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皇帝很多,各朝各代皆有,一篇小文,不可能都写尽,只挑明朝的写写,顺带“借古喻今”。
公元1271年至1368年,是我国历史上的元朝。元朝由蒙古族人统治。那么,是谁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是一位牧童加丐僧出身的朱元璋。有关朱元璋其人,须慢慢道来。
朱元璋是历史上少有的由平民得天下的皇帝。公元1328年,他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一个佃农家庭。少时为牧童;17岁时,父母长兄因饥饿瘟疫身亡,朱元璋孤苦无依,只得到皇觉寺出家,后“云游叫化”多年,实为丐僧。1353年朱元璋25岁时,红巾军起义,刘福通在颖州,徐寿辉在湖北,张士诚在泰州,方国珍在温州,郭子兴在濠州。于是,朱元璋投郭子兴部,受郭子兴赏识,得娶其义女马氏。两年后,郭子兴病死,朱元璋独掌兵权,并得到徐达、冯国用等辅助。冯国用提议攻取应天(今南京)作为根据地,1356年,朱元璋攻下应天。在朱元璋正想大展拳脚之时,名儒朱升告诫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唤璋听取了这一建议,积蓄力量,暗中备战。1360年起,朱元璋先后战胜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占据了南方。1367年,朱元璋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这口号后来也被孙中山们借用),举兵北伐,先后在山东、忭梁、潼关等地打败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张良弼率领的元军。1368年正月,41岁的朱元璋在应天举行登基大典,正式登上帝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定都应天,改称南京。旧历七月,朱元璋攻克德州、通州,兵临大都。元顺帝见大势已去,深夜带着后妃、太子北逃,统治中国89年的元朝被推翻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致力于国家的重建,他采取了奖励垦荒,实行屯田,兴修水利,减轻赋税等措施,使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在政治上,他颁布《大明律》,严明吏治,惩处了许多贪官污吏,尤其在强化君主集权方面费了不少心机。为了加强专制统治,朱元璋组建了锦衣卫。锦衣卫原为亲军,是保卫皇帝和皇室的禁军,但后来渐渐发展为特务机构,专门监视官员和百姓的言行。
朱元璋由于出身低微,虽贵为皇帝,仍有强烈的自卑心理,尤其是他有当过丐僧、要剃光脑袋的经历,所以很忌讳别人说“光”“秃”等字眼,连类似意思的字也不许用,否则遭杀头。我原以为这是阿Q首创,原来阿Q是学老朱的!由于朱元璋有此忌讳,因此引出许多文字狱。如有人歌功颂德:“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本来是说朱元璋成为下世人的榜样,不料朱元璋认为他讽刺自己是“光贼”(则音近贼),将其处死。
朱元璋当了皇帝,本来可以把许多琐碎的事务交给他人处理,不料他又心怀戒备,总是自己批阅公文。这本来也是好事,但他文化不高,那些臣子又要卖弄学问,如刑部主事茹太素,用了近两万字才汇报五件小事,结果,朱元璋累极又气愤,把茹太素召来打了一顿。
朱元璋知道自己得天下不容易,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自己还能制得住,但子孙就未必了,因此,他想到诛杀功臣保江山的办法,如以“谋反”为名,诛杀一些开国功臣。有位左丞相叫胡惟庸的,心术不很正,曾诬陷开国功臣刘基,使得刘基忧郁而死。洪武13年即1380年,太祖以“谋反”罪将胡惟庸诛杀,李善长、陆仲亨、唐胜宗、费聚等大臣也株连被杀;称为明初文臣之首的宋濂也涉案被流放,死于途中。案件前后株连三万余人,史称“胡狱”。洪武26年即1393年,凉国公蓝玉因“谋反”罪被杀,诛连死者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狱”。两狱合称“胡蓝之狱”。此外,淮安侯华云龙,太史高启,大将廖永忠、朱亮祖,右丞相汪广洋,户部侍郎郭桓,江夏侯周德兴,靖宁侯叶昇,颖国公傅友德,定远侯王弻,宋国公冯胜,监察御史王朴等,都因各种“罪名”被处死或赐死。纵观太祖的“战友”,除常遇春、汤和、徐达、沐英等,大多不得善终。
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马皇后等的辅佐下,也算有所建树,但他上述的心理与行为,对我们有没有启发?简单提到这两点吧:是人都会有缺陷的,当官者,心胸开阔些,自己也会舒服些;至于无端地猜忌、批判、打倒别人,自己离“伟大”“英明”便相去甚远了。
公元1398年,71岁的明太祖朱元璋病死,在位30年。由于太子朱标早逝,皇位传给了朱标之子——22岁的皇太孙朱允炆,是为明惠帝,年号建文,又称建文帝。建文帝与他父亲朱标,都是忠厚长者,甚得人心,但他又是文弱之人,二十多位分散各地拥兵自重的皇叔,根本不把他看在眼里。尤其是燕王朱棣,不久即发动“靖难之役”,从北京南下夺取政权。战争打了三年之久,到了1402年六月,朱棣终于攻下南京。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前不久的伊拉克战事。当美英大军攻占巴格达时,找遍全城,不见萨达姆的踪迹,时至今日,也不知其生死,会有这样的事吗?萨达姆之去向会成为千古之迷吗?说不定还真会。因为朱棣攻占南京时,城内尤其皇宫内起火,结果,26岁的青年皇帝建文帝去向不明,可能被烧死了,但也有传言他剃度为僧,隐姓埋名,云游西南,寿终而死。建文失踪(或死去)距今600年了,下落成迷,萨达姆也可能如是的。
朱棣是朱标同母弟,马皇后所生。他身材魁梧,天资聪颖,武艺高强,屡立战功,受封燕王,镇守北京。当父亲朱元璋死时,他回南京奔丧,建文帝听取大臣齐泰的建议,出于京城安全,不许各地藩王入城,朱棣怀恨在心,准备谋反夺权。建文帝登基后,听取大臣黄子澄的建议,打算削藩,朱棣一面装疯,一面积蓄力量,终于以诛杀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号召,发动“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打得很艰苦,历时三年,经过白沟河之战、济南之战、滹沱河之战等,朱棣才“靖难”成功,于1402年登基,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又称永乐帝。永乐19年即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由于朱棣以“靖难”为名,最终夺取皇位,当然很多旧臣不服,朱棣唯有以“杀”震慑,凡是不服的,统统杀之。于是,成百上千的无辜者被推上刑场。也真有不怕死的人。朱棣要大臣方孝儒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儒坚决不肯,掷笔于地,边哭边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说,你不怕死,难道不怕诛九族?方说:“十族又奈我何!”朱棣大怒,命人用刀割开他的口,一直割到两耳,然后,碎尸于聚宝门外,其十族873人被诛杀。还有兵部尚书铁铉,死守济南被浮,宁死不肯面对朱棣。朱棣命人割去他的耳朵鼻子,又命人把他的肉烧熟,仍不屈;最后,朱棣将其凌迟碎剐,将其尸投入油锅,炸成焦炭。不服统治甚至采取谋杀手段的,下场一样,御史大夫景清谋刺成祖未遂,被杀,灭九族,株连乡人无数,称为“瓜蔓抄”。为巩固地位,加强统治,朱棣除锦衣卫,另立东厂,用太监提督,东厂同样是从事特务活动,地位则在锦衣卫之上。
由于明成祖在位的20余年中,在治理国家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国力大增,如《永乐大典》,就是在永乐年间命解缙等人编纂而成;此外,三保太监郑和从永乐三年即1405年起,多次率领庞大的舰队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由于有这些政绩,明成祖残酷的一面便得以原谅,而宁死不屈的方孝儒、铁铉等,似成了阻挡历史潮流前进的愚忠之臣,唉,做人难,做臣子的,也难,甚至更难!
