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扩大内需的难点在哪?

(2009-03-07 06:28:32) 下一个

中國近期出現的經濟問題原因之一在於美國對中國出口產品需求下降﹐這些問題再次引發了對中國政府應如何從出口依賴型增長向更關注國內消費轉變的討論。要是說說就能做到就好了。過往的歷史顯示﹐這樣的轉變會非常痛苦﹐中國也不會例外。

中國政府現在受到很大壓力。過去﹐中國的經濟增長及其金融體系與美國一樣﹐在極大程度上依賴於美國家庭無限的舉債消費能力。不過自2008年以來﹐隨著美國人增加儲蓄修補他們破碎的資產負債表﹐美國的貿易逆差將迅速下降﹐從目前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 6%-7%的水平回到1%左右的歷史平均水平。受此影響﹐中國四季度的GDP增幅出現停頓﹐官方和民間數據都顯示出口下降對就業造成了重大打擊。


Reuters
上海一家服裝店的店員在等待顧客光臨儘管5年來中國決策者一直聲稱﹐正在積極尋求擴大經濟對內需的依賴度﹐上述趨勢還是出現了。實際上﹐就像美國和日本在他們各自嚴重依賴出口的時期一樣﹐中國並未作出什麼努力來實現上述轉變﹐而是依賴出口主導型增長模式催生了建築業的繁榮﹐以證明房地產價格不斷上漲的合理性。如果中國當初真正向擴大內需轉變﹐出口產業可能已經轉衰﹐而面向國內的更強勁的金融和服務業可能得到發展﹐資本和勞動力也會相應地配置到了經濟的各個領域。

現在中國正試圖更迅速地、甚至是不顧一切地採取行動來擴大內需﹐應對預計會出現的出口產品需求下降的局面。去年11月中國推出了規模達5,860億美元的財政刺激計劃﹐還敦促銀行大力擴大信貸﹐為任何需要貸款的人提供資金。

但是﹐實際效果剛好相反﹐中國的出口依存度並沒有下降。中國的貿易順差還在上升。2008年上半年略低於170億美元的月度順差水平本來已經很高﹐但到下半年上升到了接近330億美元﹐今年1月更是超過了390億美元。刺激措施未能見效的原因是﹐資金沒有投向它需要去的地方﹐也就是家庭消費和服務業﹐這些領域需求的上升可以更多地消化中國產品。

中國幾乎不存在服務業﹐而事實證明要直接刺激消費簡直是難於登天。於是﹐北京擴大內需的努力結果是大部分刺激性開支進入到投資及製造領域﹐特別是主導中國經濟的大型國有企業。看看迄今已宣佈的財政刺激計劃中的部分內容吧:鼓勵企業重組、提供補貼貸款支持有色金屬行業進行技術創新﹔對電子和信息產品出口業提供退稅﹔增加對紡織企業的出口退稅。

這些措施在刺激“過度”生產(也就是超出中國國內消費能力)方面的效果大大超過中國政府通過家電下鄉、下調汽車購置稅等措施刺激家庭開支方面的直接努力。其結果是要維持就業和提振消費。但這些是通過提高製造能力(以及工廠工人的消費)間接實現的﹐而並未直接刺激消費。

因此﹐雖然出口在下降﹐但中國產能的下降速度要低於消費下滑的速度。由於中國的貿易順差可以定義為其生產超出國內消費的部分﹐因此﹐中國的貿易順差實際上卻擴大了。不論中國如何著力推動﹐中國對出口的依賴實際反而增大了。

中國能夠並且最終將會實現從出口主導型增長的轉變﹐但人們不應認為它能在近期或輕而易舉地做到這點。中國的發展模式是建立在迅速擴大投資並增加儲蓄、遏制消費的基礎之上的。而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中國從未大規模發展服務業或是像發達國家那樣可以通過消費金融將資金導向消費領域的金融體系。這都是中國經濟領域中根深蒂固的一些缺陷。儘管北京願意轉變經濟模式﹐但它不能迅速做到這一點﹐除非它能忍受製造業產出大幅下滑。

很顯然﹐中國不希望這麼做﹐而且這麼做從中長期而言也肯定會損害世界經濟。畢竟﹐全世界都將受益於中國的穩定及其對全球貿易體系的堅持。很明顯﹐中國必須儘快實現這一轉變﹐但儘管如此﹐短期內很難看到結果。從一種發展模式到另一種發展模式的轉變是一個長期而痛苦的過程。

(編者按:Michael Pettis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