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术,地产投资,信仰家园,时尚生活
个人资料
正文

这个有意思:美国大学是否会成为另一个泡沫

(2010-09-10 08:18:04) 下一个
(2010-09-10)● 薛勇

本世纪初,当美国经济挣扎地走出IT泡沫之时,有些经济学家就指出:经济的回暖,不过是用房市泡沫代替IT泡沫。其实房市泡沫比IT泡沫更大,崩解起来更可怕。这番预言已经应验。如今房市已经触底,于是又有人问:下一个泡沫是什么?回答是:大学!

这听起来像是在开玩笑。美国的大学信誉卓著。在上海交大的全球大学排名中,美国大学在前20名中占据了17所,在前50名中占据35所。美国大学雇佣了 70%的诺奖得主,出产的论文和论文引用率也遥居世界第一。如今美国正向知识经济迅速转型,上大学几乎成了就业之必须,使大部分高中毕业生都去读大学,升 学战愈演愈烈,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业越来越不惜工本。但是,一些经济学家指出,如果用房市的模式分析美国的大学,目前大学的繁荣就是个大泡沫。我们可以比较 一下从1978年到2010年消费价格指数(CPI)、房价指数、和大学费用指数的变化轨迹。

如果把三个指数在1978年时的水平全都 调到100的水平上计算,到2010年,消费价格指数为350上下,房价指数在2006—2008年泡沫顶峰阶段曾高居400以上,如今已经跌到400以 下,和消费价格指数相差并不多,基本上属于合理的水平。但是,大学费用的指数,在2009年就已经超过了1000,并且涨势不减,2010年正大步向 1100的水平靠近。当然,这种计算仅仅根据大学的收费标价,并没有考虑到奖学金等等“折价”因素。不过,科学专栏作家雷诺兹(Gleen Harlan Reylolds)在今年夏天撰文指出,如果把奖学金的因素考虑进去,美国家庭实际支付的大学费用,自1982年以来也上涨了439%。这基本就是房价泡 沫顶端时期的价格水平。《经济学家》则提出另一种算法:过去四十年,美国中等家庭收入上涨6.5倍,但上本州的州立大学的费用(含纳税人的补贴)上涨了 15倍,上外州公立大学的费用上涨了24倍,上私立大学的费用上涨了13倍。

大学消费者信心开始动摇

房价泡沫之所以越吹 越大,关键在于人们相信房价会不停地上涨。一旦这种信心动摇,泡沫就会顷刻崩解。回到2006年,虽然有些经济学家已经作出了房市泡沫崩解的预言,但当我 对银行提供房贷的人问“房价下落怎么办?”时,对方马上笑起来:“谁告诉你的?房价怎么会下落?!”好像我是个白痴。现在人们谈起大学来,也是这种口气, 比如大学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一生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在制造业外包时代不上大学就没有出路等等言论,主宰了媒体。

对此,一些学者早就进 行挑战。比如,《钟曲线》的作者默里(Charles Murray)指出,高科技等等高端产业,需要的不仅是教育,而且是一定的智商水平。达到这种智商水平的人,在人口中的比例是相对固定的。有许多人的智商 不足以应付大学的学业,但可以成为出色的手艺人,比如木匠、水暖工等等,并且有很高的收入。不考虑人口的智商结构,把全民都变成大学生,把整个经济都白领 化,纯粹是异想天开。一些经济学家则用数据分析证明,大学生一生的收入确实比非大学生高得多,似乎上大学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但是,这是建立在没有把上大学 的投入(特别是学债的利息)算进去的基础上的。如果把上大学的投入放到股市,那么几十年后所得到的回报,恐怕比你上大学所获得的回报要高。可惜,这些理 论,全都被淹没在公众对大学的迷信中。只要公众深信大学教育会不断升值,只要大学生一生收入比起非大学生来日益拉大的新闻依然主宰媒体,大学泡沫就还会像 当年的房市泡沫一样越吹越大。

学债比房债狰狞

不过,最近一段时期,大学教育的“消费者”对大学的价值开始有了信心动摇的 迹象。《纽约时报》今年5月底用了相当的篇幅刊登了一篇配图报道:一位叫Courtney Munna的26岁女性,在纽约大学本科毕业,学的是宗教与妇女研究,欠下了将近10万美元的学债。她现在当摄影助理,扣除税收、医保等以后的月收入是 2300美元。这是她迄今为止拿到的最高工资。每个月除了支付纽约高昂的房租外,还要寄走一张700美元的支票来偿还学债。即使她能永久保持这份工作,并 且没有任何意外,剩下的不足一千块钱也仅仅够维生而已。

