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国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木心 | 文学的常识

(2022-02-16 08:58:48) 下一个

文学的常识

张爱玲的英文程度颇高, 而写作方法上并不受西方影响, 而对中国美学的怀古也只怀到清朝, 可谓隔夜翻新。

穿了宽摆大袖的绣走上霞飞路来, 就算奇装异服, 惊世骇俗, 这也太容易了。
她觉得很过瘾, 我们旁而观之, 也喝彩。
因为生活太平淡, 出点“非常事件”, 解解闷。
我正式要说的是: 张爱玲当时认为前卫的审美观念是纯属中国的, 没有世界性。
这一局限可不是小事, 后来她人到了美国, 用英文写作, 把自己的中文译成英文, 把《海上花》译成英文本, 都得不到青睐。
这就证明她太中国了, 太“三十年代”了。
一个文学家, 完全脱离现实是不智的, 在艺术上“脱离现实”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 是艺术家故意脱离现实, 假装脱离现实。
一句话, 艺术家之脱离现实是“反讽”, 而非决绝。同时, 小说不是青铜器,越是中国的小说, 不就是越受世界赏识。
美术是直观的, 文学可不是直观的。
一个外国朋友好有耐性, 读英文版《红楼梦》, 已过其半了, 问她的中国朋友, 那么贾宝玉到底是男的呢, 还是女的呢。
以张爱玲的冰雪聪明, 她应该估量到自己的作品是打动不了美国人的心的。
她太土了, 太中国了, 太“三十年代”了。
“粉泪”的溃败, 可能她自己也不相信能惊美骇欧 一 她没有世界观念, 她是写给中国人上海人看的。当初她大概不会意识到香港、台湾有大把大把的张迷, 她自己就说她很在乎读者的彩声, 编者的殷勤。
多好呀, 出走到美国, 此一念之差, 真是全局顿非。定居香港, 可能也不会出现赖雅, 可能会好些。
艺术并不绝对自由, “观众”, 作为一个观念, 像巨灵似的威临在作者的头上。
你迁就“读者”, 你完
你无视“读者”, 你完。
迁就即是媚俗, 越媚越俗。
不理会读者, 我写我素, 那是书桌摆在月亮上, 而且这样“旁若无人”的心态, 作者也不复是“人”。
这是常识, 也是宿命。
你的文学作品, 自己应该明白。陶潜、王维的诗, 法译后, 法文读者很赞赏。李聃的《道德经》, 全世界都研读。
人性的共振共鸣才是“世界性”的取得和构成。
伟大的艺术家、思想家都在冥冥之中执着了这个驾驶盘, 务必使自己的作品航向世界, 不受地方性、个人性、时代性的阻挠。
“肖像”是画家的职业产品, “造像”是画家的心灵结晶, 一个艺术家之是否具有世界性是终极考验。
是, 则是艺术家。不是, 则非艺术家。
但不是俦里, 确有才气横溢的俊杰, 太可惜了, 怎么办呢, 所以我说是“宿命”。
不幸张爱玲是归于此“宿命”的一例内, 也只有我们中国读者撇开这个遗憾而对她更多的掌声, 以化解她的寂寞。
说句丧气话, 中国近代的作家, 哪一个是具备足够的世界性的呢 —— 好像是天命而非人事, 亦当哀矜而勿喜。
以薄物细故入文学, 自然亦能鞭辟人情天理。
 

——《木心遗稿》卷二 P418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czhz 回复 悄悄话 文不对题,不知所云,通篇装逼。
无法弄 回复 悄悄话 中国社会就是有太多的人精通窍门才有平躺
dhyang_wxc 回复 悄悄话 木心是个人物。好的作家皆有诅咒,没有窍门;差的有诅咒不知道,但知道窍门,就觉得愤愤不平。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