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战
斯大林格勒●волгоград
公众号:异国志
正如希特勒所预言的那样,在参与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第6集团军全面崩溃的那一刻起,他在1941 年6 月22 日、西方自数百年来就一直经营的欧洲东线,开始为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所震撼! 斯大林格勒战役葬送了希特勒的帝国之梦,也成就了苏联和斯大林。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之后,纳粹德国将不得不与两个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进行正面交锋。美国或许是看到了希特勒在欧洲的风光不再,也或许是不想让苏联人独占欧洲,于第二年夏天正式派遣部队向欧洲进发。 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地球上有人类居住的5个大洲共同经历的这场浩劫,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终于走向了它的归程。
1940年底的希特勒如果还想征服世界,他会选择怎么做?这一年的7月份,希特勒在英吉利海峡被英国人的空军击败,这意味着纳粹德国闪电拿下英国的计划破产,而希特勒也明白,英伦三岛的背后就是“摘桃圣手”美利坚,拿下英国就是有效防御美国军事进攻的最佳屏障,而拿不下英国,则必须做好长期与英美打消耗战的准备,要打消耗战,就必须囤积巨量的战略物资作为保障!这其中,钢铁、煤炭、木材和石油等关键物资,大多掌握在苏联人手上。
图片改编自:(英)理查德·奥弗里主编;钱垂君,王晶晶,向娜译. 《纽约时报·二战全纪实 叛逆的帝国》第319页
“巴巴罗萨”计划就是希特勒为谋求这一保障做出的对策。他同样希望以速战速决的方式拿下苏联,尽管在1939年希特勒与斯大林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但双方都心知肚明,这不过是一纸空文。随着东欧低地国家逐渐被苏联颠覆合并,希特勒可以获取的资源越发稀少,他绝不能容忍把自己的资源命脉交到斯大林手上,同时也想赶在美国人未直接派兵参战前,提前把苏联解决掉,以此避免陷入东西两面作战的困境。当然,如果能够击败苏联,日本在亚洲东北的精锐就可以释放出来,调到太平洋与美国周旋。从而大大缓解纳粹德国的西线压力。“巴巴罗萨”计划刚开始进行的前5个月,军事进展让希特勒喜上眉梢,德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在日记中写道:“我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对俄战局在14天内就已经取得胜利”。到了1941年的夏天,苏联不仅丧失了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且使占全国生产量63%的煤、68%的铁、53%的钢、38%的小麦、84%的糖和60%的牲畜陷于敌手。
参考文献:clark,alan,barbarossa;The Russo-German Conflict 1941-1945(London,1965)
但很快,纳粹德国的进攻势头被苏联人抑制住了,在莫斯科,德国的中央集团军群被重创而回退收缩。在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北方集团军群的主力一直被牵制而无法南下参与合围莫斯科。现在留在希特勒手里的唯一筹码,就只剩下在北高加索地区作战的南方集团军群了。希特勒为了攻下苏联,几乎是拿出了举国之力。计划是将侵略苏联的德军分为3个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主要是肃清波罗的海地区的苏联军事力量,封锁来自盟国的海上援助路线。中央集团军群的主要目标是攻陷莫斯科,在政治上给予苏联毁灭一击。而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目标是占领高加索地区,控制里海和波罗的海,封锁美国从伊朗地区的军事援助,且将此处的石油能源占为己有。资料来源:《德国陆军1933—1945》第2 卷、《战斗力》、德军各装甲师和摩托化师的战史
以及活动年表,以及综合整理的东线德军序列。
但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由于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连续碰壁,如果希特勒想打破僵局,尽快拿下莫斯科,那必须要重新将三个集团军群的力量进行重组,由于之前南方集团军将苏联的西南方面军给予了毁灭性的重创,而其进军东南方的高加索地带又没有强大的军事对手,希特勒便把南方集团军群拆成了两半,一半继续向东南,一半则掉头北上,向莫斯科的方向前进。而挡在德军向莫斯科进军路线上的第一关,就是斯大林格勒!
