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国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时光流转,这些老照片带你回顾高考

(2018-06-07 11:15:07) 下一个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四十多年的高考,一个国家命运的拐点,千百万个人生的转折。这其中,尝遍百般滋味,终身难忘。

 

1977

1977年8月4日早晨,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主持召开了由33位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

 

邓小平决定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后,整个中国社会沸腾了。

 

1977年冬天,中国570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考试历时一个月,最终录取了27万人。

 

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这是1977年冬天,北京一考场外的情景。

 

1977年12月10日的高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

 

由于报考人数过多,国民经济也刚开始恢复,国家一时竟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中央果断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1977年北京市高考准考证。

 

1977年12月11日,上海考生走进考场。

 

恢复高考之初,在统一的高考之外,也同时存在另一种形式的人才选拔形式。

 

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成立少年班,招收了21名少年大学生。

 

这些孩子在16岁以下,数理基础较好,思维敏捷,经过严格的考核进入科大。

 

1977年,这是少年班的学生在上物理实验课。

 

1978

对于耽误了10年后百废待兴的中国来说,高考是一个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机会,这项制度选择给了政府选拔人才的标准,也给了出身不同的青年以希望和机会。

 

在那个年代,工农兵学员上大学要经过群众推荐和严格的审查,“出身”不好的人是没有希望的。图为1978年,认真备考的青年。

 

1978年高考,全国首次实施统一命题,分省录取,分省录取的制度基本沿用到现在。

 

这是一张珍贵的1978年高考成绩通知单,408分的总成绩在当时堪称学霸。

 

1979

这一年,饱经磨难的共和国迎来30岁生日,“而立”之年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下,抖擞精神。

 

这一年开始,高考的日期定于7月7-9日举行,除了1983年外,一直实施到2002年。

 

1980

1977、1978年,考生很多是结婚生子的大龄青年。

 

从1979年开始,政策规定,考生年龄应在25周岁以下,学习优秀的未婚青年经单位证明年龄可放宽至28周岁。

 

青年人十分珍视这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这是1980年,边读书边照看孩子的大学生母亲。

 

1980年,高考开始前北京75中学考场,考试开场前,两位女生在交谈。

 

1980年,一高中教师在考场外鼓励学生。

 

1981

这是1981年的天安门广场,华灯下,复习高考内容的青年。

 

知识改变命运!这一信念,越发坚定地扎根在年轻人心中。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图书馆门口常见的景象。

 

包括高考考生在内的学生,排队等图书馆开门,为的是抢个阅览室靠窗的位子。

 

他们穿的大多是军便装、中山装、两用衫,背着帆布书包,脚蹬上海流行的765皮鞋。

 

1982

这一年,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

 

志气高昂的他,在志愿表上填了北京大学,不过遗憾的是他当时的数学只考了1分。次年高考,他的数学也只考了19分。

 

不甘心的马云选择了“第三战”。这第三次高考,他的数学终于考到了79分。但遗憾的是,他的总分与本科线还是差5分。

 

不知道是不是黄天不负苦心人,由于同专业招生人数未满,马云最终进入了杭州师范学院本科,被调剂进入外语专业。

 

1983

这一年的高考作文题。第一次出现了一幅漫画。这幅题为《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描绘了一个人挖井,挖了很多次,都在快接近水面的时候放弃。

 

这道题的出现,给当时习惯了根据一段材料或一个命题开始写作的考生们来了个措手不及。

 

曾担任过高考阅卷的北京语文特级教师薛川东回忆,当时不少考生没有真正看懂这幅漫画,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了"一个农村的坏分子,要把公社的大坝挖穿,幸亏没有挖穿,不然就出大事"的故事,让阅卷的老师们看得哭笑不得。

 

1984

10月27日,报名参加上海市总工会举办的高考复习培训班的年轻人,将报名大厅围得水泄不通。

 

1985

这一年,高考向着减少高考科目的改革方向发展,也是在这一年,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1985年高考前夕,北京171中学的王琳和一位男生隔着几张课桌低头看书,照片记录了一对恋人青涩的求学时光。

 

1986

黄冈中学,是一个提起“高考“就不得不提的“神话”。这一“神话”,在1986年,几乎达到巅峰。

 

当年,黄冈中学高考升学309人,升学率达91.4%,600分以上高分者达30人,占全省1/9,且囊括理科第一、二名,文科第一名。

 

打着“黄冈”旗号的试卷、辅导书,以“偏、难、怪”著称,恐怕是很多人学生时代的噩梦。

 

1987

这张老照片,记录了高考结束的考生们,兴高采烈地走出考场的场景。

 

即使是30年前,这场面看上去和今天也并无两样。

 

1988

这一年,江苏高考第一次发现了抄袭作文。
 
根据高考语文命题专家高朝俊曾在其书《高考作文那些事》中的描述,这一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以“习惯”为题,在选择“样卷”的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一篇记叙类的文章写得太好,判为一类卷上等。
 
在把“样卷”发到阅卷教师手里以后,就有教师来反映,这是一篇抄袭之作。
 

那时候可不像现在这样,把“疑似抄袭”的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百度”一下,把搜索到的有关文章对比一下,基本上就可以得出结论。

