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柯达为什么会破产

(2012-01-11 11:50:07) 下一个

柯达的总部在纽约上州,水牛城东边60英里,尼亚加拉大瀑布东边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地方。一个漂亮,小巧而颇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夏天的绿草青青和河水的哗啦啦流声,一直给我不错的记忆。一座小城市,靠着柯达、Xeox、博士伦几家大的公司,打造了一所不错的大学。虽然在牛气上无法和中国的北大、清华相比,但是,人家毕业生和在校教员获得的若干个诺贝尔奖,恐怕是吹牛吹不出来的。

当年,我曾经在那座城市生活了四年光景,还一度和在柯达工作的不少华裔朋友度过了些许的好时光。一位曾经在柯达工作过后半辈子的来自台湾的老人给我讲过的他的故事,一直就是我人生的一笔不错的财富之一。

那时候的柯达,已经承受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可是,不会折腾的柯达人,却在一个个善于忽悠的CEO领导之下,一步步的走向了今天的地狱。

柯达要破产了,这个消息对于我,完全在意料之中,只是来的太迟。当年,在罗切斯特,估计有二十多万人靠柯达的存在而生活着。现在看来,那些早期被柯达解雇的“倒霉蛋”,实际上是最幸运的一些人,如果继续在那里熬到现在,十几年下来,年纪大了,技术老化,在经济更为低迷现在的处境,恐怕只能是更惨。

柯达作为一家化学公司,曾经在美国历史上牛气一时。当年的风光,恐怕也不亚于今天的苹果和谷歌了。至少,对于风光年代的柯达人,感觉就是这样:公司的大方和大度,大量的毫无节制和计算的免费供给,还有公司慷慨的退休金,也是很少有公司可以比拟的。

 

有时候我想,大如柯达这样的巨人,小如只有十几个雇员的小公司,差别到底在哪里?再者,如果当年的柯达、AT&T,在赚钱容易的时候,节省一点,累积大量的现金,今天的日子会好过一些吗?

我想未必!

这就是美国企业制度的命伤所在:当企业大到一定程度之后,作为理论上拥有者的股东的权力,实际上只有名义上的意义。他们的利益,成为那些挂着牛气头衔的“英才”们的玩物而已。

看看柯达的败落历史,再明显不过了:一家化学公司,靠设计、制造和销售相机、配套器材大发横财。在自己的市场有可能被数码相机取代之前,自己已经开发了数码相机技术,但是,面对源源不断而来的传统市场部分的利润,就是没有一个CEO愿意,牺牲自己短期的个人利益,来确保公司的长远利益。

职业经理人的短视和急功近利,造就了这次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也造就了一个个百年老店的最终败落。(关于金融危机的产生,金融危机是如何导致不少百年老店败落的分析,参阅我的《危机与败局》(商务印书馆)、《博弈华尔街》(东方出版社)和《拐点:世界金融巨头大败局》(长江文艺出版社),在那里,你会看到,我的分析和市面上很多人的分析很不同)。

在公司面临苦境的时候,第一个大错是找了一个CEO来开发低价的数码相机。对于一家像柯达这样的大公司,做的实际上相当于中国乡镇企业的生意,在策略上首先大错特错。但是,这样做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立马见成效,让人看到公司销售额的快速成长。有了这些数字之后,公司股价就会上升,公司CEO就可以有保障的多捞钱。

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后,低端数码相机必死无疑,这点是不是被柯达人看出?为什么就没有及早的做出调整?为什么不愿意及早做出调整?

在这一步大败之后,柯达人又想当然的从惠普雇来一个搞技术出身的家伙,来主打和自己的核心业务不是很紧密的喷墨打印机业务,而且主打的还是廉价的喷墨市场。这又是一个类似于中国乡镇企业的策略选择。做低端进入容易,被人消灭掉也容易。对于乡镇企业,由于技术水平有限,做低端也是没有办法的选择,而且,由于企业规模小,调整也容易。但是,柯达居然做了这样的选择。

而且,来自惠普的家伙,居然不明白惠普之所以在同样的市场能够做好的真正原因所在:低价销售打印机,高价销售喷墨!在喷墨这一块,是绝对不可以搞低端的。至于打印机这一块,大家都知道没有钱可赚。不然的话,乔布斯回归苹果之后,为什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停掉打印机业务。

看来,即使是那些在美国大企业做大决策的人中间,也还是有大量的蠢才存在。

过去有,今天有,未来也还会有。所以,今天的巨头,明天可能就是破产的对象。

大企业制度有其优越性,也有其命伤。危机还会一次次来临,就是因为这种制度的存在,而运行这种制度的,又是一个个贪婪和急功近利的家伙。

是不是有更好的选择?我不知道。

 






 

附录:关于柯达要破产的报道文章。

 

