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术,地产投资,信仰家园,时尚生活
个人资料
正文

一个马来西亚人的上海炒楼经

(2010-10-20 23:53:18) 下一个

  苏荣 (2010-02-20)



2月末的上海,一个阴冷的午后,邓广坚站在一座六层老式楼房的露天天台上,在摄影师的摆布下,不厌其烦地摆着POSE。他的周围,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建于二三十年前的、斑驳灰黄的低矮楼房。

  他所在的地方,当年是法租界的地盘。房子建于1924年,名为The Belmont House,今天又称小黑石公寓。离它不远处,就是热闹摩登的淮海中路。

  这座折衷主义风格的老建筑,原是洋人公寓,解放后被收归国有,一度成为政府高官的府邸。邓广坚介绍说,当年的住户中,一位是上海市的副市长,还有一位是同济大学的校长。尽管整幢大楼年久失修,显得有些脏乱不堪,但公寓整体保存得还是相当完好。据说,留存至今的储藏室的门把手上,还刻有一个B字,以显示房主的不凡身份。

  如今,小黑石公寓居住着几十户人家,其中的三分之一,都是邓广坚的房客。

上海打拼16年

  40岁刚出头的他,来自马来西亚,16年前就到上海来打拼。那时候的他,是标准的“香蕉人”:外表是黄的,骨子里还是白种人,华文不会说也不会写。而当时的上海,没有麦当劳和肯德鸡,城市的色彩也单调乏味,甚至还限制外国人在外租房。

  当时,他被指定在一个车库里过夜,冬冷夏热,想上厕所,也要步行5分钟,到隔壁的公园去解决。所幸,他是个性乐观的人,因为看好上海的发展,看好它的向前向上发展的潜能,最终还是留了下来。

  十几年之后,上海有了股票交易所,有了金融贸易区,还涌现出鳞次栉比的现代化高楼大厦。

  很多上海人争相从狭窄脏乱的石库门和老洋房搬出来,搬到配备了空调热水和24小时保安系统的现代居室。而邓广坚却跟他们不一样,他不仅自己要住在老房子里,还做起投资老房子的生意来。

老房子的魅力

  问他为什么喜欢老房子。他的回答很简单:老房子让人有激情。以小黑石公寓为例,外表看上去很普通,没什么特别的,但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外墙的每一个棱角都带有橄榄叶的图案,它的每一个窗棱、包门的线条、门角、窗台,都是一样的橄榄叶的设计。

  还有,每一个居室里面,也有学问。在客厅和餐厅之间,有一个精致的磨砂玻璃大门,门两侧至今保留着挂窗帘的杆子。这是做什么用的呢?原来当年洋人的生活习惯是:吃完饭后,男人去客厅聊天抽雪茄,喝威士忌,而女人则不能离开餐桌,聊天也只能在餐厅里。男人进了客厅后,就会把帘子拉上,以示男女有别。

  从投资的角度看,炒老房子也是有学问的。

  他说,父亲曾告诉他一句话:在房地产投资里,永远要记住一点,buy right, not sell right。翻译过来,就是“只买对的,不卖对的”。

  那么,什么是“对的”呢?在邓广坚看来,“对”字包含了两点:一是供需关系,一是地理位置。

  他说:“从市场上的供需关系来看,老房子会越来越少,而相对的需求会越来越多。中国人不是强调‘物以稀为贵’嘛,这很好解释,你看,卖的少,买的多,一定会涨价,而买的少,卖的多,价格就一定会跌。”

  此外,绝大多数老房子,都是位于闹中取静的黄金地段,它们只会增值不会贬值。

  因此,尽管近两年全球经济形势不明朗,老邓仍然坚信好房子的价值,仍然在不断物色新的老房子。

  说到这儿,你或许会问:邓广坚买了这么多价值连城的老房子,他哪儿来的钱?

越贷越划算

  “基本上是银行贷款,我自己可以不用出一分钱。”他笑着说,“我现在是房奴。”这是开玩笑吗?做“房奴”还会很开心吗?

  他说,我可以帮你算一笔账。假设你有300万的资产,现在有一套300万的房子,你是一次性付清,然后不吃不喝呢?还是先付100万首付,然后用剩下的200万去做其他投资?

  好吧,假设你够财大气粗,一次性付光了300万,然后你把房子以每个月2万多的价格租出去,就算你够幸运,租金年入30万,这样你的收益就是10%;或者,你还可以首付100万,贷款200万,同样的,假设你年收入30万,那么你的收益就是30%。这样算下来,老邓的租金完全可以用来还贷款,甚至好的时候,付完贷款还能月余1万8000元。

  当然,为了以防万一,邓广坚和投资伙伴手里还有一笔固定资金,这笔钱,是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才能动用的。

  再回到小黑石公寓上。问他何时能把整幢楼都吃下来,他苦着脸说,“不是我不想买,很多老人家宁死也不卖。看来,我还要在上海待下去了。”

《联合早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