公元1424年,蒙古部落阿鲁台侵扰大同、开元,明成祖亲征,不见敌而还,旧历七月,在榆木川(今内蒙多伦)病逝,享年64岁。八月,皇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年号洪熙。明仁宗即位时已46岁,次年旧历五月即病死,属有福无法享。27岁的皇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
明宣宗即位时,似有些不祥之兆,当年南京地震四十余次;宣德元年,地震九次;二年,地震十次;四年,地震七次。称他为“地震皇帝”可能也合适。后世提到焚香的香炉,常称“宣德炉”,莫非宣德年间盛产此炉?宣德在位十年,国家强大,航海家郑和曾七下西洋,而规模最大的第七次,就是在宣德六年至八年进行的,海船200余艘,人员近3万,远达17国。
现在要重点谈谈很有趣的明英宗。公元1435年旧历正月,37岁的明宣宗病死,太子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年号正统。明英宗即位时才9岁,由太皇太后及一班大臣辅政。太皇太后死后,宦官王振渐渐掌握大权,导致了一场危害社稷的“土木之变”。
元朝势力被明朝赶回北方蒙古后,仍保持一定的政权,史称北元。后北元势力尤其是也先部坐大,屡犯明朝边境。王振保持朝政,不予防范。1449年,也先侵犯大同,王振想显示“挟天子”立奇功的威风,怂恿英宗御驾亲征;23岁的英宗也想率50万大军到塞外玩玩,于是,就由这两位不谙军事的人物,导演一场闹剧!明军逼近,也先佯退;明军进入大同,王振得知前线战事惨烈,又怂恿英宗退兵,结果部队大乱,也先趁机追击;撤退时,王振想绕道家乡蔚州显威风,走了40里,忽又担心军队会对家乡他的产业造成破坏,又命部队改道向东;到了土木堡,因他的1000多车财物未到,又强行命令部队在没有水源的土木堡驻扎,结果,几十万军队被也先围而歼灭。王振被愤怒的将军打死,而英宗,则被也先俘虏!历史上,皇帝在战场上被俘虏的事甚少,明英宗便是一个。 也先俘虏了英宗后,挟持英宗到大同,大同守军闭门不开;后到宣府,宣府守军也不开;于是,也先挟英宗转而兵临北京。明朝大臣中有人主张南迁,但于谦等坚决反对,于是在皇太后支持下,立英宗2岁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立英宗21岁的弟弟成王朱祁钰为皇帝,是为明代宗,年号景泰(故代宗又称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另外,北京军民团结合作,抗击也先,也先无奈退兵,认为英宗已无价值,多次要明朝派大臣接回他。代宗已做了皇帝,并不希望哥哥回来;英宗表示,回来以后绝不争位,这才被接回,软禁于南宫。
明英宗宠信王振,自己也贪玩,以国事为儿戏,导致了一幕悲剧。本来,这戏剧已完结,但偏偏,又节外生枝,使他重新当上皇帝。 明代宗朱祁钰在位,国内似没有什么大事,但他的年号“景泰”却很出名,皆因有一种工艺品叫“景泰蓝”的,因景泰年间盛产而得名吧。代宗既当了皇帝,当然也不愿意太子是哥哥的儿子,于是,景泰三年,他就废了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独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惜太子很短命,不久即死去。到了景泰八年即1457年,代宗病危,没有儿子,谁来继位?武清侯石亨认为拥立英宗复辟可以立大功,于是,与太监曹吉祥等合作,从南宫接出英宗,坐上奉天殿,群臣也只能接受此现实。此事,史称“南宫复辟”或“夺门之变”。
明英宗复辟后,为区别于第一次当皇帝,改年号为天顺。他将还未断气的弟弟朱祁钰迁往西山,朱祁钰几天后死去,享年29岁。接着,他将当初拥立朱祁钰的兵部尚书于谦等处死,给石亨、曹吉祥等加官进爵。由于他是靠石、曹二人才得以复辟的,所以,他当皇帝后,又宠信石、曹二人,国事渐衰。1464年,明英宗病死,结束了他既“传奇”又昏庸的一生,年仅38岁。
“土木之变”与“夺门之变”,我的感触是,为了权力,兄弟子侄也都没有了情面,封建帝王如是,我们今天有些官员也如是,此无他,位高权重,享受无穷,如果“官员”真的就是“公仆”,还会出现买凶杀同僚的可怕事件吗?
