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普世价值 |
杨民 |
这么大的经济总量,这么高的增长速度,持续这么长时间,这在世界现代史上是罕见的,公认为“中国奇迹”。这一奇迹和改革开放与普世价值生死攸关。创造中国奇迹的秘诀不在于与世界求异,而在于与世界求同; 改革开放的本质就是学习借鉴那些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共同的文明;否定普世价值,要害在于它否定了改革开放的合理性、正当性和合法性,也否定了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对普世价值的贡献 邓小平应美国总统卡特邀请访问美国(1979年1月29日至2月4日)
创造中国奇迹的秘诀不在于与世界求异,而在于与世界求同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说“中国奇迹”得益于中国走了一条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一样的道路,在于“不照搬”,在于“中国特色”。有些国外投资者和投机者还“投主人所好”,研究出了所谓的“中国模式”、“北京共识”。上述说法也并非全无道理,从特殊性的角度来讲,每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注定中国现代化建设必然带有中国特色。况且有些中国特色东西确实是中国崛起的前提和保障,比如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举国体制等等。但是,光有这些“特色”,这些“不一样”、“不照搬”是不够的,因为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坚持党的领导,一直是举国体制。如果只靠这些“中国特色”,这些与其他国家的“不同”,就能创造“中国奇迹”,中国经济就不至于在改革开放前到了崩溃的边缘,就不会出现大跃进中几千万人非正常死亡的悲剧。可见,我们寻找“中国奇迹”的秘密,不仅要从中国与世界的“不同”去找,更要从中国现在与过去的“不同”去找。由此不难发现,真正创造“中国奇迹”的,恰恰是开放改革,是引进了市场经济、民主、自由、法治、人权这些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30年来,我们社会的进步,与改革开放密不可分,与普世价值在中国的实践密不可分。当然,你也可以说,“改革开放”也是“中国特色”,那这种特色是什么呢?这种特色的本质就是学习借鉴具有普世价值的发达国家的人类文明。因此,“中国崛起”实际上是通过“一样”的东西得来的,是“拿来主义”的成功,主要是“同”的成功而不是“不同”的成功。可以说,改革开放30年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也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文明在中国的开花结果。 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在于引进了具有普世价值的市场经济,其要义就是给予人民经济自由 回顾这30年,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从开放开始,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从经济到社会,成功的改革的每一步都参照了先进国家的做法。 文革是中国的一场大灾难。但否定了文革又该向何处去呢?世纪伟人邓小平非常清醒地找到了有效途径:对外开放。1978年,他不但自己身体力行出访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而且向世界派出成百个观察团,探求发达国家快速发展的秘密。很快,全党形成了共识:西方国家比我们发达,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文明,闭关锁国死路一条,中国必须打开国门,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把国门打开,也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与国外通商,更重要的是拆除了价值观上封闭对抗的壁垒,转而以平等理性的视角、包容学习的心态去对待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引进了市场经济。 早在1979年11月,邓小平会见美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等人时就明确地指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邓小平这些话表达的意思已经很清楚,那就是市场经济具有普世价值。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又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中共十四大明确宣布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后,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至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水落石出。 虽然意识形态上关于市场经济姓“社”姓“资”的争论一直不断,但实践中,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坚定不移地展开了。 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是自由。享有“经济学良心”美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在分析研究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大量的经验资料基础上得出了卓越的研究成果:自由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发展就是扩展自由;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也是促进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详见阿马蒂亚·森名作Development as Freedom,中译本《以自由看待发展》,实应译为《发展就是自由》)中国改革开放30年就是森氏理论最好的注解。 