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1)
2021 (540)
2022 (880)
2023 (542)
每年三月是回北京看望父母亲友的时候,今年正好赶上太座的母校举行七七级四十年返校重聚活动。于是一起同行。
回国前问母亲要我带点什么回去。母亲说:“现在国内什么都不缺。你就带些那年我们一起在纽约海边捡的鹅卵石吧。”的确在国内鹅卵石不容易得到,家中原有的被来客要去不少。母亲在水中倒进少许漂白水,使水清澈,石透明。
得知我回来,在京的老同学齐聚一堂,二十多人相见甚欢,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席间纵论天下大事,设计股市逃跑路线。从听众听得津津有味的表情来看,似乎本人口才无碍哈。
另一次小型聚会的参加者都是我的学长学姐。桌上的姜饼和紫薯糕是学姐自制的。
饭后学长们带我去看望外国语学校的老校长。我把我的新书送给九十五高龄的校长,感谢当年她和老师们从数百名考生中挑中我。虽然历经文革波折,从小学三年级走进外语学校,决定了我日后的人生道路。
趁着大好春光,和父母一起去圆明园踏青。
北京的春天比纽约来的早,回来的正是时候。
水光潋滟晴方好。
仙人乘露盘。
喜欢圆明园的垂柳。
春风杨柳万千条。
断桥有残缺之美。
有一组人马正在树林里拍艺术照。
当年圆明园十二生肖铜雕的复制品。
迷宫是圆明园中唯一幸存的完整古迹。
其他的都是这个样子。
此地最为著名。当年在大学时曾多次来这里,当时还可以在近处攀爬拍照。如今已经栏起禁止靠近。
雨果曾就八国联军在圆明园的暴行仗义执言。所以中国人民记着他的好,在圆明园为他竖起雕像。
到访清华园。
闻一多是清华精神。
在清华校园里拍婚纱照的新人。
校园里变化很大。
什刹海。本来想参观恭王府,但不巧正在整修,吃了闭门羹。北京正在大力整顿市容,大部分岸边的饭馆都关了,使什刹海看上去有些萧条。
从什刹海望远处的鼓楼。
银锭桥。旁边的小楼是烤肉季。
在银锭桥上望后海。此地是“北京八景”之一。
烟袋斜街。
出了烟袋斜街就到了鼓楼。
再从鼓楼走到南锣鼓巷。
如今北京的景点都是一队一队的外地游客。
角楼是独一无二的。
和太座的家人在四季民福吃烤鸭,窗外可以看到故宫的东华门。这家烤鸭店外面等候的人比里面用餐的人还多。可惜我吃不出烤鸭的好坏来。
除了烤鸭还有北京独有的焦圈、豆汁和咸菜。
农业展览馆有好几个展览,还有难得一见的大晴天。
侨福芳草地购物中心是个很特别的地方。这里就在世贸天阶附近。如果来参观世贸天阶,不妨就近到此一游。
大门口的雕塑群诡异而有趣。
一楼大厅中央有一金佛像,用金色丝线罩住。丝线一直连接到楼顶,好像一道佛光。很有创意。
一楼特斯拉汽车销售店在最显眼的位置。太座是第一次见到特斯拉,她对车头原来装引擎的地方空无一物印象深刻。
购物中心很有现代感。
购物中心到处都有标新立异的雕塑作品。
满天飞的牛。
这个雕像博人眼球。
乘透明的观光电梯到十楼顶层的画廊。
顶层还有咖啡厅,有不少白领年轻人在此消磨懒散的下午。
购物中心有书法展览。
购物中心里的旗袍商店。但是明明卖的是国货,却要弄个洋招牌。我们发现购物中心里所有店铺都是各种各样的洋名字,好像这样一来价钱卖得贵才理直气壮。
冰激凌每勺¥28。
第二天正准备出行,没想到沙尘暴降临,黄沙蔽日。于是决定龟缩在家,看看闲书。
我喜欢看木心的作品。他的文章散漫而有味道。在此次回国之前,我就在亚马逊中国上订购了两本木心的书,寄到北京的家中。在躲避天灾的日子里,正好在家一读。
木心五十多岁时离开中国,十余年住在纽约皇后区。他把不算好区的Jamaica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琼美卡。有苦中作乐、自我调侃的意味。他描写在纽约的感受,使我感到似曾相识。特别是他以哥伦比亚大学为背景的《哥伦比亚的倒影》更使我心有戚戚焉。
漂泊在海外的华人,如何定位自己,如何以局外人或局内人的眼光看待故国,是十分微妙的问题,每个人都有截然不同的答案。刚到美国不久,木心在1984年写了散文《九月初九》,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海外有春风、芳草,深宵的犬吠,秋的丹枫,随之绵衍到煎鱼的油香,邻家婴儿的夜啼,广式苏式月饼。大家都自言自语:不是这样,不是这样的。心里的感喟:那些都是错了似的。因为不能说“错了的春风,错了的芳草”,所以只能说不尽然、不完全……异邦的春风旁若无人地吹,芳草漫不经心地绿,猎犬未知何故地吠,枫叶大事挥霍地红,煎鱼的油一片汪洋,邻家的婴啼似同隔世,月饼的馅儿是百科全书派……就是不符,不符心坎里的古华夏今中国的观念、概念、私心杂念……乡愁,去国之离忧,是这样悄然中来、氤氲不散。
在这篇散文中他又写道:
从长历史的中国来到短历史的美国,各自心中怀有一部离骚经,“文化乡愁”版本不一,因人而异,老辈的是木版本,注释条目多得几乎超过正文,中年的是修订本,参考书一览表上洋文林林总总,新潮后生的是翻译本,且是译笔极差的节译本。更有些单单为家乡土产而相思成疾者,那是简略的看图识字的通俗本——这广义的文化乡愁,便是海外华裔人手一册的离骚经,性质上是“人”和“自然”的骈俪文。......中国每一期王朝的递嬗,都会发生莫名其妙的童谣,事后才知是自然借孩儿的歌喉作了预言。所以为先天下之忧而忧而乐了,为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忧了;试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大有人在,怎能不跫然心喜呢,就怕“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直后下去,诚不知后之览者将如何有感于斯文——这些,也都是中国的山川草木作育出来的,迂阔而挚烈的一介乡愿之情。没有离开中国时,未必不知道——离开了,一天天地久了,就更知道了。
木心的话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就像每个海外游子对故国有不同的解读一样。
请待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