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国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杜甫为一件小事写了一首小诗,千年之后仍旧会看哭

(2022-09-02 11:51:13) 下一个

Author 聆思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杜甫《又呈吴郎》

 
01

 

唐朝永泰年间的一个秋天,一位老妇人颤颤巍巍地走到邻居家门前的枣树下,艰难地抬起竹竿将枣一个个打下来,而后再费力地弯腰捡起。
这个老妇人太瘦了,当她抬起竹竿打枣时活像两根竹子接在一起,而且分不清哪段更细些。
她闻着手中枣子香甜的气味,嘴里不由得分泌出了一些唾液,肚子也开始有了响动。但她抑制住了现在就吃的冲动。至少得回去捣碎了煮一下才咬得动,她想。
她向邻居的院子里看了看,还好,似乎没有人注意到她。
老妇人又打了几个枣子后,向着邻居家颤颤巍巍地行了一礼,而后离去。
是的,老妇人在偷邻居家的枣子。
邻居知道。邻居也穷。邻居默许了。
邻居叫杜甫。

 

 
02
杜甫的门前有一颗枣树,树上有枣。
在安史之乱后,杜甫成了“西漂”,为谋生计,他辗转过不少地方,也留下了“房产”。其中有两处比较出名,一是成都浣花溪的“成都草堂”,一是奉节西头的“瀼(ràng)西草堂”。
而有枣树的这处,便是“瀼西草堂”。
这处草堂建于公元765年,当时由于一直照顾杜甫的老朋友“成都尹”严武死了,杜甫为了谋生,便举家搬迁到夔州(今奉节)。
夔州当地都督柏茂林与杜甫交好,在知晓杜甫的处境后他便给杜甫找了个工作: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也就是为公家照看田地,这个工作虽然位卑职小,但毕竟也足以供一家衣食,杜甫向好友道谢后便应了下来。
确定在夔州有了工作后,杜甫便在瀼水西岸置了草堂。
但不久后杜甫就发现,自家门前枣树上的枣竟然经常被偷。
要知道枣子可是好东西,在枣子成熟的季节那就是家里食物的又一大重要来源,有枣子的补充家里每天可以省下不少粮食。况且枣子还可以晒干储存,或者拿去跟人换一些东西。
杜甫家此时的状况并不好,因此,有人偷枣子这件事他是一定要查清楚的。在多日的蹲守后,杜甫发现了偷枣子的是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
杜甫认得她,她住在草堂西边,是个寡妇,膝下无儿无女。虽然对她的经历杜甫没有多打听,但杜甫估计,恐怕又是一个因战争和征兵而家破人亡的惨剧。
看着打个枣子都分外费劲的老人,隔着院门远观的杜甫叹了口气:唉!如此艰难的世道活着何其不易,天下人皆有所食天下人皆有所居的日子何时能到来?
杜甫不知道,但仅就他来说,他认为,可助人可不助人时,必助;可救人可不救人时,必救。
枣子且就由着老人摘吧。

 
03
由于杜甫在夔州工作的地点是夔州东边,但瀼西草堂却在西边,也就是说每天杜甫去上班得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在路上,于是为了解决通勤问题,杜甫决定全家搬去东边住。
那么,瀼西草堂怎么处理呢?杜甫将之借给了自己的一位名叫吴南卿的晚辈亲戚。吴南卿来自忠州,是一位“司法”(州政府的军事官员)。
关于这件事杜甫是这么说的:有客乘舸自忠州,遣骑安置瀼西头。古堂本买藉疏豁,借汝迁居停宴游。(《简吴郎司法》)意思很清楚:我有个从忠州来的亲戚,有事来此,为尽地主之谊,我便把现在住的这个房子借给他住了。
但吴南卿的到来对老妇人却不是好消息——在他接手房子后不久,一道篱笆便竖了起来,老妇人自此便摘不得枣子了。
尽管杜甫在将房子交给吴南卿之前曾经叮嘱过他不要太过为难这个老妇人,但作为一个官员,吴南卿对这种小偷小摸的行为还是看不过眼,于是便竖起了一道篱笆来表明态度。
一道篱笆说高不高,但足以阻拦住一个瘦小的老人;几捧枣子说多不多,但却足以填饱一个饥饿的肚子。
在摘不到枣子的日子里老妇人的食物来源严重缩水。老妇人本就很瘦,瘦得让人很难想象到了那个地步还会怎么瘦下去,但她确实变得更加瘦弱了。
终于有一天她实在忍不住了,只得辗转找到了杜甫。
她知道杜甫是好心人,她在打枣子时杜甫从未拦阻,甚至还曾帮她打过枣子。平心而论,她并不想再给杜甫添麻烦,她不是不知羞耻,也不是不知回报,只是她的生活已经到那个地步了,常规的道德观已经不再适用。
在这个可怕的年月里,她最先考虑的是活下去。
老妇人向杜甫描述了自己遇到的困境,于是吴南卿便收到了杜甫的诗,诗名《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杜甫说,这位邻居是个孤老太太,如果不是穷困潦倒,怎么会厚着脸皮来偷枣呢?她偷枣的时候其实是很恐惧的,我们就对她好一点吧。
杜甫又说,我知道你插上篱笆,不一定是防着她打枣,但是她本来就很怕了,肯定会多想啊。
杜甫还说,现在这个世道啊,远远有许多比邻居偷枣更重要的事情,吴郎啊,你好好想想吧。
吴南卿到底不是个铁石心肠的人,不久后,篱笆终于被拔掉了。
而在拔掉篱笆之后,这一颗枣树——可能是错觉——似乎结的果子比之前要更密一些。
那个秋天,人们路过瀼西草堂门前时会看到,一树饱满的枣子在枝头招摇,而一个打枣的老人在树下,艰难地、顽强地活下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