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22-08-24 07:16:19) 下一个

“郁郁乎文哉”。不读书或者少读书,所见所闻所思总就不出左近,过日子就缺些东西。“行万里路”的机会并非人人都有,即使有了,也不是就能替代得了“读万卷书”的。

从小我就喜欢书。小学开始,每个学期的第一天都是发新书的日子,《语文》《算术》什么的。拿回来放在桌子上,闻着纸和印墨的幽香,便心旷神怡起来,多少有些崇敬的意思在里面。再将早就准备好的厚纸拿来,学女孩子的样子包起封皮,便可以一学期都无虞于书的干净和整齐。

那个时候都不宽裕,自己买书的时候就很少,我能记得的有明确财产权的书就不多,《三毛流浪记》《胖嫂回娘家》《猴子捞月亮》等等。当然还可以读我父亲的书。“古典四部”就是在小学里读完的,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艳阳天》这些现代的书籍。

我真正接触大量图书是在初中一年级,因为我们的年级主任,当时叫“连长”的,不知为何特别的垂青于我。他管着学校的图书馆,私下里给了我一把钥匙,我便可以趁课后无人的时候自由出入。现在想来,那些都不是什么特别有价值的书,多是文革中的新小说,《闪闪的红星》《沸腾的群山》《虹南作战史》《金光大道》之类,但是在当时,若干个架子几千种图书足以令人激动不已。

自己买书,还是待到大学毕业有了收入才渐渐多起来。那时候没有网上订购这一说,全靠经常逛书店。杭州最大的新华书店在官巷口,便是我有空就去看看的地方。碰到有所搜求的时候,少不得还要多跑几趟。

官巷口往南一点的水漾桥有一家古旧书店,我也不时地过去看看。不过我在那里没有淘到像样的东西,只是几本清版的诗集,诗虽不错,诗人却是无甚名气。这也因为我当时是找我喜欢的书,不是找收藏品的缘故。另外,在西湖六公园斜对面的外文书店背后的楼上,还有一个“内居书店”,需凭机关工作证入内,卖一些内部书籍,我去那里主要是看书,倒是很少买。

买书,除了作品本身,我还有些固执于版本。譬如,《诸子集成》《文选》《唐宋元明清史料笔记》等古籍类的我相信中华书局版,《莎士比亚全集》《西方名著丛书》等翻译类的我喜欢商务版,《鲁迅全集》《高阳全集》等中国现代文学类的我主要买人民文学版。如果版本不理想,我也是不肯轻易下手的。现在的出版社多如牛毛,质量也参差不齐,买书以前盘算的时间显见的比以前长了。

买到满意的书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这么些年里,我的书箱里也凑了数百近千种书。可惜的是辗转海外,就不能带在身边。如今靠回国探亲的机会,陆续背来一些。因为总是在夏天回去,汗流浃背里实在无法翻箱倒柜,所以有许多种书,我只是惦记着,在以后的时间里能早晚的弄过来。当然,我那些藏书里的多数,只怕是永远都不会带到加拿大,已经算是永别了。不亦惜乎!



十年二月二十三日
双溪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