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9)
作者:少年怒马
01
自从我写《红楼梦》文章以来,每次都有人问,为什么书上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就看不懂了?净是家长里短,好无聊啊。
今天借书中一个细节,再聊下这个问题。
故事发生在第三十六回。
这回的重头戏之一,是“绣鸳鸯梦兆绛云轩”。
宝玉在他的绛芸轩午睡,宝钗坐在床边给他绣肚兜,听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这是书里的大事件。但今天不聊这个,而是聊这件事之前,袭人一个细微的小动作。
02
事情是这样的:
这天,午后的绛芸轩格外宁静。
有多静呢?书上写道,“外间床上横三竖四都是丫头们睡觉”,院子里,“鸦雀无闻,一并连两只仙鹤都在芭蕉下睡着了。”
当然,宝玉也在他的卧室睡着了。
要知道,平时的绛芸轩,可是贾府最热闹的地方,大大小小的丫头婆子们,几十号人七嘴八舌。可是今天,他们全安静了,连仙鹤都睡着了。
曹公真是环境描写的高手。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安静的场景?
因为有两个人要偷偷摸摸干一件事。
一个是没睡的袭人,另一个是来串门的薛宝钗。
宝钗来到绛芸轩,见袭人坐在宝玉床边,正在给宝玉绣肚兜,俩人闲聊了几句。
书上写道:
“袭人道:‘今儿做的工夫大了,脖子低的怪酸的。’又笑道:‘好姑娘,你略坐一坐,我出去走走就来。’说着便走了。”
于是,宝钗坐在袭人的位子上,捧起肚兜——
“不由的拿起针来替他代刺。”
我敢说,很多人读到这里,会一晃而过。肚兜是袭人绣的,宝钗只是觉得好玩,添了几针,一切再正常不过。
可是如果大家细读,前后照看,会发现这很不正常。
首先,袭人为什么离开?
后面史湘云给了个答案:袭人去洗衣裳了。
是去洗衣裳了吗?也是,也不是。
或者说,洗衣裳不是目的,给宝钗制造与宝玉独处的机会,才是目的。
不信的话,我们来分析一番。
大家知道,袭人不是一般丫头,是宝玉的通房丫头,姨娘候选人。宝玉结婚之前,他房里所有对外的接人待物,都由袭人负责。
袭人也不辱使命,稳重周到,心思缜密,人人都知道他是“贤袭人”。
问题就出在这里。一个这么贤惠的人,怎么能在宝钗来访时“出去走走”?
要知道,袭人从来不犯这样的错。不止袭人,贾府里每个丫头都不会这样失礼,接人待物是她们基本素养。
第26回,贾芸来找宝玉,端茶倒水的就是袭人。贾芸还有点不适应,宝玉说:“你只管坐着,丫头们跟前也是这样。”——哪怕外人派个丫头来,也是同样的待客之道。
第35回,再次印证宝玉的话。
这一回里,宝钗的丫头莺儿,到宝玉房里帮忙打绦子(丝绸编织的装饰彩带),袭人全程陪同。
到了饭点,宝玉让袭人先去吃饭,袭人怎么说呢:
“有客在这里,我们怎么好去的!”
是呀,有客人在,你是负责接待的,跑出去像话么。这个道理,袭人比谁都懂。
但是今天,在宝玉的卧房,宝玉还正在午睡,她居然撂下宝钗,自己“出去走走”。
这不是给宝钗制造机会是什么?
要是冤枉袭人,我敢直播穿红肚兜。
03
知道了这点,再来看袭人。
就在这个桥段不久前,宝玉刚刚挨了父亲一顿打,袭人跟王夫人有过一段著名的对话。
大致意思是,劝王夫人把宝玉搬出大观园,理由嘛,用袭人的话说:
“如今二爷(宝玉)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林姑娘、宝姑娘……虽然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便是外人看着也不像一家子的
……
倘若不妨,前后错一点半点,不论真假,人多口杂,那些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生不如……”
听听,多么懂事的姑娘。
袭人继续说,如果“预先不妨着”,宝玉倘若真和哪位姑娘发生点不可描述的事,“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
为了让王夫人信服,她还引用了一句乐府诗,“君子防未然”。这是全书里,袭人说的唯一一句诗,用的非常好。
光听这些,我们大概也会像王夫人一样,为她亮灯,给她点赞,让她晋级姨娘。
但是问题来了。
她不是为了宝玉的“名声品行”而“日夜悬心”吗?怎么这次就放心宝钗和宝玉独处一室?
她难道忘了,自己是怎么和宝玉“初试云雨情”的?也是宝玉一觉醒来,“大腿处……一片粘湿”。
还有宝钗,以她的成熟聪慧,会不知道一个未出阁的姑娘,给一个公子哥绣肚兜是什么含义?
