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国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马未都 | 侦察兵苏雷(1952.4 - 2022.11)

(2022-12-28 15:18:51) 下一个

人生太短了,不足以回忆,不足以感慨,不足以伤情,只留下无尽的遗憾。

 

苏雷大哥今日三七,发悼文怀念他。

 

中年苏雷

 

苏雷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是少有的文武双全。文为国家一级编剧,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毕业,一生写剧十余部,而戏剧在文学创作中难度最大;武则当过特种侦察兵,当年全国选拔仅一百二十人,带枪武装泅渡是基础训练科目。苏雷年长我三岁,属大龙,白羊座,浓眉大眼,高鼻硕耳,广额丰颐,年轻时英气逼人。

 

青年苏雷

 

那年月,男人就讲究血性,长得漂亮没用,尤其在部队大院长大的孩子们,或多或少地都会受家长的影响。父辈都是战争岁月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人,传递着一种阳刚之气,所以血性是我们年轻时的主题。

 

苏雷童年生活的总政宿舍大楼(右侧)

远处是鼓楼

 

苏雷家住北京地安门总政宿舍大院,地安门与天安门同处北京城中轴线上,天安门在南,地安门在北,构成了京城文化的两极:天安门永远是宽广庄严,红旗猎猎;地安门则是三教九流,商贾云集。苏雷小时候住的总政宿舍大楼在路东,路西是总参宿舍大楼,两楼相对,绿琉璃瓦为顶,古香古色。因为地安门的地理原因,出了军队大院就是胡同毗邻,所以苏雷幼时还沾染了许多胡同文化;苏雷六十岁后开笔写长篇小说《地安门》,描述的就是他童年成长的故事。初稿完成之后他把我叫去,想让我听听感动不。在一间冰冷的屋子里,他为我一个人念了半天章节。我年轻时为职业文学编辑,但审稿只能阅读,不能听,听小说得是专业播音员的活儿。那天屋里冷,肚子饿,苏雷念稿不是强项,我听得快睡着了,又不好意思睡去,熬到苏雷也累得念不下去了,我俩才松了一口气,相视一笑,找了个小餐馆吃了顿面条各奔东西。

 

苏雷(右)与幼时伙伴儿

 

苏雷答应我小说出版后送我一本,改编影视剧时再请我当参谋。我爽快地答应了,不为别的,为的是我们之间几十年的交情。小说《地安门》出版后没多久,苏雷就病了,其间他夫人胡健还联系我请徐文兵大夫为他看病,后来就疫情了。三年来天天盼望疫情结束,我们几位旧友相约好去看望他,但不曾想噩耗先来了,壬寅年小雪日,苏雷悄悄地走了,告别了缠绕他多年的病痛,往生去了天国。

 

苏雷小说《地安门》 长江文艺出版社

 

我接到葛小刚发来的消息,大声哎呀一嗓子,随即拨通了他的电话,小刚在电话一头泣不成声,我也是眼泪盈眶,声音哽咽,没有多少人知道我们兄弟之间的那份情感,无名无利,无欲无求,只图快乐。魏冬生立刻写了悼诗:“爱恨情仇皆原来,飒飒黄花为你开。”我也将消息转告了王朔。

 

左起:

魏冬生(魏人) 马未都  苏雷  葛小刚

 

大约四十年前,新时期文学正处在冉冉上升期,几乎每个月都有轰动社会的文学作品问世,每年都会有新作家出现;许多当时的青年作家,至今仍是文坛上的主力,一有新作品发表,必定引发关注。那时的作者与编辑水乳交融,往难听了说是“沆瀣一气”,大家凑在一起欢乐无比,我们那时有个小团体,五个人按年龄苏雷排老大,地位也高于我们其他人,他是铁路文工团的职业编剧;排老二的是葛小刚,中国戏剧出版社的文学编辑;老三是魏冬生(笔名魏人),公安才子,公安部群众出版社《啄木鸟》杂志的编辑;我排四,中国青年出版社《青年文学》编辑;王朔排老末,自由作家。

 

左起:王朔  马未都  梁天  苏雷  葛小刚

 

有那么几年,我们常常混在一起谈天说地,在文学大潮的裹挟下趟着经济溪流,试图名利双收。文学大潮最初的十年,潮起潮落,许多不起眼的作者一夜成名,令社会刮目相看;年轻成名大多会飘飘然,毕竟成名不易。可我们这群人多少都有点玩世不恭,我记得王朔当时有一篇小说,名字就叫《一点正经没有》。我们几人都对这小说名字认可,有点儿像我们的生活状态,可见时代的风潮风向,温凉咸甜。

