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留下的痕迹,风带走的伤痕

当风轻抚过带刺的玫瑰,你看到风吹花瓣留下来的痕迹,却未曾留意风的身上被划出了斑斑伤痕
正文

当信仰变成“皇帝的新装”

(2006-05-11 18:43:36) 下一个
这篇文章注定是要挨骂的。

前几天拜读无桅船兄《红楼乱弹——第三十二回 金钏之死》,深有感触,遂和船兄讨论了一下王夫人的宗教信仰问题。这个“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王夫人杀起人来刀不血刃,区区几句话就逼死了丫环金钏。我之所以不认为王夫人平日里烧香拜佛是为了洗刷自己的罪孽,一是看她即使在金钏死后仍不觉得自己犯下了大恶,二是那个时代哪个大户人家没有烧香拜佛的阔太太少奶奶?电视剧《天下第一楼》里不是也有个情节,几个阔太太结伴去吃那贵得够穷人半年温饱的素斋宴席,席间讨论点儿哪些作料“斋饭”里不能放、我不沾八角桂皮所以比你吃得更“素”一类的无聊问题,跟当今“小资”一族只去高档咖啡厅喝咖啡、只去会员健身房流臭汗没什么两样儿。想必在当时,烧香拜佛对不少不用工作的有钱太太小姐们是种虚荣、是种时髦、是这些人展示自己地位品位的一种方式。穷人也信佛?自己跟家磕几个头就够了!钱米没我舍的多,斋饭没我吃的“净”,到了菩萨面前想跟我比善?做梦!

王夫人是个典型的假冒为善的信徒,当然,这样讲并不是说她心里明知何为善何为恶却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处在当时的封建等级制度中,无论“高等”人还是“低等”人都生于其中死于其中,绝难跳出那个社会观念看世界谈平等。所以,王夫人们并不晓得自己错在哪里,他们可恨,却并不觉得自己信得假、行得恶,因无知而虚伪,因麻木而可恶。

我出生在十年浩劫结束后,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仅能从大人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一个极为残缺片面的影子。当只有自家人在时,爸爸爱拿年长我二十岁的堂姐开玩笑,说她小时候是威风凛凛的“红小将”,堂姐每次都摇头笑笑,绝不多说。我没有资格评说那段我不了解的历史和其他人,但我了解我的堂姐,一个善良温柔孝顺贤惠的女人。我坚信她不会有意去伤害别人,也从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但我也知道对当初的事,她一定觉得迷惘、荒唐、后悔。堂姐不信宗教,如果说她这半生信仰过什么,思想行为都为之左右过,只有曾经让人人疯狂的那场政治浪潮了。现今跳了出来,回头再看那海啸般铺天盖地的浑浊,不少象堂姐这样的人当时早辨不清东南西北,随波逐流,虽没逼死过人,却也做了不少糊涂事,小小地当了一把“王夫人”。

说回从《红楼梦》引发的信仰讨论。这时富贵兄提到了“当代一些所谓的‘人民公仆’是信佛烧香的主力军”,剩下的话即使不说,大家也心知肚明。这里说的当然不是少数为官清廉又恰好信奉佛教的公仆,而是白天贪污了五十万,晚上拿出来五十块烧香助学往自己衣服上打补丁的“大善人”们。拿他们比作“王夫人”简直是太便宜这帮人了!没有封建制度作垫背,没有政治浪潮作借口,这些人对菩萨虔诚才完全是心虚,才是“自以为忏悔了、敬佛尊道了就可以洗刷掉自己所做的”。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祈求自己长命百岁荣华富贵,祈求反贪办永远不要查到他们头上来。哪天您要是发现他/她多烧了几柱香多磕了几个头,那多半儿是又有人倒霉了,又有国家的利益被装进腰包了!

国内的事我在学会自己思考后接触的不多,尤其是这些沉重的话题,还是说点美国的、身边的、轻松点儿的(同时可能也是更加找骂的)吧。在美国,华人的宗教信仰首屈一指的要属基督教了。这个话题比较敏感,而我的知识又极为有限,说起来肯定是错误连篇。但“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一样东西既然摆在了那里,除了专业人士的科学讲解,听听咱这无知小民眼中的“热闹”也算有利于互相沟通吧。

