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下到东西
我要说“东方某大国”,你一定知道指的是什么。但我说“天下”,概念是不是模糊了? 是的,“天下”是指全世界?,还是指我华夏神州?
几百年前,“天下:这个概念是清晰的,凡我皇帝能管得着的地方,就叫天下。我抄一个定义:
“天下”是普遍存在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有关“世界”的概念。其最初是从华夏族群对中原诸侯以及地理与文化领域的理解,与政治主权联系发展出来的观念;此概念以普遍而明确的秩序原则来表示统治的空间和地域,和周边的关系,并由华夏文明区别延伸出华夷秩序体系;后来传播至汉字文化圈/东亚的国家和地区,深深影响东亚周边的历史和文化。天下这一概念没有地理和空间的限制,伴随一定的秩序关系,发展成为某个地域、群体、国家的天下观。不同地域民众,他们的“天下”的概念亦会根据一定的秩序形成。
”天下“是排他的。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势力够得到的地方,一定要统一。为什么这样? 不知道,反正好几个国王在山东山西江南江北分割统治,我们看着就不爽。
其实远古时候,对这种分治大家是爽的。周武王建国以后,封了80多诸侯国,每个国家都有国君。但是,国君是国君,但不能称”王“,王只有一个。
在这之前,还有别的称呼。我抄一段:
三皇五帝时代,最高统治者称为“帝”,比方说黄帝、炎帝、尧帝等。“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远古时代,人口稀少,生育为重,“帝”这个称呼更多的意味着责任,要保障部落宗族活下去、兴旺下去。
夏、商时期,君主的称呼,一般是前面加朝代名,后面加字,比方说“夏启”“商汤”。
商朝时期,“王”子慢慢出现了。“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王”这个称呼显示出的是能力,说明生存繁育已经不是最高追求了,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
其实,用”王“称最高统治者挺好的,端端正正的字,和老虎的面纹还特别像。为什么后来不用了?
就怪有些人不守规矩。
周武王封国的时候,每个国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比如鲁国和齐国,现在看面积不大啦,但在当时国君的级别很好,因为开国的领导分别是周公旦和太公望。鲁国是公国,齐国是候国,因为封国的时候周天子赐封吕尚侯爵。而鲁国国君是周武王的兄弟,封公爵。
有些偏远地区(当时的地理),比如楚国,国君的级别是”子“,封国也就算个”子国“。
有区别吗? 当然有。相当于现在的职称和军衔。当时从高往低排是:公候伯子男。
什么意思,就是说楚国的国君是个上尉军衔,鲁国的国君是个上将军衔。见面了,你要立正敬礼。
搞了几百年后,楚国人不干了。靠,老子开疆辟土,国土比你鲁国大一百倍,你弄个上将军服在那里显耀,我还当上尉?不行,要改革!
怎么改? 把鲁国的公爵帽子抢过来? 不好。人家好几个有公爵帽子的联合起来制止你,搞不好你会腹背受敌。
欸,有了。我不抢公爵帽子,直接枪那个”王“冠!
先找个小规则试水,于是就有下面这个记录:
先秦·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什么意思呢,就是楚国国君穿着上尉的制服,居然问元帅级别的周王,你家那个代表你权威的那个鼎具体尺寸是什么。这就是成语”问鼎中原“的来历。
哇,这还了得。按照孔夫子说的那个周礼,也就是当时的政治秩序,这个鼎的尺寸别人谁敢问?你问就说明你不服气要造反嘛,大逆不道!
可是,人家问了就问了,并没有得到惩罚。于是各国国君开始自己给自己升官。开始还有点节制,升到公国就停了。上将军衔差不多了,毕竟元帅就一个嘛,不好意思抢。
又是这个偏远地区的楚国改革激情高。楚上尉说:拿破仑说了,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你们升到”上将“就满意了,我不行,我当元帅。于是就封自己为楚王。
靠,其他牛逼的国君一看,哈。你偏远省份都这么搞,我们就不客气了,于是都称王。什么赵王,韩王,秦王,楚王,齐王等等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
老板周王呢? 总不能和你们这些打工仔一样吧,于是大家就给周王送了一个别称,叫天子。你们这些打工仔统治的地方虽然属于不同的王土,但都是我天子的疆域,它们归属一个天下。
什么,一个天下,各自表述? 不是,绝对不是,不能各自表述,只有一个天下原则。
有了”天下“这个概念后,大家就累了。一个天下一个天子,多一个绝对不行。必须安排他们厮杀,最后只能剩一个。
就这样一直打打杀杀到近代。到了清朝那时候,发现西方蛮夷牛逼起来。想将他们住的地方搞到我们”天下“里面, 让咱皇帝管理, 绝对不现实。没办法啦,打不过洋枪洋炮。怎么办? 只好分疆而治,管他们叫西方,我们叫东方。合起来叫世界。
虽然分了,但东方不能输给西方。人说,和人家西方比,你落后爆了,弱爆了,不输你还能怎么着?
有办法,我们制造舆论: 东方压倒西风!东升西降!东比西好!利害我的国,利害我的方, 东东才是真正的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