 

志同道合又无利害关系的几个人凑在一起,除去嘻嘻哈哈吃吃喝喝,还是干了不少正事。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就是两颗大成果,很多往事虽然记得,但细节常常漫漶不清,大家即便一起回忆,也会有许多误差,唯一没有误差的是苏雷是大哥,他不仅年长,更重要的是他有着我们不可及的履历。

 

1969年这一年对我们都很重要,苏雷在这一年去当了兵,当兵前还短暂下过乡,年仅十七岁;小刚和冬生各自去了内蒙,年十六岁;我随父母去了黑龙江五七干校,年十四岁;王朔尚小,十一岁,攻读小学中。今天看五人当中竟没有一个成年人,可当时我们自己并不这样认为,男儿当自强,离家走四方。

 

苏雷(前排左起第二人)和儿时的伙伴儿

 

那一年我们谁也不认识谁,谁也不知道谁,不知道十几年后大家陆陆续续相识,在某一天凑在了一起,又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一个小团伙。这个小团伙没有结拜,也没有命名,就是那些日子大家几乎天天在一起谈天说地,憧憬未来,幻想着一种美好生活。

 

左起:苏雷  魏冬生  葛小刚

 

我们的美好生活就是文学创作,苏雷是职业编剧,王朔是自由作家,余下三人都是文学编辑为生,创作为辅。发表作品最早的反倒是王朔,他参军的第二年的1978年就写了一篇小说《等待》,投稿于《解放军文艺》杂志,小说中彩似的发表了,这两千余字点燃了王朔的创作之火,没曾想后面几年创作陷入死寂;余下的几人发表作品都在八十年代初,前后脚,只是我的小说起步高点儿,因为被《小说月报》转载了,我也因此调入中国青年出版社干上了文学编辑,这在四十多年前算是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

 

马未都在《青年文学》编辑部

 

我们臭味相投的五人慢慢混在了一起,大概在1985年,《啄木鸟》杂志组织了黄山笔会,几十人去黄山连创作带游览,那时还没有旅游概念,游山玩水都是借公事揩油。那是我第一次去黄山,一路上欢歌笑语,同行人中有两位重量级嘉宾,即文学评论界的新星曾镇南和雷达先生,二位评论家都年长我们十岁左右,前者是福建漳浦人,后者是甘肃天水人;一般来说,作家都有点儿巴结评论家,当年的评论家不似今天的评论家,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懂得照顾作家的面子。一路上,我们几人却不在乎二位评论家的地位,铆足了劲儿开他们的玩笑,继而反倒打得火热。

 

今天的语言环境比起上一代人的语言环境显得特“脏”。“屌丝”、“苦逼”地随便发泄;可仅在三十多年前的社交语言中,择词还是很传统文明的。我们这群人已是说话非常反叛的,但也不能逼了屌了挂在嘴上,这种文字净化的传统根深蒂固,连《水浒传》这样的口头文学,“屌”都由“鸟”替代,“你这鸟人”是我们年轻时开玩笑说得最脏的话了,因为避讳脏字,我们交谈中有些替代词汇听着跟黑话一样。

 

左起:魏冬生 江虹(《啄木鸟》编辑) 

苏雷 马未都 王朔

 

记得在黄山客栈休息时,曾镇南先生把我拉到一旁,悄悄地问我:“你们老说的傻簸箕是什么意思?”我一听就乐了,这词是王朔发明的,本义就“傻逼”,因为“逼”字不便出口,便分开读,以拼音示众~波依。“波依”叫着叫着就音变俗化,给了个具象的“簸箕”,所以让福建长大一口闽普话的曾镇南先生听不懂了。第二天说起这段,大家高兴得不行,苏雷、冬生、王朔又将北京土话相继展示了一番,由傻波依到傻簸箕,听得曾镇南云里雾里,实在搞不懂北京方言与詈骂的关系。

 

对于长年在城市养尊处优的我们,爬山还是挺累的,苏雷个大膘肥,拄杖而行,我也弄了根竹竿,帮不了走路但显得有模有样。我一直认为自己的体能还算可以,快 60岁时去西藏徒步登上甘丹寺,四千米的海拔我虽有点儿喘,但还能马不停蹄,那别说年轻时登个黄山了。一路上,苏雷和我聊了很多往事,当年考上特种侦察兵的擒拿格斗训练,武装泅渡一游一天,尿尿都是酱油色云云,我这个人天生惧水,游泳学了很久,也只能在游泳池凑合横渡。苏雷打趣我说,你那个叫“横渡脸盆,竖渡尿盆”。

