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走天涯路

沧海边的月光不尽清凉,时光如流水,梦醒私凉,孤独在回忆里彷徨,天涯路断肠, 找不到回去的方向
正文

光明在前: 《国家体制-精英论》

(2009-09-23 14:06:05) 下一个
《国家体制-精英论》
《分组共产党,实现社会主义两党制》系列之二


   毛泽东时代以一个强有力的革命战争锤炼出的精英组成了政府,他们给中国建立现代化经济提供了必需的资源、积累和基础。文革结束后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当中,原来的精英们不是或老朽、或蜕变、或过于“独立”,已不堪重任。于是新的领导集体、新的精英涌现出来了,他们的决策很多,可奇怪的是,这些决策起初却没有方向,只有尝试的目标,这就是著名的“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现在已然经过二十多年了,许多人回顾这些摸过的“石头”,得出很多结论,可却并没有获得某些对今后的决策有价值的经验教训;许多人回想这些“逮住的老鼠”,贬褒不一,可却并没有提出什么更好的确实有效的“猫”;许多人回忆这些“昨日的黄花”,有各种见解和认识,可依然是在以往的方式方法的轨道上轮回往复。
   如果我们的民族永远这样的话,那么,“昨日的黄花”还会再开放,“逮住的老鼠”还将有下一代,“石头”还必须再“摸”下去。事实上,看看改革的内容,很多,可当考察它们的效果时,却发现它们大多只有短期的效应,而极少有长期成功的例子。所以,年年改革年年问题成堆,甚或越来越严重。很明显,这和变相终身制有一定的联系,但和改革不能综合配套地进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能同步进行,没有系统化的整体的长远的目标方向有着更密切的关联。然而,它还有一个决定性的、深层次的、内核级别的因素。那就是:改革是为了谁?改革的措施、决策由谁说了算?
   在1997年5月23日和25日两天内,国务院各发出两份文件,《关于1997年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的意见》以及《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对比一下,发现了什么?这说明了一方面机关事业在大肆奢侈浪费,一方面国企职工在大量下岗另谋生路,这是同时同地发生的。以后更甚,一面在高薪养廉,用金钱来杜绝腐败,用提高腐败成本来保证“清廉”;一面要求广大工人农民们为改革的“阵痛”付出“代价”,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改革做出“牺牲”。时至今日,人们不禁要问,这场改革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场改革究竟是为了谁?
   目前,社会基层民众普遍怀念毛泽东,因为毛泽东尚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不吃肉,而现在的领导阶层却在大批国企职工下岗期间,普涨工资还提高黑色收入。
   再看看国家的主要资产,国企的命运:“国家对企业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完善发展承包经营责任制,继续实行和完善厂长负责制”;“推进企业兼并”。国有企业被挤压、衰败、改制,破产、兼并、转让、MBO、私有、肢解、瓜分。可它们的经营者以及国家资产的管理者们,穿戴考究的顶级名牌、设计精良的饰物、高贵典雅地出现社交场所、媒体视线内。这是工作需要,其实这更是个人的需求。但可以肯定,这不是人民的必须。否则的话,毛泽东、周恩来,那老一代元勋就不能成为人民的代表了。可见,这场改革是为了国家富强,还是为了人民幸福?是为了国家富强,以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先暴富起来,再来带动民众幸福?
   至于国家在自己领域内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环境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国家在自己社会里的人文资源、道德资源、财政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资源、……,国家在自己民众中的信任资源、依赖资源、法观资源、权威资源、诚实资源、……,这些在各式舆论媒体都有大量的评议,此时也就不用聒噪了。
   只是,这一切是怎么产生的?是“精英”!是治国的“精英”!是专家学者的,包括国外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内的“精英”们的创意和策划,成就了同样是“精英”的领导层面的决策和措施,从而造成的。无庸违言,他们的文化极高、知识极丰,素质极优,智谋极多,……,可这些“精英”们为改革的决策创意为什么会催生出“寄生虫”式的“先暴富者”呢?难道他们是存心不良?不!凭心而论,这些“精英”的本意决非要败坏什么,损害什么,刻薄什么,他们也是满怀热诚愿为中国的富强提供自己的精力、才智。和毛泽东发动文革一样,他们都怀揣着一颗良好的动机。然而,“在世界上只存在愿望的好坏之分,实践的正确错误之别,而不能倒置。”(摘自《光明在前》)也就是说,有美妙的构思不一定会描绘出灿烂的蓝图,更何况是理想的现实呢?当然,“人类的认识规律决定了党的行为不可能绝对正确、永远正确。然而这并不能证明共产党的优劣。如果有这种看法,实质上是将动机和效果,愿望和实践,主义和行为混淆了。”(摘自《光明在前》中的《追求的希望》),可人们总有必要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吧?
   那么,这是为什么会产生的呢?因为社会上层或高层的“精英”们不是那些社会基层的劳动者!不是失业下岗的劳动者而是谋划资产和权势的劳动者!这就决定了这些决策富了谁穷了谁?谁牺牲谁得益?
