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道歉不是敷衍他人
而是对自己的交代
▼
NO.1
德国总理跪下了
德国人民站起来了
二战期间,由希特勒率领的德国纳粹,打着维护血统纯正的旗号,将犹太人视为异端分子,不但开启了大规模的世界战争,还缔造了集中营酷刑,毒气室处刑等丧心病狂的屠杀。
而这其中,波兰更是深受其害,因为除了消灭犹太人,希特勒还想建立包括「大德意志帝国」的野心。从东边邻国开始,德国先是在1938年征服奥地利,1939年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同时在1939年9月,以闪电战的战术袭击波兰,并迅速占领波兰。
波兰华沙的居民有131万,其中犹太人就有35万,占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继纽约之后,第二大犹太人聚居地。占领波兰后,盖世太保的头目海德里希就发出指令:灭绝犹太人。1943年4月,无法忍受迫害的犹太人,在隔离区内举行起义,近40万犹太人全部遭到杀害。
二战结束后,德国经济虽然再次复苏,但和欧洲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依然没有得到修复,周围邻国更是对它仇深似海。在这种情况下,以反法西斯主义而上台的西德总理维利 • 勃兰特,则肩负着树立德国新形象,和东欧国家重修于好的重要使命。
那时候,东欧诸国虽然在理性层面意识到,和德国建立经济贸易合作的必要性,但在心理层面依然无法接受。当勃兰特来到波兰的第二天,西德与波兰签订了华沙条约,一切贸易正在达成共识,而谁也没有预料到:
当西德总理勃兰特来到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会诞生历史上令人震惊的华沙之跪。
当天,勃兰特来到纪念碑前默哀,并向死难者献花时,很多人都以为这只是走个形式而已。毕竟伴随德国的再次强大,和德国建交已经成了大势所趋,但令人意外的是,勃兰特神情肃穆的站在石像前时,突然双膝下弯,跪在了冰冷的石阶上。
虽然勃兰特不是战犯,并且一直致力于反法西斯活动,但当他跪下的那一刻,意味着他真心为德国纳粹,对世界造成的伤害而抱歉。
事后他在采访中表示:「当我站在德国历史的深渊边缘时,感到背负杀戮后的罪恶。我认为光凭一个花圈,并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歉意。我觉得将纳粹的罪孽归咎给现在的德国百姓并不公平,可身为总理的我,有责任替前人赎罪。」
当57岁的反法西斯老战士,跪立在纪念碑前时,随同的人员全部惊呆了。因为这不在事先安排的流程中,以至于他们一时呆立在一旁。就连记者也愣了一会,才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了这充满历史性的一刻。
德国前外交大臣沃尔特 • 谢尔后来表示:他选择虔诚跪下道歉的方式,对德国国际声誉的贡献,远超过之前德国政府的所有政治性补偿和善意释放。很多媒体甚至表示,德国总理跪下了,德国人民却站起来了。
从此在东欧诸国的心目中,德国不再仅仅是那个希特勒统治时代,奉行法西斯的钢铁强国,也是勃兰特领导下的,虔诚赎罪的新一代德国人。
可以说,华沙一跪,也成为了德国和波兰,真正和解的标志。而很多时候,虔诚的道歉,是求得受害者原谅的唯一途径。鉴于当今世界,人们面临更多复杂状况,世界也有着无数冲突,或许德国总理勃兰特这种谦卑和诚意的举动,值得所有人借鉴学习。
NO.2
泰诺中毒事件后
企业用行动弥补伤害
1982年9月29日清晨,芝加哥12岁女孩玛丽 • 凯勒曼,因为感冒而流鼻涕和喉咙痛。她的父母让她吃了一片泰诺胶囊,他们没有意识到,胶囊上面有剧毒氰化钾,玛丽在上午七点之前去世了。
而当天,一名27岁的邮政工人亚当 • 詹努斯,也被紧急送往医院,起初人们以为她是死于心脏病。但随后不久,她年仅25岁前来奔丧的弟弟斯坦利,和19岁的妹妹特蕾莎也前后去世了。
而悲剧还在延续,几天后,又发生了三起奇怪的死亡事件。此时,一直持续到10月上旬,警察才发现这些死者之间的共同点都是,服用了泰诺胶囊,这是美国当时最畅销的非处方止痛药和感冒胶囊。
警察因此开始大规模的调查这些胶囊,并通过排除法不断缩小调查范围。首先死者全部聚集在芝加哥,这证明泰诺的生产商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代理商身上。后来经过进一步排查,他们将问题锁在超市和药店。
这意味着很有可能是,犯罪者在超市或者药房购物时,趁着店员不注意,将氰化钾偷偷装进了这些胶囊中,从而导致一些居民死于氰化钾中毒。事发后,警察就警告芝加哥所有居民停止使用泰诺。