 

左起:王朔  苏雷

 

和朋友在一起的日子最舒服就是无欲无求,我们五人在一起,唯一相互利用就是发表作品了。《啄木鸟》杂志当年社会影响很大,王朔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1986年)就发表于此,冬生是其责任编辑;我有一中篇小说《记忆的河》也是冬生责编;王朔这篇小说是其言情小说的巅峰,把许多少男少女感动得死去活来。这一年的冬天,我也为王朔的《橡皮人》责编,颇费周折才将王朔被文学评论界认可的纯文学作品发表于《青年文学》上,连续两期连载当年是破了例的,后来还被《小说选刊》转载。而苏雷、冬生都是忙于写戏编剧,时间一久,大家觉得凑在一起发挥所长,写个剧本吧,好赚钱。这才有了后面的《编辑部的故事》和《海马歌舞厅》。

 

前排左:孙铁 (《海马歌舞厅》导演)

后排左起:马未都 魏冬生 葛小刚

刘沛(《海马歌舞厅》制片) 苏雷

 

我们几个人决定写室内剧,原因有二,一是室内剧当年算新形式,容易火;二是室内剧可以选题分配写,因为不是连贯的故事。于是大家在某一天约在了一起,小刚去找朋友借了间闲置不住的房子,我们开始了《编辑部的故事》策划与编剧。那房子就是个普通二居室,在北京西郊,房子孤零零的,旁边都是菜地,那时别说手机了,屋里连个电话都没有,每个人最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就是BB机了,一旦谁有人呼叫,就着衣换鞋地走过几百米菜地,找一个公用电话花钱回个电话。那日子不方便,可有温情。

 

写室内剧必须先确定一个行业或门类,我们五人把可能的领域排了队,苏雷说,解放军不可撼动,再说苏雷、冬生、王朔三人都当过兵,对解放军有感情;王朔说,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不能过分调侃;冬生说,农民生活咱们都不熟悉,写不了;思来想去,我和小刚说,只有我们自己禁得住“糟蹋”,要不就写编辑部发生的事吧!因为我们五人之间有三人是在编辑部工作的,自觉还比较熟悉这块儿,我记得虚拟杂志《人间指南》的名字还是王朔起的,他特别善长调侃自己,所以《编辑部的生活》一开始就定下了调子~拿自己开涮,这也就是它最终成功的根本。

 

《编辑部的故事》剧照

 

《编辑部的故事》创作并不顺利,三起两落,因为当时社会很难容下这种创作手法以及生活态度,其实我们这帮人在一起就是这样,没一点儿正经,好话都不好好说,朋友之间挖苦是常态,只有话轻话重的差别,没有能说不能说的区别。说话最重的是冬生,急了还翻脸,只有苏雷能治他,因为苏雷年长,各方面履历都强;说话最轻的应该是我,我和谁都好,所以后来海马影视创作室成立时他们推举我干秘书长。

 

《海马歌舞厅》剧照

 

我们五人一起时,苏雷总给我大哥的形象,虽然小刚冬生也大我两岁,但他俩太不正经,没有兄友弟恭之感,全是江湖习气。而王朔因为小几岁,他又是我们之间唯一没有农村生涯的人,所以身上永远透着一种城市痞行,唯一可以形容他的词汇叫玩世不恭。我们五人小组结构特别有意思,什么都是五三二,五个人中有三个当过兵;五个人中有三个正经下过乡;五个人中有三个在编辑部工作;五个人中有三个特喜爱玩牌;五个人中有三个离了婚;五个人中有三个有儿子;……据说这种五三二结构最坚固,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彩青黄赤黑白,五味酸甜苦辣咸,五德温良恭俭让……人生有许多奇怪的事是说不清楚的,能说清楚只是经历过的琐事。大概是1988年,我们结伴带家属去北戴河玩,后因为北戴河人满为患,就去了不远处的南戴河。那次南戴河之行有两件事给我印象颇深,一是朱晓平和冬生打赌跳下长城,脚脖子肿成黑猪腿;另一件事就是在路上遇到一帮流氓打架动凶,本来没我们任何事,两拨人什么缘由冲突我们谁也不清楚,眼看着两拨人持械斗殴在即,苏雷忙不迭地跳下车大喝一声制止,冬生、小刚、王朔也大声增援,我跟着苏雷身后,看见了他那当年特种侦察兵的风采。