刚来美国的第二年,我和很多中国学生一样,出于寂寞、失落、想家,周末去查经班找中国脸儿,蹭人家身上的热乎气儿。我们那一组是针对福音朋友的初学组,教课的是个慈祥幽默的美国大叔,气氛还算宽松活跃。因为没那么多福音朋友,一些老牌华人基督徒们便也来到这组旁听,温故而知新,顺便帮我们解答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圣经》问题。有一回福音大叔讲到与人交往不应当带有任何“Priority”,便让我们举例讨论生活中常见到哪些人与人相比的Priority,让人产生了不该有的优越感。很快小黑板上就写满了一对对的反义词,包括“富有——贫穷”“健康——患病”“白人——有色人种”“漂亮——丑陋”“善良——邪恶”等等等等。最后福音大叔似乎意犹未尽,还在问:“还有吗?还有吗?”我终于忍不住脱口而出:“基督徒——非基督徒;Believer——Non-believer。”

话一出口,福音大叔吃了一惊,但随后就面露笑容,很高兴地把这对Priority加到了小黑板上,并让我解释一下。我说很多基督徒人很好,但你不难发现他们的交往对象也大都是基督徒。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我清楚地感觉到即使对素不相识的人,是不是基督徒的身份在他们的交友标准中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时远远超过了性情人格志向谈吐这些方面。我周围虔诚的老牌华人基督徒们听了这些纷纷侧目,一言不发不予置评,不知是觉得我说的有点道砘故窍氤槲摇8R舸笫宓故瞧灯档阃罚?幼沤擦俗约耗昵崾蔽?荆??疃槁洌?淙淮雍苄”闶腔?酵降?缫驯称??用换畹孟蟾鲇行叛龅娜耍?钡胶罄捶词』诟模??允遣皇腔?酵讲⒉挥Ω贸晌?桓鲇美椿?秩烁叩秃没档谋曜肌?br />
自然不是所有基督徒都用“信”和“不信”来对人进行“等级”划分,我认识的很多基督徒平易近人亲切随和,但这种“信仰优越感”还是处处可见的,也有它的形成原因。首先,能在时间上(主日崇拜、查经班、主日学、祷告会、诗班练习、每日读经有时候还有作业……)和金钱上(就算做不到“十一”奉献,每周那奉献箱传到你手里时怎么也得塞二十吧?)确保信仰活动的就基本上限定了一批人——有工作、有稳定收入、无需为温饱和身份发愁、很多已经成家有孩子。当然也有很多学生信徒和年轻的单身信徒,可主要力量(尤其是经济后盾)仍是这些人。和为学业忙得焦头烂额为生计累得跟三孙子似的穷学生相比,这样的生活自然是很吸引人的,很“美国化”的,很时尚的,也自然成为了不少初到美国的留学生们的奋斗目标。既然那么多活得很滋润的“过来人”都信这个,成,咱也来凑凑热闹,彻底去去那“土腥味儿”,要信就信洋教,把它个“美国味儿”浑身上下沾个够,有益无害,又能让教会里的人另眼相看,为什么不呐?

此外,教会里台湾姐妹们极富“女人味儿”的茶点和当初林青霞演的琼瑶剧一样,不知倾倒了多少内地媳妇儿。信主几年,别的不说,个个先学得一手好烹饪。这是大好事儿啊!太太的老婆饼点上了花儿,老公们心里乐开了花儿。可让我纳闷儿的是有些太太怎么说话也带上台湾腔了?张嘴就是“我有吃饭我有睡觉我有上厕所我有的是有”和“好不好我们一起啥啥啥”的倒装句式。不知是台式茶点吃多了,还是种时髦?

再有就是我一直难以理解的“基督徒只能和基督徒结婚”的说法。我也知道《圣经》上那句“信与不信不可同负一轭”,但这种做法除了让旁人感到一种“非门当户对不嫁/娶”的旧社会等级观念还有什么?你真心爱那个女孩,这辈子非她不娶,那受洗吧!要是真的可以为她牺牲一切,洗个澡又怕什么?!

我绝不是针对基督徒,亦非针对任何宗教,我尊重别人的信仰。我对宗教本身没有研究,不敢妄加评论。我只想说对某些人来讲,信奉宗教的动机早已不是那么单纯。当信仰不再是因为相信,当信仰不再追求神的国正的道,当信仰如同为污秽的身体搔痒,当信仰变成“皇帝的新装”,在你洋洋自得之时,它只会使你赤身裸体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你的肮脏和丑陋无处可藏,惟有惹众人嘲讽和讥笑。

最后,我想以《圣经》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好像粉饰的坟墓,外面好看,里面却装满了死人的骨头,和一切的污秽。”(马太福音23:27)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