   每个社会阶层均图谋自己阶级的利益,而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载体的组织,应是为最广大群众谋利,如果听任专家、学者、精英的意见,而不是由人民来取舍 ,则党的机构或者国家机器将成为精英的代言人,成为对国家统治和对马克思主义解释权垄断的精英集团。
   有位日本友人在劝告自己同胞正确认识中国的官本位时说,“中国的政治系统看起来很单纯,原则是党领导一切。可是,既然领导人不是通过全民选举选上的,领导人的合法性自然就不在过程而是在结果。如果在党的领导下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也不见成就,令人民失望,其合法性就难免有人质疑了。”是的,如果是那样,这共产党不是成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的共产党了吗?它还是在为最广大人民服务吗?这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吗?
   可见,改革是有一个决定性的、深层次的、内核级别的因素。那就是:改革是为了谁?改革的措施、决策由谁说了算?
   有人说,这改革的决策不也是通过人大表决了吗?也许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人大是代表人民利益的表决机构,而共产党又是代表人民利益提出决策的执政组织。由于提出决策的唯一性,由于人大产生的选择性;由于执政的终身性,由于党和国家的复合性;由于国家在决策意见上的单数,由于代表人民的组织的双重性;……这使得人民被授予的权利在事实上被排斥、被虚置。
   “在社会主义国家体制中,造成矛盾的因素是管理上的复数,指导上的单数,不是吗?在社会管理中,党委可以包揽一切,而行政人员也可指挥安排,然决定意见,提出主张的只能是党的专门人才,由于复数可以带来发展,但用在不当的形式上,却带来动乱,结果使得国家管理经常处在动荡混乱的状况,而单数则可以带来稳定,但它放在意见主张上,只会造成没有选择余地的状况,或者是一片赞扬,绝对正确,或者是一旦有谬,株连九族。结果,这种形式的稳定,使得其内容在正确的可靠性上打了很大的折扣。”(摘自《光明在前》)
   由此可见,要使人民有真正的决策权,要使国家真正成为人民的国家,只有将目前唯一执政的共产党分裂成两个都有可能执政的共产党,以形成指导上的复数、管理上的单数的国家体制。
   “为什么党的发展必须分裂为复数?为什么社会矛盾的复数形式应用政党的形式来表示呢?可以看到,所谓政党一直是作为社会中一派政治力量的代表,是作为社会内一些集团组合的机构团体。那么作为整个社会的统治力量的标志,决定社会性质的统治组织的机构是什么呢?是国家。因为国家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集中为有形的集团。”(摘自《光明在前》中的《社会主义体制的设想》)
   当然,不可否定,即使在实现了两党制之后,国家的决策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正确。人的思维规律决定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不可能绝对准确。但是,这里有一个根本性质的区别,人民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决定取舍,自己选择决策,自己监督执行,自己改正错误。它将使民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体制上的保证;它将使民众的自觉性、创造性得到体制上的动力;它将使民众的参政性、议事性得到体制上的鼓励。
   无庸违言,这种状况起初会使建议提议及决策带来混乱,众说纷纭。因为,复数极端的后果会造成动乱性,但复数积极的作用是发展性,它将摆脱“精英”们仅凭玄奥的术语就将国家引入一条迷糊的轨道的命运;它将摆脱“精英”们为利益集团代言以影响国家决策的前途;它将摆脱“精英”们由于骏马行空般的感觉所带来的专横和腐败。同时,由于人民代表的唯一性,人大的权威性,这使得国家的决策更能代表最多数民众的利益。总之,这种马克思主义组织的复数形式会如阿莉阿德尼的线一般,将传统马克思主义思想从混沌的迷宫中引导出来,将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从“精英”的掌控中释放出来。
   “在国家体制中采用指导上的复数,管理上的单数,能使政局更加稳定。而过去那种管理上的复数,指导上的单数,只会使国家时时陷入动乱之中,使群众经常处在惶恐之中。”(摘自《光明在前》中的《社会主义体制的设想》)
   慢着,有人会非议,民众没有精英的学术水平,没有精英的文化素养,没有精英的科学知识,他们能够选择好国家决策吗?
   “从来以民族灵魂自居的知识分子,第一次理解了那句陈旧的、但已被糟踏了的口号——工人阶级是社会的先进力量。”(赵启强:《一次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瓦文萨与波兰团结工会》)
   “在反对将国家下放的企业主权交给工人的论点中,认为工人素质太差、以及高度现代化的生产无法由集体意志进行管理的论点颇有市场。这些论点有意无意地混淆了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两种管理职能,工人阶级可能不懂经济,不懂技术、管理,但他们懂得生产是否发展了,他们懂得工人阶级自身的利益是否得到了维护。他们可以以此为依据去挑选有能力的技术、管理人才,去行使自然属性的管理职能,而将诸如投资、分配、制定制度、任免厂长经理等社会属性的管理职能牢牢掌握在工人阶级手里。” (赵启强:《一次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瓦文萨与波兰团结工会》)
   可见,将精英的前瞻性和民众的切身利益相结合;将精英的知识性和民众的迫切渴望相结合;将精英的引导性和民众的选择权利相结合,这才是“精英”之所以成为精英的基本。因为人民是社会的基础,历史是人民的篇章。没有人民的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势必要夭折,没有人民的支持,精英无法演释自己的舞台。虽说英雄可以创造历史,可首先要历史造就成全英雄。

