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9)
01
公元770年,杜甫已经苍老。
这一天是正月二十一。刚过完春节,长沙城中还残存着一丝喜庆。人们把仅有的囫囵衣服穿在身上,积攒多日的口粮,也全用在这些天。
这能让他们暂时忘记破败的世道,和看不见奔头的未来。
再有几日,出了正月,一切都将打回原形,开始新的艰难。
长沙城郊,寒风掠过江面,一条小船吹得摇摇晃晃,船舱顶上的茅草四散开来,呼呼作响。
杜甫从船舱探出头,拿起门口两块石头,把茅草压紧——要是被风吹到水里可就麻烦了,他可不想再写一首《船屋被寒风所破歌》。
回到船舱,杜甫继续整理书籍。
这是他多年的习惯,每一年春节,他都会翻箱倒柜。读过的书,写过的诗,就着一壶浊酒,走进回忆的汪洋。
一个破旧的书帙映入眼前。杜甫略一迟疑,伸出右手去拿,只感觉一阵疼痛。长沙冬天阴冷,他多年的风湿性关节炎又犯了,只得换了左手。
打开书帙,在那本残破的《昭明文选》里,夹着一张书信。杜甫揉揉昏花老眼,缓缓打开。
纸上霉斑一片一片,暗黄脆弱,似乎一不小心就会撕破,但上面的字迹却很清晰。
杜甫捋捋花白胡子,心里数着数,嘴上自言自语:“哦,五年。没错,是五年。”又过了一会,继续念道:“十年,对的,有十年了。”
两行老泪滴在纸上,泪渍荡开,浸湿写信人的名字:
高适。
02
杜甫思绪翻腾,双手捧纸,凑到眼前,又一句一句读起来。
苍劲的草书挥洒纵横,把他带到十年前的成都岁月。
彼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高适因平乱有功,火箭上升。准备继续发光发热,杀敌报国。
但政坛风向已经悄悄改变。
一个叫李辅国的宦官,因拥立唐肃宗上位,一时权倾朝野。
权力有多大呢?“辅国”这个名字,是唐肃宗亲赐的。后来的唐代宗,要称他为“尚父”——就是让皇帝叫爸爸。
李辅国还对唐代宗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皇帝的俗称,唐代叫大家,宋代叫官家。)这口气老霸道了,你就乖乖当个傀儡皇帝吧,国家大事让爹地来管。
李辅国掌管的大事之一,就是打击异己,政见不和的,敢说大实话的,统统清出朝廷。
“敢言直谏”的高适,就是第一批被排挤者。朝廷一纸调令,把他调往四川,做了彭州刺史。
“老夫这么大功勋,竟然要沦落在这小小的彭州?我太难了。”
刚坐进狭小的办公室,高适就一通吐槽。话音未落,一个声音从空中传来:
“有我难吗?!”
说话的人,正是杜甫。
此时的老杜刚建好他的草堂,家徒四壁,还丢了工作。“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就差加入丐帮了。
他找高适,是来求救的,在《因崔五侍卿,寄高彭州一绝》里,杜甫写道:
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小弟都五十了,还没解决温饱。高兄,你啥时候拉兄弟一把啊?
毕竟是“论交入酒垆”的老朋友,高适对杜甫各种接济。
“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看得出来,老杜非常感激。
吃饭还是次要的,杜甫最大的折磨来自精神。
他念念不忘的“开元全盛日”,此刻只能“忆昔”,“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也碎了一地。
高适不仅送禄米,还送来了心灵的抚慰。
这一年人日(正月初七),已经转做蜀州刺史的高适,为杜甫吟诗一首。
请注意,晚年的高适已将近封笔,这首写给杜甫的诗,是他晚年唯一的佳作。
题目叫《人日寄杜二拾遗》,开头是这样写的: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兄弟,你在草堂还好吗,肯定想家吧。
初春柳色无心欣赏,梅花满枝也只能使你断肠。
诗经《黍离》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所谓知己,就是能走进你的内心,体会你的忧愁,而不是哈哈一笑,哈兄弟,多大个事呀。
高适是真的懂杜甫,下面写道: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预是参预朝政。意思是:
你我都一样,窝在这大西南,不能参预政事,愁啊。
今年人日咱俩还能互道思念,明年的今天,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呢。
高适说得没错,他已经被边缘化了,平步青云是临死前的事。杜甫更惨,一辈子都在政治的七环外徘徊,从没见过中心。
在高适看来,这就是世道不公。最后他写道: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忝[tiǎn]:有愧于
高适是说:
老杜你三十年漂泊,未得重用,如今在乱世中老去。
而我一介老朽却拿着二千石的高薪,愧对你啊!
