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关于中国大学生养不养猪的深刻思考--日本模式的过剩

(2009-03-07 06:49:15) 下一个

大学生不养猪,既不是说大学生的猪养得不好,也不是说大学生不能养猪,何况当前号召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本意也不是叫大学生去养猪。

按照我们官方的基调来说,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工作,目的是在要求大学生正视目前形势,(准确地)了解自身价值。

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这个提议当然没有错,尤其在中国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下。

但如果将让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视为一项功在千秋造福万代,旨在改善既存体制,解决既有问题的根本举措,那则未免略显天真和草率。

中国的大学生过剩,这是照搬日本模式的结果。为了适应五十年代起飞的高速经济增长,日本的学校-工作体制高效地向企业供应了大量的毕业生--大学作为企业的培训基地对大学生进行技术培训(日本中央官僚系统与东京大学法学系的对应关系可以作为有趣的例子),大学生在毕业前夕确定企业,并长期供职于该企业。

这一紧凑的学校-工作体制有效地避免了节省了时间,使得新鲜劳动力以最快的速度投入生产。


日本模式的过剩


劳动力市场无法消化众多高校毕业生
然后,九十年代日本经济陷入停滞后,这一体制并未得到根本性的修正,因此,大批大学毕业生失业,迄今已逾二百万。

中国的大学生过剩的原理与此相近,也就是说,企业扩招的频率赶不上大学生增长的速度。

在设法让企业扩招或大学缩招两方面都不现实的局面下,十年前我国设计出了鼓励大学生继续学习(以硕士为主)的解决之道。不过,日本经验说明,继续学习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毫无意义。

另一项举措就是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什么样的工作叫作基层工作?大学生到流水线工作是不是基层工作?大学生养猪是不是基层工作?说得夸张一点,如果找不到工作的几百万大学生都去养猪,中国的就业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

我想到一个不太贴切的比喻。我们都知道,2030年中国男性人口预计会超过女性人口大约3000万之巨,其中会有很大一部分人口终身没有结婚的机会。

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数字。但请不要忽略,因为女性的寿命比男性普遍要长,所以2030年中国预计也会有很大数目的丧偶的老年妇女。

因此,这将是一个不错的提议,即将终身没有结婚机会的男性介绍给丧偶的老妪,性别不平衡的问题在数目字上绝对可以有效地得到缓解。 但事实上呢,这个提议显然是荒谬的。不过,这个荒谬的提议与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具有方法论上的异曲同工之妙,即除了能在数目字上缓解就业压力外,毫无现实的可行性。


荒谬提议

大学生不去基层工作绝不是自命清高的主观问题,大学所教授的思维概念等等都不是为基层工作所设计的。

如果一个人想要去基层工作的话,技术学院是比讲究理论的大学更理想的选择。想要将基层工作作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阀门,这是一个观念上的本末倒置。

此外,如果大学生占据了基层工作,原先的基层工作者将何去何从?相比起大学生,他们更为缺乏话语权。

但在依靠体力和经验的基层工作上,他们理应比应付了十六年考试的大学生们更有能力和发言权。如果真让大学生养猪,我会更加担心猪肉的品质,而非放心。

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既不能悬置(比如鼓励继续学习),也不能误导(比如鼓励到基层工作),而应该着眼于修正现行的体制。和日本的情况相似,中国现行的大学-工作体制既部分地歪曲了大学的含义(如果我们经验主义地以欧美国家的大学定义作为基准的话),也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压力。

日本近十年出现了数十万的不学习、不培训、不工作青年(NEET),这是在个人计较了成本与回报后做出的理性决定--如果学习了十六年最后却要养猪,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这看似都不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

让我们继续看看日本做了什么: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推行大规模的国有企业私有化;九十年代起,经济命脉企业放松管制(deregulation),包括电信与电力;二十一世纪初,日本最大的国有垄断机构日本邮政储蓄私有化……尽管日本并未走出经济低迷,但比较起中国,日本政府毕竟认识到解决就业压力不是靠调动失业人群的主观积极性就能够解决的(尽管他们也曾这么认为)。不过我们也可以松一口气,因为中国的手中至少还握着几张底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