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1)
事情的缘起
2020年11月18日的早晨,天空蔚蓝,阳光明媚,阿涛上班的路上,见到不远处“秋裤”的倩影,心中欢喜,便随手拍了一张照片。
11月19日的晚上,阿涛读到苏州第二天要大幅降温的消息,想起拍的那张“秋裤”照,就用iPad在照片上画了几笔,配了一句话“天凉该穿秋裤”了,发在了朋友圈。
火爆的“秋裤”
11月20日,阿涛在外地出差。上午,陆续接到了十几位朋友的短信,告诉我秋裤图正在朋友圈迅速流传,而且有了不同的创新版本,并且热心地给我发来了截图。
瞧,有的帮我加了背心——
有的觉得还不够暖和,就加了花棉袄
有的再戴上一顶帽子
棉袄的花式层出不穷
还有换成古风的
更有热心的朋友把头也换了
看的我不由得哈哈大笑,群众的智慧太强大了。几天后,我的一位远在湖南某个县城的朋友,也告诉我她的朋友圈里在传这张图片。
上个周末,阿涛去平江路看望一位艺术家,他陪着我外出溜达时,陆续遇见几位朋友,就介绍道:“这位是画漫画的阿涛。”对方礼节性地对我点点头:“哦,你好!”朋友补充道:“前几天网上流传的那张秋裤图就是他的作品。”“喔~”对方立即爆出很欣喜的表情——“原来你就是那个秋裤!”
何以是秋裤
这张图为什么会火?首先得说说秋裤。
这几年,每逢入冬降温时节,秋裤的话题总要被人津津乐道一下,网上流传着关于秋裤的各种搞笑图片和段子。究其缘由,秋裤大概有这么几个特征:
1.秋裤是保暖工具,秋裤的话题自带暖意。
2.冷了穿秋裤是妈妈最关心最爱叮嘱的事情,所以秋裤带着亲情的回忆。(前两天,我去看母亲,她还在提醒我穿秋裤呢)
3.世易时移,如今的冬天屋内有暖气、外出有汽车,不穿秋裤也能扛过冬天。所以秋裤又成了现代与传统、时尚与保守的分界线,代表着人生的斗争、纠结与无奈。
4.秋裤没有意识形态,不伤害和刺激他人。
一样夹杂着暖意和亲情、传统与回忆、以及人生进退哲学意味的安全事物,怎么能不成为众人喜欢的话题呢?何况,作为贴身之物,它还带着一点点的神秘与暧昧。
苏州“秋裤”为什么这样红
这座坐落于繁华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边的建筑,其实有一个挺高大尚的名字——东方之门。但奇怪的是,不知哪个网友叫出的“秋裤”,却盖过了原本的名称。尽管有饱学之士痛心于其不够文化,但这外号却越叫越响,以至于连苏州本地人也渐渐习惯于称呼“秋裤”。(其实,吴方言里是管“秋裤”叫“棉毛裤”的)之所以如此,除了“秋裤”的称呼简明形象、生动有趣之外,可能还有阿涛前面所分析的“秋裤”蕴含的文化特性吧。
所以,与其说“秋裤”的名字俗气,不如说,正因为这一称呼的质朴,使得高大摩登的“东方之门”放低身段,走入了芸芸众生的心中,从而获得了更多的亲和感与认同感。一幢被称为“秋裤”的建筑,听着似乎不够高雅,却如被无数人亲密摩挲把玩过的器物,通体散发着生活的润泽。经历了疫情,我们才愈发明白一个道理: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阿涛的这张图片,借助于苏州“秋裤”的荣光,又因为天气降温的契机,于是,得以广泛流传。
一点回味与启示
“秋裤”图片的热传,是一个很小的偶发事件,生活海洋里的一朵快乐的浪花。但是阿涛作为亲历者,却觉得这件事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也许可以带来一些思考。例如,如何让普罗大众更多地参与艺术创造以及城市文化的塑造?
阿涛一直觉得,艺术不是只有艺术家可以做的事情,而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活动。只要能够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人都能实现属于自己的艺术创造,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就是生命的冲动、自我的表达。就像此次秋裤图片的传播,无论是阿涛的原创,还是传播过程中众多喜好者的再创作,其实都不需要多高的艺术功力,大家基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城市的认同,而随手涂鸦、嘻嘻哈哈地参与了创作与表达,在阿涛看来,这就是一次生动的市民艺术Party。
我们的城市文化管理者和艺术家,在精心呵护高雅艺术的同时,是不是也可以多考虑给普通大众的艺术表达,创设一些空间和机会?比如说吧,拿出城市的一点墙体,组织一些大众参与的涂鸦活动。再比如,针对城市的地标建筑,组织一些有趣的创意设计比赛,让市民在嘻嘻哈哈的玩乐中,增进对城市的认同感。
例如,对东方之门,阿涛就画过其他一些好玩的创意漫画。
这样的画如果因为好玩而得以传播,不仅是提升了东方之门的知名度,而且扩大了苏州的城市文化影响力。不止是地标建筑,在其他一些文化和生活领域,我们完全可以搞一些创意比赛活动,让各行各业的人、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够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想象,融入活动主题进行创意设计。这样的活动,不强调专业艺术水平,而更看重脑洞和趣味性。这不是高大上的艺术设计,只是群众参与的智慧玩乐Show。——这该是多么有意思的一个场景啊!
城市管理者常常喜欢设置高雅庄重的议题,加上华美的包装推向舆论场,这当然可以产生影响,但往往投入与效果未必能成正比。智慧藏民间,创造在大众,如果我们能更好地激发民众的力量,让他们热情洋溢地设置文化议题并参与原创,我们的城市文化一定会爆发出更加多姿多彩的生命力。
我们城市的文化品牌,也一定能通过无数运行其中的细微的原子裂变,而爆发出更大的感召力和传播力。如果所有人都能够乐于开发自己的天赋,释放出无数精灵古怪不同寻常的点子,我们念兹在兹的所谓创新,不就是涓滴成流、水到渠成的事情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