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已经记不起多少次了,晚上将近12点,儿子拿着家校联系本过来签字,作业做了4-5个小时,终于完成了。
有时,我自己都犯困了,在一旁打瞌睡。看见儿子,心想:终于完了,赶紧草草写上大名。如释重负。
这种事情,上中学以来,简直是家常便饭。
最近儿子的作业一般都是这样的:数学2张试卷、英语2张试卷,语文每天读一篇文章,写六排读书笔记。
这些是定量,遇到有物理,还有地理什么的,作业海了去。中间洗个澡什么的,4、5个小时简直是在所难免。
几乎每天如此。
儿子刚上初二,开始长个了,一年蹿了十几公分,快赶上我了。身体很瘦,每天几乎没什么时间锻炼。以前学校招生的时候说,每天有2个小时以上的活动时间。儿子说:没错,那是把所有的零碎时间加起来算的。好多时间只够上一趟厕所。
中午原来有个把小时午休,后来学校改考试了。教育局来检查,说中午时间不能考试。学校说那不是考试,那是定时作业。
白天7-8个小时,晚上4-5个小时。这是在学习,还是在残害下一代?
有一次,我跟儿子说:干脆退学算了。
儿子说:你说梦话吧?怎么可能?
我问儿子:你们集体舞跳过几次?
儿子:就一次。学过一次。
我:唱京剧了吗?
儿子:鸟都没见哼过。
我:10月26日,又要开始长跑了。中学生每天1500米。
我给儿子通报电视上的消息。
儿子说:我们以前跑过,老师说中考要考这个,人人必须过关。后来,说中考的科目换了。所以,作业不合格的,才跑。
这是大实话:管它有用没用,不考试的,咱不学。
我的确考虑过是否让儿子退学,自己来教。因为学校的教育,糟糕到让人无话可说。
(二)
现在,儿子每周写作文,都很痛苦。经常一不小心,就被要求重写。
以前上小学,随便一写就是千把字,写得挺好的。越读书,越不会写了。
我偶尔会读一下被要求重写的文字,虽说好不到哪里,但也感觉不到敷衍,好生奇怪。就问儿子:老师说过吗,为什么要重写吗?
儿子怯怯地说:老师说我的排比句不够!
差点没把我气吐血。
都是我惹得祸,我以前是这样教儿子的:把想表达的观点想清楚,把事情写清楚,按说话的方式写,少用形容词,少用排比句。21世纪的人,谁还用哪个!写好了,自己念一念,通顺了,就成了。
老师强调的是:学过的词语,你怎么都得用一个吧?好文章,怎么会没有排比句呢?
我一想,就明白了:你写东西,还没构思好呢,就只管想哪儿该用形容词,哪儿该用排比句。你能写好作文,那可真不简单啊!
私底下,我一直认为中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有很大的误区:误区之一是花太多的时间学古文;误区之二是中学生作文主要写一些“形散神更散”的散文。
古文和散文并非无用,而是语言教育的基本目的不在于此。
人应用语言最重要的目标是沟通和交流,在于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或提问。
我就发现一个怪现象:每次,到了暑假,儿子写作文就象换了一个人。写完后,看得我满心欢喜;一到上学,看得我摇头叹气。觉得初中还不如小学。
小学还天马行空,充满灵气,中学怎么就变得呆头呆脑了呢?
这是怎么了?
他喜欢的,他就可以好好写,而且,也可以花时间写好,而且可以写得很细致,很精确;上中学的作文都是些什么呢:
不写记叙文了,要写散文。
花花草草。阴盛阳衰。(中学语文老师是不是应该多点男老师?)
多少个排比句?多少个形容词?多少个形散而神不散?
很多作文,就是这样散架的。
我已经习惯了不看儿子的作文了。我完全理解了他,换了是我,那种作文,也只能写成狗屎一般。
其实,我觉得理想的语文教育可以很简单,就三样:说话、阅读和写字。
教法也可以很灵活,也可以综合一点:
雪灾了,地震了,奥运了,三聚氰胺了,神七了。随便找一件事情。
让学生分组,收集资料,各自先到网上或图书馆把一些东西搞清楚了:地震的裂度是什么?奥运的开幕式是如何设计的?三聚氰胺是啥东西?