新年伊始,曾经在摄影、胶卷领域独步全球的美国柯达公司就宣布接到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退市警告,即将申请破产保护传闻和评级下调等坏消息接踵而至,令这个胶片帝国几乎摇摇欲坠。

  柯达,曾经是行业的代名词,绝对的龙头霸主,短短几年间,却因为在创新的新浪潮中没有赶上趟,面临着可能被时代无情淘汰的厄运。并不仅仅是柯达,去年以来,诺基亚、惠普等业界巨擘都因创新不足而黯然败退。

  创新世界中,不进则退,慢进也退。巨人疲弱甚至倒塌的教训,给正在积极探索转型创新之路的中国更多启示和反思。

  百年柯达陨落

  美国时间201213日,柯达官网发布公告,由于柯达股价已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1美元,纽约证券交易所已对其发出退市警告。根据纽交所规定,在接到退市警告6个月内为调整期,柯达只有在股价达到相关标准后才算合规。

  1881年,柯达公司的前身在美国成立。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它先后研制出胶片和傻瓜相机,将摄影的乐趣带向普通百姓。柯达从1886年就开始赞助奥运会,1986年成为奥运会顶级赞助商,进一步提升了它的全球知名度。

  柯达有过这样自豪的口号:你只要按下快门,其他的交给我们。但对于今日的柯达而言,那些曾经的辉煌都已是明日黄花。

  201112月《财富》杂志评选出美国50010大烂股,柯达以85%的跌幅名列第三。而13日的退市警告让柯达股价雪上加霜,根据纽交所公布的数据,从2011111日到201215日,柯达的股价跌去了93.7%

  据最新报道,柯达可能会在未来几周内申请破产保护。就算柯达真的提出破产申请,公众也不会吃惊。另一项关于“2015年前消失的五个品牌的预测调查中,柯达受到了27%的被调查者提名,排在首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EMBA中心副主任罗彪分析,柯达的失败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首先,传统相机和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不同,在数码时代,柯达基于传统相机的供应链优势和专利优势不复存在。

  其次,虽然柯达率先发明数码相机,但柯达的成功实质是传统业务的成功,所以传统业务部门对决策影响力甚大,企业资源也会优先配置到传统业务部门,从而导致其转型迟缓。

  创新没近路更没有退路

  以柯达为代表的老牌企业接连受创,给正在转型创新谋求发展的中国企业带来启示。众所周知,中国制造举世闻名,但随着中国人口红利逐渐减少,中国的经济发展将更多依靠创新,一味依赖模仿、山寨的企业将难以为继。我国多年前就已确定了科技发展目标,即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但现实中仍有诸多因素制约了企业创新,创新管理学家刘志迎说,首先,中国正在高速发展之中,快速获利机会并不鲜见,由此容易催生急功近利的心态,这种心态对创新非常不利。其次,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尚有缺憾,创新成果在市场竞争中面临不少挑战。第三,以劳动替代技术现象依旧明显,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而且,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不深耕主业,埋头不务正业,也是目前一些国内企业的软肋。招商银行副行长丁伟就曾表示,很多做实业的人都想去做虚拟经济,从数据上就可以看出来,好多有资金、有实力的企业不愿意做实体经济。

  早在20世纪初,经济学家就指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柯达等诸多老牌企业的颓势,也从反面证明了创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必须看到,即使柯达当前面临困境,其依然还拥有着百年积累的1100多项专利,相比之下,蹒跚学步的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创新基础差距可能还非常大,要走的艰难险途也会更多。

  未来的中国企业面对的是全球竞争者,必须时刻保持危机感和创新意识。柯达以及诺基亚等大牌企业今天的尴尬,更应该警示中国创新企业,创新没有近路,更没有退路。

 

 

我能做的都做了,是不是还有什么在等着我?”1932年,处于事业高峰的美国胶片巨头柯达公司创始人乔治·伊斯特曼因疾病自杀前留下这样的遗言。80年后,等待伊斯特曼的是柯达即将破产的厄运。5日,《华尔街日报》报道说,柯达准备数周内申请破产保护。百年老店或就此崩塌。美国人哀叹,世界也唏嘘不已。柯达把照相机送入太空,曾经代表了美国梦。柯达131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影像行业发展的缩影,它曾经通过傻瓜相机让昂贵和谜一样的摄影技术走进寻常百姓家。它是数码相机的开创者,却最后躺在数码魔鬼的刀下。是谁杀了这个黄色巨人?德国专家博西尔指出,柯达5/6的生命里一直是领先者,但在后面1/6的时间里,也就是数字影像大发展时期,却不求改变,它并非自杀也非他杀,是被时代抛弃了