“东西南北人”可不是为了凑字数,那原本是专指孔子的,意思是四处漂泊的人。在高适眼里,杜甫是值得尊敬的。
读完可能会有人问,杜甫沉沦下僚,并不是高适的责任呀,相反他一直在帮助杜甫,为什么惭愧呢。
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一个朋友有才华、正直,只是世道不公,害他落魄,而我竟然当了大官,那我就是世道不公的受益者,所以我很惭愧。
03
三年之后,李辅国伏法被诛,政坛风向略有好转,高适任成都一把手。但边境局势却更加混乱。
安史之乱还未彻底平复,吐蕃又趁机进犯,来势汹汹,接连攻陷四川松州、维州、保州。唐军内部也一团糟。
年过六十的高适已无力招架,一纸调令,返回长安,做了他一生中最高的官位:刑部侍郎兼散骑常侍。
散骑常侍相当于皇帝的顾问团,皇帝走到哪,他们骑马跟随,很拉风,但没实权。高适又叫“高常侍”,就是打这来的。
不过,高适只拉风了半年,就在765年去世。
命运似乎早有安排,他去世的日子,也是在正月,人日前后。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不知道去世前的高适,会不会想起写给杜甫的这句诗。
但杜甫显然没有忘记。
《人日寄杜二拾遗》就压在他的箱底,在“雨脚乱如麻”的草堂没有丢,在成都的兵乱中没有丢,在夔州的果园里还没有丢。
从四川到湖南漫长的颠簸流离中,仍旧带在身边。
这一带,就是十年。
这期间,杜甫的朋友们接连死去,王维没了,李白没了,岑参没了,储光羲、严武都死了。
高适坟头的草,也经历了五次青黄。
盛唐诗坛上,只剩杜甫一根独苗。这是彻骨的孤独。
在770年的人日,在见证他们深厚友情的特殊日子,他也要写诗了。
这是杜甫一个人的回忆杀。
04
这首诗开门见山,题目就叫《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也就是说,这是杜甫对十年前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的回信,也是一封写给逝者的诗。
所以,杜甫开头就写:
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
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
唐人礼仪,习惯把一个人做官的地名,用作对这个人的尊称。高适也做过蜀州(今崇州)刺史,所以叫高蜀州。
杜甫是说:
自从那年人日,高适兄写这么好的诗给我,好久没拿出来看了。
今天早上忽然看到,把我看哭了,往事历历如昨。
呜呼壮士多慷慨,合沓高名动寥廓。
叹我凄凄求友篇,感君郁郁匡时略。
老高慷慨大度,大名远播,是干大事的人。
而我混成这个鬼样子,竟然为这等小事去麻烦你。在你的经世之略面前,我简直无地自容。
这是真话。就好比曾经一起喝酒撸串的好哥们,多年后别人功成名就,一方大员,而我却失业多年,还靠接济过活。人家越对我好,我越不好意思。
红楼梦第一回,写那块被女娲嫌弃的石头,“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跟高适说杜甫“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完全一个意思。
杜甫就是一块被时代抛弃的石头。
杜甫接着写道:
锦里春光空烂熳,瑶墀侍臣已冥寞。
潇湘水国傍鼋鼍[yuán tuó],鄠[hù]杜秋天失雕鹗。
瑶墀是指宫廷,冥寞是死亡。
杜甫是说:
老高啊,没有你的世界里,成都的春天都不香了,玉林路的尽头和小酒馆的门口我都不想去了。
此时此刻,我在长沙的江面上孤独落寞,身边很多鼋鼍(巨龟和扬子鳄),而长安的秋天,却失去了你这只雕鹗。
雕和鹗都是猛禽,在杜甫心里,高适就是这样的大猛人、大国士。
说完高适,开始说自己:
东西南北更谁论?白首扁舟病独存。
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
我就是个漂泊的命,没人可说,也不值一提,现在就是个疾病缠身的糟老头子,窝在船上等死。
但我还是不放心呀,到处还在打仗,盗贼横行,国家和人民苦难深重。我真想把东海倒过来,彻底冲洗这个暗无天日的世界。
我一直觉得,当时要是有诺贝尔奖,杜甫应该得两个,一个文学奖,一个和平奖。
他的诗里,有太多对和平的呼唤,和对战争的声讨: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
……
街头巷尾,有些毛头小子叫嚷着去打仗,博取功名。
杜甫又生气又担心,在《复愁》里diss他们:
胡虏何曾盛,干戈不肯休。
闾阎听小子,谈话觅封侯。
大唐陷入战争泥潭,不全是胡虏的问题,我们自己人也有好战的。这些小屁孩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残酷,打个毛仗!“四万义军同日死”了解一下。
杜甫继续写道:
边塞西蕃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
鼓瑟至今悲帝子,曳裾何处觅王门?
