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北京时间15点47分,《三联生活周刊》原主笔王星在法属留尼汪岛因病去世,享年49岁。
王星1999年与朋友在坝上草原 供图/科钦夫
微信朋友圈读到音乐人科钦夫的惊痛,是20日下午2点。起初只想约1500字发到专栏版上,前“三联”主笔苗炜晚上8点就交稿了。半小时后科钦夫又转来前“三联”主编朱伟的博文。读完就去跟领导请示做“逝者”版。
“不用一整版吧,又不是她爷爷?!”连她前同事都错愕了下。但领导没迟疑就通过了。
王星的爷爷是翻译家王佐良,姥爷是考古学家苏秉琦。她1974年生于北京,1997年加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曾任《三联生活周刊》记者、主笔,《新知》主编、《爱乐》编辑,著有小说集《荆非昔笔》、散文集《七部名著读伦敦》等,曾选编《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2020年随外交官丈夫远赴法属留尼汪岛。
找愿意为王星写点什么的人,并不难。巫昂900字用了不到一个半小时。李孟苏是孟静帮忙问来的。苗师傅又转来了丘濂。
诗人说“四月,是残忍的季节”。伊人远走,“三联”人经历失去,不掩伤恸,才情炫然。
悲伤四月天
◎朱伟(前《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悲伤四月天。今年四月,只感到春寒。院里的紫藤都只开出稀疏几串,往年都是垂满花束的啊。四月五日,刚去成都送别“老爹”;昨天,王星又走也匆匆了。在遥远的留尼汪,隔着重洋,想去也去不了。
王星是净土胡同的老人了,外语学院毕业,先到《爱乐》。我说,《爱乐》的活儿不够你做,到周刊帮忙吧。她就缩着脖来了。那时,她还是个长发飘飘的小姑娘呢。从净土胡同到安贞大厦到霞光里,她是周刊这集体里我引以为傲的才女之一。
我曾称她“活词典”。她通七八种外语吧?我曾与她讨论可否开专栏,语种关系就饶有趣味。她就眯眼笑,笑是憨憨的,不通一点世故。在周刊,我自认兴趣广泛,知识面尚可,却远难及她。但凡犄角旮旯事,一问她,全知道,且还都真懂,她是我小老师啊。我一直说,我有两个小老师,一个是她,另一个是鲁伊。
4月2日,我还在微信上请教她,问及巴克斯用英国16世纪政治家、探险家Walter Raleigh的一首诗。那是北京时间下午5点,她刚起,说还迷糊,讨论Raleigh范儿,说“文责不负”。是,岁月无情,晃眼间,她也近五十了,但还是万想不到,周刊最早送别的,竟是她呀。
王星是每天都背着一个又大又沉的书包,肩是压斜了的。包里装满各种各样的书,这是她阅历之源。她是周刊几大主笔之一,对周刊作过重大贡献。她一直说,我是将她作重苦力用的。
我给她派过各种各样的重活儿:英范儿、法范儿、德范儿,摩天大楼史、法国情人史……她有能力将复杂的欧洲王室关系、民族变迁都认真梳理出来,一写就是五六万字。她曾得意说,她是既继承了爷爷(翻译家王佐良)的外语天赋,又继承了姥爷(考古学家苏秉琦)的好奇心。
她确实是个才女,内心桀骜不驯的才女。才女往往孤傲,往往散漫,往往难以自控,王星就是个理性自控特别弱的女子。她有太多爱好——写侦探小说,钻研古外语,翻译,迷莫扎特。她在留尼汪告诉我,同时在翻六七本书。我说,不能一本本来吗?她答:叉着好玩。
她在留尼汪告诉我,她爷爷的事与姥爷的事,“现在都在我这儿了。”过些天又跟我说,她与苏旻捷已经决定一起翻《埃达史诗》了。我真觉得,她缺少一个能爱护、又能管束她的人。她这样的女子,没有缰绳,便如白驹过隙,二十多年就很快燃尽了自己,真是“生若夏花之绚烂”,不必衰老,就拂袖而去了。