  131年历史的胶卷王国没落

  据《华尔街日报》5日报道,柯达公司可能最早本月或2月初申请破产保护。届时,柯达将在法庭监督下出售大约1100项专利。5日当天,穆迪评级机构给柯达打出Caa3的级别,这意味着有严重资不抵债风险,且可能丧失偿还债务能力

  法国《法兰西晚报》称,柯达的破产并不出人们意料,自2008年以来一直严重亏损,市值只剩下1.2亿美元,几天前它就因连续3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美元,受到纽交所的摘牌警告。即将破产的消息传出后,柯达股价周三大跌近30%,周四跌了6.15%。实际上,2004年,这家老牌蓝筹股公司被驱逐出道琼斯70指数股行列,已预示了今天的悲剧。报道指出,它虽然仍拥有许多专利,却大多早已过时,如今谁还会花钱搜集这些用不上的古董?

  出卖专利无异于烧了家当取暖。对于为柯达创造60项专利的退休员工保罗·吉尔曼来说尤其如此。82岁的保罗1956年进入柯达工作,为公司效力33年。在柯达工作是我的梦,就算扫地我也愿意。保罗说,在公司全盛时期,工程师和科学家们都想为公司创新和突破,工作充满乐趣,薪水之高令我感到不好意思

  的确,柯达承载着美国人太多的荣耀和梦想,《华尔街日报》6日文章写道。在鼎盛时期,柯达公司在全球拥有14.5万名员工,将全世界优秀的工程师、博士和科学家都招至在纽约的总部。可如今这家拥有130多年历史的百年老店却可能走向破产,1.9万人失业。公司老员工怀念过去的好时光,因为柯达就是胶卷的代名词,在那里工作就是安全的保证,而且许多人在公司内部找到人生的伴侣。美国前财长萨默斯称赞柯达为其所在的罗契斯特市培育了至少两代富庶的中产阶级

  法新社称,柯达制造的Brownie相机至少成为三代美国人学会拍照的入门相机,柯达时刻广告语已成为美国人日常会话的一部分。柯达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技术创新者之一,地位相当于今天的苹果或谷歌。澳大利亚新闻网称,柯达胶卷让20世纪许多重要的时刻成为永恒:1985年登上《国家地理》杂志封面的阿富汗女孩,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等。

  然而,这一页可能已经过去。澳大利亚新闻网的评论代表了世界很多媒体的看法。瑞士《每日导报》称,柯达本来有重塑自我的可能,但错过了一次又一次机会。进入数字时代的飞跃时,它又太胆小、太缓慢,它破产是美国基础工业崩溃的最后一章

  德国《柏林晨邮报》以衰落和转型的标志为题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柯达就率先进入数字摄影领域,但它不愿推动数码技术,在竞争中被取代,成了美国企业的负面形象。德国《威斯特法伦报》说,实际上在柯达前面,很多摄影器材的佼佼者也破产了,如美能达、爱克发、甚至莱卡。相反,积极转型数字摄影的企业,如佳能、尼康、奥林巴斯、卡西欧、富士开创了新的机遇。在科技面前,没有人能一直高高在上。

  柯达,自杀还是他杀?

  是谁杀了柯达?美国《大西洋月刊》文章问道。不少媒体认为,柯达靠卖胶卷起家,而数字革命已经让胶卷完全过时了。法国《世界报》称,尽管摄影技术并非柯达所发明,但40年来对于喜欢怀旧的欧洲人而言,柯达成为几代人心目中摄影与怀旧的代名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柯达几乎一统摄影江湖,在人们心目中,柯达似乎是永不会倒的品牌。然而这种无敌般的感觉反倒让柯达管理层滋生了过分自信。

  《大西洋月刊》说,柯达在破产的边缘,原因并不仅仅因为胶片的寿终正寝;现在濒临山穷水尽,也不是因为该公司固步自封,不肯与时俱进。过去10年来,其实柯达一直在尝试着适应时代的改变,并推出了一些创新产品,但却不能将这些新产品转变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其实柯达进入数字照相行业并不晚,甚至是数字摄影技术的发明者。1991年,柯达与尼康合作推出了一款专业级数码相机。1996年,柯达推出了其首款傻瓜相机。不过,同富士和奥林巴斯这些竞争对手相比,柯达的动作还是太慢了,仍把主要精力放在传统模拟相机胶卷生意上。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时任柯达首席执行官丹·卡普宣布将用2/3的研发经费投入数字技术开发。起初,柯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05年,柯达还是美国数码相机销量最大的公司。不过,虽然柯达的数码相机很受消费者欢迎,但对柯达的赢利却没什么帮助。早在2001年,美国《商业周刊》就指出数码相机的利润率将下滑,赢利变得越来越难。

