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术,地产投资,信仰家园,时尚生活
个人资料
正文

特色历史建筑有立足之地

(2010-10-05 10:09:28) 下一个

特色历史建筑有立足之地 惹兰勿刹另53建筑获保留

吴淑贤 蔡慧玲 (2010-10-05)

增建一栋有5个套房的建筑后,教堂路25号于上个月出租。(邬福梁摄)

  国家发展部长马宝山昨午在市建局旧建筑修复工程奖颁奖礼上致词时说,随着这批建筑物保留下来,市建局在全国已保留超过7000个历史建筑,包括战前店屋、横跨新加坡河的桥以及战后的现代化建筑等。

  这些建筑主要位于牛车水、小印度、甘榜格南及驳船码头一带,它们除了见证我国的建国历程,也是人民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

  市建局去年进行的调查显示,国人认为受保留建筑是让新加坡与众不同的特色之一。一些受访者认为,我国的城市景观变化得太快,因此须要更努力保留文化及历史遗产。

  马宝山说,保留历史建筑固然重要,不过新加坡不可能停滞不前,而须继续发展来保持竞争力。

  “在决定要保留什么建筑时,我们须要考虑整体的发展需要、保留的价值、多数人对保留建筑的看法以及个别产业业主的权益等。”

  因此,市建局将继续以协商方式进行保留建筑的计划,通过了解个别业主对保留建筑的意愿及看法后,才决定是否要保留建筑。

  保留建筑也不等于建筑须十年不变,业主可以改造建筑内部,让建筑师及工程师等发挥创意,在保留建筑的同时赋予它们新生。

  李氏总会会长李滋长(68岁)受访时说,总会是在1954年买下这座四层楼店屋,多年来一直保留建筑外观,以保存其历史价值。

  “很多会员年轻时就到总会出席活动,如今他们一一老去,每次来到总会都会勾起许多回忆。”

  李滋长说,旧店屋的外观须保留下来,不过总会希望扩建店屋并增设电梯,方便年长会员到会所出席活动。

  其他被保留的建筑包括位于惹兰勿刹路及爱伦比路的半圆形建筑。通往惹兰勿刹体育场的驾车者须经过这个简约典雅的建筑,而建筑底层咖啡店所卖的虾面及酿豆腐也受老饕们欢迎。

  惹兰勿刹自1991年以来便被市建局规划为保留地区,至今已保留超过400个建筑。这一带早年多是马来人及海峡华人居住,店屋风格主要根据建造时期而定。

  在1920至1930年左右兴建的店屋通常采用较华丽的设计,门面也会漆上花纹。介于1950至1960年建造的店屋则以简约为主,线条简单,朴实无华。

这里有四代人的回忆 900万元也不卖

  那是傅英(59岁,译音)和傅玲(56岁,译音)的祖父用血汗钱挣来的房子。房子虽小,只有两三个房间,但那里有一家四代的成长回忆。

  以前,傅英和傅玲两姐妹喜欢在晚餐后和家人搬出小凳子到前院纳凉,邻居们也常这么做,睦邻关系融洽。由于住家离东海岸海滩只有100公尺,两姐妹小时候总喜欢到海边去挖一大桶一大桶的蛤,带回家和蒜头辣椒一起炒,为晚餐加菜……

  虽然自年轻留洋后就在英国落地生根,但两姐妹每年会回新探亲。两年前,她们的父亲去世后,位于教堂路25号(Chapel Road)的百年老屋多数时候空置。虽然有发展商出价900万元要买下屋子,但傅家姐妹不为所动。她们只打算把它出租。

  Richardho建筑公司的何刚发前年初接获傅家姐妹的电话,询问应该如何处理建筑。

  上门后,何刚发惊艳道:“天啊!这是一栋非常漂亮的房子,在东海岸已经找不到第二间了。这是一栋典型的东海岸屋。”

  他建议她们保留屋子,在原址修复并增建一栋有5个房间的建筑。

  一年后,这栋老房子多了个“偏厢”和泳池,比以往更亮丽。

  今年有8个建筑获颁旧建筑修复工程奖(Architectural Heritage Award)的建筑,其中两个是业主主动申请成为保留建筑的。傅家姐妹的家是其中之一。另一栋是亚米尼亚街36和38号。

  至今只有约20栋建筑在“私人业主主动保留建筑计划”下获得重建。

  市建局保留与发展服务署长吕成安说,主要是因为当局一直留意有保留价值的旧建筑,积极同业主、发展商、建筑师和承包商对话的缘故,所以总是会快一步。

  市建局表示,当局不时会接到热心公众来电,建议保留某些建筑,但不是所有提议都适合。由业主或发展商主动提议的情况较少。

Grand Duchess

不愿申请保留 费用是原因之一

  吕成安注意到,一些业主可能不太愿意为建筑申请保留资格。原因各异,包括担心建筑获保留后,日后要整修会很困难、修复费用高等。他表示若须整修,当局会给予专业意见;但对修复费用,他没有正面回应。

  虽然如此,受访业主认为,费用是个问题。

  亚米尼亚街36和38号业主煌孝投资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张德荣说:“虽然可以为保留计划申请津贴,但保留建筑的修复成本一般比较高(比新建高多达20%),需时较长,而且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突发状况。”

  他说:“有太多原本可以是本地建筑遗产且富历史意义的建筑被拆除了。无论新建筑的设计有多漂亮,建得有多好,都无法取代历史和事件所带来的‘时代感’和‘地方感’。”

  何刚发同意:“利益是新加坡建筑保留工作的主要绊脚石。人是贪心的。就算是被保留的店屋也会被改成购物中心或办公室用途,新加坡到处可见。为什么?因为收租比自住更赚钱……他们忘了自己正在摧毁历史,这些是金钱没法买回来的。”