在计划经济年代,管制是我们唯一的“法宝”,渗透到人民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正可谓“管天管地管空气,管吃管拉管思想”,什么都要管、什么都不自由。政治上的不自由就不用说了,八亿人民只有一个脑袋,还要“早请示,晚汇报”,不小心说错几句话都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经济上也一样,不要说工厂生产什么要上边说了算,就是农民地里种什么自己也做不了主。还胡说什么“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在这样的管制下,人们哪有什么生产的积极性,饿死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虽然改革开放之初绝大多数国人还不懂什么市场经济,但放松管制,逐步扩大农民和企业生产的自由,成了人们自觉的选择。于是我们看到,改革开放初最经常出现的词就是“放权”,“让利”,“松绑”,“搞活”。这些不正是“自由”和“市场”的内容吗? 以广东为例。上世纪90年代以前,广东改革发展之所以能独具风骚,引领全国,关键就在于市场化改革领先一步,自由领先一步。用20世纪80年代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的话说就是:“对外更加开放、对内更加搞活、对下更加放权”。广东是全国最早开始市场取向改革的地方。改革开放初,中央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先走一步”,这是全国其他地方所没有的。中央给广东“放权”,广东又通过“三个更加”,向地方放权,向企业放权,向社会放权,从而使得广东的体制在较长时期内较其他省市更为灵活自由。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把广东这块土地更早更充分地激活了,变成了一个相对更为自由的经济体,于是资本来了,人才来了,被扼杀的创造活力涌现了。自然,发展也就起来了。对此,邓小平1984年就深刻地指出:“深圳的建设速度相当快……深圳的蛇口工业区更快,原因是给了他们一点权力,500万美元以下的开支可以自己做主。”这里邓小平点出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秘诀”,就是“可以自己做主”。“自己做主”,不正是市场经济的精髓吗? 反观全国的改革开放,哪里最能“自己做主”,最有自由,哪里就最有活力,就最能创造财富。改革开放初,安徽、四川率先“包产到户”,给农民生产的自主权,并向全国推广,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政府给了人们经商的自主和自由,于是有了万元户,有了最初的联想、万科、海尔。1992年以后,政府给了资本更多的自主和自由,于是那些最初的联想、万科、海尔,以及刘永好、任正非们,纷纷茁壮成长,成为巨人。新旧世纪之交,当政府还不知互联网为何物时,这一最开始被政府“遗忘”的角落,自生自发地孕育出了新浪、阿里巴巴等世界级公司。可以想象,如果政府一开始就像现在这样对网络严格“规范”、“关爱有加”,那么新浪、阿里巴巴可能早就被“规范”掉了,或者被国有资本死死地绑起来了。让自己国民有交易的自由,投资的自由,发展的自由,甚至是在市场上犯错的自由,这才是发展的要诀。正是自由这一普世价值,创造了“中国奇迹”,造就了当代的中国企业家,而中国的企业家能否进一步走向世界,中国能否进一步发展,很大程度又取决于人民能否更充分地享有自由。当然,自由并不是可以毫无约束为所欲为,而是法治下的“自由”。当下的中国,不是自由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自由的空间有多大,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给人民一片自由的天空,什么人世奇迹都会创造出来! 这里还可以做一个比较。有些人经常拿印度和中国作比较,证明资本主义不如社会主义,证明普世价值如何不灵。真的是这样吗?中国和印度确实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我们知道,我们现在政治上是社会主义,经济上是曾经被认为姓“资”的市场经济。而印度恰恰相反,他们长期在政治上是“资本主义”(在反普世价值的人眼里,民主政治姓“资”),经济上却是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二战”以后,印度的领袖出于反帝国主义,连带反起了市场化,他们和当时的我们一样,“爱”上了苏式的中央计划经济,也有一系列的五年计划,有相当严格的经济管制。直到1991年,他们才同计划经济“离婚”。而我们比他们早“离”了10多年,正是这一“早离”,才有了今日中印之不同。当然,和计划经济“离婚”后,印度马上和具有普世价值的市场经济结了“婚”,开始了经济自由化、市场化,从而有了年均8%以上的经济增长。由此看来,印度经济一度落后于中国,不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之别,而在于是否融入普世价值之别。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正视。1989年,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列出了“华盛顿共识”的十条内容,它们是:有纪律的财政、减少纯粹收入再分配、增加公共品(如教育和健康)的支出、扩大税基并降低边际税率、利率自由化、有竞争力的汇率、贸易自由化及外资投资自由化、私有化、放松政府管制、保护产权。尽管人们对华盛顿共识存在各种争论,但可以看到,中国30年的经济改革之路,虽然在具体路径上不是严格依此共识,但在目标上很多方面不正是朝着它们所指示的方向前行吗?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中国的改革开放并不是对“华盛顿共识”的否定,而是相反,恰恰证明以自由和市场为核心指向的“华盛顿共识”虽非万能,却也并非不能。 目前中国的问题不是经济改革的市场化取向的错误,而在于与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到位、不彻底、不全面,法治、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这些普世价值还未真正落实 今天的中国,虽然创造了经济奇迹,社会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腐败泛滥、信仰危机、贫富悬殊、分配不公、社会分裂。