其实,我退休前相当长时间,就注意她支气管有问题。她一直咳嗽,但她说,就是支气管炎。啤酒是她每天的支柱,这我们谁也管不了。周刊每年年会,她脚下都是先存好了十多瓶,喝到最后,都是拉着我叨叨不休;每次小聚,只要她参加,到最后都是,眯眼,举一根手指,半醉半醒地求:“就一瓶,最——后一瓶。”一瓶完了再一瓶,拉不走,以致大家都不怎么敢找她。
我退休后,有一次拉去武汉,晚上葡萄酒聚会,她大醉。中午的飞机,上午空隙,阳光下、草地上走走。她拎一件“六罐”,只递我一罐,不动声色就全空了。那天我们聊李白、杜甫。她感慨,李白不是中原种,才有那些能飞的诗;我们聊希腊音乐与日本能剧的关联,真正海阔天空。
她是喝得太多,早逝也一定与好酒有关。但人生一遭,想喝就喝,喝多了,飘飘然乘风而去,不也潇洒?人身不过躯壳,空留他人难过罢了。
她在留尼汪,我们过几天就通微信的。她喜欢小动物,起床要喂兔子,也有猫,她说满院都是陆龟,她还养蜗牛。不过她起床是没点儿的。某天,她津津乐道描述说,她观察蜗牛欢好,全过程两三小时,还录了视频发来。兴趣盎然余,亦觉她的寂寞。我是一直为散漫分散了她的才华而感可惜的。但换过来想,散漫而不受拘束,乘兴而来,尽兴而去,不是真浪漫吗?
不必说天堂相会,来世重聚。脱身而去了的,就如飒然之云,绽然之花,飞来之鸟。就如今日写此文前,站窗前无语,一白头翁飞来,就站树梢。我想,这就是王星吗?从留尼汪来?拿手机要拍,它就飞走了,不会再停留的。
人这辈子,能让很多人伤心、惋惜,就没白来这尘世一场。
然而没有来世
◎苗炜(前《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我认识她的时候,她二十来岁,在《爱乐》杂志工作,闲着没事要给《三联生活周刊》做点儿兼职。介绍人说,她英语好。为了佐证英语好,又加了一句,她是王佐良的孙女。等她到胡同里的杂志社上班,我们一帮人经常在宝钞胡同的小酒馆里喝酒。有一次她喝高兴了,对我们说:“我要是到三十岁还像你们这样,还不如……”她没说完,就被我们的一阵嘲笑打断:“哈哈,你要干什么大事啊?”
工作没什么好说的,她给我们写过狄更斯和简·奥斯汀,写过一些关于语言问题的稿子。她喜欢在细枝末节上做文章,炫技,半天不往前推进。看完一大段,心说这该往前走了吧,她说,列位留步,我再给你们表演一个吞剑。
有一阵她跑去写各省市的博物馆。我问她哪儿来的资源,她说,嘿嘿,你不知道我姥爷苏秉琦的厉害,可惜早死了。不过,语言和博物馆这两个方向都不是她的最爱,后来杂志每年做葡萄酒的专题,这是她的最爱。
她很快过了三十,并不比我们更有出息,也不比我们更没出息。谈恋爱,结婚,然后跟着丈夫去了巴黎。她丈夫是外交官,她是外交官的家眷。驻外几年,返回国内,很快就过了四十岁,接着给杂志写稿子。
然后又要派驻到留尼汪岛。临走之前,安排了一顿又一顿的告别酒。我们约定,抽时间去留尼汪岛上玩。不过我这么说的时候,知道自己多半去不成。身外有看得见的羁绊,心里有看不见的羁绊,岁数越大,肉身越沉。只是我没想到,这一去竟是永别。
虎年的时候,我还笑嘻嘻地祝她“本命年快乐”呢,这个心高气傲的小姑娘也会变成个小老太太。然而,她死在那里,我恐怕不会再去看留尼汪岛的火山和潮汐。
得知她去世的消息,我脑子里闪现某一年在南法,忘了是哪个城市,她给我当导游。我们住在一家旅社,早上她到我房间门口,从门缝儿里塞进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的是“我在街对面咖啡馆”,她怕我宿醉未醒。我其实已经醒了,拿过纸条,从窗户上望出去,正看见她穿过街道,进了那咖啡馆。那旅社的房间中没有隔断,该隔开的地方就挂着一块扎染的蓝布。窗帘应该也是蓝布,在早上的风中飘扬。屋里的蓝布都飘扬着。这个场景之所以在我脑子里闪现,原因也很简单,到了四五十岁,那些先走一步的人就是去了某个地方等着我们。
