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国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日本设计大师三宅一生去世:“一块布”如何成为反潮流时尚传奇?

(2022-08-10 09:14:00) 下一个
 达达 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达达

提起三宅一生(Issey Miyake),“褶皱”和BAO BAO托特包是大多数人对他的“浓缩”印象。作为“设计师的设计师”,他最著名的忠实粉丝包括苹果前CEO乔布斯和建筑设计师扎哈。
在三宅一生之前,还没有哪一个日本品牌的手袋能够像BAO BAO这样火爆。它的灵感来自建筑,体态轻盈而且富于变化,遍布包面的三角菱格片能根据内容物多少、静态或动态下呈现多样的结构。BAO BAO最早只是褶皱系列Pleats Please的一个配件系列,这也是扎哈最偏爱的系列。和包袋类似,无论Pleats Please系列所遮盖的身体或高或矮,或胖或瘦,衣服都能呈现出独特的造型。

图 | 视觉中国

乔布斯标志性的黑色高领衫亦是如此,和Levi ' s 501和New Balance 991一样,这款用来缓解“决策疲劳”的高领衫成了90年代末硅谷制服的代名词,理由是比起挑领带,忙碌的人都把心思放在了更重要的事情上。与此同时,这些出自三宅一生的经典设计,实用且不需要特别的护理,可以随意卷成一团,打开即穿无需熨烫。
不受限于性别或尺寸,只承认人体本身的形态,便是三宅一生所强调的,“身体与服装”之间的关系。设计本身呈现出一种看似“无结构”的自由形态,交由使用者“穿”出线条。要达成这种设计语言,面料是核心。
Makiko Minagawa第一次见到三宅一生时,三宅工作室刚成立。那次会面 Makiko本来是为了咨询移居伦敦的事儿,结果她却变成了三宅一生品牌的面料设计总监。
在此之前,三宅一生一直“漂”在国外,极力寻找“一块布料”的不同样貌。这位生于日本广岛县的设计师,毕业后(1965年)前往法国,在巴黎时装工会学校学习高级定制,还给纪梵希和设计师Guy Laroche做过助理。那期间,三宅一生开始质疑西方服装设计的传统。对他而言,与其让衣服成为身体的框架,活动受制于剪裁与结构,不如让它们穿起来更舒服。受到嬉皮运动自由平等的精神感染,三宅一生更清晰的认识到,比起为一小撮富人做衣服,他更希望制作“普世着装”,像T恤、牛仔裤那样,任何时间、地点都能满足人们需求的衣服。于是,他又前往纽约跟设计师杰弗里·贝尼学习如何结合服装设计中的艺术性和可穿性。
回到东京建立三宅工作室,正是1970年。在工作室刚成立,设计理念急需落地之时,Makiko是三宅一生最好的合作人选。与二战前纺织服饰业对日本的重要性天差地别,到了60年代,日本古老工艺近乎灭绝,毕竟,公众追捧的都是像Missoni、Prada、Gap等西方品牌。那些传统工艺的发源地迟迟没能盼来铁路的修建,也渐渐被列车快速驶达的世界所遗忘。当时,刚从纺织专业毕业的Makiko,恰恰来自京都硕果仅存的面料工艺世家:祖父专攻丝绸和服的手工涂染,父亲则专为日式屏风设计面料。更重要的是,她和三宅一生类似,是个喜欢从传统面料入手,挑战新事物的人。