套用狄更斯的话就是:这是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个最好的时代。总之,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时代。许多人都在思考,这个时代的问题出在哪里,未来的路径又在哪里?细观可知,当下中国,非痛于经济改革的市场化取向,而痛于市场化之不足和与之相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不彻底、不全面,痛于法治、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这些普世价值还未能真正落实。对此,众多有识之士做了许多全面而深刻的论述,此不赘述,仅以现实和历史两个事例作比照,以为警醒。 以现实比照,中国改革勿要成为中国足球。中国足球改革是中国整体改革的标本。但就是这样一个中国体育最早向国外学习,进行市场化、职业化改革的领域,却不无讽刺地成为了全民“娱乐”的对象。有人据此说,这都是市场化惹的祸。真的是这样吗?了解中国足球的人都清楚,中国足球的市场化、职业化改革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已经停止了,近年来更是在狭隘既得利益的主导下,大踏步后退了。中国足球并不是市场足球、职业足球,而是行政足球、政绩足球;足球领域不是市场说了算,不是俱乐部、球员、球迷这一足球的主体说了算,而是政府说了算,政府官员说了算。也就是说,中国足球的市场化、职业化实际上是半截子市场化、职业化,或者说是伪市场化、伪职业化。于是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的足球和某些领域的改革是何其像!最开始,通过市场化改革,俱乐部产生了,足球市场活了,球员富了,足协也富了。但后来人们发现,在这个市场中,政府的意志无处不在,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力蛮横和居高临下无处不在,资本与权力的勾结无处不在,于是有了联赛的混乱,有了假球黑哨的横行,有了各种乱象的频出;足球场没有成为运动场、市场,反而成了权力和金钱的角斗场。于是,当我们用伪市场化、伪职业化的足球去和国外真正市场化、职业化的足球对抗时,输得是何其惨。 再反思一下某些领域的改革,不也是这样一种处境吗?我们通过市场化改革,一大批人先富起来了,政府的腰包也鼓起来了。但是我们发现,某些领域的市场化,和足球一样,也是一种缺乏法治、民主、人权的半截子的市场化。以改革起,以市场兴,以沉沦落,这是中国足球改革的黯然“三步曲”。更令人惊醒的是,当资本与权力的调情期和蜜月期过后,面对恶劣而无奈的市场环境,在足球领域,资本一方接连上演了“逼宫”、“造反”、“革命”等“义举”。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如果其他领域的权力坐拥者不勇于以球为鉴,不勇于放下权力的傲慢,不勇于自我革命、还权于民,而是任由市场“伪”向更深处,任由权力肆虐,乃至重拾计划体制和集权体制的大棒,谁又能保证不会有更多领域的资本走向与权力决裂的道路呢? 以历史比照,改革开放勿要成为又一个“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败于全面向西方学习的“明治维新”,其事实几为人所共知,其教训多有评述。不过,如果洋务运动不是在19世纪80年代中停止,也许我们能读到这样的“高论”:洋务自强,同治中兴,盛世中华,风光独好——1860年代以后,大清经济持续多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重新占到20%以上,铁厂、煤矿、铁路等一大批重大工程相继建成,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中国通商银行等企业以及学堂、新军蓬勃发展,尤其是以北洋海军为代表的现代国防,实力亚洲第一,世界前列;这些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华特色”封建制度的无比优越,充分证明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大清模式”的无比正确。然而,甲午一战,貌似强大的大清海军全军覆没。自此之后,大清军队屡战屡败,直至帝国灭亡,中华民族陷入近百年的屈辱和衰退之中。究其原因,并非船不坚、炮不利、士卒无决死之心,而是大清帝国早已千疮百孔、腐败丛生的体制。纵有像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这样的所谓中兴之臣,也是独木难支,难挽大厦于既倒。由此可见,一时之兴不等于长久之兴,制度才是国家兴衰的关键。比照当下,如果我们没有长远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不继续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勇于自我革命,而是自我封闭,以中国特色之名,行抵人类文明之实,孤芳自赏,拿着半截子改革成果沾沾自喜,谁又能保证不出现“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悲剧呢?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政治改革是经济改革的必然要求。宪政、民主、法治,是现代市场经济所必然要求的上层建筑保证。当下的中国,在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领域市场化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必须加快与之配套的政治改革。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应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的经济基础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政治体制还基本上是计划经济那一套,这样必然导致今天这种畸形的权贵市场经济。