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1)
2021 (540)
2022 (880)
2023 (54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老阿摄影 Author 刘建湘
从东四牌楼东面“履仁”牌楼向西。
东四牌楼,这个魂牵梦绕的地方,写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旧情。我从三岁起就定居东四,那会儿家里没有电视,就连话匣子也是奢饰品,所以每天晚上饭后最开心的一件事儿,就是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去遛弯,我们从钱粮胡同东口遛达,一直到隆福寺东口,然后沿着隆福寺大街往西,一直走到东四人民市场,再从东四人民市场的后门遛到钱粮胡同回家。
1960年代,东四人民市场。(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
有时候爸爸妈妈晚上带着我遛弯,到了东四人民市场门口,怕带我去逛商场又要嚷嚷买东西,所以经常不进东四人民市场了,而是从神路街南口往东走猪市大街再从四牌楼转到北大街回家。我的记忆里满满的都是东四牌楼的大街小巷,虽然晚年居住的地方离开了东四,但是夜晚仍然被四牌楼这一片繁华的市井占据了我的梦境。
1736年至1795年京师全图,东四牌楼西叫“东马市”。
据王永斌所著《北京的商业街和老字号》中记载,东四西大街在明代称“双碾街”,因为明代原“双碾胡同”往东对着的大街无名,所以大家习惯叫“双碾街”,但是地图上却一直没有出现过。双碾街后来逐渐聚集了马贩,人们改称“马市”,后西四牌楼东也出现了马贩,遂东四牌楼西叫“东马市”,西四牌楼东叫“西马市”。
民国时期,东四牌楼西,猪市大街旧影。
在《京师坊巷志稿》记有:“东马市街亦称西大街,有马市、猪市、羊市、百鸟市”等。一直到清末民国年间,马市去到了西边,就连羊市也搬走了,猪市就占据了整个一条街。据1919年统计,在商会登记的64家猪店中,有49家位于猪市大街,其余的在西四牌楼附近。而清代早期,京城的猪市都在前门外,因此称作猪市口,后改名为珠市口。
解放后,1958年,中央确定了国庆十周年工程的建设任务,中国美术馆项目被列入其中。中国美术馆兴建于1958年11月,1961年11月建成验收,在兴建中国美术馆同时,将“双碾胡同”打通。1965年,北京市整顿地名,将因修建美术馆而扩展成大街的双碾胡同、汉花园、沙滩三段合并,改称“汉花园大街”,文革初期改称“五四大街”至今。
1747北京內城图,“沙滩”所在位置。
很多人问我,说“沙滩”没有沙也没有滩,何来叫做沙滩?“沙滩”地名的由来各种说法很多。《北京地名词典》一书中讲:“此地原为永定河的故道,当年河床宽阔,永定河改道别处后在原故道上留下一连串的沙滩,因此地有一大沙滩而得名。”《北京胡同志》中则说:“据传,此地挖护城河时,流沙不止,后砌墙乃住,故得名沙滩。”
民国初年,热闹的什刹海游船码头。(图片来自@看老照片)
著名民俗学家金受申先生1962年在香港大公报发表的《北京沙滩变迁记》一文中说:“北京沙滩,实际没沙没滩,只是为了形容它的荒僻才叫沙滩。”王鱼齐先生在《沙滩大院旧事》一文中指出,有些史料说“沙滩”得名实与漕运有关,它的形成应在元大都建设之时,漕运时期从京杭大运河来的粮船也可由通州直达什刹海,此处应为漕运粮道。
东便门外的大通桥岸边。(图片来自@看老照片)
为了调节水势落差和调整流速、水量,在沙滩以南300米、今天银闸胡同东口外建有水闸。清代《宸垣识略》中说:“骑河桥北有石础堵水中,开二尺许,当即银闸也 。”《京津风土丛书》载:御河,有白银铸水闸一座,上镌有“银闸”二字。由于河中有水闸,水的流速必然减慢,闸的上游年复一年就容易囤积沙土,学者认为“沙滩”的地名应该由此而来。
北京有了两个著名肉市,一个是东四牌楼猪市,另一个就是西四马市大街的猪市了。(图片来自@看老照片)
北京在清道光年间,东四牌楼西这条马市大街的街南街北,一些山东籍人开办了约有二十几家猪肉铺。这些猪肉铺都以整片生猪肉销售。到了清末民初时,北京有了两个著名肉市,一个是东四牌楼猪市,另一个就是西四马市大街的猪市了。《北京的商业街和老字号》中记载,东四西大街的猪店,既做买卖生猪的生意,又为贩猪的商贩提供存放生猪的地方,还有人住的客房。
它是东城最大的生猪市场,每天清晨成群的猪被运到这里交易。(图片来自@看老照片)