继而回想起来的都是一些享乐的事。我们一起去过枫丹白露和巴比松,去过阿维尼翁。在古竞技场外面的一个小饭馆里吃了一顿午饭,然后找了一家德国餐厅吃大肘子和啤酒。酒足饭饱之后,找到一家电影院看《耶稣受难记》。售票员一再说,这个电影是拉丁语对白,字幕是法语。她喝了酒,郑重地点头。喝了酒之后点头会更用力,更郑重。电影倒没什么看不懂的,就是梅尔·吉布森扮演的耶稣不断挨打。我要查一下这个电影的全球公映日期,才能确定我们那次南法之旅是2004年的事。
后来我们还一起去了智利,采访若干个酒庄。穿越安第斯山脉,到达门多萨,喝着马尔贝克,吃着阿根廷牛肉,满大街都是流浪狗。又穿安第斯山脉回到圣地亚哥,在一个酒吧过了圣诞节。酒吧里的女招待都穿着围裙,围裙上印着聂鲁达的诗句。每一件是不一样的诗句,我们就对着那些围裙翻聂鲁达的诗。她随身带着西班牙语词典,她教我的几个西班牙语单词我现在还记得,水、气泡水、厕所、谢谢。怎么没有酒呢?酒我忘了。
忘了说了,她叫王星。有一阵儿她做自我介绍时,喜欢说自己的名字是“天上星星的星”。她的藏书扉页上喜欢画一个星星,写上她的名字“斯黛拉”,西班牙语中的星星。
她做翻译、写侦探小说,但送给我的书是《王佐良文集》和王佐良著《英国文学史》。有一次我读到《一个中国诗人》,问她有没有英文原稿,她拍了一张照片发过来,那是她爷爷写的英文。她爷爷翻译的彭斯诗流传甚广,我们都会唱,头一句是“老朋友哪能忘记,哪儿不放在心上”,前奏一响就能跟着唱。其中有两句是“我们曾赤脚蹚过河流,水声笑语里将时间忘。如今大海的怒涛将我们隔开,逝去了往昔的时光”。这两句诗可以做今日的道别。
我想起来的都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黑夜低吟也须纵酒的往昔时光,我知道它不会再来。如果我年轻几岁,也许会假装豪迈地说我们来世再聚。
然而没有来世。
作为一个红楼人物的王星
◎巫昂(前《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从主编朱伟和三联诸同事那儿获知了王星去世的消息,在异国他乡一个叫留尼汪的地方。并不知道它在哪里,有人告诉我,马航就是在那一带失踪的,以及它是法属殖民地,一个火山岛。
对王星,有两件印象深刻的事儿。 一是我的笔名和她的真名远了看其实有点像,有时候翻开杂志自己吓一跳——我怎么写得来这么厉害的文章!她是国际部的,见到人总是腼腆羞怯又略微有些顽皮地笑一笑。二是有一次整个编辑部去哪里团建,包了一辆中巴。她跟她新婚的丈夫坐在车子中间部位,一人拿着一本书静静地读着。车子还在等人,我看了这俩好一会儿——一对璧人,这是无疑的。
说是两件其实还有一件。每次同事小聚,我都会逮着随便一个人问:“王星当年那只猫到底是几斤?”有说七斤的,有说八斤的,也有说九斤的。猫的名字是按照斤数起的。她要去法国之前,为了那只猫托运出国费尽周折,预计也花了不少钱。也因此普及了一只猫是可以运出祖国大陆的知识。
王星是一个活得非常天然自得的人,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我觉得她喜欢喝酒大概是智者的一种爱好吧。平日看她还是一个挺内向的人,但是喝酒之后状态就不一样了。所有人都记得她爱喝酒,我们也是在年会上举杯、碰杯,无所不用其极地大醉过,酒瓶子总是堆满了她的近侧。唯有饮者留其名,所以,她给了我们一个饮者和智者的印象。
她喝酒的能耐显然跟写文章或者懂的外语一样超人。还有一个名号,应该是隐者。比起许多盛名在外的人,王星不怎么高调,她甚至总是深深地隐藏在自己的文章之外。印象中,也极少见她或者听说她在某些场合公开讲什么。一个非常好的媒体主笔,一个非常好的译者,如此而已。
