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果萨达特在世,以色列休敢如此嚣张吗!

(2009-02-06 00:09:44) 下一个

提起巴以矛盾,很多朋友都对实现通过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实现巴以和平持悲观态度。认为两个民族六十年来纠结的仇恨和政治家们的野心抱负,使得和平进程前景渺茫。尤其是在哈马斯执政后,坚持强硬路线,拒绝和以色列和解谈判。并不断发动火箭弹袭击以色列平民,挑动以色列反击而制造进一步的民族仇恨。使得和平的可能渐行渐远。
 
巴以真的永远没有和平希望吗?我想,关键在于巴以双方,尤其是巴方能够出现一位务实公正,头脑清醒,胸襟开阔,眼界广大,以人民的最高福祉为念的领导人。而这样的领导人在历史上是有先例的,他就是故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
 
正是萨达特总统,认识到了阿拉伯世界无法把以色列从地球上抹去。为了埃及人、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的共同福祉,应该放下心头的仇恨和阴霾,采取理性务实的态度,通过相对公正的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使埃及人、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能够共同和平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转抄搜狐网
 
在美国的积极斡旋之下,以色列的贝京总理一反人们印象中对利库德集团固有的强硬态度,对萨达特总统的建议作出积极回应。于1977年11月邀请萨达特总统访问以色列。
 
"我将去耶路撒冷城,"萨达特对那些怀疑论者说,"其他阿拉伯人也会接踵而至的。"11月19日正当萨达特启程赴耶路撒冷之前,他的一位助手摇着头说:"此人如果不是疯子,那就是一位真正的伟人。"
 
到达以色列的第二天,萨达特在阿克萨清真寺做完祷告,便到以色列国会发表演说。议员听众们鸦雀无声,全神贯注。电视台对这件事作了实况广播。萨达特讲道:"你们愿意和我们共同生活在世界的这个地区,那么,我十分真诚地告诉你们,我们欢迎你们同我们在一起。"当时许多以色列人听了这番话都流下了眼泪。但他又坦率地对他的听众说:和平必须建立在公正的基础上。以色列必须从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全部阿拉伯领土上撤退,包括阿拉伯的耶路撒冷城,并且承认巴勒斯坦人的"基本权利",包括他们"建立他们自己国家的权利"。
 
"祝你们和平!"当他用这样一句阿拉伯语来结束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讲话时,议员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在这里保卫萨达特的以色列士兵向他致敬的时候,简直无法控制他们的喜悦。他确实提出了世界瞩目的建议,而这一建议是别的阿拉伯领导人连想都不敢想的,更不用说是用响亮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布了。在他公开承认以色列对安全的需要时,萨达特甚至解除了许多以色列的怀疑论者的思想顾虑。拉宾写道:"一位曾和以色列兵戎相见的阿拉伯领导人站出来声称他理解我们对安全的需要,因而必须找出办法满足我们的合法权益,仅仅这一事实就足以看作是一场地地道道的革命。"
 
萨达特回到开罗时,埃及人民给萨达特以盛大的欢迎。他对他的同胞说:"一切怀疑、不信任和不安的障碍都清除了。"人民议会对他的行动表示赞同。但是在360个议员中,也有些人对他的行动表示反对。
 
埃及总统的耶路撒冷之行,在当代的中东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里程碑。但在后来的几个月中,埃及同以色列的谈判在一些问题上停滞不前,特别是巴勒斯坦人问题以及他们的前途问题。这种停滞不前的局面一直延续到1978年9月,卡特总统邀请萨达特和贝京访美、并在马里兰州戴维营内的总统别墅聚会。
 
就在萨达特和贝京在美国期间,在马里兰州戴维营内的总统别墅里,经过10多天的讨论,问题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即对埃及和以色列之间实现和平有了大致的设想。基本点是萨达特和贝京同意以色列将从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西奈半岛撤军。埃及则同它过去的敌人发展全面的和平关系。以色列的撤离将在3年内分阶段完成。每一阶段埃及则相应采取诸如向旅游者开放边界、互换大使等措施,以便扩大两国间的联系。
 
此外,埃及和以色列同意着手解决巴勒斯坦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自治"问题。双方都明白,以色列最终能向巴勒斯坦人交出多大程度的自治权将是个"棘手的问题"。尽管协议用词含糊不清,但这是件重要的事。它意味着以色列同意考虑巴勒斯坦人的自治权,也支持埃及虽然同以色列媾和但并未放弃巴勒斯坦事业这一论点。
 
在戴维营会晤的最后阶段,埃以双方领导人经过多次会谈,于1978年9月下旬,在华盛顿白宫的草坪上签署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纲要》和《关于签署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纲要》(通称戴维营协议)。1979年3月,埃以签署了《埃以和约》,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历时30年之久的战争状态。萨达特在签字仪式上引用大预言家伊赛亚的话说:"让我们携手工作,直到化剑为犁、折矛作镰的那一天到来吧!"
 
萨达特总统和贝京总理共同获得了当年诺贝尔和平奖。1981年10月6日,萨达特总统在纪念"十月战争"胜利的盛大阅兵式上,被接受检阅的军队中的穆斯林极端分子枪杀了。
 
虽然埃以和约中关于巴勒斯坦的问题一直没能真正解决,而且在1982年4月以色列军队彻底撤出西奈半岛后,很快即发动了对黎巴嫩的入侵战争,巴解被驱逐出黎巴嫩,中东和平进程严重受挫。但是,在埃及和以色列之间却实现了实实在在的和平,并为1994年的约以和约提供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先例。
 
所以,如果巴勒斯坦能够出一位向萨达特那样不计个人毁誉,以巴勒斯坦人民福祉为念,头脑清醒,目光远大,胸襟开阔的理性务实的领导人。那么实现巴以之间的以土地换和平,巴勒斯坦独立建国还是有希望的。这样的说法可能有些把期望寄托在政治强人的个人人格魅力之上,但是,对于当今的巴勒斯坦内部现状,领导人的作用还是相当重要的。
 
可惜的是,在阿拉伯世界,哈马斯常有,萨达特不常有。为之奈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