1464年,明英宗病死。自太祖起,皇帝死后,都要妃嫔宫女陪葬,但英宗死后,此例免除,何故?这要由继位的宪宗谈起。英宗死后,太子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年号成化,又称成化帝。这朱见深,因父亲经历复杂,他的经历也随之复杂。他两岁时,发生“土木之变”,叔父做了皇帝,他被立为太子;父亲返国被软禁南宫,叔父要废他的太子地位,汪皇后力争,但无效,他与汪皇后一起被废去名位。之后,他在生母周贵人及汪氏的爱护下成长,到父亲“南宫复辟”时,他仅得10岁。由于叔父代宗几天后死去,英宗要让代宗的妃嫔宫女陪葬,也包括汪氏在内。朱见深即向父皇说情,使汪氏得免。到英宗死,朱见深即位,顺便也把这一规矩废除。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朱见深是个重情义的人。
体现朱见深重情义,还不止这事。朱见深两岁立为太子时,开始服侍他的,是19岁的宫女万贞儿;他10岁再立为太子时,万贞儿已27岁;到他18岁即位时,万贞儿已35岁。他不忘万贞儿对自己的爱护和体贴,也不因她比自己年长17岁、颜色渐衰而嫌弃,册封她为贵妃。更为少有的是,明宪宗朱见深在位23年,始终如一地专宠万贵妃,1487年,58岁的万贵妃病死,宪宗很伤心,也一病不起,于同年而逝,享年仅41岁!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宪宗或许因童年的经历,产生了一种“恋母情结”,故而可以专宠万贵妃一辈子。
不过,别以为这个万贵妃是个“好母亲”,首先,在治理国家方面,她并没有给宪宗提供多少帮助,倒是由于她的专宠,使得朝廷内外官员纷纷攀附万家,奸臣相继涌现。太监汪直得宠,被受命成立一个新的特务机构——西厂,地位又在东厂和锦衣卫之上!平庸官员万安,自认万贵妃本家侄子而得宠升迁,诱使宪宗不理朝政,把政事交太监去办,而自己,则专修万安提供的“房中术”,以及研究神仙丹药。更为可怕的,就是万贵妃的嫉妒,由嫉妒而害人!她37岁时生过一个儿子,不到一年就死去,以后再没有怀孕,于是,凡内宫的怀孕者,她都想办法使其流产或将婴儿害死!一天,宪宗偶尔到内藏观书,与管藏书的瑶族女儿纪氏发生关系,纪氏怀有身孕,万贵妃想害她流产不成;纪氏生下婴儿后不敢养,让太监张敏去淹死;张敏不忍,把婴儿藏起,多人冒死养至六岁,才敢告诉宪宗。宪宗接回胎发披地的皇子朱佑樘,立为太子,朝廷上下欢天喜地,唯独万贵妃不高兴,不久,纪妃暴死,张敏也吞金自杀。在周太后等的严密保护下,朱佑樘才得以安全长大。
从宪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以一位心理不正常的人为君,国家能不危哉!万贞儿服侍宪宗一辈子,受宠一辈子,同年而逝,本可成千古佳话,怎奈她心胸狭窄,继而做出许多阴险之事,受后世唾骂,实在不该了。
1487年,万贵妃和明宪宗相继病死,身世奇特的18岁的太子朱佑樘即位,是为明孝宗,年号弘治,又称弘治帝。从上述可知,弘治帝身世凄凉险恶,得以继承大统,实属幸运。特殊的经历造就了他嫉恶好善的性格,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这在皇帝之中是少有的。即位之后,他首先清除奸佞,把万安等庸碌的官员革职,将大批“国师”“术士”充军;与此同时,他起用王恕、马文升、刘大夏、李梦阳等得力人才。孝宗对大臣很尊重,虚心听大臣给自己讲课。除了每天在正殿朝会,还在便殿会见大臣,充分听取意见。在诸位得力大臣的辅佐下,弘治帝革除了众多的陋习,采取了许多解救民困的建议,使得阶级矛盾得以缓和,使得百姓能够休养生息。
弘治帝私生活也比较检点,与张皇后感情甚好,很少幸临其他嫔妃,除与张皇后生有二子外,没有其他子嗣。小儿子三岁死去,就剩下大儿子朱厚照,理所当然立为太子。弘治年间,社会稳定,外忧不多,又无内乱,明君勤恳治国,官吏忠于职守,天下出现一派太平景象,人们称弘治帝为“中兴令主”,称弘治18年为“弘治之治”。
本来,这一局面能再维持二三十年,国家会更富强,可惜,弘治帝英年早逝,1505年,38岁的弘治帝得病去世了,明朝又会出现什么局面?
