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1)
2021 (540)
2022 (880)
2023 (542)
来源:画廊
一张《大卫》素描习作成功刊登全国高校美术教材的封面,被公认为“中央美院史上最好的大卫像”。34年了,至今无人超越。
在喻红之前,徐冰的《大卫》是当时央美学生争相学习的典范:
许多人认为徐冰的《大卫》无人再超越经典,但是不久之后,年仅18岁的喻红就凭借她的《大卫》超越了前人。34年了,无人能再出其右
喻红《大卫》习作 局部▼
陈丹青曾说,喻红是当代女性艺术家榜单上绕不开的“英雄”。
她的名声在艺术圈流传了40多年,她身上也有太多标签,“最美校花”、“天才少女”、“大姐大”、“作品至今无人超越”……
01
8岁那年,喻红想做一个艺术家
1966年,喻红出生于西安,她的童年是在文革末期中度过的。当时,小孩们几乎不怎么上课,看到有人在街上敲锣打鼓地游行,就跟在他们后面跑。
而喻红从小便有着细腻的内心,以及艺术家的那份敏感,而这又与她的母亲相关。
喻红的母亲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后来从事美术编辑。
小时候,她问喻红长大想干什么,喻红便回答要做一个画家。1974年,八岁的喻红在北京市少年宫开始学画。
“文革末期我开始学画,从几何形体开始入手,原本以为学画是画当时每个孩子应该画的,莺歌燕舞阳光灿烂的儿童画,不想一遍一遍地画素描,弄得满身手都是黑,还是不得要领,老师还不停地说:徐悲鸿先生常说:宁方勿圆,宁脏勿洁。”
这种审美使一个十岁的孩子又一次感到困惑。
后来经过漫长的素描学习,喻红画的越来越熟练,已经能学会了分面、排线、处理虚实,这时的她渐渐对美术有了些自认为粗浅的了解。
但每次打开画册时,那些被奉为经典的人体素描还是困扰着她。
“因为这些素描跟我们学的素描完全不一样,既不排线,也不分面,柔和的线条和优雅的明暗,勾勒出有血有肉的人,好像能感受到温度。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我开始对自己的素描惯性产生疑惑。”
02
18岁那年,《大卫》让她名声大震
附中毕业后,喻红进入了央美油画系第三画室,而考上油画系的她,是班里唯一的女学生。
选择油画第三工作室,是因为希望有一天,能画出在母亲所藏的苏联杂志和画册上看到的东西方古典绘画。而其母,也是从第三工作室毕业的。
进入央美学习后,她的第一张作业就是《大卫》。
喻红说:“大卫是米开朗琪罗的代表作,有体积感和美感,有整体又有细节,是比较难的课题,也是美院的必修课。”
她画《大卫》很投入,总共画了4个星期。后来这幅《大卫》入选了教材,让她18岁就名声大震。
“画这幅我试着近距离的观察《大卫》头像,用铅笔尽可能的去接近这件伟大的作品,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我的这张《大卫》广受好评,登上了《中国高等美术学院作品全集》的封面。”
这对一个大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殊荣,它不仅使她打下了扎实的造型基础,也使她更深刻地理解了造型理念,这种理念使喻红对事物的观察和对艺术的表达从容自信,不再会被各种表象困扰。
03
大学时代,结识一生挚爱刘小东
喻红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张素描习作《大卫》,刊登上全国高校美术教材封面时,她的同班同学刘小东还是个自卑的东北娃。
据透漏,刘小东垂涎喻红已久却不敢表白,于是“他经常在校园里练武术,在女生宿舍的楼下去表演,其实是想让喻红注意”。最后,刘小东最终如愿抱得美人归。
刘小东单恋喻红4年,他们相处9年,不被喻红父母看好,最终在她的坚持下,二人步入婚姻,生活幸福美满。
1993年,刘小东、喻红结婚照
喻红和刘小东的爱情故事,也打动了他们的身边好友,王小帅就是其中一个。在他的邀请下,喻刘二人出演了王小帅的首部电影《冬春的日子》,在片中扮演他们真实的自己。这部电影后来获得了国际电影节的大奖,并被BBC评为自电影诞生以来100部佳片之一。
电影剧照中的喻红、刘小东
与电影里“喻红出走、刘小东成疯”的结局不同,今天的刘小东已是画作拍卖动辄过千万元的画家,妻子喻红也像姥姥给她取名时期望的那样“长大后越来越红”。多年后,王小帅导演再度邀请二人参演《冬春之后——喻红篇》时,电影里的喻红已变成了穿戴名品服饰、驾驶宝马车的优雅女。
电影剧照中的喻红、刘小东