  柯达对数码技术的投资倒没有白费,产生了一系列高价值知识产权,就像一个专利巨人。《华尔街日报》指出,2008年到2011年间,柯达靠出售专利许可权和打专利官司收入19亿美元。靠专利挣到的钱帮助公司开展了一项新事业的投资,那就是打印机。但不久来自专利诉讼方面的收入就枯竭了。目前,柯达正试图卖掉旗下拥有的一系列数字技术专利,这笔收入甚至可能超过公司的市值。柯达近期发展的轨迹应了一句话,创新在行,做生意却不行

  柯达在1935年推出了柯达彩色胶卷,但直到2009年才因为数码照相机广泛使用而停止生产。这个转型期过渡得太慢,是导致柯达这家百年老店走向衰落的关键,伦敦大学的媒体产业研究学者沃塞克斯对《环球时报》表示。

  日本富士胶片公司一名退休高管从富士胶片的经营之道分析了柯达的破产。这名高管对《环球时报》表示,富士胶片善于拓展市场,1982年以来一直是世界杯足球赛的主要赞助商之一;为适应网络时代,富士还建立了富士胶片网络摄影美术馆和商店,展示和销售著名摄影家的作品和摄影爱好者的优秀作品。再者,进入网络时代以后,富士胶片一方面及时缩小胶片事业,另一方面不固守名牌,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

  时代抛弃落伍者

  柯达的消逝彰显了不断创新——这个自由市场经济唯一力量。美国《投资者日报》文章称,在柯达创立62年的时候,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造性毁灭来描述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新的消费者和产品、生产和运输方式、市场以及新工业组织形式不断创造新行业,同时淘汰旧公司。柯达难逃这种厄运。其实有这样命运的不止柯达一家。爱迪生的电灯和光源革命迅速将红极一时的煤气灯行业打得一败涂地。IBM曾经的市场份额让人害怕,现在只能活在自己以前庞大的身影下。行业分析师曾坚信,如果软件行业能够进行竞争,微软公司不得不解体。在谷歌和苹果重塑下,黑莓公司也失去了智能手机市场统治地位。

  德国国际媒体研究所专家博西尔6日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技术领先是国际性企业生存的唯一法宝,时代会抛弃一切落伍者

 

 连续30个交易日平均收盘价位于1美元以下,纽交所不得不向柯达发出退市警告。实际上,整个2011年,柯达股价跌幅超80%,与其历史最高价相比,跌幅更是超过99%

  一个曾经无所不能的企业,也会因此而被定格。2012年,柯达迎来自己131岁生日的时候,也许将面临着真正的末日宣判。

  实际上,这似乎是一场迟早要来的葬礼。

  靠不住的品牌

  柯达,一个美国式成功品牌的代表,一个曾经占有寡头地位的企业,一个被看作像可口可乐一样拥有品牌忠诚度但比可口可乐的市场份额还要高的企业,曾经所向披靡。直到20096月,柯达公司宣布其长达74年历史的KODAchrome(柯达康)彩卷于当年年底停产。

  30多年前,著名歌星保罗·西蒙有一句歌词——“妈妈别拿走我的Kodachrome)——体现了一个领导型企业的行业地位,以后,如果再在哪里听到一个流行词汇Chrome,或许人们只会知道它代表Google的浏览器,而不会想到是柯达曾经辉煌的胶卷。

  柯达早已意识到了传统影像市场的萎缩,但是直到2003年才比较大规模的启动面向数码时代的转型。当时的日本对手佳能、尼康等已经在技术上做了丰富的储备。饶是如此,到2005年,依靠强大的固有品牌和渠道,柯达在美国数码相机市场上仍位居第一。

  但是,柯达过往的成功、家族势力内部的错误坚持,让柯达的转型之路放慢下来。

  决策层决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坚持传统数码的缓冲,一方面逐步向数码转型。著名的动作之一就是,在2003年柯达控制了中国本土最后一家竞争者——乐凯的20%股份,仅在中国就拥有了8000家连锁冲印店。

  数码大潮的速度之快超出了柯达的想象,资源分散让其背负了想赢怕输的包袱,柯达数码相机的落后差距反倒被拉大了。数据显示,柯达传统影像部门的销售利润2000年为143亿美元,2003年为41.8亿美元。2004年,柯达亏损1.13亿美元,2005年亏损7.99亿美元,从此没有彻底翻身。

  一个广为流传的关于品牌的传说是,假如有一天一场大火把可口可乐公司烧掉了,只要配方还在,很快就会重建一个可口可乐公司。或许确实如此,99.61%的水、碳酸、糖浆,加上 0.39%的配方,这就是可口可乐。《商业周刊》和全球著名品牌咨询机构Interbrand联合评选的2008年全球品牌价值100强中,可口可乐品牌价值就超过687亿美金。