明孝宗死后,15岁的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年号正德,又称正德帝。按照“龙生龙凤生凤”的原则,孝宗弘治帝是这么好的一个皇帝,儿子应该坏不到哪儿去,然而,世事往往不如人愿,养尊处优长大的正德帝,并没有勤政爱民的美德,更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如果说,他只是不那么聪明,不那么勤奋,那还问题不大,偏偏,他是个童心未泯、甚至心理远没有成熟的人,顽皮、好动,追求刺激,完全不以国事为重,反而把国事视为“儿戏”,于是,明朝又有难了。
有一位太监叫刘谨,十分熟悉武宗的个性,每天想出许多花样,让正德帝嬉戏玩乐。刘谨手下还有七名宦官,结成党羽,横行京师,人称“八虎”。“八虎”不仅引诱正德帝遍游宫中,还经常带正德帝外出坊间,留宿歌楼妓院。正德帝不满足一般的玩乐,他在京城闹市上扮成小贩卖货,与买主讨价还价,又让人充当中人,促成交易,以满足他的游戏。之后,又来到酒店,被当垆妇人拉入,享受一个生意人货物出手后歇脚酒店的乐趣。后来,他命人在西华门附近修建了一处高大宫殿,名为豹房,终日与宫女以及强抢而来的民女在房内厮混。
刘谨因得武宗的宠信,更加胡作非为,一手遮天,连正德帝批阅奏章的权力也夺去。刘谨的行为,激起大臣的强烈不满,刘谨召百官跪于金水桥南,宣读“奸党”名字;又于夏日召百官跪于奉天门下,说是追查匿名信,使十多人当场晕死。后来,还是与刘谨有矛盾的“八虎”之一的张永,罗列罪名铲除了刘谨。刘谨被凌迟三日处死后,从他家中搜出金银财宝无数。
刘谨死后,正德帝并无悔改之意,又宠信另一奸佞江彬,继续胡作非为。这时的花样,则是“习武”和展示“武略”。他在宫中“操练”军队,然后,又由江彬带领,私出塞外。蒙古兵入寇,他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还改名“朱寿”,领兵打仗,回来时要百官到郊外迎接,自己又起草敕令封赏,过足将军瘾。几次北巡之后,他又想南巡,1519年旧历六月,适逢南昌的宁王朱宸濠叛乱,他又以“威武大将军朱寿”的名义南征,实际一路上扰民,尤其是强抢民女,闹得江南鸡犬不宁。在南京住了几个月,又干出了许多祸害百姓的勾当。1520年旧历八月,他在南京硬要搞一个受降仪式,把已被俘虏的宁王由他表演再次生擒,以满足他的求功欲望。本来,他老老实实地回京,也就没事,谁知道,在回京途中,他又不安分了,他独自撑着一只小舟去捕鱼,结果,覆舟落水,得了重病,回京后不久,1521年旧历三月,便病死在豹房。
正德帝是历史上少有的荒唐皇帝,不过他又荒唐得有些“可爱”,用现代医学来分析,他可能是患有“多动症”的毛病;智商也可能有问题,大概只相当于十来岁的孩子吧。他死时仅31岁,由于终生寻花问柳,未能生育一子,显然生殖系统也大有毛病。唉,封建社会,人治社会,肯定弊端很多啊!明知是个废物,也要承认他是“真龙天子”,也要口呼“万岁”,也要维护他的威信,岂不可悲!
明武宗正德朱厚照既无儿子又无兄弟,谁来继承大统?这就给文武百官出了一个难题。不过,封建社会已历经两千多年,承继的办法总会有的。在湖北省钟祥县城东北7.5公里的松林山处,有一座陵墓,叫显陵,俗称皇陵,1985年我仍在湖北工作时,曾到过那里游览,其时,显陵已很破败,正开始修复。这座陵墓有什么特别?原来,他是明孝宗弘治朱佑樘之弟兴献王朱佑杬的陵墓。在明武宗朱厚照死的前两年,兴献王朱佑杬已死去,本来这事与他无关,但他有一个15岁的儿子,叫朱厚璁,虽远在湖北安陆府,但经大臣杨廷和等商议,认为朱厚璁是继承皇位最合适之人,于是,朝廷派出大臣将朱厚璁迎至京城。1521年旧历四月,朱厚璁即位,是为明世宗,年号嘉靖,又称嘉靖帝。
嘉靖即位后,诛杀佞臣江彬等,发布诏书,大赦天下,并对正德先朝的弊政进行大胆改革,一时朝野欢呼。本来,一切都很正常,应该平稳过度吧,但是,偏偏,有一件事困扰着世宗和大臣们。原来,封建帝王的家世脉络是需要很清楚的,朱厚璁继承皇位,应该和先朝皇帝形成一种直系的关系,所以,当朱厚璁从安陆来到京城,尚未入城,大臣们就在郊外要搞一个仪式,接受皇太子即位礼,也就是,朱厚璁要过继给正德帝为儿子,有了这个仪式,他才能继皇帝位。本来,朱厚璁自己的父亲已死,过继给伯父明孝宗朱佑樘为儿子,即可做皇帝,也很化算吧。然而,这位15岁的少年偏偏是一位认死理的人,他认为自己是兴献王的儿子,不是弘治帝的儿子,怎么也不肯变通。张太后及大臣等得急了,只好让步,先登基继位再说。
嘉靖不愧是一个孝子,即位后第三天,就派人到安陆接母亲蒋妃入京;第五天,就命群臣讨论给生父兴献王加尊号。杨廷和等认为,嘉靖既入嗣弘治,当称弘治为“皇考”,兴献王只能称为皇叔父,不可加尊号。在祭告生父时,还要自署名称侄。这些,嘉靖当然不同意。后来,进士张璁上了一个《大礼疏》,论证一番,认为嘉靖可以为生父及母亲加尊号,嘉靖看后很高兴,但张璁则遭到杨廷和等反对。其后,朝中大臣分成两派,一派反对加尊号,一派支持加尊号,互争论,煞是热闹,当然,最后演变成一场政治斗争。嘉靖三年即1524年旧历七月,反对派联合208位官员,跪伏在左顺门,大呼弘治帝,嘉靖派人劝不听,于是逮捕为首者八人,一时群臣皆哭,声震阙廷。嘉靖大怒,又逮捕134人,其余80多人录名待罪,四品以上夺俸,五品以下手杖,受杖者180多人,其中17人被创死亡,另有8人编伍充军。至此,这场明朝著名的“大礼仪风波”到了高潮,反对派也开始走下坡。一直到嘉靖七年即1528年旧历七月,嘉靖才得以诏告天下,尊皇考献皇帝为“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圣母蒋太后为“章圣仁慈皇太后”。大礼仪风波以嘉靖获胜告终。
这件事,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有点荒唐,嘉靖无疑是个孝子,但为了一个尊号,不惜与满朝文武官员对抗,而且对抗了七年之久,也很不值吧;不管怎么说,对比起那些“有奶便是娘”的人,嘉靖不是可爱可敬得多吗?另一点感触,虽说是封建社会,君君臣臣,但嘉靖也并非一手遮天,为了父母的尊号争取了七年才能遂愿;而当臣子的,也有发表意见的机会,甚至可以跪伏哭喊,也还有些民主气氛吧,须知,我们有时连这一点的民主自由的水凖也达不到,有些掌权者一句话就可以绞杀几十人甚至几百、几千人的肉体或政治生命,历史的教训,值得反思啊!