然后她所有驳杂的爱好成就了她作为一个有趣味的人,一个不以权威和苦心经营为要务的人。隐者、饮者与智者,还不能够构成一切吗?在我的认知里,这已经完成作为一个生命体的至高成就了。
三联的另外一位同事,小甄甄芳洁两三年前离世。我想她是最像邢岫烟的一个人。王星也像是《红楼梦》里的人,但是她基本上住在国外的大观园。我在想她像是谁呢?想不起来,这样一个有趣、无拘无束、一味天真烂漫的人,像她自己就行了。
无限唏嘘,在春天的尾声。她是永远的青春的模样,我们也将永久地记得她吧。
女人和缪斯一样顽强
◎李孟苏(前《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记不清是北京时间4月19日深夜还是20日凌晨,突然迷迷糊糊想起王星,她跟我聊云朵。
去年我写了一篇文章,关于康斯特布尔的云,文中引用了王佐良先生翻译的华兹华斯的诗歌。她看到后给我发微信,感谢我记得她爷爷。又说她在小岛看到的印度洋上空的云,“跟野猫打滚一样千变万化,够康斯特布尔画几辈子”。我知道她爱喝酒,逗她:“肯定还是喝醉了的野猫。”她回复:“必须的。灌了朗姆酒的。”那天,我在宋庄外的树林里,她在印度洋中的留尼汪小岛上。
20日醒来,突然就得知王星在岛上猝然去世的消息。悲伤涌上心头,泪水不能自已。我想到她的时间正是她弥留之际。这是心灵感应吗?她就这样留在了岛上,化成了云。
王星和我,还有几个老同事,这十几二十年的相处,本来就聊得来,情趣相投,又甘当火热网络生活中的废柴,于是组了一个“回字有四种写法”小群,隔段时间凑一起喝酒吃肉。不谈经世致用的玩意儿,也不愤怒焦虑。王星往往会早到,坐下自己先叫几瓶酒,自斟自酌。我们人陆续到了,她的酒一瓶接一瓶上桌。
她喝酒不喝酒,都是满脸的迷离。最早认识她,是1997年我入职《三联生活周刊》。走在净土胡同里,一个瘦高的姑娘迎面走来,穿着亮闪闪的银色衬衫,系一条细窄的领带,衬衫放在长裤外,脚蹬一双松糕鞋,似乎是露露·德拉法蕾斯、简·诗琳普顿从1960年代的伦敦卡纳比街头走到了北京的胡同。姑娘的小脸藏在中分的长发下,半低着头,我只能看见她的眼睛,狐狸般冲我一眯一笑。
她端着酒杯,慢悠悠地说:“我关注了‘养猪网’公号,每天看生猪价格的起落、猪瘟的控制、养猪经验的分享,可好看了。”我看了,果然好看。作为答谢,我也分享给她我关注的“小扁豆小宗豆”公号,介绍各种豆子的知识和食谱。可惜这个公号前年底停更了。
她写过侦探小说,我们怂恿她接着写。她喝口酒,直摇头:“试过就不想再写了。”她写的小品文也好看,有英国女作家E.M.德拉菲尔德的幽默笔锋。写小品文她用笔名“劳乐”,我问她是什么用意,她眯眼一乐:“老乐的意思。”她有语言天赋,翻译过书,但又无心成为翻译大家或者语言学者,这方面的文章都懒得写。她说她倒是更感兴趣古埃及文字,要好好研究一番。她总是喜欢一些稀奇古怪的淘气玩意儿。
偶尔,她会聊起她爷爷王佐良先生,但不聊王老先生的学术和翻译,只谈爷爷的兴趣爱好。“老头儿在牛津上硕士,写的论文是约翰·韦伯斯特的悲剧,太酷了。我正在整理爷爷的这篇硕士论文。他怎么会想到写韦伯斯特?那么暗黑嗜血的剧作家,尽写些藐视道德的角色,太酷了。”
这些年,她更多地花精力整理爷爷王佐良先生、外公苏秉琦先生(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之一)的著作,自己写的译的东西很少发表出版,她也不在意。有一次聊到这些,她轻轻地飘出:“我从小见多了出入我爷爷、外公家的各路名人、大拿,名利算什么呀。”朱伟老主编说她太散漫、难以自控,浪费了自己的才华。我倒觉得,她是参透了身外之物。所谓“才女”之称、“名门世家”,她都视为生命中最无足轻重的粉饰,稀罕它们?至于才华、博学,用于自娱自乐足矣,不多我一个传播出去教诲天下,浪费就浪费了。这世上浪费的东西还少吗?