如果我们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真正的市场经济就无法建立起来,社会就谈不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今中国政治改革的严重滞后,已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正如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虽然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专制历史的国家建立一个现代民主的政治体制并非易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改革走到了今天,也容不得我们等待了。 改革开放的本质就是学习借鉴那些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共同的文明;否定普世价值,要害在于它否定了改革开放的合理性、正当性和合法性,也否定了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对普世价值的贡献 推进改革开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也需要像经济体制改革那样,吸收、借鉴民主、法治、人权等人类共享的普世价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照系是世界的,只有承认中国之外还存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共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改革开放才有合理性、正当性、合法性。否则,我们何必对外开放?又何必改革! 然而,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论调,那就是否定“普世价值”(普世价值、普适价值、共同价值、普遍价值大体上是同义的)。在这些人眼里,民主、自由、人权,甚至市场经济,都是有阶级性的,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普世价值,所谓“普世价值都是资本主义辩护士用来欺骗群众和输出资本主义价值观及社会制度的一种策略”。看来,这些“马克思主义者”还念念不忘阶级斗争,全然不顾当今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时代,全然不顾当今世界处于和平和发展的时期,全然不顾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的现实,全然不顾当下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 我们并不否认,市场经济、自由、民主、人权的概念诞生在资本主义国家,确实不是中国的特产,但都是人类创造的文明,都具有共性、普遍性和工具性,毫不例外具有普世价值。例如市场经济,不管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还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只要是市场经济,必然是大同小异,形式和枝节上可能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靠市场配置资源。否则,小同大异,对市场经济各有各的做法,各有各的表述,甚至硬把计划经济都说成是市场经济,那不乱了套,那还有什么意义? 我们并不否认,出自利益、偏见或敌意,西方确实有些敌对势力利用自由、民主、人权和市场经济来说事,来宣传他们的价值观,对此,我们确实要清醒。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我们毕竟都是人类,这就决定了我们总有某些共同的人性、共同的社会发展规律;人权理念、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都根源于此。我们不应忘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浩劫。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那种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看成水火不相容的思维,那种“凡是敌人赞成的我们都要反对”的观念明显是不合时宜了。邓小平就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我们也不否认,世界上确实没有人人都认同的价值观,但这并不否定世界上存在被绝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普世价值,例如《世界人权宣言》,就是不同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开会达成的共识,也是世界和平、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普世价值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特殊包含普遍、个性包含共性、个别包含一般,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常识。用个性否定共性,用个别否定一般,用具体否定抽象,用特殊否定普遍,哪有半点辩证唯物主义的影子。按照这些人的逻辑,就可以得出“白马非马”、“司马北不是人”的荒唐结论。其实,这些人并非无知,只是别有用心而已,他们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否定改革开放。 我们还认为,目前世界上出现的一些现象乃至乱象确实影响到了人们对民主、自由等普世价值的看法,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诸如,其一,不能把发展经济当做民主的主要功能。有人以台湾经济的恶化证明民主之过。实际上,民主的首要功能是实现权力的和平转移,其次是自我纠错,而非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一定时期,民主与经济绩效没有必然联系,经济增长自有其变量,不能认为经济落后、放缓、恶化就一定是民主等政治制度的“错”。如我们不能因香港回归后经济一度不如从前,就怪罪于“一国两制”。从长远看,民主自由对于经济繁荣、政治清廉、社会稳定,起着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的作用。其二,不能把民主化过程中的“乱”看做是民主本身之“罪”。有人以泰国“民主”的混乱证明民主在亚洲应该缓行。实际上,泰国并不是一个已经“民主”了的国家,其王室、军队、文官三权共治的局面几十年未有彻底改观,尤其是军人干政的顽疾未除,因而是一个“准民主化”或“有限民主化”的国家。