不过,嘉靖除了是一名孝子之外,其他就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了,有一件丑闻,可能还属史无前例的呢。嘉靖21年即1542年旧历十月的某一天中午,36岁的中年汉子嘉靖帝正在睡午觉,突然,有十几名宫女趁他睡着,闯进房来,像杀猪一样把他按住,用布蒙住他嘴脸,由杨金英在他脖子上结绳,两名宫女各拉一端,试图把他勒死。慌急之中杨金英把绳子系成死结,尽管宫女用力拉,还是没把他勒死。皇后方氏带人赶来,才从宫女手中救了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奇怪的事?原来,嘉靖帝也是个好色之徒,频繁搜夺民间美女入宫。虽被抢入宫,如果能得到皇帝的爱宠,也算有幸吧,但是,这嘉靖对宫女们显然不是一般的玩弄,而是肆意凌辱,用现代的术语,就是“性虐待”,所以激起宫女的怨愤,于是便发生了这件“壬寅宫变”(这年为壬寅年)。如果嘉靖就此死去,他会不会是古今中外唯一这样死法的皇帝? 嘉靖还有一怪癖,他赏识人才、选拔人才,不是从政绩等方面去考察,而是看谁的祷告神灵的“青词”(写在一种青藤纸上)写得好,好象夏言,青词写得好,当上了首辅;于是,一些善于看风使舵的官员就在这方面下工夫,严嵩也写了两篇文赋,受到嘉靖的赞赏,于1542年以礼部尚书拜为武英殿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参与军机。其后,他与儿子严世蕃专权二十年,人称“大丞相、小丞相”,成为明代一位误国的大奸臣。对内,严嵩父子残害
异己,如诬杀夏言;又制造杨继盛、沈练冤狱(史称沈杨冤狱)。对外,不事边防,使得北方俺答汗入侵,如1550年,俺答汗入侵古北口,直到北京城下,严嵩恐战败无法掩饰,不准诸将出击,以待鞑靼军掳掠后归去。事后,杀兵部尚书丁汝夔塞责。这事,史称“庚戍之变”。直到嘉靖晚年,嘉靖才罢免严嵩,处死严世蕃。
1566年,这是嘉靖45年,他已60岁,他想长生不老,已久不视朝,专事斋醮之事他曾二十多年不见朝臣,不知这算不算一项世界记录。是年旧历二月,户部主事海瑞忍无可忍,愤而上疏,言辞尖刻,他自知上疏的后果,所以预先准备好棺木,遣散童仆,在家等候降罪。海瑞的奏疏结果激怒了嘉靖,将其逮捕下狱。但嘉靖本人,终因服用丹药中毒,于十二月死去。30岁的太子朱载垕即位,是为明穆宗,年号隆庆,又称隆庆帝。
隆庆帝也是一位偏重玩乐,胸无大志的皇帝,只不过,他能倚重一批得力的文武大臣,国家政治以及国防都有了起色。隆庆即位后,重用首辅徐阶,起用张居正、高拱等人。嘉靖年间,方士、法师误国害人,甚至嘉靖本人也因方士所误,徐阶等人将那些方士、法师全部论罪;又释放如海瑞等因建言上书获罪的大臣;此外,还改革了一些弊政。
嘉靖年间起,在南方沿海,常受倭寇侵扰。倭寇者,是来自日本的失意的武人和浪人,组成海盗集团,经常侵扰我国的东南沿海一带,嘉靖年间,戚继光受命抗倭,功绩显著,到嘉靖末年,倭寇之患基本消除。北方蒙古有俺答一股势力,经常侵扰中原;隆庆即位后,戚继光又被调至北方抗击俺答;隆庆四年,俺答之孙与俺答发生冲突,弃家出走投降明朝,大同官员盛情接待。俺答率兵大同索要孙子,张居正等认为这是一个双方议和、安定边境的难得时机,于是,与俺答达成议和条约,封俺答为顺义王,从此,北方边境安宁,这事,史称“隆庆和议”。
隆庆帝是个短命皇帝,在位不足六年,于1572年旧历五月病死,时年35岁。六月,10岁的太子朱翊钧即位,是为明神宗,年号万历,又称万历帝。
由于万历帝即位时才10岁,因此,政务须由他人代为处理,时年47岁的张居正晋升为内阁首辅,兼以皇帝师保的身份执掌朝廷大权。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1525年生,湖北江陵人,12岁中秀才,15岁中举人,22岁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入裕王朱载垕府任侍读讲官。隆庆帝朱载垕即帝位,张居正入内阁,由于还不是首辅,他的政治才能未得以发挥。万历帝即位后,他成为首辅,而万历年幼,完全信赖于他,因此,张居正便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以医治明朝的腐败弊病。
政治上,他整顿吏治,推出“成考法”,以考核和约束官吏;经济上,他推行“一条鞭法”,即将田赋和丁役两项合为一条,一律征银,抑制兼并,减轻农民负担,开源节流;军事上,他采取精选良将、整修武备、练兵强防以及垦荒屯田等一系列措施。由于张居正的改革,万历初年,明朝出现繁荣昌盛的局面,社会财力大增,国泰民安。
万历十年即1582年,57岁的张居正病逝,葬礼隆重,追谥“文忠”。万历帝正值青年,正宜干一番大事业,但是,万历也是个糊涂皇帝,张居正死后第二年,朝中矛盾加剧,他听信谗言,追夺了张居正的各种封号,不久还抄没其家,逼死其长子张敬修。没有了“师保”的的监督,他渐渐变得慵懒,加上徐阶、戚继光、海瑞等正直的大臣先后去世,他开始讨厌奏章和朝会,有人给他出了奏章“留中”的处理办法,用现在的话就是“研究研究”,拖而不决。有了这主意,万历就有了借口,奏章不予处理;到后来,连每日的朝会也不举行了,终日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大理寺卿雒于仁作《酒、色、财、气》一文劝谏,被削职为民。万历帝还大肆搜刮民财,激起各地城镇人民掀起反税监的斗争。在东北方,努尔哈赤的势力正在兴起,后正式建立八旗制度,万历帝对此不加防范。到了万历44年即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万历46年,努尔哈赤公开打出反明旗帜,侵犯明境;到了这时,明朝才感到后金的威胁。万历47年即1619年,明朝以兵部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集结十多万兵力,分兵四路进攻努尔哈赤,努尔哈赤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经过五天的激战,在萨尔滸大败明军,明朝东北部边境形势更加严峻。
前面说过,嘉靖帝曾二十多年不见朝臣,如今,万历帝可能破他的记录,是25年不见朝臣!后来终于见了一次。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会见一次朝臣?原来朝中出现了一桩案件,史称“梃击案”。万历43年即1615年,五月初四黄昏,突然有一位莽汉,手执木棍,闯进太子朱常洛所住的慈庆宫,打伤守门的太监,幸好被其他人制服,并未危及太子。审问此人,原来他叫张差;如何进得宫来?原来是太监庞保和刘成引进的;而庞、刘二人,是郑贵妃的人,于是,人们便怀疑郑贵妃欲谋杀太子,好让她的儿子继位。但是,万历帝和太子对此案都不愿深究,只以疯颠奸徒之罪,杀张差于市,并毙庞、刘于内廷了案。“梃击案”是“明宫三案”之一。就因这一案,万历终于见了一次朝臣!