现在来看,泰诺品牌也是这次事件的最大受害者。人们都对泰诺产生了恐惧心理,这对品牌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但泰诺不是站出来推卸责任,卖受害者嘴脸,而是停止一切泰诺的生产和广告,并宣布召回全国范围内流通的所有泰诺。同时公开道歉,为自己产品设计存在缺陷,让不法分子钻了漏洞而深感抱歉。
事实上,当时不只泰诺胶囊的包装,存在安全隐患。很多其他品牌也是如此,并在芝加哥泰诺胶囊死亡事件之后,美国各地兴起了一些模仿者。有些是在泰诺中做手脚,有些也选择了其他品牌。
但只有泰诺的公关处理,被奉为学习的教科书。不仅公开诚实地面对民众,全额补偿所购买的费用,并建立紧急服务小组,回应居民的一切疑问,承诺供养受害者孩子的全部生活和读书费用(虽然泰诺也是受害者)。同时,协助警察进行调查,并设奖励给提供有效信息的人10万美元。
在整个召回事件中,泰诺损失了一个亿美元,还不加上后来停止生产胶囊,叫停流水线的损失。而泰诺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在于,他们不是在事件中自怨自艾,而是积极寻求保护民众的措施。
开始研发新的安全包装,采用新的三密封技法,研发新的固体胶囊,以及一系列防伪密封办法。确保真正意义上保护消费者安全,并从而引发了一场从药物,到食品包装安全的变革。
一场严重的企业危机,因为全心将民众需求放在第一位,让人们彻底对这个品牌改观。如果没有泰诺后来的一系列举动,后人提到这个品牌,大约一辈子会和恶性谋杀事件挂钩。但因为真诚地道歉和坦诚地应对,从而开创了另一翻局面。
NO.3
日本铁道干线
为提前20秒而道歉
2017年11月14日,日本铁道公司的一则道歉,在网上引发了热烈讨论。事情的起因:日本5255号筑波快线列车,原定离开东京-长乐山站的时间,应该是上午9:44:20。但由于当时司机看到站台上已没有人了,就在上午9:44:00时离开了。
虽然只是提前了20秒,并不会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但筑波快线的管理人员依然发表了道歉声明,为顾客造成的不便深表歉意。
很多人觉得,不过是提前20秒而已,犯不着大动干戈,但道歉背后传递的是铁道运营商们,恪尽职守的态度,以及严格的守时观念。
事实上,日本的铁道干线一直以守时而世界闻名。如果你没有赶上一班列车,大概率是你没有争分夺秒。日本的电车只要晚一分钟,车内就会播放道歉声明,而新干线的时刻表是以15秒为单位,一旦迟到或早退超过15秒,也是要发表公开道歉声明的。
而在其他国家,比如同样守时的德国,默认时间是5分钟,英国是10分钟以上,以散漫著称的意大利是15分钟以上。至于还有很多国家,迟到就是日常,有时发不发车还要看心情。
英国BBC就曾统计过世界各国的守时观念。在日本社会,如果和别人约定9点见面,准时出现就被认为是迟到,而同样以守时著称的德国是早一分钟晚一分钟都不行,必须要踩着点准时出现。
至于在南美地区,时间不是问题,比如有趣的「尼加拉瓜时间」,就是比约定时间晚多久都行。至于斯里兰卡,堵车非常严重,人人都会迟到,所以迟到就是日常。
严格的守时观念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但从BBC的统计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守时观念,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日本国土面积不大,资源紧张,却能屡居亚洲经济强国,背后就是源于这份自律。
在日本社会,有很多道歉都会令人瞠目结舌。比如日本某甜品公司,就曾发表过一则道歉声明,由于物价上涨,该公司将自己主打的一款冷饮提价了9美分。道歉文化的背后,可以看到企业者的严于律己,和尊重顾客的准则。
事实上,只有以极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的人,才更容易在发生事情后,第一时间反思自己。而不是即便做错了事,还要求别人的体谅与安慰,以巨婴的姿态破坏规则,却视为理所当。
近些年,我们很难在公共领域看到真正有价值的道歉。很多道歉看起来是面向公众,却充满了各种虚伪和反讽意味,正如评论员布鲁斯 • 麦考尔在《完美的非道歉》中所言,很多道歉看起来是表达遗憾,实际上是不接受任何责备。这种道歉就是完美的非道歉。
比如,某些明星常表示:「很抱歉我的言论,引发了大家的不满情绪,为此表示道歉。」这种看起来非常谦卑的低姿态道歉,实际上起不到任何作用。因为‘我的负面言论,引发你的不满情绪’,其潜台词就是,你的情绪也可能是你自己过于敏感和挑刺。