 

阅卷组只得在请那位老师回忆了原文出处后,派了几位教师,把近5年的《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都搬了出来,一份份地找过去。

 

终于,在1984年5月17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找到原文。于是那篇文章被判为"抄袭",得了很低的分。

 

在高考恢复10年后,整个社会学习的热情越发高涨,这是大年初一的上海,求知的年轻人令图书馆的自习室座无虚席。

 

1989

这一年,国家教委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标志着标准化考试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至此,高考这根指挥棒产生了空前的指挥效应。标准化考试促使全国的基础教育都不得不跟着应试方向走。

 

标准化考试派生了标准化答案,后来就用上了阅卷机器。像这样70年代的高考阅卷现场,慢慢地就看不到了。

 

1990

当年10月,国家教委启动“三南改革”,湖南、海南、云南三省将过去高考的文理科分组变为文史、理工、医农和地矿四类,每类只考4门,而这一重大政策的宣布,离次年高考只有不到9个月的时间。

 

无数人的命运因为这一纸文件而改变。直到今天,高考的内容和形式仍在不断变化。“上榜”这件事,对每位考生都充满了变数。

 

1991

在高考前不到三个月,国家教委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正式宣布:从1991年开始,在全国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

 

会考原本只是学业水平考试,但是后来,为了提高升学率,一些地方依照会考成绩将一些学生提前驱除“出局”,不被允许参加即将到来的全国统一高考。

 

1992

这一年,刘强东考取了江苏宿迁的高考状元。

 

刘强东的小时候的梦想是从政,做县长,造福一方。

 

当时,以他的成绩完全可以上清华大学物理系,但他早已经在填报志愿时,放弃了清华物理系,填写了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可惜的是,在入学当晚,刘强东的美梦就破碎了。因为同系的师哥告诉他,社会学与从政无关,而且就业状况在人大排倒数第二,仅次于人口系。

 

在今天,高考专业与就业不对口的情况,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

 

自从1979年以来,我国都对高考考生做了“未婚,年龄一般不超过二十五周岁”的限制,由此针对25周岁以上人群的成人教育成为了一个单独的系统,“成人高考”也成了一个专有名词。

 

图为1992年3月,北京考生前往劳动人民文化宫参加成人高考咨询活动。

 

1993

自从1978年开始,高校招生都是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统一时间考试。

 

这实现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却忽视了教育地区之间的差异。

 

上海1987年、北京2002年率先实行高考自主命题。

 

1993年,上海工业大学在全国率先实行自主招生,改变过去一考定终身的招生方法。

 

这一年,国家教委大手一挥,开始在各省市中铺开“3+2”高考科目设置,即文史类考语、数、外三科加政治、历史二科,理科考语、数、外三科加物理、化学二科。

 

这种科目设置一直沿用到2000年。这是一张1993年的高考政治试卷,这样的卷面设计,让人分外熟悉。

 

1994

这一年,全国37所重点院校试行并轨制收费,逐步建立起“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

 

以前国家发生活费相当于“国家干部”的大学生身份,从此要自己掏钱读书。

 

湖北三峡坝区三斗坪镇东岳庙村黎开英的儿子望军在1994年全国高考中,以651分的好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乡亲们纷纷来到他家祝贺。

 

金榜题名给这个农村家庭带来了无上的荣耀。

 

1995

即将进入考场的考生正在考场外进行着最后的温习。

 

每年高考考场外,翘首以盼的家长陪考团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陪考现象”出现于1995年前后,随着独生子女一代参加高考而出现。

 

1996

漫画作文题再一次出现已是1996年。

 

当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给出了“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这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被评价为讽刺现实,直面社会阴暗面。

 

也由此引发了教育界与医务界的一点不愉快。

 

1997

7月28日,西安。发榜了,许多高考生落榜。国家办的大学有限,社会办学的大学便应运而生。

 

这是招生咨询会上,替儿子选学校的父母。

 

随着自主择业逐渐代替国家包分配,填报志愿成了家长和考生关注的焦点,于是高校招生咨询会受到热捧。

 

1997年7月11日,合肥市首次举行高考志愿填报咨询会,120多家高等院校招生工作者在现场接受咨询。

 

1998

这年高考结束后,一位考生在清理自己的学习资料。厚厚的资料摞起来,超过了小伙子170厘米的身高。

 

1999

1999年,中国大学扩招第一年,全国扩招30万。

 

中国人通过高考而参加的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正逐渐变成大众教育。

 

这一年,高校招生比例猛增至47.4%,然而同时,“毕业即失业”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又一难题。这是大学扩招后的第一批毕业生求职的情景。

 

2000

这一年,电脑和互联网还是稀罕物,位于北京东大桥的百脑汇电脑城,一大早就有许多考生和家长来到这里,排队等待免费上网查分。

 

据工作人员说,一个上午就来了近百人,查完了分数,每个人的表情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忧。

 

2000年普通高校试行“春季招生考试”,春季高考试行之初,一度红红火火。

 

以上海为例,2000年,上海春季高考的报名人数达4670人,招生计划是1100名,从当年的报名人数和录取比例来看,其竞争激烈程度与夏季高考大体相当。

 

