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国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英格·莫拉丝 -- 女性摄影推动者

(2025-04-03 09:28:34) 下一个

英格•莫拉丝(Inge Morath,1923-2002)

1923年英格•莫拉丝出生在奥地利格拉茨。在柏林学习语言后她成了一名翻译,那以后她作为一名奥地利记者和编辑为一个设在慕尼黑的信息服务机构分部——Heute工作。二战时期因拒绝加入希特勒青年团而被强制劳教,从集中营逃出后,莫拉丝成为了一名摄影助理,莫拉丝一生都是个多产的写作者,她保持的两个珍贵礼物——文字和图片让她在同事中显得不同寻常。

《布列松的选择》英格•莫拉丝入选作品

莫拉丝曾为摄影师朋友Ernst Haas(恩斯特•哈斯)的照片写配文,并在他和罗伯特·卡帕邀请下来到巴黎加入新成立的马格南图片机构作编辑和研究员。1951年她开始在伦敦拍照(在那样的环境下想不开始拍照也难),并于1953年以摄影师身份加入图片社。

刚加入玛格南时莫拉丝一直是布列松的小跟班,卡帕让年轻漂亮的她做布列松的助手,给他当调研员、翻译和学徒,甚至为他换胶卷、搬行李。当然她也从布列松那里学了不少东西,布列松教她把照片倒过来看,像画家那样去判别构图。

1959年玛格南争取到了独家报道电影《乱点鸳鸯谱》的电影报道权,这部电影也是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美国半个世纪以来最杰出的剧作家)为其妻子玛丽莲•梦露量身定制而创作的剧本。玛格南答应每次派两名摄影师去电影制作现场,第一组被派去的就是布列松和英格•莫拉丝,1960年《乱点鸳鸯谱》杀青,阿瑟•米勒和梦露离婚,俩年后莫拉丝嫁给了米勒。

1978年阿瑟•米勒偕同英格•莫拉丝访问了中国,之后一人撰文一人配图俩人合作出版了中国游记画册《访问中国》,在全书结尾米勒先生写道:“小河边几个中国妇女在靜静地洗青菜,她们将洗好的青绿蔬菜像扇面一样一把把整齐地排列在水边的石板上,多美!这就是中国”。今天阿瑟·米勒和英格·莫拉丝两位都不在了,不过他们把他们的艺术留给了这个世界。

1979年出版的《访问中国》

莫拉丝一生立志推广和支持女性摄影。她去世后马格南图片社设立了英格•莫拉丝奖,专门奖励30岁以下的女性摄影师。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北京的陈哲凭借作品《蜜蜂》获得该奖。

1987年英格•莫拉丝、阿瑟•米勒和他们的女儿。

英格•莫拉丝摄影作品

英格•莫拉丝在中国拍摄的作品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