  同样的话也可以套用在柯达身上吗?不要忘记,在同样的评选当中,柯达2003年的品牌价值超过78亿美元,而2004年就仅剩下52亿美元,更不用说以后的彻底出局了。

  曾经巨大的品牌价值,倏忽即逝。纸面上曾经巨大的品牌资产对于柯达的重生而言,作用甚微。从1896年首届奥运会开始,柯达就开始赞助体育赛事,通过大型体育赛事进行品牌宣传成为柯达的传统项目。从 1986年奥运会开始“TOP计划,柯达成为2004年前每一届奥运会的 “TOP赞助商。直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柯达开始步入困难期的时候,它依然是“TOP赞助商,但是,这已经无助于挽救柯达的命运。

  IT的杀手本质

  毫无疑问,柯达死于IT

  柯达与IT原本毫无关系,井水不犯河水。但是,一伺数字化介入到影像领域,柯达就像是放入加速齿轮里碾压的胶卷,最初还有可以逃脱的机会,最终却被撕得粉碎。因为,数字化的技术更新换代是如此之快,日本主导的数码相机群狼迅速就占领了市场,并且拥有技术制高点,让柯达这个老巨人一下子陷入到落伍的境地。

  更致命的是IT的进化,一旦上升到某个平台,就开始了加速进化。数码相机的技术演进如此之快,以至于柯达虽然投入巨资也追赶不及——这甚至都不能完全看作是柯达决策层的错误,这是代际更迭中常见的宿命。

  IT就是这么一种东西,它一旦可以替代掉老技术,就能够以最无情的手段将其杀死。真正值得关注的是,新技术代替老技术,不仅限于IT对非IT的代替,IT业之间的替代更加残酷、迅猛。因此,我们在柯达的葬礼上,真正关注的不应该是死者,而是苟活者的命运。

  比如,众所周知iPhone的产生对诺基亚、索爱等传统非智能手机市场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殊不知,更大的影响来自于对手机市场之外的影响,比如众多的数码手机厂商,那些低端的数码相机、MP3等等都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奥林巴斯、索尼等数码相机业务受到的冲击,丝毫不逊于诺基亚们。

  所以,请密切关注IT这个杀手,传统企业使用了IT技术,未必带来利润的提高,但是IT企业一旦反向介入传统领域,却可能成为真正的掠食者。比如,电商领域的亚马逊,比如即将面世的苹果iTV、比如云计算冲击下的U盘、移动IM竞争下的短信……这背后,传统的销售渠道、电视机、移动存储、运营商人人自危。

  在人们享受IT带来的低成本、便捷性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它的杀手本质。

 谁也未曾料到,在1975年发明世界第一台数码相机的伊士曼柯达(以下简称柯达”),反倒自导悲剧断送其百年基业。在刚刚受到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微博)发出的摘牌警告后,昨日,曾被喻为黄色巨人的柯达就传出破产传闻,该公司正在为递交破产保护申请做准备。专家指出,柯达高傲以及保守的态度不仅阻碍了转型之路,而靠卖专利为生的局面也将走到尽头。

  破产传闻再起

  记者昨日从知情人士处获悉,柯达正在为潜在的破产保护做准备,目前正在处理大约10亿美元的债务人持有破产资产融资事项,以保证公司在进入破产程序后维持运营。据知情人士透露,若柯达出售专利不成功,则最快于今年2月初提交破产保护申请。对此,柯达中国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去年10月美国总部已经对此传言进行了否认,此次传闻总部方面尚未有任何回应,而中国方面不会对任何市场传闻或臆测发表评论

  自去年起,柯达就多次传出破产消息。最近一次在去年9月,据彭博社消息称,由于市场对传统胶卷的需求日益减少,以及数码相机的强大竞争力,柯达公司的收益一落千丈。柯达正在对包括破产保护文件在内的多种战略性选择进行权衡。消息传出后,柯达公司股价在当天即遭腰斩,盘中跌幅一度超过60%

  虽然柯达对破产传言从不正面回应,但股价的下跌难掩其尴尬。前天,柯达受到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警告,原因是该公司股价已连续30日跌破1美元,如果股价在未来6个月内无法达标,将面临摘牌。

  受这一消息的影响,柯达股价下跌3.7%,截至当日收盘时,柯达股价在过去一年的累计跌幅达到了88%。自去年12月初至今,柯达股价一直在1美元左右徘徊。

  贱卖专利饮鸩止渴

  目前,对柯达来说筹钱支撑下去是当务之急。除了历经百年的品牌价值之外,最值钱的就是攒了130年的1万多项技术专利。去年8月,柯达就开始四处兜售数字图像专利组合1100项,从而将这部分知识产权转化为现金。据悉,自2008年以来,柯达通过专利出售共取得近20亿美元的收入。