2001

为了加大高考制度改革力度,从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三地开始试行普通高校春季招生考试。

 

到目前,实行过春考的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安徽、内蒙古、山东等地,但北京、安徽、内蒙古等地已取消春考。

 

图为2001年春考,合肥市八中考场外的考生家长。

 

这一年,高考取消了考生“未婚、年龄不超过25岁”的限制,这给无数大龄考生以惊喜和机会。

 

以炒股为生的黄顺锋做梦也没有想到今生还有机会参加高考。

 

他同众多大龄考生一样,成为高考新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

 

2002

7月7日,上海市92800多名考生冒雨走进全市3800多个考场参加高考。

 

而首场语文考试的作文“面向大海”,因取材范围过大,颇让部分考生感到无所适从,纷纷表示心里没底。

 

这位女生刚出考场,便向母亲诉苦。在“吐槽”还未被发明的时代,当时的考生也就无法享受到集体吐槽高考试题的乐趣。

 

2003

这一年,教育部决定将高考时间提前1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8日,高考终于告别酷暑。

 

678的谐音是“录取吧”,在残酷竞争的考试中,这也许正是考生需要的一点心理安慰。

 

2003年6月7日,考生在山西省实验中学考点答卷。

 

这一年,全国爆发了大面积的非典疫情,想要进考场,还必须先过“体温测试”这一关。

 

2004

6月7日,63岁的“爷爷考生”邹伟敏在浙江嘉兴海宁一中考点参加考试。

 

像这样的大龄考生,如今并不罕见。大学是一个美丽的梦,而这个梦,并不只属于年轻人。

 

2005

这一年,海南高考状元李洋“梦断清华”,引发了全社会对“高考移民”及“高考公平”的大讨论。

 

当年,李洋先是被告知高考分数海南理科第一名,海天学校还挂出醒目的条幅,祝贺李洋取得好成绩。

 

眼看就要实现上清华大学的梦想,但因为有人举报,他在海南就读未满两年,不符合海南省报考本科第一批院校的要求,被取消了录取资格。李洋后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

 

2006

6月7日,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老师,在开考前,送给每位考生一个贴有“心会跟爱一起考”的苹果,预祝考生“平稳考出丰硕成果”。

 

一个苹果,代表祝福,也隐隐投射出教师群体在面对高考时的焦虑。

 

2007

高考,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毕竟,谁家还没有个要高考的孩子呢?

 

2007年某公交公司出动公交车免费接送考生,并且在考场外设置了车厢服务站,让家长不必在酷热里等待,可以上车免费饮水和休息。

 

2008

7月3日,四川地震灾区延期高考举行。在德阳人民医院的“病房考场”内,4名东汽中学考生正在填写答题卡。

 

2009

高考结束,广东省四位“状元”骑着高头大马,霸气巡街。

 

高考催生出一种“状元经济”——状元笔记、状元错题、状元食谱 ……只要跟“状元”沾上点边,都会卖的还不错。

 

2010

高考结束,也许是多年未曾见过的笑容绽放在考生和家长的脸上。

 

鲜花、拥抱,毫不吝惜。高考对每个人来说,都不亚于一场战争,所有人都如释重负。

 

2011

高考这天,工地停工了,汽车不鸣笛了,就连大妈们都不跳广场舞了,整个社会,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考生释放善意。

 

一位考生在的哥、交巡警等人的爱心接力帮助下抵达考场后,不禁感动地哭了出来。

 

2012

6月8日下午,高考英语听力考试。

 

紧挨着南京市九中高考考点的道路上,考生家长排成一排,堵住马路,指挥过往的自行车、电动车绕道而行,以免噪音影响考生的考试。

 

高考,从来就不是只考学生的。

 

2013

每年临近高考,家长为了考生,做尽各式祈福,试图为高考之战的胜利增加一块砝码。

 

2013年5月13日,江苏省南通市,当日是民间传说的文殊菩萨生日,考生家长前往当地剑山风景区——文殊菩萨庙烧香祈福,求菩萨保佑子女考出好成绩。

 

2014

临考前几天,四川巴城部分学校考生,用撕书、扔书的方式,释放压力,迎接高考。

 

2015

2015年6月5日早上8点8分,一年一度的六安市毛坦厂中学送考开始,42辆送考大巴载着数千名高三考生。

 

从这个号称“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学校驶出,送考车的车头车尾都坐着穿红衣服的学生,有学生打开车窗,喊着毛中必胜,毛坦厂当地万余名群众和家长。

 

自发来到车队两侧为考生送考,家长们手持空色旗帜为高三考生呐喊助威,场面十分壮观。

 

2016

高考是许多中国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为了维护高考公平性,反作弊工作也在不断从“人防”向“技防”升级。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的出台,将国家教育考试作弊行为列入刑法之中,使得2016年高考被社会评论为:“史上最严高考”。高考的公平公正,应是这个社会的底线。

 

2017

2017年高考迎来再一次改革,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初定为考语数外三门,外语一年两考,再选考三门;取消一本线,保留本科线。

 

2018,为梦而战,高考加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