西南边塞,吐蕃横行。北方国土,战火熊熊。好像晋末乱世的重演,人民纷纷南下逃难。
帝子指谁?李世民还是唐玄宗?杜甫没有明说,但肯定是一个逝去的皇帝,所以杜甫才为他悲伤。
然后又自悲身世,穿着士子长袍,却不知道投靠到哪个王门?
国家前途未卜,杜甫也走投无路。
诗写到这里,本来可以结束了,对高适的思念,对自身的感怀,已全部写完。
但高适已经去世五年,给谁看呢?难道找个树洞放进去?
杜甫太孤独了,必须找一两个活人分享。
于是,他想起另外两个朋友,一个是唐玄宗的侄子,汉中王李瑀[yǔ]。一个是昭州刺史,名叫敬超先。
这两位擅长诗文和音乐,是高适和杜甫共同的朋友。
杜甫顺手@了他们:
文章曹植波澜阔,服食刘安德业尊。
长笛邻家乱愁思,昭州词翰与招魂!
是不是每个字都认识,放在一起就不懂了?
别怕,这是杜诗的特色,“无一字无来处”。
啥叫“长笛邻家”呢?
是说魏晋有个天团组合,叫竹林七贤。七个人像葫芦娃一样是好兄弟。后来大哥嵇康被杀,一个叫向秀的小弟,数年后从嵇康家门口经过,听见邻居吹笛,想起嵇康,悲从中来,写下大名鼎鼎的《思旧赋》。
顺便说一句,200多年后,《思旧赋》被选入《昭明文选》。又过了200年,《昭明文选》成为杜甫的必读书,他还教育儿子,要 “熟精文选理”。可见老杜对这个典故极其熟悉。
结尾这几句,大概意思是:
汉中王李瑀啊,你就像曹植和刘安这两位网红王爷一样,才华逆天,人品爆棚。感谢你为高适的付出。
敬超先啊,你为高适写祭文,就像向秀为嵇康写《思旧赋》一样,情深义重,一并谢过。
05
诗聊完了,重新回到主题。
在杜甫留下来的1400首诗里,这首诗并不是最好的,甚至略微艰涩,但它的特点是“很杜甫”。
杜甫对自己晚年的诗歌,有个自我评价,叫“晚节渐于诗律细”。
细是精细精深。意思是越到晚年,诗歌造诣越深。用现代话说就是,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精深到什么程度呢?一丝不苟。
情感最细腻处,他道得出。格律诗变态级的限制,他守得牢。
高适在《人日寄杜二拾遗》里,说杜甫是“东西南北人”。
杜甫就在回诗里把东、西、南、北四个字,分别糅合进四句诗里,北辰、东海、西蕃、南渡,一一对应。
同时也说明,高适的来信他不是礼节性的敷衍,而是在一字一字作答。
心思之细,润物无声,不留意根本看不出来。
另外,不管是诗本身的格律,还是涉及的内容,一点没有落下。
这里有对战争的痛恨,对苍生的悲悯,对朋友的深深思念,和自我身世的伤怀,连李瑀、敬超先两个普通朋友也没有忘记。
这就是杜甫。
对朋友,他从来不吝啬赞美,也从不忘记感激。别人哪怕一点点的善意,一丝丝帮助,他都记得清清楚楚,致死不忘。
要知道,这时的杜甫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穷困潦倒,一身病痛,在战火中连家都回不了。这首诗问世的几个月后,杜甫辞世。
如果有一位杜甫这样的朋友,会是什么体验呢?
还是用高适的话来回答吧:
愧尔东西南北人。
在这样的朋友面前,只有深深的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