道歉的基本法则就是真诚,而想要表现的真诚,至少要做到:要为事实道歉。否则避重就轻的道歉,就是完美的非道歉。凡是非道歉,无论多完美,都是没有真正的道歉。
NO.4
村民决定用上百年
向被排挤的梵高道歉
1890年的一个夏日,画家文森特 • 梵高,走进位于巴黎以北的法国乡村,瓦兹河畔的麦田里,开枪自杀了。
去世的时候,这位画家年仅37岁,留下的遗言之一就是:这就是我想离开的方式。而他的弟弟提奥也表示:他终于找到了人间找不到的和平。
关于梵高离开的原因,后世有过无数探讨。有人说,是因为精神状态出问题。有人说是因为弟弟提奥要结婚了,无法再给他提供经济支持,所以梵高不愿意再拖累弟弟。但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原因就是,离世前,梵高一直生活在被欺凌,被排挤的环境中。
梵高当时居住在位于普罗旺斯的阿尔勒小镇上,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特别适合外出采景作画。但由于梵高生活饥寒交迫,且性格也不是很讨喜,所以不被当地的居民所欢迎,他们经常当面奚落他的贫寒与落魄。
而在梵高离世的18个月前,也就是1888年12月的一个晚上,发生了一次恶性自残事件。梵高用剃须刀割掉了自己的左耳,虽然这是一次自残事件,而非攻击和伤害他人的举动,但当地的很多居民,更加厌恶这位情绪不稳定的画家了,他们当面骂他是「疯子」。
居民们在生活中集体霸凌他,甚至拿石子攻击他,要求他滚出这个地方。
梵高很喜欢阿尔勒小镇的怡然风景,并坚持认为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因此拒绝搬走。
无论村民们如何欺辱和取笑他,梵高都沉默以对,埋头作画。在不断被排挤的日子里,他依然在阿尔勒小镇画出了30多幅巨作,包含日后著名的《向日葵》。可以看到,彼时梵高的生命力依然旺盛,依然保持高度浓烈的创作状态。
但令人遗憾的是,阿尔勒小镇的居民们依然不满意,他们联名要求镇长将这个疯子送进精神病院关起来。由于巨大的压力,阿尔勒小镇的警察局,强行封锁了梵高的家,并强行将梵高押送至普罗旺斯的精神病院。
阿尔勒小镇的居民们未曾想过,他们眼中这位情绪不稳定的画家,在情绪最激动最无法自控的时候,选择的是伤害自己而非别人。以此作为他有精神病的指控,并将他送进当时条件恶劣的精神病院,简直是无端扼杀一条活生生的生命。
在被警察拽着离开阿尔勒小镇的时候,一向沉默的梵高,突然嚎啕大哭起来。
可以想象,梵高的精神状况在日后不断恶化,和这次被押送到精神病院是分不开的。毕竟那个地方,是正常人关进去也会疯的地方,何况本来情绪不稳的梵高。
在精神病院,梵高创作了一副《树根》,并且在死前不久写信给弟弟提奥说,他的生命受到了攻击。
今天很多学者在研究这幅临终告别画时,有人说,树根的盘根交错,是生命力的象征,也是痛苦煎熬的象征,但不管怎么说,梵高确实因为无法忍受这一切,而选择了离开。
梵高去世后,作品不断被挖掘成为世界名画。他昔日居住的阿尔勒小镇,也成了世界各地粉丝们,朝圣必来的地方。可以说时至今日,阿尔勒小镇也是因为梵高,才成为一个靠旅游业养活所有人的经济繁荣的小镇。但遗憾的是,他生前却不被小镇所容纳。
这个时候,当地的居民们才意识到,自己当初的集体排挤,欺凌,是多么恶劣与无情。于是阿尔勒的居民们,先派人去荷兰找到梵高的侄孙,当面向他表示阿尔勒小镇人民的歉意,并决定主动在阿尔勒的旅游手册上,记下这段不光彩的历史,向一百年前离世的梵高,传达他们永久的愧意。
现在,如果游客来到阿尔勒小镇,都会看到旅游手册上有一封道歉信,那是阿尔勒政府和居民,对无理驱逐梵高表示忏悔。信上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写的:「我们希望通过对您的热情招待,来弥补当年先辈们的愚昧和错误。」
梵高笔下的咖啡馆
阿尔勒医院的花园
假使阿尔勒居民不去自曝其短,随着时日,这件往事或许会慢慢被历史遗忘,但正是因为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件多么愚蠢和糟糕的事,伤害了一个多么伟大炽热的灵魂,才促使他们一代又一代地表达歉意,并通过实际行动来弥补。
道歉对于梵高或许已没有多大的意义,但对于阿尔勒小镇的居民来说,这就是心灵的自我赎罪。不是每一个对不起,都可以得到一个没关系。敢于承担责任的道歉,才是真正的道歉。道歉不是为了敷衍他人,而是为了救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