历史表明,民主化的路上或多或少都伴随着混乱、动荡,但不民主的代价更大。其三,不能张冠李戴,把民主自由操弄者的“恶”当做民主自由的自身的“恶”。有人以美国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侵略他国、干涉他国内政的错误行径,证明民主自由的“恶劣”。依此逻辑,是否因为法西斯国家用坦克大炮屠杀世界人民,正义的人们就要拒绝坦克大炮,而用大刀长矛去斗争呢?其四,不能“宽以待己,严以律人”。有的人眼里容不下民主自由的一丝不足,一旦实行民主自由的地区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认为民主自由“不过尔尔”。实际上,民主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却是最不坏的制度。面对民主自由的“出错”,我们不是要污蔑它、拒绝它,而是要更清醒地认识到它的不足和可能导致的危险,从而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中国共产党承认和肯定民主、自由、人权的普世价值。早在延安时期,我们党就高举民主、自由、人权的大旗与国民党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毛泽东、周恩来等撰写的一系列关于自由、民主、和平、人权的宏文至今依然散发着不朽的人性之光、文明之光,中国共产党也因此赢得了民心,推翻了专制独裁的国民党政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也逐步接受了民主、自由、人权的普世价值。1997年10月和1998年10月,我国政府分别签署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这表明了我们认同了国际上关于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普世价值。2003年,胡锦涛访问澳大利亚时指出:“民主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200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指出:“这一胜利,挽救了人类文明,避免了历史倒退,广泛传播了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平的基本价值。”2008年5月,胡锦涛访日的“暖春之旅”结束的时候,中日发表“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声明说:“为进一步理解和追求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和普遍价值进行紧密合作,不断加深对在长期交流中共同培育、共同拥有的文化的理解。”这个声明可不是一般的声明,而是国策声明。去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更为详细具体地强调:“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等等,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全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十七大报告也采纳了很多具有普世价值的概念,包括市场经济、民主、自由、公正、法治、人权,过去这些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东西,现在都纳入到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去了。等等论述,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宣示,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成功经验的一种总结。因为我们的改革开放,实际就是一个吸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过程,一个融入普世价值的过程。 应该强调的是,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也向人类的普世价值做出了重要贡献。过去,我们常说,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不是普世价值又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倡导的自由、公平、正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改革开放”,“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等等,都具有普适性,都是普世价值;中华文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等也是普世价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当务之急就是要大力宣传弘扬这些普世价值,因为普世价值是所有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因而必然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石;抛弃了普世价值,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责任编辑 吴 思)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经济,30年来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平均增长率达到9.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比1978年增长40倍和30倍,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不足1%上升到8%。这么大的经济总量,这么高的增长速度,持续这么长时间,这在世界现代史上是罕见的,公认为“中国奇迹”。这一奇迹和改革开放与普世价值生死攸关。 |
来源:炎黄春秋 来源日期:2008-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