这“梃击案”的产生并非偶然,它是万历年间“国本之争”的高潮。这里,又得谈谈“国本之争”是怎么一回事。万历的王皇后无所出,万历与一年长王姓宫女偶然相遇,生下长子朱常洛。但万历所宠爱的是郑贵妃,他与郑贵妃生下三子朱常洵。按常理,常洛应封为太子,但万历和郑贵妃都想立常洵,这事关乎国之根本,于是,大臣力争,要立常洛为太子,万历一拖再拖,大臣再争,争了十五年,使得宫廷斗争变得错综复杂,其间又出现了不少“妖书”,影射宫廷嫡庶之争,弄得天下人心混乱。最后,万历也感到厌倦,才不得不册封常洛为太子。
万历48年即1620年旧历七月,当了48年皇帝、58岁的明神宗朱翊钧病死了。32岁的太子朱常洛,深知各地反税监的斗争很激烈,,以遗诏的名义罢矿税、榷税及监税中官。八月,朱常洛即位,是为明光宗,年号泰昌。
光宗即位十几天,得病,服了司礼监秉笔兼掌御药房太监崔文升的泻药,病情加重;后来,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一种红色的药丸,称仙方,不料光宗服下,病情更重,到了九月初一日,便死去了。这事有可疑,很多人亦怀疑是郑贵妃指使下毒,但朝中意见不一,最后将崔、李二人谪戍了事。这事,史称“红丸案”,是“明宫三案”之一。
光宗之病,引出了一桩疑案;而他死后,还引出一案,这就是”移宫案“。光宗死后,太子朱由校只得15岁,他自幼由光宗一位宠妾选侍李氏抚养,当时被控制在李选侍手中,如果朱由校继位后,李选侍会继续留在他身边,李选侍与郑贵妃关系密切,恐怕会把持朝政,于国不利,于是,朝臣杨涟、左光斗等不让她与朱由校同居一宫,带领群臣硬闯乾清宫,将朱由校从李选侍手中夺出,迫使她迁至哕鸾宫,然后再给朱由校举行即位仪式。此事后来议论很多,也成“明宫三案”之一。
1620年,15岁的太子朱由校即帝位,是为明熹宗,年号天启,又称天启帝。天启帝在位期间,年幼无用,且十分贪玩,凡声色犬马,草木鱼虫,不论文的武的雅的俗的,他都爱玩;说来也难以相信,他竟有一样特殊的癖好,就是木工制作、油漆雕刻!他可以一天到晚摆弄那些刨凿斧锯,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奏章也不看不批。这样的皇帝,怎会不受制于人?!他一即位,就受制于客氏和魏忠贤。
先说客氏。客氏原为农民侯二之妻,后当了朱由校的奶妈,朱由校对她的感情胜过自己的生母王贵妃。朱由校即位后,封客氏为奉圣夫人。再说魏忠贤,魏忠贤原名魏进忠,22岁时自宫当宦官,知道朱由校与客氏的关系,便拉拢客氏,两人关系非同寻常。朱由校即位后,赐魏进忠世荫,不久又晋升他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掌东厂,改名魏忠贤。自此,客氏与魏忠贤结成一党,人称“客魏”。不少官员开始倒向客魏一边,崔呈秀、许显纯等成为魏忠贤的干将。客魏把持朝政,安置亲信,称霸后宫,陷害忠良,连张皇后几次怀孕,都被客氏派人弄得流产。
客魏的勾结专权,引起东林党人的警觉和不满,上书弹劾,于是,客魏决定要诬陷镇压东林党人。所谓东林党,是晚明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一个政治集团。神宗朝,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万历22年即1594年,无锡人顾宪成因主张立常洛为太子,被革职还乡,与高攀龙、钱一本等在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到许多士大夫的支持,如邹元标、李三才、赵南星、魏大中、杨涟、左光斗、叶向高、周顺昌、黄尊素等,被称为“东林党”。他们反对矿监、税监的掠夺,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与在朝权贵产生了对立。天启三年,杨涟上疏,列举魏忠贤24条罪状,魏忠贤联合客氏在天启帝面前反诬杨涟等,于是,首辅叶向高以及赵南星、高攀龙、陈于廷、杨涟、左光斗、魏大中、韩爌等数十位大臣被革职,魏忠贤的党羽纷纷填补要职。
天启五年即1625年,魏忠贤再兴大狱,用诬陷手段逮捕了杨涟、左光斗、周朝瑞、魏大中、顾大章、袁化中六人,指使许显纯将他们六人在狱中折磨致死,这六位东林党人,史称“东林前六君子”。次年,魏忠贤又兴大狱,要把已罢官归乡的七位东林党人周起元、周顺昌、高攀龙、缪昌期、周宗建、李应升、黄尊素害死。高攀龙闻讯后焚香沐浴,投池自尽。其他六人被捕至京,其中,在苏州逮捕周顺昌时,引起苏州市民的反抗,有五位市民被杀,文学家张溥写了一篇《五人墓碑记》歌颂。这六位东林党人,也在狱中被残害,史称“东林后六君子”。魏忠贤又指使人编《三朝要典》,借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为题,进一步打击东林党;更唆使其党羽造作《东林点将录》等文件,想把党人一网打尽。
