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江南杂趣 之二

(2022-08-24 08:52:58) 下一个

那个时候,胶东农村的人家,都没有厕所。当然也不是就没有地方去,也有,我们叫“圈”。圈是养猪的,家家都有,就是没有猪了,圈也得留着,人还得拉屎。

圈就在院子的角落里,理一道矮墙围起来,一头搭个窝棚,就是猪的家。窝棚前是个坑,也是个天井,是猪玩的地方,也是人和猪拉屎的地方。人在坑边的矮墙上蹲着,猪就在下面仰着脸等,还哼哼,好像是催促,因为五谷轮回从人这里还得轮到猪那里。人要是心不在焉,猪就前蹄搭着墙站起来,到近处来看看为什么,胆儿小的就能叫猪吓着。其实,圈不仅用来养猪,不仅当厕所,还是个猪粪的发酵池。出一次粪能把个壮汉子累趴下,但是要种地,趴下了也得出。

江南的人家就不用圈了。江南的乡下有茅坑,城里有厕所,胶东人刚到南方的时候,就觉得都挺新鲜。一九四九年出大事,三野大军直扑上海。大上海非同寻常,所以三野的四个王牌军来了三个。第二十七军的前身是华野九纵,九纵的底子是山东野战军的老部队,二十七军里挤满了胶东小伙子。一战进了大上海,别的都能从容,五谷轮回一刹也不能停。小战士铁青着脸东扎一头西扎一头,政委就发脾气,瞎跑蹬什么?战士说,憋的。憋的还不上厕所?小战士只好再跑回厕所,这里看看,那里看看,到处都那么干净,怎么拉屎?实在不行了,就找个夹固(旮旯)赶快,还怕让人看见。三野在上海的笑话老鼻子了。

江南乡下的茅坑比城里的厕所有意思。乡下人坐茅坑就少了城里人涮马桶的麻烦,乡下的茅坑是充满了人生风味的地方。那个可是文化。乡下人坐茅坑,不像城里人那么斤斤计较,也不像读书人想的那样礼法森严,比方说男女之大防。周作人先生曾经回忆他小的时候,绍兴的河埠头上有茅坑,老汉坐在茅坑上吸着旱烟,隔街和河埠头上汰衣洗菜的大嫂子小媳妇谈论着今天城里的米几钿菜几钿,还不忘和过往的乡里们打个招呼道个问候,是一副祥和宁静的田园风景,是和松花黄的米饭加上乌黑的蒸干菜一样的农家之乐。

其实这样的情形一直到我大学毕业以后依然是看得见的。我曾经往浙南出差,车过青田,就是出青田石的那个地方,路边就时常有茅坑面向大街,上面斜搭一个凉棚,下面是口大缸,有竹的坐板横担在缸沿上。有时还是双缸,一样制式,中间加些柴棍树枝草草隔一下,实在也不妨碍坐在那里的两人相视莞尔。不论男女老少,一起坐着话些家常,方便完了,一个起身而去,另一个说些可有可无的话,并不挽留,一切都是从容不迫的。

既然这是一种风俗,一种生活习惯,改变起来也就没有那么快,那么不留痕迹。变法开放以后,从萧山绍兴到永嘉龙港,许许多多的农家盖起了小楼,瓷砖覆面磨石填地,琉璃瓦玻璃窗的,但还是要在院子的后头盖间小房子,在小房子里修的还是个茅坑。这样大概就能使他们的未来和过去的生活发生了联系,不至于断开,更让人放心些。

和茅坑有关系的传闻,形形色色千姿百态。九十年代里,浙江遍地流蹿着海外商人,少不了要请客吃饭。我曾经陪秘书长吃请,请客的是美国华商会的朱艺峰。席间上了一道大汤黄鱼,秘书长很高兴,秘书长是宁波人。秘书长对朱艺峰说,大汤黄鱼里一定要放雪里蕻,宁波话叫“咸齑”,从前最好吃的“咸齑”,是用做过粪缸的缸腌出来的......秘书长说完了,朱艺峰就说你们慢用你们慢用,开始喝起茶来。我知道这小子是假装吃饱了。其实,要在杭州找个做过茅坑的缸来腌“咸齑”,谈何容易!不过我也懒得告诉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