她们都知道。
这才会配合默契,心照不宣。
为了婚姻,或者说为了爱情,趁着仙鹤都睡着的时刻,值得主动一次。
04
不过这事还没完。
说到这里,请允许我给曹公的神笔再跪一次。
当我的两个小说都开始挤牙膏之后,无数次想象红楼写作的场景。
曹公如同诸葛亮附体,手持羽扇,高坐云端,指挥千军万马,等闲平地起波澜,每一个人物他都不会忘记。
还是这个桥段,宝钗刚刚坐下来,绣起宝玉的肚兜,林黛玉和史湘云也来了,这两位透过窗户,偷偷看到卧室里的一幕。
至此,跟宝玉有男女关系的姑娘,全在这个环节出现。
我们来看这两位的反应。
湘云一如既往的单纯善良,看到宝钗绣肚兜,不敢发笑,她尊重宝姐姐。
也怕黛玉的笑,伤害到宝钗,赶紧拉黛玉离开。
林妹妹为什么笑呢?
因为她前两天刚收到宝玉送的手帕,这相当于宝玉给她吃了一颗定心丸,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她。
此刻的黛玉,无比自信,甜蜜而笃定。
她笑宝钗,是从情敌关系转变成姐妹关系的轻松。
于是,又一笔神奇的描写出现了。
湘云拉林黛玉离开,说道:
“走吧,我想起袭人来,她说午间要到池子里去洗衣裳……咱们那里找她去。”
林妹妹什么反应呢,书上写道:
“林黛玉心下明白,冷笑了两声”。
如果不知道袭人的心理,我们就不会知道,黛玉明白了什么?为什么冷笑?
现在我们知道了。
什么洗衣裳?不过是借口而已,给宝钗制造机会才是真相。袭人这点小心思,黛玉看得明明白白。
她的冷笑,一半是胜利的笑,一半是识破对手心机,嘲讽的笑。
所以大家看红楼梦,在漫长的宝玉争夺战里,宝钗、黛玉和袭人,总是这三大高手过招,旁人别说参与,连她们出什么招都看不懂。
晴雯应该深有体会。
这个最纯洁的女孩,用血的教训告诉我们,缝孔雀裘的不如缝肚兜的,撕扇子的不如撕X的。你还在守女德,人家早不讲武德了。
05
回到开头的问题,红楼梦为什么难懂?
要我说,就是它写的太真了。真到什么程度?真到可以当做历史来看。
鲁迅说红楼梦真实,主要说它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其实红楼写故事也过于真实。
这么说吧。在绝大多数小说、影视里,作者要想让读者明白人物的内心,通常会掰开揉碎,生怕大家看不懂。
还记得早些年的影视剧吗?表现人物内心,根本不用语言和动作,直接上内心旁白。坏人好人蠢人,恨不得用便利贴贴在脑门上。
拿前面袭人的戏来说,光说“我出去走走就来”是不够的,十有八九会写她的内心:“我何不出去一会,给宝钗制造点机会,来日她做太太,我日子也好过些……”等等。
黛玉呢,也不能只写“心下明白,冷笑了两声”,也要有内心戏:“好你个袭人,当我不知道你那点心思吗。你想让宝姐姐嫁与宝玉,岂能你说了算,宝玉心里只有我。”云云。
有了这些话,书就好懂多了。
但曹雪芹就是不这么写,他压根不准备讨好读者,你要是不爱看,“快掷下此书,另觅好书去醒目”。
所以他不是在拍故事片,甚至都不是纪录片,而是一个偷窥者,冷眼旁观者,架起镜头,人物说什么,做什么,他就记录什么。
至于读者看到了什么,那是你自己的事。非常任性。
想想我们的现实生活吧。
同事之间,亲戚之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好恶,会都挂在嘴上?
内心深处的隐私,会毫无保留说出来?
你七舅姥爷家的二表嫂再招人烦,你也不会在三舅姥爷家里说她的不是。
世事人情,只有练达的人才能洞明,这种人天生稀缺。我等芸芸众生,只能把眼睛架在岁月冲积的眼袋上,勉强得窥一二。
所以,习惯了投喂模式的人,猛地读红楼,肯定不适应,要去连贯前后环节,还要揣摩人物性格、立场,太费脑子。
最关键的是,它还不是强故事模式,不像三国水浒,一直刺激你的神经。
红楼没有传奇,没有战争,风月笔墨也一笔荡开,只有平平淡淡的生活。
这温吞下的电闪雷鸣,需要读者自行脑补。
也就是说,在这本红楼梦之外,还有另一本红楼梦,只存在于读者的脑海里。
你能看到多少,全靠自己挖。
06
知道了这点,就会理解红楼梦更多的反常。
比如它上来先剧透,故事结局,人物命运,都交了底,打明牌。这简直是对现代故事创作规则的挑衅。
说明什么?说明结局不重要,过程才重要。
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这本红楼梦不重要,脑补出来的那本才重要。
不好读还有个原因,就是你读得太快,急于读完。
读书快是好事,但在红楼梦上,容易错过细节。
好比一道大菜,硬菜,端上来,净盯着主菜看了,上边几根葱丝,顺手就给扒拉到一边。
这就错了。红楼梦这道菜里的葱丝,不是一般的葱丝,是蔡京家的葱丝,膳房下设的葱丝部切的。
这里的厨娘除了切葱丝啥都不干,姜丝、蒜末都不用管,能切出最厉害的葱丝。
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刀工炉火纯青,里面每根葱丝都有价值。
所以最好是抱着读推理小说的心态去读,别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这样,离真相会越来越近。
总之一句话,红楼梦要慢读,前戏做足,享受过程,爽感才能深沉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