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人生

这里是《常青人生》论坛的文库
正文

也说说我的小学 -- by 來自大涼山

(2008-11-19 11:36:44) 下一个
我的小学可能是北京最古老的小学了, 她的前身是明朝永乐年间的顺天府学,至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的名字叫府学胡同小学。
学校的大门,礼堂,教室,办公室大都是古代风格的建筑,伴随着不时传出的琅琅读书声,更使校园增添了几分学苑的肃穆和书卷气。
在校园中一个独立的院落里,还有一个文天祥祠。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不朽诗句的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当年曾被囚禁在这里达三年之久,然后引颈高歌,英勇就义。到了明朝,当年囚禁他的小院就成了后人祭祀他的祠堂,里面存放着他的生平资料以及各种文物。这个祠堂在文革时被推倒了,我上学时那里只是一片平地,现在的祠堂是前几年依过去的样子重建的。

府学胡同小学是北京市的一所重点小学,我还记得,我们是最先开展早自习的学校,同学们每天早上7:25 就要到校,先上半个小时的自习课,然后才开始正式的学习,除此之外,还有每周二至三次的晚自习,晚饭后要回到学校,一直学习到9:00。另外学校里有很多的课外活动,不同的兴趣小组,有老师辅导,和社会挂钩,由学校组织到外面去参观,或把校外的人士请进来办讲座,作活动小组的顾问。还有就是学校对外交流比较多,常有外国,外省市的教育界人士来参观,经常有国外的小学生来 校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这样办学的效果是一方面同学们学习时间比较集中,相对强度比较大,所以基础知识更扎实,而另一方面是通过课外的这些活动,又拓宽了知识面,掌握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而通过对外交流,是同学的眼界也更开阔,与人交往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我上学的时候算是个好学生吧,可能因为我的启蒙教育开始得比较早,从四岁起在姥爷家就请了家庭教师给我和几个表兄弟姐妹教汉语和算术,所以上小学后一直在班里是学习最好的,也颇得班主任老师的青睐,开始几年一直是当班长。不过后来我进了校队,然后又进了体校,在班里的时间越来越少,最后发展到每天只有半天上课,午饭后休息一下就去体校训练了。班主任觉得我很多班里的活动都不能参加,于是也把我的班长给拿了下来,换成别人,那时我还真有些怨恨这个老师呢,其实她一直是很照顾我的。

从学校到体校,开始是出胡同口,过马路,坐一站104或108到宽街,然后再坐三站13路就到了。后来发现这样还不如走去快,于是改成从棉花胡同,北锣鼓巷穿过去,不过二十分钟左右的路程。每天都是从中央戏剧学院的门口过,常看到一些帅哥美女出入,可惜那时既没有追星意识又孤陋寡闻,认不出谁是谁,不然也上去套个近乎,讨个签名,混个合影,今天也可以拿出来显摆显摆了。

小学毕业时,班上有不少同学都考上了只有两个胡同之隔的市重点中学,五中,而我由于要回到西城区和父母住到一起(这之前是住在爷爷奶奶家),所以选择了离父母家近一些的八中,从此离开了在那里五年的府学胡同小学(我是二年级时进的校)。
前年回国时,曾经到了小学的门口,因为是寒假期间,学校大门紧闭,看不到里面,我想贸然进去也只会给值班看门的人添麻烦,一定会被拒绝,所以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当年的那些老师,可能一些年轻的和中年的都还在,几个老教师应该都已经退休了,当年的同学,也都没有了联系,有趣的是,在五中的校友录上,看到了好几个熟悉的名字,有小学时同班的,也有同年级的。等下次回国时,再回学校看看吧。

附上一张从网上搜来的学校大门照片,是不是古色古香的?

  


来源: 來自大涼山08-09-04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