组织同学看看神七的太空行走。推测一下为啥翟志刚开舱门那么费力?
然后,按照一个基本大框架来写,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每个小组选一个题材或主题,写材料,每个人都完成一部分。然后,讨论、分享。
自身周遭伟大的历史中,却对历史的素材视若无睹,这是教育的悲哀。
我们宁要刻苦的腐朽,也不要快乐的实用。这种懒惰的教育方式,真是天生一副自虐相!
(三)
儿子的数学在班上只能算中等。一度,他想发奋、刻苦一下冲到前面去。
他的数学老师意味深长地跟他说了一句:别在这些上面花太多时间!你有自己的爱好,保持就行!
儿子动手能力很强,初一的时候,就开始到处显摆自己在自学3D Max。跟老师们吹得神乎其神。他们数学老师也是一个电脑迷,从来对电脑高手那是顶礼膜拜。看见自己的学生会这个,好几次表示要“请教一下”。
这下,儿子尾巴上了天。我试图按了好几久,觉得不太容易按下来。这小子,还不知道,在中国,有时信心太足,也会有麻烦。
学过3D,自然看正视图、俯视图、侧视图,小菜一碟。做个模型,搞一个变型金刚,半拉钟搞定。我们出去一散步。他就跟我讲对面的建筑,该如何建模?
然后,跟我讲曲面的异或操作,会产生什么效果。刚开始,我还能听懂,后来,估计我水平太低了。儿子就不讲了。
国庆放假,儿子在家做自己的第一个3D动画,做了5天时间,最晚的一天,到晚上2点。他准备去参赛的一个作品。我看了,无话可说。
从收集材料,到策划,分镜头设计,3D建模,音效合成。最后完工,全部自己搞定。我是心中暗喜:儿子知道怎么完成一个项目了。
儿子能到这步,我觉得,他数学成绩好不好都不重要了。他身上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技术素养,开始有了系统思维的概念和实践。这比做多少所谓的高深的数学题,不知要好多少倍。
中国的中学数学教育很奇怪,按理说老师们都知道数学是应该训练思维的,但是,最后的落脚点却是在训练计算上面。
儿子晚上做数学题的时候,他遇到有问题,就来问我。我一般会从一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给他听:老师到底要考你什么,他是如何变形的,故意藏猫猫的。
说实话,数学的训练也在走入歧途:
小学阶段本来是人的形象思维最好的时候,是训练语言表达最佳时期。而大多数小学生却投身到奥数的学习中。这是一种拔苗助长,一种祸害无穷的自我摧残。
认为奥数学得好就能把人的智力按高下分出层次来,这种思路不仅愚蠢,而且是典型的瞎搞。用奥数来决定学生的升学,更是荒唐中的荒唐。
到了中学阶段,本来应该培养基本的逻辑思维、抽象的能力。却为了考试,却花费很多时间训练起做题的速度,而不是培养观察、思考、抽象、归纳的综合能力。
所以说,学生们眼高手低。离开做题,到了现实中,怎么用知识,就是睁眼瞎。这不是偶然的。
数学其实应该教得稍微宽泛一些:讲一点数学史,看看实际问题如何抽象成数学表达,或者看看数学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应用。不要过多地痴迷于条件的故意隐藏、苛求计算的速度。
数学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抽象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思维习惯。教给学生如何从实际的应用和环境中,选择最佳做法。
告诉学生,不要走向思维的歧途:任何科学的基本价值之一都在于跟现实的连接,而不仅仅是一副仅供娱乐的七巧板。数学,号称:思维的体操,也有自己的局限和不确定性。
(四)
今年暑假,儿子把《六人行》一口气看完了。看完了,整天就关在房子里,唧哩哇啦,跟着碟子大声说话,第一季的有几集,他能跟着背出来。
这样学英文的效果,是明显的。好处是提高很快。坏处是:他对学校的英文课没啥兴趣了。
开学了,他一改往日的活跃,上英语课也不踊跃了。老师很关心地问:你怎么了?是不是觉得简单了?
儿子:是。
老师:你就当复习吧。
我提醒他一定要多注意,学校发的磁带还是要听。儿子喜欢英语,每天的试卷都很认真,但是,有时,也会很生气,边做边嘀咕:这是啥哦,人家才不这样说呢!