参透世事,也让她一直安心地留在体制内,不争不抢,本分地做好手头的事。为自己在精神世界里漫无边际地淘气,提供了基本保障。知道取舍,她有大智慧。
我很后悔没和王星就韦伯斯特的戏剧聊下去。我是看王佐良先生翻译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长大的,而韦伯斯特的神作《白魔》《玛尔菲公爵夫人》,人皆虐待狂,人皆被害者。这种反差巨大得令我惊愕。我很想知道,他们祖孙二人是如何聊韦伯斯特的。爷爷喜欢韦伯斯特,这流露出个性中的顽皮促狭,是不是遗传给了孙女?在现实中爷爷真正喜欢研究韦伯斯特而不能,又有没有遗憾?这“不可得”的虚无是不是影响了孙女的选择?
她要随外交官丈夫派驻留尼汪。走之前我们给她送行。她因为工作交接,出发日期一再推后。送行酒喝了一局又一局,没完没了,喝到“回字有四种写法”群的朋友们都烦了,你怎么还没走啊!后来也没人再张罗给她送行。突然有一天她微信大家“我到小岛上了”。突然这一天,微信里传来消息,王星走了。
韦伯斯特的《白魔》中,主人公维多利亚驾着黑船驶向死亡之际,她的哥哥弗拉米尼奥对她说:“女人有九条命,每个都和缪斯一样顽强、长寿!”
这句诗送别王星。
漫长的告别
◎丘濂(《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一整天都在错愕之中。
王星姐是周刊的前辈,我2010年入职的时候就是传奇一般的存在了。但直到2019年她快要去留尼汪之前,才有了一些交集。
那年夏天,我要写关于火锅的美食报道。一次同事的饭局上,和她提起来北京火锅除了涮羊肉之外,还有一种是全熟或者半熟食材的热锅,清宫档案里有记载,但是遍寻不到。她马上说,这在北京有人做啊。于是介绍我认识了聚德楼的甄师傅,全北京大概只有他在复原那道“菊花炉肉热锅”。我这才知道,美酒之外,美食也是她的一大爱好。而她的兴趣太广了,就像老主编所说的,犄角旮旯的事儿问她全知道。我和她聊猫聊小动物聊美食,只不过是她各种涉猎的冰山一角。
然后发现我们住得不远,后来还约过饭,是在刚刚开业很火的谭鸭血。那天我去延庆采访,和她说要很晚才能回来。她说不着急,早早就先去占座了,“我在图书馆也是看书”“我有一大本书要看呢”“万一赶上我不在座位上,找啤酒和印度(旅行书)”。有酒和书相伴,在哪里都无所谓,这很是她的风格。
翻看聊天记录,2019年9月16日我们在聚德楼一起吃过一次告别的饭。她9月18日一早飞往留尼汪,在迪拜中转的时候还报了声“平安”,意思是并没有因为酒喝大了误了飞机。
我知道她走之前和很多人吃了很多告别的饭。因为签证卡着,送行的大酒喝了三个多月。现在回忆起来,那整个夏天,也许是冥冥之中,上天安排的一场漫长的告别。
天堂来的才女,人间留不住
这是第一次在头条上认真的阅读了陌生的人们为陌生的女士—逝者王星写的悼文。虽然跟王星女士素未谋面,但是这几篇悼文为我勾勒出了一位鲜活灵动的可人儿王星。可能是因为同龄,可能是因为同是北京大妞,这种跃然纸上的鲜活形象感染着我,为世间痛失这样美好的人而扼腕叹息。虽然这种定格时间的方式有点残忍,但是正如浩瀚的宇宙可以见证时间的流逝,天上的星星也会一直在银河里发光。愿逝者安息
才女,大多温婉散漫。一个很好的朋友,按她的说法,一不开心,就找个地方念书。不断地念书,至博士后。后来去罗马大学做访问学者,差点去北京意大利大使馆工作。再后来,她精神失常,失去了工作,没有结婚。那么温婉,有灵气的一个女子,无依无靠,也许就坠入了永恒的虚无。人生,就是这样,绚丽多姿,又冷漠无情。丰富如万花筒,又寂寞如废墟。就象罗马复桓的街市,象留尼汪岛幻灭的云朵。可惜就可惜了,这世界上可惜的还少吗?