 

苏雷在观复博物馆

 

有一个持刀者气势汹汹,刀有二尺长,这哥儿们挥刀示威,苏雷镇静地迎上前去,一把将其右手腕握住,然后顺势一别,让刀尖直冲那人腹部,苏雷只冷冷地说了一句:“你信不信我让你自己捅自己一刀!”行家一上手就知有没有,那哥儿们显然知道苏雷手头的力量,立刻满脸堆笑懈气松了手,械斗双方顺坡下驴,偃旗息鼓,散了。当时我多多少少有些害怕,毕竟对方持有些紧张,可苏雷说,空手夺刀是我们当年训练的基本功,这种野小子不是个儿。

 

苏雷有极强的正义感,还有一颗包容他人的仁心。他永远是大哥的作派,做事沉稳,语言宽厚,从不在人前说别人坏话。苏雷喜欢打牌,有一票牌友,冬生、王朔也喜欢玩牌,我和小刚不喜欢,因而不沾。我总怕朋友们之间玩牌哪天会急眼,可苏雷说没事,有冬生呢,冬生是高压锅的限压阀,等不到爆炸就先滋了。冬生在我们五人中个性最强,喜怒形之于色,不掖不藏,该乐就乐,该火则火,没有对错,做得不周全时事后一定道歉,诚恳不诚恳另说,反正道歉时大家都能释怀。

 

左起:马未都 苏雷 葛小刚

 

那些日子,是我记忆中最为快乐的日子,有着漫无边际的文学梦,时不时地还有些小成果问世,心中多出几分得意。那时的媒体都是公媒体,不似今天自媒体发达,即便引发社会关注也多以正面为主,听到批评不会觉得有恶意,也愿意从反面吸收营养。而今天,无论好坏,人都麻木了,全成为了金刚不坏之身,皮糙肉厚,诈哑佯聋。

 

我的收藏生涯早,三十几岁时就已成规模。那时候收藏在社会上是个偏门,也几乎没人懂这些,所以朋友们常以我的收藏作为吹牛的资本,久了就会生事。有一天苏雷打电话给我,说未都你准备几件好东西让我拔拔份,出口恶气。我问他怎么回事,他告诉我遇见一个港商,闲聊时大肆吹嘘自己的收藏,看不起大陆人。苏雷话赶话就说,我朋友收藏比你牛,不信我带你去看。结果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苏雷约了港商来家,并告诉我说他先到一步,让我准备几件牛逼东西,让港商“开开眼”,杀杀他的锐气。

 

我那时年轻,江湖,特愿意帮朋友“拔份”,自己又能嘚瑟,何乐不为?我在苏雷进门前就忙不迭地准备好了两件大官窑,一件是乾隆青花竹石芭蕉玉壶春瓶,另一件是乾隆青花折枝花卉蒜头瓶,两件官窑是我早年的收藏,完美无缺,我从锦盒中将其拿出来,提前放在博古架前略显局促的台面上,先独自欣赏了会儿,这时苏雷敲门,我让他先进屋,转身去厨房为其沏茶。就在我烧水的工夫,就听见里屋“砰”的一声,心一下就凉了,立马进屋见苏雷怔怔地站在官窑前面,一言不发。

 

清乾隆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

 

两件官窑已破损,万幸是还没有粉身碎骨,我知道是我自己犯了大忌。自古看文物有规矩,尤其是重要文物都需要一件一件看,看完一件收好一件,再看下一件;我犯忌将两件同时摆出来,而苏雷又是外行,外行手没准,不知轻重,加之两件官窑都是细颈大肚的造型,脖子离得尚远,可肚子已经碰上。苏雷其实只拿起一件随便看了看,放下时由于对瓷器之间的距离判断失误,两只官窑肚子撞在一起,无一幸免,各自受伤,裂纹轻重不同,二百年的完美毁于一旦。

 

苏雷说,兄弟不好意思,怎么办?我只好说给港商看不了了,否则他会认为我只收藏残器,丢不起人。那天我那个心疼啊,自责,后悔,惋惜,多种负面情绪集一身,挥之不去。后来港商进家也只草草应付一下了事。苏雷走后,我将两件官窑塞入床下,至少几年时间都没有再去看它。

 

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蒜头瓶

 