在排挤和迫害东林党人的过程中,魏忠贤建立了他的一支阉党队伍,其中文官有“五虎”,武官有“五彪”,还有“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爪牙党羽遍布各地,谁对客魏有不满,就被杀头。天启六年,浙江巡府在西湖为魏忠贤建了生祠,于是,各地纷纷效仿。魏忠贤自称“九千岁”,还有人喊他“九千九百岁”,明朝宦官专权,到了魏忠贤,可谓登峰造极。
在天启年间,东北边境的形势也很严峻,努尔哈赤不断进犯明境。天启6年即1626年,努尔哈赤率十余万军队进攻宁远,幸有名将袁崇焕率将士死守,打退努尔哈赤十多次进攻,努尔哈赤本人也身负重伤,只好含恨撤退,这就是明朝的“宁远大捷”。努尔哈赤回国后伤重去世,享年67岁(一说病死)。由四皇子皇太极继位。次年,皇太极率十余万军队攻锦州,不下;复攻宁远,又被袁崇焕击退;再攻锦州,仍未攻破,只好撤兵。这就是“宁锦大捷”。虽则如此,但后金对明朝的威胁,是越来越严重了。
昏君在位必有奸臣,奸臣当道,忠良就会遇害,古今皆然。东林党那么多精英分子,也斗不过一个奶娘一个太监,似不可思议!不是天启昏庸,客魏又岂能坐大?又岂能大兴冤狱?
如果天启帝不死,客魏不知还要为害多久。天启七年即1627年,22岁的明熹宗朱由校突患重病身亡。由于没有皇子,临终之前把皇位传给16岁的弟弟朱由检,是为明思宗(又谥怀宗、毅宗等),年号崇祯,又称崇祯帝。崇祯帝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
崇祯帝虽然也年少,但他少年老成,深知客魏的危害,即位之后,即对阉党进行分化和打击,接着将魏忠贤清除出朝,安置凤阳,后又下令逮捕。魏忠贤在途中畏罪自缢,被百姓分尸悬首示众。阉党干将崔呈秀自杀,许显纯被斩首;客氏则被宫人鞭打杀死在宫中的洗衣房中。
崇祯帝即位后,起用东林党人,试图解除内忧外患,挽救行将灭亡的大明江山,但是,大明的政权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纵然崇祯帝有雄才大略,也无济于事,更何况,他也有多疑软弱等缺点,要力挽狂澜谈何容易。更要命的是,就在他即位之时,西北大地发生特大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人民流离失所,纷纷饿死,甚至发生人相食的惨剧。对此,官府不予救恤,依然催租逼税。人民走投无路,只得揭竿而起。
安塞人高迎祥号称“闯王”,打出了反明的旗帜。不久,张献忠在米脂起义,响应高闯王,号称“八大王”。后高迎祥被浮牺牲,李自成继任“闯王”,手下有刘宗敏、田见秀、郝摇旗等战将。李自成虽号称“农民起义领袖”,但并非救民于水火,他攻城掠地,每遇顽抗,都要大肆杀戮,对方坚守一两天,城破以后要杀十之三四;坚守五六天,城破以后差不多要斩尽杀绝,还要毁平城墙。每破一城他就弃之不顾,继续向前进攻。他曾三度围攻开封城不下,最后决黄河大堤,淹死兵民数十万人。可以说,李自成十多年的大起义,也是对中国十多年的大破坏!后来他的队伍中加进了河南杞县举人李岩,及夫人红娘子;举人牛金星、算命先生宋献策等作谋士,情况稍好一点。我们过去有一种机械的评价标准:农民起义就是革命行为,就是推动历史的发展,让人感到是一种很牵强的理论。有作家穷一生之精力,写出多卷本的小说,歌颂“李闯王”,让人难以卒读。崇祯帝面对这位大肆破坏、杀人如麻的“闯王”,能有什么办法?!
国内农民起义烽烟四起,在东北边境,后金的侵略更加频繁,全赖辽东巡抚袁崇焕在奋力抵抗。崇祯三年,皇太极想出了一条反间计,说袁崇焕与皇太极有密约,等待时机灭明后分享天下。崇祯帝不辨真假,将袁崇焕逮捕下狱,不久,即据伪证将袁崇焕凌迟处死。袁崇焕死后,东北已无得力大将可用,边防更危急。崇祯14年,清兵攻锦州,四月,围城。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八总兵,13万人援锦。八月,明军大败,洪承畴率残部入松山。清兵围松山。次年二月,清兵破松山,浮洪承畴,洪承畴降清。三月,清兵又破锦州,明总兵祖大寿投降。“松锦之役”,明朝东北的主力被消灭,元气大伤。
1643年旧历八月,清太宗皇太极病死,享年51岁。礼亲王代善等奉太宗子福临继位,时年6岁,是为清世祖,年号顺治。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太祖努尔哈赤之侄)、睿亲王多尔衮(太祖14子)辅政。
崇祯17年即1644年,旧历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同年,张献忠也在四川称王,国号大西,年号大顺。二月,李自成率军渡河,破汾州,攻太原,陷大同,由居庸关直逼北京。三月,李自城兵临北京城下。
北京紫禁城内的崇祯帝,已经无力组织军民抵抗闯军攻北京,想急调宁远总兵吴三桂放弃关外,率军入关保护京师,但也已经晚了。他知道,北京城破是迟早的事。他16岁登基,一直生活俭朴,工作勤恳,吃穿住行从不讲究,声色犬马概不占身,精力几乎都用在治理国事上,有时通宵不睡批阅公文。的确,除了枉杀袁崇焕,崇祯帝是明朝一位少有的好皇帝,只可惜遭逢末代,内忧外患,回天乏术,也合该明朝江山在他手中丧失了!