好奇地找了一下留尼汪岛
我也是
古语言: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古人留下的话。那都是多少代人积累经验的结果。看这短短的文字我就能猜到,必然是喝酒引起的疾病。所以说啊,这一代中国人以为西方牛逼都热衷于学习西方。认为中国过去的东西已经过时了。其结果就是短命。
《三联生活周刊》陪伴着我的青春岁月,致敬才情横溢的编辑和作者!
写的都极好,没有一般人的悲伤,痛哭流涕,但心底里的思念一直在
几个人写得都特别娓娓道来,看似很平静,却充满了对王星的思念,让我也一下对这个才女充满了好奇和敬意,真是可惜了[蜡烛]
果然三联的主笔,没有一句悲伤,字字令人难过。有一句最触动人心“到了四五十岁,那些先走一步的人就是去了某个地方等着我们”……才女,一路走好
几位杂志写手的文采真是望尘莫及!这次也知道了王星,喝酒太多有损身体,但是她可能觉得无酒有损于心灵!愿她天堂再畅饮吧,看是我们女性里的佼佼者
不怎么了解她,看了你文章,对她由衷钦佩,一位活的如此洒脱的人,一位如此有天赋的人,太可惜了,天妒英才吧。愿她一路走好
此刻是雨中的早晨6点半,再过一个半小时我就会去机场,今晚我会回家。 很难说是遗憾还是庆幸,让我在今日头条新闻中认识这个才女。 从此以后,在我的人生中知晓了这个世界上原来有一个叫王星的女孩。 离开了还能让人记得便是永恒的王星。
乘兴而来,尽兴而去
看过这篇文章,“年龄越大,肉身越沉”说得真好
这些文人的才情芳华不甚了解 但她们跳跃性的思维和迷离的精神状态的表现 也让人费解 但她们心中最向往的自由的世界和在天空中没有羁绊的翱翔的去留处-唯有天堂 难道不是吗?!
隐者、饮者与智者[作揖][作揖][作揖]
甚少在这样的文章一口气读完,但今天却是,王星才女、散漫、洒脱、智者、隐者,她生命的长度有限,宽度无限,敬佩她,羡慕她。
随心,随性,自由,洒脱,有趣……她的一生看似短暂,但我认为她是不枉此生的!羡慕她,想像她一样在天地间遨游!
阅读好文,了解奇人,一路走好!
人生在世潇洒走过开心就好
虽然素不相识,但是看到几位主笔写的王星,不自觉地就哭了。多么鲜明的人儿啊,可惜了!她要是活着,说不定带给大家多少快乐
人这辈子,能让很多人伤心、惋惜,就没白来这尘世一场。
比起各种自立才女人设的人,这才是真正的才女!
《耶稣受难记》,导演是梅尔吉普森,演员另有其人。
《三联生活周刊》有内涵,有深度。才女,一路走好!
这样的才女嗜酒如命,自律呢
天上的星星是留不住的,大才女短短的一生秒杀大多数人平庸的一辈子。
肆意自在的人生本是精彩,不问长短~~
过去的三联!没了
这就看出来居住在有良好医疗体系的大城市有多么重要
酒是穿肠毒药,她是喝得太多,早逝也一定与好酒有关。但人生一遭,想喝就喝,喝多了,飘飘然乘风而去,不也潇洒?!
然而没有然而,天堂去了一位才女
对于博学多才的王星来说,偶尔的散漫跳脱,就是她在忙碌中难得的休憩了。
这几篇文章让我了解了真文人的真生活,让我认识了一个传奇又平凡的隐者王星。
淡泊,自我,精彩却短暂的一生,值了
活过,又一次重生
文笔真好,我一气呵成读完才女英年早逝啊,还是要身体第一啊
文人才情 嗨!
凌晨三点读到,
可惜了,一个愉悦自己和别人的有趣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