这件事在我心里留下很长时间的阴影,可苏雷好像没那么心重。只是后来又问过我两件东西多少钱买的。我早年买的时候是不贵,但放了那么多年,行情早已改观,打碎的那年这两件瓶子至少换两套楼房,可一瞬间没了,只留下一段往事,往事如烟,久了还会烟消云散。

 

后来没多久苏雷又找我说,未都你得帮我一个忙,我有个头也喜欢收藏,慕你名多年了,知道我们的关系,希望请你去他家看看他多年的收藏。我多年有个原则,轻易不去别人家看东西,即便推不开必须去,也尽量少说或者不说话。收藏界很奇妙,各色人等,五花八门,有人承受得了话,有人承受不了话,我遇过你说他的东西不对时,当场犯心脏病的,真是吓人。我表示不想去,怕得罪人,可苏雷说,有我得罪不了,实话实说,他东西特多。

 

就是他最后这句“他东西特多”让我知道去了凶多吉少,但盛情难却,在一个夏日下午,苏雷接我去了那位领导家,一进家我就知道了大概,有了初步判断。很多人不信,没看东西怎么知道东西不行。举个简单例子,你一进一家餐厅,没有点菜呢就知这家餐厅手艺不行,为什么呢?是因为从餐厅门口的摆设、招牌到服务员,从菜单、碗盘到厨师,所有的信息指向不佳,让你迅速做出判断~这家餐厅菜不好吃。看古董同理,一个好的收藏家,家中品味一看便知。

 

元 · 青花诗文高足杯

诗文:人生百年长在醉

          算来三万六千场

 

果不其然,进客厅后,我就看一面墙上满满的各类藏品,东西大部分都对,只是品级不高,俗称“坷垃玩”,自己玩玩就可以,炫耀最好不必。我们在人家中坐了一会儿,客套地喝了杯茶,然后告辞。出门下楼之后,苏雷有点儿不高兴地对我说,未都你太不认真了,没给人家好好看。

 

于今一想,我那时真的还年轻,年轻就容易气盛,我和苏雷说他东西不行,多说无益,少说为佳。我打比方说,比如你去选角儿,一屋子人你看了一眼就说不行,没一个漂亮的,你也没有挨个儿捧着脸看,那你下的结论是不是也不认真?苏雷听完乐了,说未都你真行,只是我觉得我们领导不怎么高兴。我说那好办,明天我签名几本我的书送他,安抚一下他那颗受伤的心。

 

这些都是记忆中可以搜索出来的往事,想想有意外,有失误,有交情,有理解,朋友相处实际都是这样,多一份包容就多一份快乐。出了什么事最终也是云山雾罩地喝顿酒,记住一切友情,抛弃一切烦恼。

 

初冬的观复猫

 

今年的冬天是一点一点来的,天气一直不冷。在我记忆中,这个秋季最长,树叶一直未落。苏雷走的这天正值节气小雪,天并不冷,还是个久违的小阳春;但我得知苏雷辞世的消息心寒如坠冰窖。其实苏雷病重我已知道,前些日子见到小刚还商量摘了口罩和冬生一同去看他,牵情叙旧,慰藉安抚。可惜苏雷不给我们时间啊。

 

观复博物馆的初冬

 

生命没有等待,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先来。这话不是随便说说就算了的,赶上才有切肤之痛。人活百年,仅仅三万六千天,掐头去尾三分之一,浑浑噩噩又三分之一,有价值的日子最多三分之一。早年我看见江西高安出土的元青花高足杯上写着“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时,除了新奇还真没什么特别感受,人近七十,又送朋友长行,立刻感慨唏嘘,为朋友也为自己。

 

青春是回不去的,日子一定是越过越快,“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南朝梁·何逊)”,青春挥霍时光的日子就在昨日,但苏雷已踏上西去之路,回归道山。我们再心痛也只剩下叹惜,人生最好的日子就是几个人嘻嘻哈哈的日子,一起闲聊喝酒吃肉,一起游泳消遣吹牛,一起攒个剧本,拍个影视剧,挣点儿小钱,今日回头一想,弥足珍贵。人生太短了,不足以回忆,不足以感慨,不足以伤情,只留下无尽的遗憾。我真的好后悔没有抓紧时间去看看病重的苏雷大哥。

 

左起:马未都  苏雷

 

为苏雷写悼文时心沉笔重,坐在桌前发呆,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写不下去时就给朋友打打电话,说说苏雷,缓解一下心中的郁闷。朋友们提及的许多往事皆历历在目。许多情节还让人哑然失笑,我希望苏雷大哥的在天之灵能看到这些朋友,纠正我们说错了的往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