猪市大街,从北京城东墙的齐化门(即朝阳门)一直延伸到这里,这条街主要从事二手货交易和生猪买卖。它是东城最大的生猪市场,每天清晨成群的猪被运到这里交易。猪的四蹄被绑上,放在土路上等候屠户来购买。一旦买卖成交,人们用木杠把猪抬走,猪蹄朝上,猪头朝下,叫声刺耳。这些猪被抬到豆腐巷或附近其他街道屠宰。
1920年北京地图,东四牌楼西仍然叫“马市大街”。
1921北平市全图,东四牌楼西改称为“猪市大街”。
清代东四牌楼西大街属满洲正白旗辖区,从民国以前的老地图上看,1920年东四牌楼西仍然叫“马市大街”,到1921年就改称为“猪市大街”了。猪市大街的猪市在上世纪50年代,因卫生和环保等原因迁到了城外,去了南苑、大红门等地,但留下了猪市大街的名称,直到1965年文革初期被改称“五四大街”至今。
东四牌楼西大街东段南侧,有“弓箭大院亦称帽行大院”。(图片来自@看老照片)
弓箭大院有姓李的和姓田的两家,弓做得拉力大,又坚固。(图片来自@看老照片)
据《京师坊巷志稿》上记载:在东四牌楼西大街东段南侧,有“弓箭大院亦称帽行大院”。因为在这个“大院”里有许多制作弓箭的小作坊。其中有姓李的和姓田的两家,弓做得拉力大,又坚固。生意十分兴隆,慕名而来的订客很多。一直到解放后1950年代公私合营,有的停业了,有的加入了手工业合作社迁走了。
东四牌楼附近还有羊市、百鸟市、鹁鸽市。(图片来自@看老照片)
据1919年统计,在商会登记的64家猪店中,有49家位于猪市大街。(图片来自@看老照片)
此外,除了马市和猪市,东四牌楼附近还有羊市、百鸟市、鹁鸽市,百鸟市在猪市大街北边的南北向的一条小胡同中,这条胡同叫“大沟巷”。离猪市大街不远还有驴市、米市。1950年代中期,在猪市大街上还出现过类似“人市”的劳务市场,位置在神路街南口,每天早上找工作的在此聚集,找到活儿后就各奔东西,直到1956年以后,人市才看不见了。
东四牌楼路口西北角,“五卅”运动时街头演讲。(图片来自@看老照片)
其实在猪市大街上当时最为有名的应该算“东四商场”了,这在当时北京也是数一数二的商场。东四商场坐落在猪市大街上弓箭大院西侧,是爱国民主人士方仲纯于1920年代初,民国十一年左右创办的。东四商场的旧址是清政府的八旗兵营房,其营房分前、中、后三个营区,地方很是宽大。方仲纯先生利用这座废弃的营房投资建成了这座商场。
东四牌楼西大街不远处,路北。(图片来自@看老照片)
东四商场大门朝北,是座二层的楼房,楼上是个金店,楼下中间是出入商场的通道,东边是个酒店,西边是个鞋店,走道的两侧是各自独立的店铺。有日常所需的洋货店,有做衣服的成衣铺和西服店,有卖男女便鞋的皮鞋店和四季皮、凉帽子的帽铺,有照相馆,有饭馆和冷饮店,还有电影院和茶馆,茶馆里的座位也很讲究,一律是舒适的藤木椅子。
东四北大街隆福寺街东口外。(图片来自@看老照片)
茶馆里还有个小型舞台,每天有大鼓和莲花落等文娱节目演出,客人可以一边品香茶一边欣赏节目。此外,东四商场内还有印书局和诊疗所。总之是吃、喝、玩、用,应有尽有。在1937年之前,是东四商场历史上鼎盛时期,每天各界游人很多,大多数店铺生意都很红火,特别是东四商场里永济油庄经销的苏联大华公司的煤油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中国市场。
1907年东四牌楼路口西,“行义”牌楼西侧。(图片来自@看老照片)
1937年后,方仲纯先生受到日本宪兵的追捕,永济油庄被查封,东四商场大部分房屋被日军强占改为仓库。商场受到严重破坏而衰败下去。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东四商场虽然得以恢复,但是元气已大伤,无法重新振兴,于1950年宣布停业了。可以肯定,东四商场当年对东四一带商业街的繁荣发展曾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
1918年猪市大街和大豆腐巷的屠宰铺。甘博摄
东四西大街的马市与猪市早已经成为了过去,北京城内的各种市场也被新的名称抹去了痕迹,仅以“猪”为例:猪市口改成了“珠市口”,母猪胡同改成了“梅竹胡同”,猪尾巴胡同改成了“朱苇箔胡同”,官猪圈胡同改成了“官书院胡同”,猪营胡同改成了“珠营胡同”,小猪圈胡同改成了“小珠帘胡同”,猪毛胡同改成了“朱茅胡同”等等。
1960年珠市口。
北京城区的许多街道名称都来源于各种分工明确的专业集市,如花市、骡马市、缸瓦市、煤市、米市、珠宝市、菜市、灯市、羊市等等,这些地方都是当时的专卖市场所在地。随着北京城市区的大规模拆迁,许多老街老巷正在消失,那些与市场有关的地名有的保留了下来,有的已经灰飞烟灭,有的被谐音替代,后人不再知道也不会记住他们的历史渊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