《纹身》,图片来自京都服饰文化研究所(Kyoto Costume Institute),由三宅一生促成建立。
“和三宅工作就像进行一场关于‘禅’的对话。有天他忽然说‘冬天里的白’,就这么一句。我就开始猜想,冰雪的白?盐池的白?白色青瓷的白?一般这种对话很快会有答案,但那次我花了一年时间想这件事,从为纱线选择原材料开始。”Makiko曾对媒体说。1971年工作室面世的第一个秋冬系列灵感汲取自传统柔道服饰,虽然这种源自民族服饰的外观在日本被嘲笑为“土豆口袋”,却在巴黎引起关注。最常被谈论的作品《纹身》(Tattoo),正是由Makiko创作的面料。一条浅棕色针织连衣裙,用日本传统技法把两位刚刚去世的美国摇滚乐手的形象印在背部,仿佛在向嬉皮运动的精神领袖致敬。
对此表示欣赏的美国面料设计师评论道,“它在制作技巧、色彩选择上沿袭了日式传统,常用织锦等手法,颜色偏冷淡、无强烈对比;但在面料的选择、最终光泽度及松紧度的处理工艺,以及生产成本的控制上,又非常现代。”从1973年开始,三宅一生成了巴黎时装周的常客,作为最早打破时尚界西方垄断局面的日本设计师之一,为后来的东方设计师进入西方世界打开了大门。
在探索“身体与服装”关系的早期,三宅一生曾使用过各种的奇怪材料,像是塑料、纸或藤条。他把那期间的作品叫“Body Works”。1982年Body Works展上,有一件作品名为Waterfall Body,含有硅成分的材料在紧贴人体的立体式剪裁下,呈现出一种水流抚过身体表面的服帖与流畅。其中用藤条编制成的、类似日本武士服的设计还登上了《Artform》杂志封面,成为历史上第一套登上艺术杂志的时装。
三宅一生认为单纯只研究日式和服比较局限,应该把目光从日本扩展到整个东方世界。为此,他请工作室的设计师去危地马拉、巴厘岛、印度和中国发掘当地传统技艺,然后改良成适用于批量生产的方式。日本工业化急速推进为面料的大规模生产减轻了阻力,但三宅一生和Makiko都不想遗忘自然材料和技法的魅力。
三宅一生1976年的作品“一块布一气呵成”,从日本传统和服中得到灵感。
进入90年代,工作室此前在传统面料工艺和新技术上的探索投入有所成就。最初“普世着装”和“一块布料”的梦想不仅转化成了现实,还成了三宅一生品牌最具标志性的两款经典系列。
Pleats Please系列的褶皱面料在1989年被研发出来,四年后才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系列。这种制法是先剪裁出比正常尺寸大的衣料,通过机器打褶、加热让原本二维的面料立体起来,沿袭了日本传统中服装与身体间“留白”的传统。与西方时装“雕塑”出理想的线条的逻辑不同,三宅一生是用折叠、伸展的平面结构手法减少剪裁,最大限度解除服装对身体的束缚。
在正式推出之前,它们曾在法兰克福芭蕾舞团的演出中,以戏服的形式被“验证”过。男女舞者都披挂着充满褶皱的布料,自由地旋转、跳跃。演出效果一以贯之三宅一生执着的,对“身体与服装”之间关系的理解。就像他所说的,衣服的形态不是他所创造的,而是穿者自己的,“当我看到衣服被人穿在身上,我们的交流就完成了。”
1998年,“一块布料”也通过与面料工程师藤原大的合作以 A-POC (A Piece Of Cloth) 项目的形式实现。制作全程均为电脑控制,直接从一条线开始,一次性完成布料和成衣的所有流程。穿者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来修剪,面料不会因此受损和抽线。
持续的探索和技术升级后,褶皱、一块布、折叠等元素变成了三宅一生稳固的设计语言。即便1999年便退居二线,三宅一生也没闲着。他在古稀之年成立了Reality Lab,专门研究环保面料,随后发布了用回收聚酯纤维做的132.5系列,以及和意大利公司Artmide合作的 IN-EI Lighting 系列。
“我会闭上眼睛,让面料告诉我该怎么做。”看三宅一生的作品可以感受到,《阴翳礼赞》中描述的那样:美不在于物体之中,而存在于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波纹和明晴之中。侘寂美学强调物与环境和谐的平静灵动,影响的不只是三宅一生,还有很多日本设计师,比如安藤忠雄。这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大师是三宅一生多年的好朋友,还帮他实现了饱含着日本艺术情怀的建筑21_21 design sight 美术馆。
2016年,东京国家艺术中心举办三宅一生个展,同年,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览《科技时代的时尚》中,也不乏三宅一生的作品,其中包括1994年春夏系列飞碟装(flying-saucer dress)和90年代末的A-POC系列。大都会时尚馆馆长评价说,“A-POC系列完美结合了现代计算机技术与传统纺织,用单股线编织的工业化过程中,简略了最终的剪裁、缝纫工序。”

1977年左右,时装设计师三宅一生在日本东京接受《朝日新闻》采访。(图|视觉中国)

在5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三宅一生终保持着“反潮流”的立场,将自己的设计称为“服装”而不是“时尚”,还对时尚行业的生产速度冷嘲热讽,声称希望顾客能把他10年前设计的毛衣和最新款的裤子搭配起来穿。
8月5日,三宅一生因癌症在家中去世,享年84岁。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1945年战争的幸存者,母亲重度烧伤,三年后死于核辐射,他自己也被脊髓疾病所扰,一生跛行。三宅一生很少谈论那一天,一方面不想被贴上“原子弹幸存者”的标签,另一方面,他曾对《纽约时报》说:“我更愿意去想那些可以创造而不是毁灭的东西,那些能带来美丽和快乐的东西。我被吸引到服装设计领域,部分原因是,它是一种现代而又乐观的创意形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