  与此同时,柯达还宣布时任董事、总法律顾问劳拉·夸特拉将出任公司总裁一职,此后,柯达又有了一系列的新动作。先是去年11月,柯达将图像传感器解决方案业务出售给私募股权投资公司铂金资本。一个月后,柯达又宣布把旗下的胶制品业务出售给罗赛洛集团。这些忍痛割爱的行为意在增加不断萎缩的现金储备。

  遗憾的是,专利出售等募资举动并未提振投资者对柯达的信心。有分析师指出,无论是现金流、收入增长还是整体增长,柯达都令人失望。拥有130余年历史的柯达未来最有可能去的地方,将是商学院的失败案例

  柯达采取出售专利维生的短视措施,即使可以缓解资金短缺的问题,但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将蒙上一层阴影。企业战略研究专家刘步尘说道。

  业内人士指出,原本这些转让项目已经吸引了包括微软、苹果、谷歌和三星等巨头的注意,但是随着破产消息的来临,柯达专利的潜在买家担心企业申请破产后,原债权人可能对专利买家提出诉求,所以谨慎考虑购买事宜。柯达靠贱卖专利为生无疑是饮鸩止渴。

  转型求生越走越艰

  在胶卷时代柯达曾占据全球2/3的市场份额,然而自2000年进入数码时代以来,其霸主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也迫使柯达做出了两次转型。

  20039月,柯达正式宣布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重心向新兴的数字产品转移。但当时在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成了柯达转向数码市场的庞大包袱。2006年,柯达毅然更换公司标识,去掉了自1971年开始就使用的黄盒子“K”图形,意味着柯达与胶卷世界的联系开始断裂。2009年,柯达实施二次战略重组,裁员幅度高达50%

  行业分析师李光昱表示,正所谓成也胶片败也胶片,正是陶醉于胶片业务的巨大利润,在数码影像产品蜂拥而至后,柯达的转型就显得沉痛而缓慢。在富士胶片、柯尼卡美能达等竞争对手纷纷抛弃胶卷相机,迎接数码消费时代的到来时,柯达公司依然留恋于传统胶片市场,拒绝激进的变革。在错失转型的最佳时机后,致使柯达如今已不得不通过抛售专利等方式卖血求生。

  柯达1975年发明的第一台数码相机,竟然成了自己的掘墓人。数据显示,1997年以来,柯达仅有2007年一年实现全年盈利。而柯达的市值从19972月最高的310亿美元降至21亿美元,十余年间市值蒸发了99%

  造成今天柯达困境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在数码时代萌芽之际,虽然有技术方面的积累,但是没有认清行业发展的方向而进行快速的战略转型。刘步尘说道。

  虽然柯达表示仍在数码领域坚持,但记者通过走访中关村电子卖场发现,柯达的数码产品在市面上已寥寥无几。

  某大型数码产品经销商负责人王先生在得知记者咨询的是柯达数码相机时,显得非常诧异,2004年和2005年,由于柯达品牌还具备一定影响力,因此其数码相机的销量还算可以,而从那之后就渐渐冷清了

  不仅是经销商,消费者也对柯达的数码产品知之不多。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前来咨询数码相机的消费者,他们对柯达的认识还处在胶卷时代。

  业内观察家杨华男表示,今天提起数码相机自然而然想到的是尼康、佳能等,而提起柯达,大多数人想到的更多还是胶卷。柯达孤芳自赏的态度让其陷入一直在转型而一直未转型的尴尬局面。

  是宿命还是自导悲剧

  事实上,面临被迫转型是整个胶片行业的共同宿命,而其他企业的转型路或许可以为濒临破产边缘的柯达提供借鉴。

  富士胶片经过市场摸索寻求多元化的发展,将其最早的影像事业(传统胶卷、数码相机、数码冲印设备)、信息事业(印刷、医疗和其他光器械等光学材料)、文件处理事业三大业务板块调整为医疗生命科学、高性能材料、光学元器件、电子影像、文件处理和印刷六大重点发展事业,传统胶卷业务在公司整体收入中的占比仅为2%

  而去年,富士引发话题最多的无非是其加大抢滩国内化妆品市场的力度。事实上,富士早是一家化妆品制造商了,其推出的护肤品牌艾诗缇(ASTALIFT)2007年在日本上市以来业绩接连上扬,2010年销售达200亿日元(约合16亿元人民币),打开日本本土市场后,开始向外推广,而中国就是其海外市场的第一步。就连化妆品行业元老高丝(Kose)公司总裁也直言:它们在某些产品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而作为中国的胶卷王,乐凯的转型之路也一直被外界所关注。在意识到只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所创造的利润不足以维持企业继续发展的问题后,乐凯在原有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选择光学薄膜(广泛用于光学和光电子技术领域的材料,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等的液晶显示屏依靠的关键材料之一就是光学薄膜)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向技术密集、资金密集、技术难度大、附加值高的领域发力。