资料来源:《保卢斯与斯大林格勒》,《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六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即今天的伏尔加格勒,是当时苏联在西南地区的重要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随着乌克兰及顿河以西国土的相继沦陷,斯大林格勒成为连接高加索地区和莫斯科之间的重要城市。一旦斯大林格勒失守,莫斯科在南方的门户将洞开,南高加索地区的石油资源也无法运送到前线,包括美国对苏联的南方援助路线也将被切断。更加严重的后果是,如果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相继失守,那么苏联政府和军队只剩下一条退往西伯利亚地区的道路了。说明:箭头表示美国对苏联的援助路线,红色标点为中转城市。
插图参考资料:《俄国历史地图》第二版
众所周知,任何一场战争拼到最后都是国力的较量。1941年底,整个苏联的西部几乎都已被德军占领,大量的国家工业设施,人员,资源都被侵吞。留在苏联手里的值钱家当已经所剩无几。如果斯大林格勒失守,那苏联几乎所有的石油来源都将断绝,这对苏联来说是毁灭性的。《大血战200天》上记录:德军空袭下的1942 年7 月29 日这一天,斯大林格勒就通过伏尔加河向北运输了22 万吨石油。
斯大林格勒战役前苏德资源比较,除了石油,苏联毫无优势
资料来源:《德国战时经济史》第1 卷,《1939—1945:德国的战时工业》,《伟大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后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1、4、5、6、8 卷,《德国统计手册1928—1944》
斯大林格勒不仅捍卫着莫斯科的南边门户,也是苏联当时重要工业区乌拉尔山地带的重要屏障,当时的乌拉尔地区已经承载了全苏70%以上的工业产能,是苏联组织战略反击的发动机和汽油库。一旦斯大林格勒失守,不但莫斯科危急,整个乌拉尔工业区也将危在旦夕。这就是为什么希特勒要和斯大林都咬死不放的理由,成王败寇,在此一城!资料来源:《伟大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后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世界历史地图》
1942年7月中旬,按照希特勒的指令,集团军群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为左翼,保卢斯第6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库尔斯克南面和哈尔可夫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突击,占领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向斯大林格勒前进。这也是著名的南方作战计划代号“蓝色行动”中的重要步骤之一。
1942年7月17日,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接近地展开了激烈的交战,会战正式开始。德军第6集团军在保卢斯上将指挥下,以第8步兵军和第14装甲军为北突击集团,以第51步兵军和第24装甲军为南突击集团,突击苏联红军62集团军防御实施包围,向卡拉奇方向发展进攻。1942年8月19日,保卢斯和霍特再次发起了进攻。保卢斯第6集团军22日突破苏军62集团军在韦尔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线,强渡顿河,占领了卡拉奇,23日第14装甲军推进到斯大林格勒北郊的叶尔佐夫卡地域,前出到伏尔加河,将苏第62集团军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主力分割开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从南面的阿勃加涅罗沃地区向北进攻,突破了苏第64集团军的防御,29日进至城南的加夫里洛夫卡地域,其前锋已前出到京古塔车站。
1942年9月13日,德军开始攻城。保卢斯第6集团军担当主力,从城北实施猛烈突击。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则从城南推进,策应保卢斯在城北的主攻。苏联红军崔可夫中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和舒米洛夫少将指挥的第64集团军受领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任务。德军不顾一切突入斯大林格勒城区,所有参与这场攻城战的德军数量已经高达22万左右,而停留在伏尔加河以西对抗德军的苏联部队,总人数不超过9万。
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惨烈的城市巷战。在苏联军事指挥员的回忆录里曾这样记录:100个新兵从伏尔加河以东送到西岸,他们中只有3个人能够成为巷战里的老兵。其余的97个人,将在1个小时内战死。在“红十月”炼钢厂的一个车间内,德国人就在一天之内丢下了3000多具尸体。苏联官方统计的数据里显示,在斯大林格勒战斗最为激烈的那几天中,每天至少有29000多名苏军阵亡。但,这场战役持续了200天。苏联人之所以能够顶住德国人凶猛的进攻,除了组织这次防御作战的朱可夫将军的高超军事指挥技能,还与斯大林格勒地区的民众支援联系不开。背后的伏尔加河虽然断绝了守军的撤退之路,只能做背水一战,但也刚好避开了德军的军事封锁,可以通过河道源源不断将东岸的兵员,武器弹药,战备物资运送到前方。斯大林格勒,此时仿佛成了一个无底的漏斗,贪婪吞噬着苏联与纳粹德国的一切。但战争终有结束的一天,如此高强烈的对抗,已经远远超出了希特勒计划的那个极限。德国人已经支撑不起这样一场旷日持久且消耗巨大的战争,他必须要改变这一切。而主场作战的苏联人却更加想结束这场战争,他们也更有这方面的优势。反攻就要开始了!
然而希特勒的军事指挥能力以及德国的军工产能都无法与当时的苏联相提并论。经过4个月的准备,苏联的战略预备役已经全部就绪,工厂流水线上的T-34坦克和被称为“斯大林怒吼”的喀秋莎火炮已经运送到了战争前线。苏联势如洪流的“天王星”反攻计划就此展开,而希特勒只能调动有限的资源来与之应对。希特勒电令当时在南方作战的曼施坦因装甲师向南支援,命令在斯大林格勒作战的第六集团军原地待命。曼施坦因发现苏联已经对德第六集团军展开了包围,便要求其指挥官保卢斯与其配合,等待机会突围。但保卢斯拒绝了,理由是必须按照希特勒的指示原地守住斯大林格勒。德国人最后一次逃出生天的机会就此丧失。26万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国人,战争结束后只有5000人回到了家乡。
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之后,德国在苏联战场的主动权彻底丢失。这场战役德军损失了至少25万人,毁伤火炮1000门,迫击炮1400门,机枪4300挺,坦克1500辆。而苏联的损失更大,三个方面军在战争期间一共损失643842人,1426辆坦克,12137门火炮,2063架飞机。用一句话总结:德国纳粹是真能打,苏联军人是真头铁。然而,还是接着上面的话来谈,苏联人的工业化程度已经超过了德国,其资源的储备,开发利用程度也高于德国人。苏联人可以经得起第二次第三次斯大林战役,而德国人,就这一次也要了他的命。斯大林战役就像一个魔鬼训练营,德国和苏联谁胜出,就能获得最后的晋级机会。而这次训练,也激发出了双方的最终潜能。单从军事角度来看,德国人的军事综合水平是要远远高于苏联人的,但他先天条件不佳,不具备与全世界开战的基础。而苏联人虽然军事能力不强,但胜在先天优势,有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且站在了道义的一方。双方都把自己最大的优势拿出来对赌,最终,资源战胜了能力。这或许是所有大规模战争的必然结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