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国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你一定见过他们的画:一文轻松读懂九位改变世界的当代艺术家(二)

(2025-04-26 07:17:44) 下一个
NO.04
日本,村上隆 
Takashi Murakami,Japan

 

村上隆1962年生于东京,少年时沉迷动漫,却考入东京艺术大学主修日本画。

村上隆的博士论文主要研究「御宅族美学」,试图打破学院派对「低级文化」的偏见。毕业后蜗居廉价公寓,在动漫、浮世绘与战败创伤中寻找新美学语言。

2000年村上隆发表《超扁平宣言》,称日本社会无阶层,一切皆为扁平图像。

 

标志性自画像式角色「DOB君」—— 融合米老鼠与核爆蘑菇云的变异生物布满尖牙,瞳孔映出 727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年份),暗喻消费狂欢与毁灭的共生。

727, by Takashi Murakami,1996

Supernova, by Takashi Murakami.1999

真正引爆全球的是2003年与路易威登的合作:将樱花、熊猫与彩色印花嵌入奢侈品图腾,模糊艺术与商业的边界。

这场「艺术民主化」联名狂卖3亿美金,艺术界哗然,他却直言:「在消费社会,美术馆与百货商店是同一战场。

2010年《太阳花》系列,每片花瓣刻满神经质线条。极致甜美的微笑表象之下,是原子弹幸存者口述的「闪光记忆」,将集体创伤转化为可贩卖的治愈符号。

Flowers Flowers Flowers, by Takashi Murakami

村上隆构建了一个「超扁平」世界:浮世绘的线条、动漫的大眼萌态、电子游戏的虚拟感与核爆后的精神废墟融为一体。传统与流行、崇高与幼稚的界限被碾平。

Who's Afraid of Red, Yellow, Blue and Death

 

 

NO.05
英国,达米恩 • 赫斯特 
Damien Hirst,England
达米恩 • 赫斯特1965年生于布里斯托,少年时痴迷医学标本与生死界限。
1988年达米恩 • 赫斯特就读伦敦金匠学院期间,以学生身份策划展览《冻结》,集结日后「年轻英国艺术家」YBAs 群体,用科学标本与工业材料颠覆传统美学。
1991年,赫斯特以《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横空出世 —— 4米长虎鲨悬浮于甲醛玻璃柜,直面观众对死亡的恐惧与迷恋。
 
1997年展出剖半奶牛《母子分离》,引发伦理争议与媒体狂潮赫斯特挑衅道:「艺术要让人像挨了一记耳光般清醒。」
2008年,他更是绕过画廊,直接拍卖《永续》,狂揽1.11亿英镑,自此稳坐「最贵在世艺术家」宝座。
《蝴蝶》以万花筒般密集的蝴蝶残翼拼贴,凝固生命瞬逝之美。工业树脂封存羽翼的脆弱,绚丽色彩下暗藏死亡凝视 —— 既是自然诗篇,亦是资本的浮华祭坛。

赫斯特将艺术视为「用美对抗死亡的实验」。通过甲醛动物、药丸矩阵与蝴蝶标本将科学工具转化为现代艺术:用定格的生命瞬态中投射人类对永恒的焦虑。
 

达米恩 • 赫斯特宣称:「艺术是死亡恐惧的解药。」但这份治愈却充满反讽:满面钻石镶嵌的骷髅《为了上帝的爱》标价1亿美金,恰似对虚荣与浮华的极致嘲讽。
而《药柜》中整齐排列的彩色药片,则暗喻消费主义对生存痛苦的量化贩卖。
赫斯特如同艺术界的「死亡策展人」,既陈列人类对永生的痴梦,也肢解艺术与资本的幻象。迫使观众在眩晕中思考:当死亡明码标价,那么艺术究竟在拯救谁?
 
 
 
NO.06
美国,凯欣德 • 威利 
Kehinde Wiley,United State of American
 
威利1977年生于洛杉矶,非裔与尼日利亚裔混血,成长于治安混乱的街头。母亲为支持他学艺术,抵押房子购买绘画材料。
威利临摹古典名画,却在博物馆中找不到黑人面孔,埋下颠覆艺术史的野心种子。
2005年,威利在纽约街头邀请非裔青年扮演古典贵族,创作《拿破仑 • 莱德赫马背上的肖像》背景缀满非洲花卉与街头涂鸦。
Equestrian Portrait of the Count-Duke Olivares,Kehinde Wiley
2018年他为奥巴马绘制首幅由非裔艺术家创作的美国总统肖像,历史性的改写白人精英符号。两场「视觉政变」将他推向全球焦点,彻底改变了艺术史的肤色。
威利的艺术是权力符号的再分配游戏。他挪用西方经典艺术构图,将少数族裔置于神圣的位置,搭配以华丽而繁复的装饰性背景,彻底消解白人至上的历史叙事。

他说:「我要让被排斥者成为纪念碑。」画中人物的庄重姿态与现代身份碰撞,既嘲讽殖民遗产,也赋予边缘群体史诗般的尊严,暗喻荣耀与压迫的共生。
威利不是对古典的模仿,而是对艺术史霸权的解构,质问:「谁有资格被铭记?」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