儿子每天晚上的2张英语试卷,看的我直摇头:填空、阅读、写作。
语言的训练是从说,从模仿开始的。基本的听说都没有过。这样学英语,学多少年也没用啊!
中国英语的教学水平,几十年了,都没有进步一点点。改革开放可整整30年了!
我觉得我们总是习惯于一些沉重的教育方式,似乎好像沉重,才能显得足够重视。教学方法上,的确是太懒惰、太保守了。
小孩语言能力天生很好,语言教育越早越好,越自然越好。
我家外甥小时在我家长大,妈妈带不过来的时候,就放沙发上,电视里放碟:来是come,去是go,谢谢你是thank you.
小家伙就把英文当儿歌学了。就这样,不知不觉,看了一盘又一盘的英语碟子。父母从来不强求,只是控制好时间,不伤眼睛就行。
从此后,我把这个方法跟很多亲戚、朋友说,这就是最好的启蒙了。语言的起步就是有人反复刺激,可以模仿,而且有趣,可以自己适应和调整。
儿子学英语的时候,走的是另外一条类似的路。我鼓励他多看原版的电影碟,听懂一部电影,你想想,要学到多少词汇,多少俚语,多少常用句型?
重要的是,因为是置身在现实中,感觉很真实的场景,内容有趣而不空洞。一切学起来合情合理,不觉得辛苦。但是,学习的水准一点都不低。
学语言就是找到一种积累的方式:有趣一点,重复一点,长久一点。其他的,自然而然。
会说汉语的人,不需要考试都过汉语四级。我想,外语也是一样的道理。
(五)
学校,到底应该提供怎么样的教育?
我的看法是:提供一种满足通才教育的教学环境。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就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内在的动力和方向感,帮助受教育者自我学习、自我适应和自我成长。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即战力》书中指出了,如何成为适应世界发展的通才的三个秘密武器:
【1】英语作为第一外语
全球化时代的基本要求。
其实,我们还可以看到:基本的人文素质,对一个人一生的支持和价值所在;
【2】理财能力
我们可以理解为:现代社会里每个人都应该理解经济社会运作的基本原理。
知识不仅仅是用来传承的,更是用来创新的。
理解商业社会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自我定位,发现或创造财富人生。
而不是到了大学毕业,还两眼一抹黑,感觉跟社会断裂,或格格不入。
【3】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的方式,比知识的正确性更为重要。
在这个知识膨胀的时代,知道如何使用或改造知识,比一成不变的掌握知识,更有价值。
这意味着要求学校教育观念产生变革: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会更多的使用电脑或网络等高级技术工具;
课程应该跨越单科目隔离的状态,走向融合、开放;
案例式教育、项目式教学会作为授课式教学的重要补充。
(六)
最近,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朋友聊天,有人说:美国不行了。中国的机会来了。
我说:美国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弱,中国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撇开其他不说,就两点。我就不太相信美国会下去。
其一,是体制。美国的体制,具有很快的自我修复机制。
其二,是人才战略。
大家都知道,美国的大学是全世界最好的。因为全世界的精英都往那儿跑。
其实,美国的基础教育也是相当不赖的。保守的说,至少领先我们20年。
曾经流传着这样一篇网文,说的是美国老师如何教《灰姑娘》。在课堂上,老师没有一个人把课讲完,而是把故事变成很多问题。
美国老师没有问好词好句,也没有归纳中心思想、段落大意。
而是通过故事,学生们自我提问,让孩子们发现自我:
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人如何理解“坏人”?
人为什么要守时?
人为什么需要朋友?
人为何要爱自己,给自己机会?
......
毋庸多说,我们都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真正在教学生如何思考!
这并不是一堂什么特别的课。这种开放式教学方式,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逐渐成为欧美的主流授课方式。
相比之下,我们的奥数,我们的含辛茹苦做试题,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应试教育,一如杂耍般可笑!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当前,正面临着产业转型。转型的最大瓶颈,仍然是人才的问题。
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可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
(七)
看看当今中国教育的这些把戏:
今天集体舞,明天唱京剧,后天60公里的。一地鸡毛。
东一榔头,西一棒。
中国教育无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