  而从其20101-9月的盈利情况来看,膜材料主营收入同比增长102.3%,占该集团总营业收入的20%,利润更是占到了该集团同期利润的40%。去年9月,乐凯又整体并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成为其全资子公司,踏上重组之路。业内人士预计称,乐凯胶片或被定位为航天科技集团新材料领域内的光学薄膜业务平台。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都是因为数码时代的到来令传统胶片行业衰败,企业被迫转型,但是从市场情况来看,惟有柯达转型不力后面临着破产的窘境,这是因为柯达是在被动转型,富士、乐凯在发展过程中及时对业务和战略进行调整,虽然转型谈不上十分成功,但是仍保持了后续发展的势头,而柯达在押宝失败后,被市场牵着不得不转型,多年之后成果甚微。

  无法阻挡的变革之路

  柯达曾经认为胶卷时代会永远存在,而数码时代将是个过渡时代,这种说法真的成立吗?目前,在一些院校以及社区附近仍能看见一些挂有柯达广告的彩色冲印店,但是柯达两字也似乎只是个招牌而已。

  柯达品牌植入人们的思想比较早,但成本高,简单的照片冲洗都不用柯达的纸张。只有一些舞蹈艺术系的学生为了追求大尺寸、高品质的照片我们才用柯达的纸张。一家彩色冲印店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昌平某彩扩中心老板马女士向记者透露:购买照片纸张以为单位,大约比1平方米小点。在2009年,一码的进价大概30元左右,现在则涨了10元。以6寸照片为例,2009年一张照片的实际成本在2角到4角之间,售价在6角,而现在成本已涨到5.5角,售价不变,利润少了很多。

  国内品牌营销专家于斐却认为,柯达的命运或许不会落到破产的地步。柯达目前极有可能正在寻求合作伙伴,采取重组、并购或是联盟的形式,求得续继生存下去的机会。

 

 

在巅峰时期,柯达的全球员工达到14.5万。它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工程师、博士和科学家前往其纽约州罗彻斯特市的总部工作,很多专业人士都以在该公司工作为荣。

  如今,这家有着131年历史的老牌企业可能即将申请破产保护,退休人员早已激情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对自身福利的担忧。回望过去,这家曾经的胶片巨头的前员工都带着几分惆怅。曾几何时,在这里工作很有保障,夫妻双方同时就职于柯达的情况也并不罕见。

  以下就是他们的故事:

  特里·路德(Terry Rood)52岁,纽约州罗彻斯特

  当柯达裁员时,最难找到新工作的是工厂的工人和胶片实验室的员工。他们中的很多人高中一毕业就加盟了柯达,并且一直专注于胶片行业,而如今,该行业已经过时。在当今的形势下,就连大学生都很难找到工作,更何况他们。

  我现在的薪水还不到柯达时的三分之一。路德摇着头说。他现在是一家酒店的机场大巴夜班司机。

  52岁的路德1981年高中毕业就来到柯达,并在暗房工作。去年12月,在为该公司效力了29年后,他被解雇了。

  作为一名大巴司机,他每天从下午6点工作到凌晨2点,收入微薄,只是偶尔能有一点小费。这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他说。离开柯达时,他每小时的薪水是22美元,外加津贴。

  本月末,路德将找到第二份工作:到当地一家医院代客泊车。他还曾经在当地的啤酒和药品配送公司工作过。

  路德有3个孩子,两个在上大学,因此他一直都节衣缩食,甚至为此放弃了一些原本在柯达时最喜欢的事情,例如下馆子。每当贷款到期,我都很担心。他说。

  约翰·麦考伊(John McCoy)47岁,纽约州韦伯斯特(Webster)

  柯达裁员带来了一个副作用:激发了罗彻斯特的更多创业活动。

  麦考伊和其他几名被裁的同事正在考虑,能否创建一家与成像相关的移动创业公司。在去年8月被解雇前,47岁的麦考伊已经在柯达工作了21年。他说,由于柯达申请破产保护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一些原本仍在该公司工作的朋友也开始着手创业。

  与此同时,我也当起了家庭煮夫他说。在麦考伊被解雇后,他的妻子重新出去工作。他们考虑离开罗彻斯特,但6岁的女儿和9岁的儿子仍在这里上学,离家很近。

  麦考伊原先在柯达的数字部门担任产品经理,该部门负责生产数码相机、数码相框和数码摄像机。早在2000年,我们就知道拍照手机会主导市场。他说。

  正因如此,麦考伊和同事当时就着手开发了无线产品等其他设备,偶尔还开发一些电视产品。他们甚至开发过一款平板电脑原型机。但2008年,经济危机不期而至,无线摄像头和数码相框供给过剩。柯达削减了相机业务的预算,并把钱投入到喷墨打印机上,把赌注压在这上面。