当年央美附中的穷小子追上了富家千金,金童玉女摇身一变,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油画界的模范夫妇。
喻红作品中的夫妻俩人
丈夫刘小东是著名画家,夫妻画作双双拍到千万以上。在男人眼里,喻红漂亮、有才、贤淑,确实堪称完美,她是个完美的妻子、母亲,重要的还是一个艺术家。
刘小东作品中的夫妻二人
04
毕业任教,曾为明星们创作肖像
1988年,喻红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毕业后就留校任教了。
作为一名写实主义绘画的先行者,喻红除了给学生基本的指导之外,更多的是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去关注世界、关注人。
喻红不算是那种热心的画家,更不是那种追求形式、制造效果的艺术家。她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普通的老师,在学校有课就去上,没课就待在画室画画。
喻红自画像
那时起,她的创作便偏向个人化风格,选择去画身边的同学、朋友。
“现在你画身边的同学、朋友很正常了,但那个时代不是这样的,只有英雄人物的生活是生活,普通人日常琐碎的生活就不是生活。”喻红回忆。
有人问她:为什么不做一个全职艺术家?
“我不喜欢做全职艺术家,我喜欢的就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可以自由地愿意画就画,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每天创造一点新东西,每天收获一点点......”
她还曾为李娜、章子怡、李宇春创作油画肖像。
金黄色的渐变背景,彰显李娜的个人魅力;章子怡精致的五官让喻红感叹不已,透过喻红敏感而独特的审美视角,与极具个人风格的笔触,笔下的章子怡更加从容有韵味;李宇春在暖色的背景衬托下,更显飒爽无畏的性格。
05
迎来新身份,创作《目击成长》系列
1994年,新生代画家喻红迎来了人生一次重要的身份转变:她成为了一位母亲。
她决定用画笔画出她的成长故事,同时记录女儿的成长过程。 喻红的早期作品通常表现女性青春意识中对未来的茫然和焦虑,女儿的出生促使她在艺术创作上实现转向。
喻红着手创作她的代表作《目击成长》系列,记录自己和女儿两代人的成长历程。
孩子就像艺术家面前的白纸,作画前几乎不可能知道最终的结果,父母也不可能决定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喻红通过绘画方式,讨论成长的问题。
她从自己的儿童时期画起,将画和同一年的新闻图片并置在一起,画到女儿出生那一年,就开始画女儿的成长。“通过个人的线索再现一个社会的变化”,喻红这样评价。
这个系列喻红已经画了40多幅,严格按照当初的计划,每年一组,是她最具自传性的作品,并且永不对外销售,可见它们的弥足珍贵。
在这系列作品中,有一件特别重要的作品:《1996年30岁》:短发花裙的喻红靠在沙发上,注视着熟睡中的女儿。女儿从脱离母体开始,逐渐成长,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这是喻红沉寂几年后重新开始的创作,她是女人,她是母亲,她属于家庭,而最后,还是艺术让她觉醒。
06
个人风格,关于创作方向及绘画思考
喻红表示:走美术这条路,首先还是要喜欢,如果不喜欢,再怎么画、怎么坚持,一样还会转行,直到找到自己喜欢的为止.......
她的作品色彩浓重,不着意于对深度和典型的追求,总是表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以写实的手法,突出一种没有情节但戏剧性十足的效果。
喻红说:“我生活在人群里,发现了许多令人心灵感动又无法言表的东西,这些都是关于人性的敏感、脆弱、尊严、隔膜、无助、真诚和情爱的故事……所有人都被它驱使着,于是生活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它们成了我作品的主题。”
这位中国天才女艺术家的视角总是随着生活的变化而行进,她苦心孤诣地以艺术创作的方式,来观察作为本质的人群和个体。
从一个少女,成长为一个母亲,也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女性。
但她更是一位独具才华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