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真木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天际凭掌握,刹那化永恒。
个人资料
正文

王辉《人 往 低 处 走》

(2009-12-22 13:21:41) 下一个

    青少年时代读《老子》,第八章头一句话是“上善若水”,照字义解释,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当年对此不得其解,那时心目中最强的是钢铁,人们团结起来,才“比铁还硬,比钢还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的保尔是人们的偶像。再看第二句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行吗?这不恰恰与当年的“斗争哲学”相悖吗?及至壮年至老年,游走八方,见过夔门之水,方知水之力量;听过壶口之水,方知水之声势;赏过九寨之水,方知水之秀美;望过东海之水,方知水之广博。六十年后再读“上善若水”这句话儿,其味道却迥然不同了。“心静如水”——成为如今我最美好的感受。

   其实,“上善若水”也可以解释为“人的最美好的品行如同水一样”。这怎么理解呢?人如同水,水好似人。在《红楼梦》里面,贾宝玉七八岁时便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即使含有贬义的“水性杨花”之说,言其女子楚楚风姿,不也是很美妙的吗?这些姑且不论,单就“水善利万物”来讲,世上万物离开水就不能生存,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还包容“水溶万物而不争”。茶借水而芳香,名茶清水,品之如见佳丽;酒借水而醉人,泉香酒洌,名水才有名酒。孔子曾曰:水有五德。仔细想来,这水川流不息,惠及一切生物,乃有德;浩大无尽,安放没有高低不平,乃有道;穿山越岭,流百丈山涧而不惧,乃有勇;顺天循理,发源必自西向东,乃有志;流必向下,不逆行亦不回首,乃有义。于是乎,“水往低处流”这一千古不变的常态,反过来又被用来激励世人要“人往高处走”。其实,人能不能也往低处走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我认为,“人往低处走”有两层含义。

     一层意思是,我们做人,尤其是手中掌握一定权力的人,虽然自己还没有往低处走,但是眼要往低处看,眼睛向下,时时关注下层群众的切身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我们这些已经走到人生低处的老人,同样也要眼睛向下。我每天早晨五点多骑自行车去游泳馆,每当看到路上披星戴月的清洁工人辛勤劳作,自己走在低处的感觉便荡然无存,唯独留下对那些清苦的清洁工人的一份感激之情。

    另一层更重要的含义是,人往低处走是人生必经之路。人往高处走,是人生追求。人往低处走,是追求人生。人生就是一个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弧线形。

    从生理功能上看,每个人必然经过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时期。民谚有云——“一岁出场亮相,十岁读书至上,二十岁青春荡漾,三十岁职场对抗,四十岁身体发胖,五十岁打打麻将,六十岁老当益壮,七十岁常常健忘,八十岁摇摇晃晃,九十岁迷失方向,一百岁挂在墙上。”当然,这不过是一种调侃,或许不足道哉。每个人的情况尽管不同,但是从中年到老,身体要逐渐衰退,从高处向低处走则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老汉我的身体不错,六十岁时还是“老当益垃”,但是七十岁以后就有了老的感觉,“常常健忘”已经出现了。有一位老教授告诉我一个笑话,一次他送客人下楼,客人说忘记戴帽子了,他让客人稍候,说他给客人去取,可是他回房就忘了,关上门看起电视来,直到客人再找上门才想起来。

    从社会职业角色上看,每个人必然要经过求学、就业,从低到高,达到最高峰以后逐渐回落,退居二线,直到退休。尤其是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人,在他们从低到高,不断晋升,达到巅峰以后,不可避免地要逐步退居二线,由“官”回归为“民”。有些人为什么有失落感呢?就是因为由在职到退休,失掉了权力和地位,是由于只习惯于往高处而不习惯于向低处走。当然,由于我国仍存在深厚的“官本位”影响,从领导岗位上退下的人,仍然以种种名义保留着一定的社会地位,也不会低到哪里去。一位退下来的老同志告诉我,他曾给有关领导同志写信,建议以后出席某些会议不要再约请他们上主席台。他说我们这些老年人不能总坐在那里,占着那么多座位怎么能行呢?我认为这位老同志的可贵之处,是他有“人往低处走”的高度自觉性。

    商品社会,真往低处走,难。山珍海味,香车美女,处处都是诱惑;股票房子,工资职称,天天都有欲望。耐得住寂寞,需要功力,真一辈子守住一隅一杯茶,离圣贤就不远了。是啊!我们老年人就是一天一天往低处走,往低处走,直到生命的终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