  保罗·吉尔曼(Paul Gilman)82岁,纽约州彭菲尔德(Penfield)

  到柯达工作是我的梦想,即使扫地我也愿意。吉尔曼说,他1956年就供职于柯达。

  82岁的吉尔曼在柯达工作了33年,后于1989年退休。他说,全盛时期的柯达充满活力,工程师和科学家都希望在发明上有所突破。

  干这么有趣的事情还能拿薪水,这让我有负罪感。吉尔曼说,他当时担任乳化液研发部门高级研究助理。

  柯达的专利超过1.1万项,该公司过去几年一直在借此收取专利费,以支持向以打印机为核心的新模式转型。吉尔曼在柯达时也申请了60项专利。

  退休后,吉尔曼和妻子主要靠柯达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险生活。他担心申请破产保护后会失去这笔收入。万一没钱了怎么办?他问道。

  罗杰·高斯(Roger Goss)67岁,佛罗里达州拉格(Largo)

  高斯1970年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在柯达工作,67岁的他曾经担任过多个职位,最后一个是系统分析师。

  在经历了多轮裁员后,他于2003年离职。大家都担心失业,情况越来越令人担忧。他说。

  1970年代,刚参加工作的高斯需要经常到宾夕法尼亚州出差,会见经销商。当时,他目睹了宾夕法尼亚州麦基斯波特(McKeesport)从熙熙攘攘的钢铁重镇变成了锈迹斑斑的废都。我当时想,如果柯达不改变,就不可避免地要面临这种灾难。他说。

  尽管曾有内部人士呼吁柯达放弃胶片业务,但高斯回忆道,公司高管因为迷恋眼前利益而对此视而不见。

  2003年,他买入了柯达股票。高斯称,柯达的股票下跌令他损失惨重。他的股票期权曾经价值数千美元,但当他上周查看投资业绩时却发现,它们的价值仅为33美元。

 

地位曾相当于现在的苹果

  这家昔日近乎独霸胶卷行业的著名企业卡在生死关头,令前员工感到不可思议。曾几何时,每到柯达创始人乔治·伊士曼创立的工资奖金日,柯达就会根据企业业绩向全体员工发放奖金。员工拿到奖金后可以买车,或者去高档餐厅庆祝一番。

  现年64岁的罗伯特·沙恩布鲁克1967年进入柯达。与他同时代的柯达前员工说,柯达在当时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苹果公司和谷歌公司。

  沙恩布鲁克回忆,那时柯达人才济济。午饭时间,一些年轻人挤进礼堂看电影,其他员工则在公司的篮球场上打球,我们给自己灌输这样的意识,我们能做任何事,不可战胜

  随着海外竞争对手开始攫取胶卷业市场份额,柯达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走下坡路。后来,柯达不得不面对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的崛起。2003年,柯达宣布停止投资胶卷业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晨雾飘渺 回复 悄悄话 确实令人遗憾,美国人通常在交流中用Kodak替代摄影或照相,“It is Kodak time." 看来只能成为历史了。当时胶片的产生带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如今又牵动了许多人的生活。革新与时共进很重要,前瞻远见和战略可以创造奇迹,反之,则被历史遗弃。
(晨曦)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水手巴山2012的评论:

太恐怖了,血淋淋的感觉。另一个角度想,人真聪明。你的联想很有意思。谢谢分享这个故事。
水手巴山2012 回复 悄悄话 看了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爱斯基摩人捕杀北极熊的故事。

北极熊在冬天的时候很难寻找到食物,由于北极熊对血液的味道非常敏感及喜欢,所以爱斯基摩人把一把尖刀与鱼血,鱼肉一起冻成一个冰柱,扔在北极熊出没的地方。过夜之后,就能看到一只北极熊的尸体趟在冰柱边,死了的北极熊满嘴鲜血。
北极熊嗜血,闻到冰柱里有血腥味,就用柔软的舌头舔冰柱,舔着舔着就感觉到血味更浓,更新鲜。由于北极非常寒冷,并且北极熊舔的是冰柱,寒冷麻木了它舌头触碰尖刀时的疼痛。舌头碰到尖刀时流出的血液让北极熊为止兴奋,越舔越有劲,最后这只北极熊因失血过多而死。
ahniu 回复 悄悄话 Companies come, grow, and go, it is the nature. Big companies don't die, it is not natural, and not good for society.
AprilMei 回复 悄悄话 当年我也在Rochester呆过一年,也认识在柯达工作的一些华人。当时很羡慕他们能在这样的公司上班。后来我去了他们的对手Polaroid上班。再后来Polaroid被柯达击败了,早就破产了。柯达生产数字相机时已经落后了,那里的大部分权威人士都是学化学的。看来还是没跟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