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40)
2022 (880)
2023 (542)
从1995年到现在,我不知读过多少遍《我与地坛》。
那年3月,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布老虎丛书散文卷”正式出版发行,其中包括史铁生的散文集《好运设计》。我几乎是在第一时间读到这套丛书,对《好运设计》印象最深。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史铁生的文学作品。书中的两篇佳作,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一篇极短,《合欢树》;一篇很长,《我与地坛》。
读完《我与地坛》,我的精神状态立马就有了改变。从此我是心里有图腾的人了。图腾名叫史铁生。
1997年4月下旬,我和妻子一道,从辽东半岛一个名叫瓦房店的小城,登上开往北京的绿皮火车,经过一夜轰隆,天亮后顺利赶到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地坛。
事情的缘起,是我接到邀请,去郑州参加一个文学活动。那时候我是一个懵懂的文学青年,第一次接到正式的笔会邀请。妻子执意要陪我完成这次文学行程,就便为她的旅游爱好添枝加叶。
史铁生
我面对一张中国地图郑重做出决定,顺路到北京去,到地坛去。
那年春节前,著名文化学者孙郁老师从北京回到故乡,在酒桌上聚谈时,我无意中提到春天的地坛之行,他很是纳闷,说德云你去地坛干吗?我笑而不答。他又说,你再去北京,通知我一声,我领你去一个好去处。我后来才知道,孙郁老师要引见给我的“好去处”,叫三联韬奋图书中心。那真是一个好去处。在网络书店出现之前的很多年,它一直都是我心中的圣地,就像地坛是史铁生的圣地一样。
我到史铁生的圣地去朝拜史铁生。
我至今还记得那次朝拜的整个过程。
我和妻子披着一身朝霞走进地坛,一直盘桓到夕阳西下才离开。期间,我断断续续向妻子讲述《我与地坛》中的人物和细节,讲述命运对史铁生的无端打击,讲述那个年轻人“正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于是只好坐上轮椅,一次次到离家很近的地坛来排遣沉积在心中的绝望。那时候地坛还是一片荒园。那个绝望的年轻人经常“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别人上下班没什么两样。
一路随意漫步,一路观赏《我与地坛》中的地坛风貌。古殿檐头的琉璃,门壁上的朱红,一段段高墙,苍幽的老柏树和林间的野草荒藤等等,它们都在。我知道,史铁生在文中没有提到的诸多元素,偶尔的风声,不知从哪传出的鸟鸣,树叶筛过的细碎阳光……他也都见过,只是觉得不必说出而已。
史铁生把他的轮椅叫“车”。他说:“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我的车轮印。”
这意味着,我的很多脚印,会跟史铁生的车轮印重叠在一起。这很好。这是一次不为外人所知的只属于我和史铁生的秘密交流。
《我与地坛》写于1991年,那时候史铁生不光发表了小说,还获了大奖。他说:“15年了,我还是总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如果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只倾诉命运对他个人的打击,那就太单薄也太偏激了,他不会。作为一个优秀作家,他不会只关注命运中的自己。
是命运让史铁生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要加倍的”。他不能不写母亲,不能不写母亲在骤然而至的残酷打击面前,所呈现的无边无际的惊忧,以及无边无际的无助感。
年轻时的史铁生
史铁生去过的每一棵树下和每一米草地上,其实也都有他母亲的脚印。每次他在园中待得太久了,母亲都要来找他。母亲找他却又不想让他知道,只要远远望见就悄悄回去。他多次看见母亲缓缓离去的背影,也多次看见母亲四处张望的焦灼情状。而最让我动容的,是他笔下一次刚走出家门的瞬间叙事:“我摇车走出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我把这段叙事复述给妻子,我看见妻子的眼眶里有泪水在打转。
不仅仅是母亲,经常来地坛的,还有另外一些失意人或者叫奋斗者,或者是安于生活现状的普通人,史铁生也都一一提到了:拉三轮车为生的长跑家,天天早晨来练习唱歌的小伙子,卓而不群的豪饮者,捕鸟的汉子,穿园而过的女工程师,围绕地坛逆时针散步的夫妻,漂亮却弱智的小姑娘……是他们,开启了史铁生关于生死、关于情爱、关于未来的沉思。是他们让他知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已经吹响。
然而只有打击是不够的,还要有抗争。写作是史铁生的抗争方式,同样,在环城长跑赛中拿到名次是长跑家的抗争方式,唱歌是小伙子的抗争方式。
我把这些抗争方式,也都说给妻子。我用六七个小时的时间,向妻子解读了一篇当代散文经典。这是我近距离向史铁生表达敬意的方式,也是我的朝拜方式。
中午,我和妻子在一棵老柏树下停住脚步。我们在树下休息,闲谈,吃简单的午餐。临走前,我在那棵树下照了一张相。那是我跟史铁生的合影,也是我跟《我与地坛》的合影。
走出地坛的那一刻,我对妻子说:“《我与地坛》让我目睹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深度,同时也改变了我对中国当代散文的看法。”我觉得说出这话的时候,我的文学身高一下子增长了许多。
当晚,我和妻子坐上开往郑州的火车。我怀揣一腔激动,像一只蛾,急匆匆扑向文学的灯火。
侯德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大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伴我半生:一个人的微阅读》《天鼓: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寂寞的书》《那时候我们长尾巴》等随笔、评论、小说集十六部,获《小说选刊》最受读者欢迎小说奖等多种奖项,有作品入选中国小说排行榜、军事历史好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