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国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杜牧:我是全村的希望

(2020-09-27 12:39:40) 下一个

作者:  少年怒马 

 

01

 

杜牧没有想到,他写过那么多千古名篇,流传最广的却是一首不起眼的小诗。

 

他也不会想到,唐朝人写过那么多名山大川,黄河长江,庐山泰山,鹳雀楼黄鹤楼,而他笔下的一个小村子,也能占一席之地。

 

这首诗叫《清明》,小村子叫杏花村,是这样写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更不会想到,正是这首小诗,给后世留下那么多探究和争论。

 

那场景有点滑稽,就好比数学家们埋首在小山一样的材料里苦思冥想,你拿出他们课题一看,上面竟写着:1+1为什么等于2 ?

 

这首《清明》也是一样。

 

02

 

首先,它的出现很突然。

 

在杜牧所有诗集里,包括正式的和补遗的,都没有这首诗。也就是说,从晚唐某年的那个清明节起,杜牧写完,它就这样消失了。

 

经过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北宋,一直到南宋,一个叫刘克庄的诗人,编了一本《千家诗》,这首《清明》才第一次出现在世人眼中。

 

这时,已过去400年了。

 

不知道刘克庄没关系,只要知道他是辛弃疾的铁粉就行了。他还有一个叫宋慈的朋友,后来成为《大宋提刑官》里的男主。

 

《千家诗》一出来,很快成为南宋老百姓读书的入门教材,使用了一百年。

 

到了南宋末年,这一年的科举考试,金榜上出现三个名字,一个叫文天祥,一个叫陆秀夫,都是如雷贯耳。其实还有一个,显得默默无闻,他的名字叫谢枋得 【那个字读bìng】。

 

南宋灭亡后,谢枋得也被俘到元大都,他宁死不降,在北京法源寺绝食五天而死。这气节一点也不差,后世之所以名气小,可能跟他的死法一样,无声而决绝。

 

在大厦将倾的日子里,作为一个文官,谢枋得已自觉无能为力,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拿起笔,让华夏文明得以传续。

 

他决定重修《千家诗》。

 

于是,一本收录更全、更准确的唐诗启蒙版本出现了。在这本谢版《千家诗》里,依然有杜牧这首《清明》。

 

可以想象,在元明两朝,原本被士族阶层垄断的文化,将因为千家诗的普及,飞入寻常百姓家。

 

但奇怪的是,到了清朝,那本由蘅塘退士编纂、大名鼎鼎的《唐诗三百首》,却没有入选。

 

是不够格?还是漏选?再或者政治原因,不得而知。

 

但关于这首诗的争论,已经在悄悄酝酿。

 

03

 

到了近现代,《清明》,这首原本清清明明的小诗,却越来越不清不明。

 

最先提出疑惑的是陈寅恪,他怀疑这首诗是不是杜牧写的,如果是,写诗地点可能在洛阳。

 

这下可不得了。有人不服:大名鼎鼎的杏花村,怎么可能在洛阳呢?

 

于是,一场争夺杏花村的文战打响,还是持久战。各自的论证过程就不说了,简单讲,大概情形是这样的:

 

最一开始,但凡杜牧到过的地方,有叫杏花村名字的,都来掺和一嘴,比如山东梁山,江苏南京和徐州,全国至少20个地方,都曾经表示:这是在我家乡写的。

 

几轮辩论之后,辩手集中在三方:

 

山西队说:“我们有杏花村酒,杜牧去的是我家。”

 

安徽队说:“杜牧在池州做过刺史,是我家。”

 

山西队不服:“你们有酒吗?”

 

湖北队接过话:“谁家还不会酿个酒啊。杜牧在黄州做过刺史,这里也有杏花村,毫无疑问是我家。”

 

安徽队:“楼上的,就你有杏花村啊!”说着搬出一部大书,叫《四库全书》:“看到没,《杏花村志》,给一个小村子作志古今绝无,纪晓岚审核的,官方认证。”

 

山西队和湖北队擦擦汗:“大清的考证不算,那个作者就是你们杏花村的村民,不公平。”

 

安徽队:“我们的记载多”。

 

山西队:“我们的酒好”。

 

湖北队:“杜牧根本没去过山西”。

 

片刻,山西队扔过来一首诗:“杜牧的《并州道中》了解一下。”

 

安徽队打助攻:“去过又怎样,山西的清明节怎么会雨纷纷!”

