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走天涯路

沧海边的月光不尽清凉,时光如流水,梦醒私凉,孤独在回忆里彷徨,天涯路断肠, 找不到回去的方向
正文

民国时期, “攘外必先安内”口号出处之谜:)

(2010-09-13 07:41:58) 下一个


“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是谁先提出来的?史学界一般认为,这个口号是蒋介石最先提出来的,意思为在日本侵略之际,首要是镇压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叛乱”,然后再全力对外。于是这个口号便一直戴在蒋介石的头上,成为他打内战的“标签”。其实,“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并不是蒋介石提出来的。先于蒋介石提出这个口号的是军阀石友三。

石友三,字汉章,原为冯玉祥手下“十三太保”之一,作战英勇,屡建战功。但其人生性狡诈,反复无常。

1929年4月下旬,蒋冯战争爆发。冯系大将韩复榘因被蒋介石的大洋收买,联络把兄弟石友三、马鸿逵共同反冯投蒋。韩复榘后被蒋介石任命为河南省政府主席,石友三被任命为安徽省政府主席。

1929年5月,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召开“共产宣传大会”,哈尔滨警察局以“非法集会”为借口,派警察搜查苏联领事馆,查出了有关宣传“赤化”的文件,导致中苏两国关系恶化。

7月上旬,东北当局授意中东路中方理事长吕荣寰通知苏方铁路局长:今后凡以中东路铁路局局长和华方副局长共同签字,车务、机务、商务、财务、电务各处,原设苏方处长管理之业务,均交由华方副处长管理。总之,要将原属于苏方管理的路权收归华方所有。

7月11日,中东路中方理事长吕荣寰下达“对于中东路执行紧急处置”令,停止苏方正副局长职务,派华方副局长暂代局长;并以“反抗命令”为由,遣送五十九名苏方铁路员工出境。这样,双方矛盾陡然升级。

“中东路”事件发生后,蒋介石欲使张学良的东北军和苏联红军发生冲突,而张学良肯定受挫;然后再由政府出面解决,从而达到以“外交手段解决东北军”之恶毒目的。他致电张学良,告以对中东路事件方针:“务须保我主权绝不受其胁迫,唯中俄接壤,绵亘万里,狡谋侵占,不可不防。”怂恿张学良率东北军与苏联红军开战。7月20日,蒋介石致全国将士电:“舍一致对俄以外无出路。”

果然中苏冲突加剧,苏方开始向边境地区调兵遣将,扣留中方车船,派遣飞机进入中国领空。9月7日晨,苏军三千人向绥芬河、马桥河之间的东北军进攻。同日,东北军坦克车队开往绥芬河增援。9月9日,苏军猛攻满洲里附近的东北军所部,激战数日,被中国军队击退。

10月5日,苏军骑兵又向满洲里发动进攻,至次日凌晨2时,被东北军守军击退。11日,苏军在同江与东北军激战;次日,苏军陆海空配合袭击三江口,占领同江,东北舰队“江平”、“江安”、“江泰”三艘军舰被击沉。

11 月17日晨,苏军大举进攻满洲里及札赉诺尔,与东北军第十七旅韩光第部激战;19日,苏军攻战札赉诺尔,旅长韩光第、团长林选青等相继阵亡,团长张季英重伤后自杀。同日,海拉尔失守。20日,苏军攻占满洲里,守军被包围后解除武装,旅长梁忠甲等被俘。东北军的惨败震惊了全国,拒俄呼声甚高,形成一股浪潮。然而在内地,军阀间内战正酣。10月,蒋介石与宋哲元等部大战;11月,蒋军又与桂系和张发奎部开战。

就任安徽省政府主席的石友三位置未坐热就接到蒋介石的电报,要其赶到南京。石友三面见蒋介石后,蒋命令石友三:率部南开广东,去打李宗仁、张发奎逆军。石友三不敢违令,只得率所属第二十四师到浦口候船,前往广东。

这时,唐生智已接受汪精卫“护党救国”的主张,暗中联络反蒋。他派袁华选到浦口见石友三。袁告诉石友三:蒋介石对异己是不信任的,势必去之而后快。你此去的下场一是与李宗仁、张发奎火并,两败俱伤;另一可能是老蒋利用你部在浦口上船之机,将你部分别缴械并遣散。

生性多疑的石友三听了这番话果然跳起来,大骂蒋介石,随即一不做二不休,命令炮兵在江干上架起大炮,冲着南京下关一带乱轰一气。一时间,炮声隆隆,硝烟升腾,人心惶惶,首都震动。

蒋介石听说石友三反了,但自己身边没有机动部队,南京城中只有一个宪兵团和中央军校几千名学生,仓皇间不知如何应对。政府各机关纷纷收拾文件细软,雇佣汽车向中山门外杭州方向而逃。

谁知石友三也很心虚,乱轰一气后连夜拔寨向北而逃。他命令将津浦路上全部车皮裹胁而去。不久,蒋介石命令从上海赶来的熊式辉第五师过江追击,又令中央军第五十六师刘和鼎部截击石友三。石友三沉不住气了,1929年12月3日,他在蚌埠发出通电,主张息争对外,并在通电中首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电文如下:

慨自国民革命南北统一以来,海内人民喁喁望治,果能上下一心,永戢干戈,力图建设,则政治渐就范围,国际足臻平等,正义日昌,国基自固。不幸数月以来,兵戈迭见,始而长江,继而西北……嗟外侮之凭陵,乃乏人而过问,中外古今,无此怪象,岂徒长帝国主义者之野心,实足贻我中华民族之奇辱。倘非亟息内争,一致对外,则沦胥之祸,宁待著龟。抑有进者,攘外必先安内,而政治修明,尤为安内之本。……伏望国内贤豪,不吝指导,我各方武装同志,共起图存,力拯兹危局,党国前途,实利赖之,谨布腹心,伫候明教。石友三率第一路司令孙光前、第二路司令秦建斌、第三路司令沈克及师长旅长全体官兵同叩江午印。

石友三后见形势于己不利,便请求时任清乡督办的西北军老长官李鸣钟和青岛市市长马福祥出面斡旋。石本人也通电表示支持中央,拥护蒋介石。1930年1月20日,蒋介石复任命石友三为河南清乡总指挥,归韩复榘节制,石部开往河南,反蒋之事遂告结束。

目前所能见到的蒋介石关于“攘外必先安内”的讲话,最早应为1931年7月23日,蒋介石在南昌行营发出的《告全国同胞书》,其中提出:“唯攘外应先安内,去腐乃能防蠹……故不先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

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全国要求抗日的呼声如大海怒涛。11月30日,蒋介石在顾维钧就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的宣誓会上,再次提出臭名昭著的“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的反动政策。

蒋介石认为:当前最主要的敌人是共产党及其武装,日军在关外的占领与红军在江西等腹地的割据相比,前者是肢体之患,而后者则为心腹大患。他这样说:“如果内部不能安定,不但不能抵御外侮,而且是诱致外侮的媒介。所以我们要想攘外,必先安内……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

石友三虽先于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但与后者的内涵不同。石说的“攘外”是指对付苏联;“安内”是指平息当时新军阀之间的战争,息争罢战。而蒋介石的“攘外”系指日本对华的侵略;“安内”既是指平息军阀内战,更指剿灭中国工农红军和各地的红色政权,而后者是“安内”的重点和重心所在。

摘自《中华民国之谜》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王晓华、张庆军/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