该报在9月初围绕着学债又发表一篇配图报道,细致描述了学债对两位女性婚恋的影响。一位叫Allison Brooke Eastman,眼看就要披婚纱,但未婚夫在发现她欠了巨额学债后,突然撕毁婚约,并指责她撒谎隐瞒自己的债务。Allison Brooke Eastman十分委屈地说,她一直只知道每月必须支付1100的学债,这是最低的偿还限额。但她从来没有算过自己究竟欠了多少钱,因为想这事让她太压 抑。但是,马上到了结婚的大日子,她不得不清理自己的财政状况,最后算出自己竟然欠了17万美元的学债。这笔钱,主要花在本科的摄影专业上。如今她已经 31岁,职业是X光片技师和业余摄影师,偿还这笔巨债还遥遥无期。她痛苦地说:“如果说我撒谎的话,我是对自己撒谎,绝不是对他撒谎。因为我实在不想知道 我究竟欠了多少钱。”

另一位女士叫Kerrie Tidwell,26岁,欠了25万的学债,包括她在伦敦读硕士的费用。不过她要幸运得多。一是未婚夫全力支持,二是自己正在学医,志向是当急救室医生, 日后收入不会太低,而且不愁找不到工作。但即使像她这么幸运,婚前也必须接受财政咨询,分清双方的债务责任,以防一旦离婚会形成让前配偶代付学债的局面。

可怕的是,如上这些故事,已经越来越不是个别的极端案例,而带有相当的普遍性。Courtney Munna女士痛定思痛,感慨地说:“我确实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但当时并没有好好考虑这种教育的债务后果。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如果可能的话,我宁愿把这么 好的教育原价退回。”这就好像2006年买了房子的人突然都觉得上当、想把房子尽快甩出手一样。如果大家都这么想,后果是什么?是房市泡沫的崩解。

不过,学债比起房债来,对债务人的麻烦恐怕更大。房债是可以甩掉的。比如,你2006年花60万买了房子,不需要首付,欠下了将近60万的债务。如今房 子的价值跌到了只剩下40万,形成了负资产,即你欠的比你拥有的还多。这时你的理性选择,就是把房子扔给银行,一走了之。你丢了房子,也自动从债务中解 脱。银行则堆满了这种贬值的资产,这便是次贷危机的由来。但是,学债是甩不掉的。你不可能把学位证书往银行一扔,说声“学位不要了,债也不还了”就了事。 你只要还活着,就得还这笔债。大学的消费者,即学生和家长,越来越意识到学债的狰狞。所以,一旦他们觉醒,大学泡沫就可能崩解。《华盛顿邮报》最近报道, 学贷需求有变软之势。消费者已经有了迟疑的迹象。

未来几年,因为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美国高中毕业生人数将减少。如果日益减少的高中毕 业生再被学债吓住、在大学门口止步,那么美国的大学就会陷入严重的生源危机。如果大学没有盲目扩张,学生人数减少倒也无伤大雅。可惜,在前几年的大学泡沫 中,各个层级的大学都争相扩张,大兴土木,为此背上巨额债务。经过这次金融危机的打击,捐款减少,各校捐助资金投在股市中大为缩水,一夜之间从钱多得花不 出去,到穷得要砸锅卖铁。比如波士顿地区的布兰代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这等名校,一度想把名誉卓著的艺术博物馆出售。2009年,常青藤名校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因为债务问题,被标准普尔从AAA的财政信誉降格为AA+,穆迪则把20所大学的财政信誉降格,并对55所大学作出负面展望。这种信誉评 定,直接关系到这些大学未来借贷的成本。

名校如此,一般的学校则危机更大。难怪一向追捧美国大学的《经济学家》也看到了不祥之兆,称现 在美国的大学颇像半个世纪前美国的汽车业。那时美国汽车是世界独霸,没有人敢想象如何能够与之竞争,如今则处于半破产的境地。一旦美国的大学追随美国汽车 业的足迹,那么哈佛、MIT汇聚的波士顿,闹不好就可能成为今日的底特律。

作者是美国波士顿萨福克(Suffolk)大学

历史系副教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