 

山西队呲溜一口酒:“竺可桢的唐朝气候报告了解一下。”

 

安徽队切了一声:“报告谁没有呀,这份《古今图书集成》记得清清楚楚,我家杏花村,就是杜牧写诗处。”

 

湖北队又霸又蛮,哐当扔出一个牌子:“记载算什么呀,看这块匾,是实物。”

 

众人往地上看去,是一块清朝古董,匾上赫然三个大字:杏花村。

 

正在不可开交之际,一个吃瓜群众忍不住了,悠悠冒出一句:“杏花村不是一个具体村名,而是一个种了很多杏花的村子。”

 

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杜牧到池州上任是秋天,这么爱喝酒的一个人,怎么会等到来年春天还不知道有个杏花村?

 

有的说,如果是湖北黄州,一个刺史,怎么会没个小吏给领导带路?

 

还有的甚至说,这首诗到底是不是杜牧写的?

 

看来,《清明》真的要不清不明了。

 

三杯通大道,一笑泯恩仇,大家举起酒杯:来,喝酒喝酒,好说好说。

 

04

 

看到没,杜牧是全村的希望。

 

那么,问题来了。这首诗真有这么好吗?或者说好在哪里?

 

要我说,就好在“清”和“明”。

 

杜牧的诗风是飘逸的,流丽的,但这首诗更偏向清新和明丽。在“欲断魂”的清明祭日里,分明又有“杏花春雨江南”的色彩。

 

写法也是摄影师手法,聚焦细微,小中见大,在悲观中透出乐观,这是小杜同学最擅长的。

 

大家都“悲秋”,都厌恶“严霜”,杜牧就写“霜叶红于二月花”,一片霜叶,就成绝句了。

 

明明写三国,写世事沧桑,兴衰巨变,镜头一聚焦,就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明明写政治得失、历史教训,一落笔竟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多细,多刁钻,多有画面感。并且话不说完,让读者去想。

 

这首《清明》也一样,阴雨霏霏,出来扫墓的人们心情忧郁,杜牧也是路人。

 

但他要去喝一杯,是消愁还是豪饮,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伤心人看了,会落在雨纷纷和欲断魂上,淡然的人看了,会落在杏花村的酒家。

 

清明节这天,在这首《清明》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慰藉。

 

05

 

事实上,这也是当时杜牧的写照。

 

想想吧。不管是写于湖北黄州还是安徽池州,这时的杜牧都很郁闷。

 

当时朝廷已经乱套,宦官干政,牛李党争,朝廷刚刚经历了血性的甘露之变。末世的悲凉色彩,写在每一个官员脸上,何况胸怀大志的杜牧。

 

但他只能干着急,在大潮里随波逐流,上不了岸。黄州、池州在当时都是下州,后来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贬谪地也是黄州。

调到这里任职,基本等同于被边缘化了。

 

事业低谷,又逢清明,在这个守孝都要三年的时代,他不能回去给亲人扫墓,不能回到长安家中,更绝望的,是看不到未来。

 

但是,管他呢,先喝杯酒去。

 

这就是中国人面对苦难的一种基调。

 

几千年里,改朝换代、天灾人祸、战争暴乱都见过,完整而漫长的文化,已经融进中国人的血液里。

 

心里有庙堂,也有个江湖。如果事业无望,也能欣然闲退。苦难来了,疗伤,然后继续前行。

 

李白刚投完简历,一顿酒就要“明朝散发弄扁舟”。

柳宗元刚刚“独钓寒江雪”,鱼竿一扔,就开始批评朝政了。

苏轼、辛弃疾、陆游,都是这样。

 

杜牧在清明节想痛饮一杯,是消愁还是酣胆?不重要,重要的是继续新的生活。

 

就像清明这个节日,明明是个悲伤基调,却又一派生机,春光明媚。

 

逝去和新生,过去和未来,这天是分界线。

 

寒冷之后,吐故纳新,万物生长,大地会清明起来。逝者得到祭奠,活着的人继续向前。

 

正如诗中的那个牧童,他代表着新生和未来,为杜牧这个断魂的老者,指引出一个杏花春雨的地方。

 

今天是清明祭,这场新冠疫情夺去3300多国人生命,和5万多外国人民的生命。

愿逝者安息,生者继续前行。

 

是为祭。

 

 

