前的,哪怕再过100年,我相信她仍不会Out!”

邬达克设计的这幢房子,阳台上没有柱子,这在1930年代时是非常现代的。圆形的绿屋像艘扬帆起航的船,圆形被认为可以化解凶险;扬帆起航的船,更代表了美好的寓意。

“绿房子”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造型采用了局部回弧形体量,带形玻璃窗,流线型室外大楼梯及水平阳台,室内设有玻璃天顶的日光室、安装弹簧地板的跳舞厅。总共四层楼的房子配有电梯,这是上海私人房子首家安装。电梯门是弧形的,并且是木制的,显得十分豪华。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正是邬达克所代表的现代派占上风的时刻,所以直到现在,这座已经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绿房子”依然以其独特的气度傲然立于众多现代建筑中。


他把优秀建筑留在上海

在寻找邬达克的过程中,历史被一页页掀开。他设计的众多作品像一粒粒珍珠散落在上海的大街小巷。 每一幢建筑都埋藏着一段历史,旧上海的故事刻在布满爬山虎和青苔的老墙上,令人感叹不已...

邬达克设计的部分作品 :


上海花旗总会(Ameican Club),1923年,
福州路209号,现为法院


四行储蓄会大楼(化轻公司),1926年,四川中路261号 


宏恩医院(今华东医院10号楼),延安西路17号,1927年


联华公寓,1932年,北京西路1341-1383号


广学会大楼(市文体进去口公司)1932年,虎丘路128号


浙江大戏院(上海浙江电影院), 浙江中路123号


中西女中(市三女中)景莲堂,1935年,江苏路155号


达华公寓(现为达华宾馆),1937年,延安西路918-928号


爱司公寓(瑞金大楼),瑞金一路150号


孙科住宅(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办公楼)
延安西路1262号,1930年


诺曼底公寓(武康大楼),1930年,淮海中路淮海中路1836-1858号


外国弄堂,新华路211弄2号


外国弄堂,新华路329弄17号


外国弄堂,新华路329弄36号
 
新华路185弄1号,安徽省驻沪办事处招待所


安息堂,1925年,虹桥路2381号


上海啤酒厂,宜昌路130号,1933年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馆,1932年1月竣工


丁贵堂住宅, 1932年, 汾阳路45号,现为海关专科学校一号楼 

1947年,邬达克离开上海赴瑞士小住,后又去美国定居。在加利福尼亚,他为自己建造了一幢没用一颗金属钉子的瑞士风格房子,1958年他因心肌梗死去世。

在上海,在中国,邬达克建筑已成为几代学者致力研究的项目。在他们看来,邬达克属于历史,更属于生活,建筑以凝固的形式保存了过去人们生活的印记。

【慧慧感言】

一个偶然,我对上海的老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因此从老建筑史中认识了邬达克。今天,我在查邬达克的资料时,意外发现他在1922年为自己设计的居所,竟然就在番禺路上,紧邻我外婆家!!!他的那幢洋房,被包围在一所学校的围墙中,我是那么熟悉... 我的内心有一种震憾──原来我和邬达克是如此的近!!!






慧慧整理/配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