   在多灾多难的中国,从来就不乏忧国忧民的知识精英和志士仁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国家的栋梁、苦难的希望,他们也是人民中的一员。然而,同样是“精英”,他们对各类问题的见解和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处理及解决的措施方法也大相径庭。有的讲究实业救国,有的信奉教育救国,有的追求体育强国,更有曲线救国,还有鸳鸯蝴蝶,……。然而,真正成功的只有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内的精英,他们和民众同甘共苦,与民众息息相关,同民众利益相连。同时,他们又具有高屋建瓴的思维见识、具有宽宏明智的气度胆识,具有聪慧丰富的文化学识。因为他们是精英或英雄与民众结合的典范,这就是他们之所以会成为导师或领袖或统帅的基础。可见,精英绝不是仅仅因为他们具有高学历、大文化、深智谋及西方素质修养,更甚有极端的权力,就可以成为创造历史的英雄的。
   目前的中国,充塞着各类“精英”,他们都在国家机器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他们的领导表率都是为了“先富起来”,势必要脱离民众、脱离马克思主义、脱离共产党原先的宗旨。那工人阶级所具有的战斗性也势必丧失殆尽,共产党也就不再是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了,“中国共产党”也就不再是原先的共产党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就不再是社会主义了。
   如若进一步,连人大成了财富精英、学术垄断的代言论坛,国家也将成为奥吉亚斯的牛圈,如同没落的封建王朝一样的机构,社会主义事业就已不是危险可以定义的了,。
   总之,历史是人民的,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是人民,这条马克思主义颠扑不破的真理在所谓“精英治国”中将再次彰显它的光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