旧历三月18日,闯王对北京全城发起攻击,只一夜之间,北京外城被攻破。19日,闯王李自成率军从承天门进入北京城。在城破前后,崇祯帝先与儿子——16岁的太子、11岁的永王、9岁的定王哭别,让他们到外祖家逃命;之后,召来最疼爱的15岁的长平公主,悲痛地对她说:“你为何生在我家?!”不忍女儿落于敌手遭侮辱,他掩面挥剑刺向女儿,但没伤及要害,崇祯帝已悲痛得再也举不起剑。之后,他有来到西宫,胡乱将袁妃等几位妃嫔斩杀。而宫女们,则纷纷投河自尽。之后,崇祯帝在太监王承恩等的陪同下,登上煤山(现在的景山),在寿皇亭上吊自杀。他死后,王承恩也吊死在他对面。
人们发现崇祯帝尸体时,见其披发掩面,身穿蓝衣,左足赤露,右着朱靴,衣前书写一段文字:“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段话,可以归结为三层意思,一是“诸臣之误朕”,有推卸责任之嫌;二是“无面目见祖宗”,这是真正痛心的事;三是“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也应是真心话,他毕竟不是一位残暴之君。
不过怎样,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应该算是一位好皇帝,就是如此下场的,死时不过33岁,令人有些痛心。1644年,统治276年的大明王朝结束了。本来,紫禁城的主人可能改姓李,但是,同样是农民出身的李自成,并没有朱元璋那么有治国之才,攻下北京后,他和他的部下即骄傲自大,固步自封,腐化堕落,并一再贻误战机,加之冒犯吴三桂而使他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南下,奋战17年得到的成果拱手让人,也算惨痛而有益的历史教训。
本来,闲话明朝皇帝,至此可以结束了,但是,明朝是个有点特别的朝代,虽然灭亡了,但它的残余势力仍在负隅顽抗,顽抗了十余年,其间居然也组织了几个短命的小朝廷,史称“南明”,我们不妨顺着历史的轨迹,再闲话一会吧。
在上文谈到万历一朝时,谈到有位郑贵妃,老想害死太子朱常洛,好让她的儿子朱常洵继位。后来,阴谋不得逞,万历29年即1601年,朱常洵受封福王。到了万历42年即1614年,他到洛阳就国。朱常洵是残暴腐朽的家伙,在国中胡作非为,占得庄田二万顷。崇祯年间河南旱蝗成灾,他却广畜家产,淫乐无度。崇祯14年即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阳,把他杀死,饥民将他的血也分而饮之。
在城破之时,他的儿子朱由崧有机会逃出了城,逃到了南京。他是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的堂弟、明思宗崇祯帝的堂兄。崇祯16年即1643年,他继承福王封爵。次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后,聚集在南京的一班明朝大臣,不甘政权就此灭亡,凤阳总督马士英,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等,决定拥立福王为帝,改年号为弘光,史称弘光帝。弘光帝立,加封马士英东阁大学士、太保;加封史可法东阁大学士。这时,弘光帝只知寻欢作乐,苟且偷安;在国难当头,还派遣太监到苏、杭一带挑选淑女,使得民间嫁娶一空。而执掌政权的马士英,也不把精力放在如何抗击闯军和清军之上,他起用魏阉党羽阮大诚为兵部尚书,排挤打击史可法,史可法只得离开南京督师扬州。起用阮大诚之举,更遭到东林党人以及复社人士的强烈反对,于是,朝中党争又起。八月,马、阮向东林、复社人士报复,逮捕周镳、雷縯祚下狱,后将其杀害。阮大诚还要为魏阉翻案,重颁《三朝要典》,兴起大狱,罗织清流。九月,将领之中高杰、黄得功又发生内讧。弘光元年即1645年,宁南伯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进军南京,讨伐马士英;马士英派黄得功抵御;左良玉在途中病死。
就是这么一个乱七八糟的政权,清兵打到来时,如何可以抵抗?1645年旧历四月,清多铎军渡淮河,明将刘泽清投降。清军统帅多尔衮致书史可法诱降,史不为所动;清兵攻扬州,史可法率众死守;城破时自杀未死,为清军所执,不屈被杀。清兵屠扬州,史称“扬州十日”。清兵渡长江,弘光帝逃往芜湖黄得功营中;马士英、阮大诚等均逃走,后均被清军俘杀。多铎入南京,礼部尚书钱谦益等迎接。明将刘良佐降清,率军追弘光帝,黄得功力战而死,刘良佐俘弘光帝回南京,次年,弘光帝被杀。弘光政权就此灭亡。
1645年闰六月,在福州的明朝唐王朱聿键,被郑鸿逵、黄道周等拥戴,在福州监国,不久称帝,年号隆武,史称隆武帝。清兵继续南侵,嘉定有反清起义,清兵进行了三次镇压,史称“嘉定三屠”。1646年,清兵攻入福建,明将郑芝龙降清,其子郑成功反对,撤往南澳岛一带继续反清。隆武帝逃往汀州后被俘,死于福州。
1645年闰六月,与隆武称帝同时,明朝的鲁王朱以海也在浙东被张国维、钱肃乐等人拥立为监国,但与隆武政权互相倾轧。1646年清兵攻浙东,他逃亡海上,1653年取消监国名义,1662年在台湾病死。
隆武帝在汀州被俘,其弟朱聿粵(尚有金字旁)逃往广州,为明臣苏观生等拥立为帝,年号绍武。在位不到40天,广州即为清兵所破,他被俘后自杀。
明神宗有一孙子,也是明思宗的堂弟,叫朱由榔的,初封永明王,到隆武时袭封桂王。隆武帝死后,受瞿式耜等拥戴,在广东肇庆监国,11月称帝,年号永历。号召力达两广、云贵、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利用农民军各部进行抗清斗争,一度声势很盛,但终因朝臣派系复杂,纷争不息,仍为清军所破。永历10年即1656年,永历帝被李定国迎入云南。1662年,被吴三桂杀害。永历帝是南明最后一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