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国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老照片 - 北京新街口

(2017-10-13 10:32:54) 下一个

新街口虽然不像西单、东单、西四、东四那样是京城一等一的繁华处,但在北城自古也是个热闹的地方。

新街口,顾名思义肯定是新开的街道,但是这新旧分跟谁比。新街口的这个新是明朝跟元朝比,比出的新旧,所以这里可真是历史悠久了。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刻本出版的《宛署杂记》“日中坊”界内出现了“新街口”这个地名。
 

1954年,首都基建工新建的新街口电影院。新街口电影院是西城区兴建的第一座电影院,首映的影片是苏联故事片《乡村女教师》。李祖慧摄

1959年,新街口小五金厂的铅丝车间的女工正在上班。那时候北京街道小厂多如牛毛,他们走小而专的道路,产品质量很好,但是工人待遇很低,与国营大厂没法比。 

新街口新华书店建于1958年,两层楼,当年是附近文化人聚集的场所。特别是每逢周日,连学院路“八大学院”的大学生都乘22路公共汽车来这儿买书。图为1959年,西城区新华书店新街口综合门市部售货员向顾客推荐好书。高宏摄 

1959年,新街口储蓄所街道代办员们将收的存款送到储蓄所。看这些女职员的打扮还很有民国的风格。李晞摄 

1959年,办大食堂的风也吹到了新街口,图为新街口大院食堂大师傅和会计一边算账一边切菜。李士民摄 

不过,这阵风没刮多久,大食堂就跟全中国所有的大食堂一样关门儿了,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老街坊记得在大食堂吃过什么?看这张照片,他们还挺满意的。图中那个做怪相的“红领巾”现在也该快七十岁了吧?

元代水面阔大的积水潭,到了明代渐渐干涸变成陆地,于是便在这里筑路成街。由于这条街是新开的,所以名之曰“新街口”。由此可见,这“新街口”实在是够旧的了。

早年间有城墙的时候,新街口往北是北城墙,往西可以看见西直门城楼,往南是西四牌楼。丁字路口往西是崇元观(始建于明代,清末坍塌,1930年代原址建立了陆军大学)也就是现在的赵登禹路北口,叫新街口西大街;往北到城根叫新街口北大街;往南到护国寺叫新街口南大街。

清代实行“旗民分城居住”政策,新街口街道辖界属正红旗及正黄旗西北部。 清末,实行新政,西城区境内为内右一至内右四区、中二区,新街口街道辖界属内右四区(幸亏不是中二)。 
 

1960年,西城区新街口自行车修理门市部在为顾客修理自行车。高宏摄 

1960年,新街口草厂大坑简易托儿所的阿姨们带着孩子来到了什刹海附近的儿童游戏场,孩子们一边唱歌、一边玩荡船,玩得真高兴啊。 李晞摄 

1960年,新街口储蓄所街道代办员们将收的存款送到储蓄所。当时还不是蓝灰一统天下的时候,营业员阿姨穿得好漂亮啊。 

1960年,新街口公社桦皮厂服务所的龙望义服务员把邻居产妇送到医院,还带着点心来看望产妇赵瑞芝。具体哪家医院没说,有可能是介边儿积水潭医院,病床是这样的。 冯文冈摄
 

1960年,新街口桦皮厂服务所代居民洗衣。李晞 王力加摄 

北起德胜门西大街,南到西直门内大街的桦皮厂胡同可有年头了。《京师坊巷志稿》有云:“桦木状类白扬,春夏间剥其皮入污泥中,谓之曰糟。糟数日乃出而曝之,地白而花成形者为贵。……拉发北数十里,有桦皮厂,每岁打桦皮入内务府。”西直门内的桦皮厂即清内务府储存桦皮的处所。康熙《万寿盛典》云:“进西直门路左,桦皮厂胡同内,有庙曰西三官司庙。”可知此桦皮厂胡同康熙年间即已存在。

——引自《老北京的记忆》

 

1960年,新街口蒋养房服务所第二服务站服务员于淑芬帮助居民代管家务和照理孩子。李晞摄 

蒋养房,东起德胜门内大街,西至新街口北大街。明代这里是浣衣局,得名“浣衣局胡同”。浣衣局是明内府二十四衙门之一,是为内府清洗衣物的机关。刘若愚《明宫史》记载:“浣衣局在德胜门迤西,俗称浆家房。”明代《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把新街口东街叫作“浆绛房”。因为,旧时洗完衣服要在浆水里过一遍,使之挺括平整,所以“浆绛房”又称“浆糨房”。清代浣衣局撤销,“浆糨房“慢慢叫俗了变成了“蒋养房”。

在浣衣局洗衣服的可不都是一般年老宫女,很多都是落难的妃嫔、贵妇。一向锦衣玉食的小姐、太太甚至是妃嫔,落到在洗衣服为生,想想也是够凄惨的。不过,能洗衣服自食其力,以得终年还算走运的,被打死的也不在少数。明代跟魏忠贤一起乱政的那个天启皇帝的母乳客氏,最后发配到浣衣局不久就“笞死于此”。 

1960年,新街口人民公社中街服务所的服务人员下户为邻里打扫卫生,使生产人员完全摆开家务劳动的束缚,无牵挂地投入生产中去。不知道这种服务是不是普遍性的,我觉得现在绝对可以有。 冯文冈摄

大跃进时期,为了帮助女职工照顾孩子,北京市办了2500多个街道居民自办幼儿园,铁狮子庙幼儿园就是之一。铁狮子庙幼儿园鼎盛时有200多名从两个月到7岁的孩子,这里的保育员和教养员以前也都是家庭妇女。图为1960年新街口铁狮子庙街道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练习舞蹈。李晞摄

1960年,新街口中街服务员们正在忙着把拆洗好的棉衣熨平叠好。高宏摄


新街口北大街路西原有一处菊园,主人刘契园(1884—1962)是清末举人,号称菊仙。“九一八事变”后,他为躲日伪纠缠,合家迁京,在新街口豁口购地4000平方米辟园种菊。名为契园。解放后毛泽东3次来契园赏菊。1960年刘契园把契园献给国家,“文革”中荒废,后来原址建了徐悲鸿纪念馆。
 

图为1956年,新街口北大街契园的主人刘契园正在给菊花进行人工傅粉工作。冯文冈摄
 

永顺居饭馆,店堂不算宽绰,当年新街口一带还就这么一家饭馆。图为1962年,新街口南大街的永顺居饭馆售货员李淑华用夹手给顾客夹火烧。高宏摄 

1962年,新街口南大街第八副食商店的职工在节日里为送货上门的食品做好防蝇、防尘工作,保证食品干净卫生,预防传染病。 冯文冈摄 

新街口地区的商业主要有新街口百货商场、新街口文化用品商店、大新纺织商城、知味观饭庄、新街口旅馆、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北京幻灯制片厂、新街口购物中心、新街口新华书店、新街口电影院等。

新街口百货商场位于新街口南大街,建于1958年,由龙祥布店、丽华楼百货店、宏大百货店、广泰钟表行等7个店铺合并建成,有营业面积1200平方米。当时属于新街口附近居民必去的大商场。

1966年,新街口百货商场优秀售货员蔡平桥在营业前进行练习基本功——板布表演。冯文冈摄

1974年,新街口街道幼儿园小朋友们正在演节目。王宝琴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