Top Comments
  • 不会是沙发吧?估计留言还没开闸放水。不管了,贴一副今天发朋友圈自撰联同感一下: ◎别样清明节 一网寄哀思,值大疫横行,心同守望; 半旗凝敬意,有英魂永励,景自清明。
  • 《清明》 四野芳菲尽, 城郊柳色新。 轻烟升袅袅, 祭者皆戚戚。
  • 清明时节雨纷纷 淋湿了那些无人问津的荒冢孤坟…
  • 谢谢小马哥,用这样特别的方式纪念这场疫情离开我们的世界的人,十分感动!
  • 签名新书收到了。居然还有另外的惊喜。回复一下少年:画眉深浅恰当时!
    暗号收到
  • 写“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是杜牧 写“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是杜牧 写“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是杜牧 写“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是杜牧 写“此生何处不相逢”的是杜牧
    杜先生,您显灵了。
  • 清明 路到清明湿 人间相遇迟 山海若相望 长街点灯时
  • “清明时节雨纷纷”。 曾经历生离死别的人,在每个春季总有几回想到过这诗。草枯黄了又生,前浪无声后浪又至,无数人成为别人雨夜的梦里人。 诗歌有一种黏性,在时间里延伸,超越空间的限制,沟通生死,成为只要你想就能掬起的一捧水,一碗酒,两行泪。
    莫名想起那句,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诗人看得准,下笔狠,混沌的东西剥离干净了,一句句扎心。
  • 据考证,《清明》是许浑的作品
    这也是一派观点
  • 谢枋得,他不出名可能因为名字有生僻字
  • 都说唐人七绝首推李太白和王昌龄,我个人觉得杜牧七绝无论成就和影响力都完全可以和李王鼎足而三,不知少年以为然否?
    一个摇滚教父,和一个流行天王,这怎么比呢
  • 还有一种说法说不是杜牧写的,是后代他的粉丝写的
    怎说都可以,关键是得有证据。
  • 书到。无签名。
    没事,签名了也不会升值
  • 一直关注着少年的号,也曾经一口气看过一整天你以前的文章。但很少留言,因为我就是业余写近体诗词楹联的,怕自己的旧瓶装新酒不合大众口味。但我喜欢你这样的方式解读古典,顶你,依旧!
  • 今天的基调很严肃的读完了 愿逝者安息 生者继续前行
  •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缅怀那些平凡又伟大的医务工作者
  • 刚翻了翻竺可桢的文献 从南北到唐到北宋初期 处于第三个温暖期 长安冬天都没雪 曲江池可种梅花柑橘 北宋后期开始转寒 那时节令比之前迟一个月 比今时晚半个月 那么 是不是唐朝就比现在早半个月?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我要说的跟清明的雨和杏花村没什么关系。我的书收到了,比清明时节的雨来的要早了些,三月底前就收到了。还没舍得拆。
  • “杏花春雨江南” 看来少年是江南派 若从“雨纷纷”来考 据说 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清明时节的雨 应该在华南沿海呢
    又有人问了,唐朝也是这样吗
  • 怎么撤回了赞赏码
    这篇不想放
  • 1+1=2是很深奥的问题
  • 您好,书的链接有吗?在哪里买?
    上一篇文末
  • 书是昨天收到的,很喜欢。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两处别字吖 怒马兄 血腥 血性 霜叶红于二月花
  • 今天下午书到了,女儿很喜欢,希望她能从此爱上古诗词
  • 朝廷刚刚经历了血性的甘露之变。确诊疑似错字一枚。
  • 心在庙堂人落拓,杏花村里醉杜牧; 本为清明雨纷纷,却留后人爱炒作
  • 签名的书已收到。作为一个高三的且本身就偏好古诗词的学生,除了那些用来得分的知识点,我更想知道的是那些诗词背后的故事。去网上搜,大多晦涩难懂,还有的人乱说一通,每一次搜完,脑子里的故事更乱了。怒马的文章看完了就会很清晰,会有一种“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关注怒马好久了,终于等到出书,必须拿下。感谢怒马,啾咪~
    佩服的名字
  • 甘露之变前面的血性,到底是血腥还是血性?
    应是血腥。。我后台改不了了。
  • 被你的文字弄湿了眼了……
  • 小马???? 哥,买了你的签名本,书中的“唐诗江湖关系谱”,还有书画插页真棒棒哒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