  张德荣因此认为,市建局必须持续领导地位,确认哪些建筑有保留价值。这么一来,无论业主愿意与否,都受强制保留建筑结构。

  市建局署长(旧屋保留与发展服务)符来叶指出,许多人以为修复旧建筑是不明智的投资,但事实并非如此。今年得奖项目之一Grand Duchess便是个佳例。

  发展商原本计划拆除位于加东一带圣巴特力路的两栋洋房兴建5层楼高公寓,但在市建局建议下,保留洋房,并围绕洋房打造新公寓。由于发展商妥协,市建局也在条件允许下让它把公寓增建到8层。

  结果Grand Duchess在推出短短36个小时内,所有121个单位都被预购。

  其建筑师郑传翰说:“保留计划不只让住户拥有历史的一部分,该历史回忆也会流传给他们的下一代。可以为人们创造这么一个富有回忆价值的住所,发展商和建筑师也获益良多。”

市建局将专注评估独立建筑

  市区重建局往后将专注于独立建筑的评估,以便确定其保留价值。

  市建局署长(旧屋保留与发展服务)符来叶说:“整个新加坡的重要历史区,二级保护区(secondary settlement)和主要街道都已经获得保留。我们还没有单独去保留独立建筑。例如如切区内的住屋……当我们征询业主是否想要保留产业时,他们非常高兴。但我们也要小心掌握获保留建筑的多寡。因为必须平衡土地用途。”

  市建局没有回答有多少独立建筑在当局的关注名单上,也没有举例说明所说的独立建筑有哪些。

  在“私人业主主动保留建筑计划”下,业主若认为其建筑有保留价值,并具有历史意义,可建议保留该建筑。若申请获准,业主在重新发展或修复建筑时可获得一些优惠,如无需支付发展费,无需遵守停车位规定等。

2010年 旧建筑修复工程奖得奖建筑

55号史波蒂斯兀园 (Spottiswoode Park)

  建筑师为这栋三层楼高的战前店屋进行了相当程度的修复工作,让门窗获得保留;天井的部分加入水景装置,玄关添置一个螺旋状梯子,结合屋主从各地搜罗的艺术品,营造出回到过去的感觉。

慕里台 (Murray Terrace)

  14间三层楼高的店屋年久失修,在细心修复后成为办公楼,赋予建筑新生命。旧建筑内的木材已严重腐烂,建筑师复制出原木材一样的感觉;原有的木门框还结实,只需清理上漆并装上新的铰链。建筑屋顶较高,窗口较多,两者被善加利用创造出现代办公室所要营造的采光效果。

圣占姆士发电厂 (St James Power Station)

圣占姆士发电厂 (St James Power Station)

  新加坡的第一座发电厂,建于1927年。在空置多年后,这个曾经为附近船厂、工厂和吉宝码头提供电力的发电厂重获新生,成为今天的夜间场所。厂内宽敞的空间和钢铁支柱,还有被保留的烟囱,加上修复的外墙,让夜店的顾客在富有殖民地气息的环境放松身心。

68号经禧路 (Cairnhill Road)

  于1930年代的两层楼排屋结构独特,屋子呈楔形,一端以尖角收尾。结合原本在屋外五脚基的多余面积后,屋子成功扩建,使屋内更宽敞。由于排屋年久失修,状况不佳,但修复团队仍然尽所能地修葺并保留原有的建筑材料如木材窗户、门等,修复工程可说是一个典范。

55布莱路 (Blair Road)

  站在屋外,这个两层楼高的战前店屋修复后似乎没有太大的改变,推开式的窗户和撑高的屋顶保留了战前楼房的感觉。但在大门后,犹如回到一个全白的现代家居。虽然保留了天井,但建筑师却拆除了天井后方一般会有的,连接战前店屋前端和后端的有盖走道。修复团队对空间的摆玩在保留店屋风格的同时,营造了一种清新的视觉效果。

36和38号亚米尼亚街 (Armenian Street)

  年久失修的店屋建筑原被胡乱修饰,并增添了不自然的设计。所幸业主细心修复,破旧的店屋披上了洁白的新装内部保留并增设的庭院,和旧建筑的天井相呼应。此外,室内的宽敞空间改做SOHO办公室用途,呼应增建的多层建筑,也让新旧达到另一层面的融合。

Grand Duchess

  Grand Duchess位于加东圣巴特力路(St. Patrick's Rd),原是富商陈金声家族的旧居。发展商在2005年以6500万元买下地段发展为豪华公寓。

  市区重建局发现发展商的发展蓝图漏了具维多利亚风格的两座分别建于1914年和1925年的洋房。该局意识到发展商似乎有意将旧建筑拆除,就向发展商询问。

  基于地段面积相当大,约1万2000多平方公尺,因此市建局要求发展商保留这两栋旧洋房,同时允许发展商将一些公寓的楼高从5楼增加到8楼。

  建筑师在修复洋房时保留并修复了很多细节,包括窗户玻璃、独特的生铁扶手、旧式门把、花样地砖,新和旧融合无间。洋房现用做公寓会所。

25号教堂路(Chapel Road)

  建于1900年代的洋房站在高伫的砖脚上,富装饰艺术(Art Deco)风格的外貌,是难得一见的建筑。在建筑师的巧思下,这个传承四代人的家多了一栋有5个房间的建筑和泳池后,满足业主所需的更大居住空间的同时,仍然保留原有的建筑风格。

  为了不喧宾夺主,建筑师刻意把新建筑盖得比瞭望前院的八角露台低,新建筑的油漆也采用与原建筑同一色系,以便保留原貌。

《联合早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