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的魅力在欲说还休,在过犹不及,在经历情感起伏后,不激不厉传达出一份从容给你带泪的微笑。”
——王鹏
《雾都记•一个人的北京》
220×185cm 2016
局部1
局部2
局部3
局部4
局部5
局部6
《辅仁往事》
91.5×79cm 2016
《淡淡的晨昏,淡淡的年岁》136×110cm 2016
局部1
局部2
局部3
《我们的纪念日》
108×77.5cm 2016
局部1
局部2
王鹏
芳香之旅系列——琼瑶的彩云归 80×66 2013
潇湘云水 85×57 2014
局部1
局部2
芳香之旅——林徽因的江南 64×34 2012
局部
芳香之旅——花一开满就相爱 85×40 2013
芳香之旅系列——海伦凯勒的光明 85×33 2013
局部
80后青春个案
——读王鹏工笔人物画有感(节选)
甄 巍
我每次阅读王鹏的工笔人物画,特别是表现青春少女的现代“仕女画”时,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触动和羡慕。有对青春的赞美,有对清纯的激赏,也有对一位画家聚精会神感受和领悟生活之美的创作状态的羡慕。特别是见多了当下以市井和恶俗的态度描绘女性的画作之后,更对王鹏现代“仕女画”中那份难得的清新雅致欣赏不已。
中国古代人物画中堪与须眉画相对的有仕女画,专门表现有才德的年轻美女。从绘画题材上说,王鹏的工笔人物画很接近古代的这种传统。他的作品聚焦当代青春丽人,特别是刚出校门,初涉社会,踏入职场不久的年轻知识女性。
她们年龄大约二十前后,身上即带着校园的书卷气,又对世界抱着好奇和憧憬。画中的女子在精心修饰的妆容和时尚靓丽的衣饰下,往往显露出知识女性才有的从容和独立。
芳香之旅系列——我在春天等你 62×34 2012
草图
局部1
局部2
局部3
但让我迷惑的是,王鹏笔下的人物不知怎的,在我看来,于自信外总有一种迟疑和不易察觉的担忧。仿佛在那唯美的画面气氛中,总还有生活中一些现实的问题存在。
当我对王鹏本人和他的作品接触更多以后,逐渐地感觉到,他的艺术表露出的除了对艺术纯美境界的追求,还有他人生成长轨迹和内心特别的领悟,诚所谓“画如其人,画为人生”,放在他身上,真的不差。
比如,我感觉王鹏的画很有“戏”味。他喜欢听京戏,对生、旦唱腔和表演颇有所好,这些也许培养了某种潜在意识,让他很注重人物造型的“亮相”味道,人物动态,举手投足间,都有一种很讲究的微妙感觉。而人物的眼神若有所视,仿佛画面外有一种与其目光所对应的“他者”存在。人物姿态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也给观众留下一种动态中偶然定格的效果。
同时,绘画中公共场景里的大群人物、几个人的群像,带有私密性的单人的全身像、半身像、头像乃至面部特写,不仅仅是形象的大小问题,也暗藏着观众与画中人的心理距离感。
芳香之旅系列——席慕容的草原 75×62 2012
局部1
局部2
局部3
在王鹏2010年前的画作中,常见人物的亮相感、与画面外的眼神交流以及观众感受的空间距离感也可以视为对自身社会身份的认同期待与焦虑的解读。现代社会职业女性特有的一种知性、从容、教养和自信。
在生于60年代末的我看来,这些都市丽人身上体现的人格光辉,正是受过良好教育,亲身体验过社会经济发展和物质极大丰富、竞争也渐趋残酷这一转型过程的80后年轻人所常常表现出的综合素养。我身边的80后同事和朋友普遍如是。
他们讲理、知性、守法,职业素养高,他们追逐时尚,行为入世,却能保有对未来的乐观与对理想的坚持。生活和工作中的王鹏也正是以他综合全面的素养博得大家的尊敬和喜爱的。
惊鸿·澎湃狂想 203×176 2015
局部1
局部2
局部3
局部4
局部5
局部6
然而,王鹏的工笔人物画也并不是对现实中80后一代青春生活心理经验简单唯美的表现。这些描绘青春丽人的作品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个案样本,引人思考画家绘画行为背后的意义。
为什么画家会选择某种特定类型的绘画进行创作?为何有些画家能感觉到如此纯粹的美,有些为什么不能?这些现代仕女画的作品结构、表现形式与意味内涵主要来自现实感觉,还是与选择的绘画工具和样式有关?
比如,描绘美丽女子的工笔画,其动机主要基于工笔画表现方式的美感还是表现对象——青春少女自身的美感显现?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工具材料、技巧法度和造型能力,对于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中国画方向深造了七年,专业基础好又善于勤于创作思考的王鹏来说,不是难事。
而对当代社会青春少女的靓丽风采、微妙情绪与心理状态的表现,也可以解读为画家追求唯美、热爱生活的理想主义态度。
芳香之旅——张爱玲的月光 89×55 2012
局部1
局部2
除此之外,我总感觉,王鹏的这些作品似乎还可更进一步地引申为千百年来中国画家借题发挥创作的一种人格或人文态度。正仿佛古代大诗人屈原借香草美人抒发情怀、比喻情志的艺术传统的再生,从心灵深处揭示了中国艺术家洁身自好的人文价值追求。
若结合平日里王鹏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的谦虚恭俭,以及极好的文学修养和严谨细腻的待人接物原则,确能感受到他默默坚持的清正自爱的人格标准。在这样的层面上,中国工笔人物画传统的一系列技术课题,比如仕女类绘画对衣纹服饰处理表现的讲究,就不仅仅是形式美感和技法处理的问题,更是一种涉及人格、品性的文人式哲学命题。
这样想来,王鹏的工笔人物画既能入得人间烟火,敢于表现世俗生活的美,又能够在主体性的入世情怀中,保持一种真切而自然的青春理想和理性距离,以“他者”的目光审视自身,在80后出生的青年一代画家中,应该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芳香之旅——李清照的酒醒 61×37 2012
我以为,令人信服、纯真自然的“美”的确是最难表现的,特别是要让人感动而舒服地接受画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对美的真切感受,真的不易。在这一点上,王鹏细心严谨的个性在其工笔画创作中的优势和挑战一样多。
工笔画的美感需要精心周到的准备和细腻考究的制作。一幅画的创作过程短则几周,长则几月甚至经年累月。造型的考究和细节的处理,自然需要过人的缜密心思和巧妙构思。但作为一位年轻的工笔画家,问题可能也常常出在这里。控制过头则容易板结,细节考究过重则容易减弱整体。
观众若从作品中注意到了过多的技巧,对造型的精细和技法的工整留下深刻印象,很有可能意味着在画面意境和内在精神的传达上还不够自然、整体,绘画技法尚未能完全表达出作品内在的情绪和意味。
工笔画中的“写意”境界需要更多岁月的磨练方能达到。 不过,这些问题仿佛人生诸多修炼中的一种,既看个人的努力,也看造化和时代的机缘,急切得不到,得到见功夫。
甄巍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副院长,画家
芳香之旅系列—铁凝的红围巾 114×46 2013
局部
今天的你 昨天的我 110×178 2015
局部1
局部2
艺术家自述
生活中的场景还是有很多让我们感动的,也许是人们不经意间流露出了对美好情怀的留连,画画恰好能把这瞬间的光辉凝结为永恒,因此我觉得画家还是幸运的。
我画中的人物形象,有的眼神迷离,有的孤芳自赏,旁若无人的自醒自醉,那都是人物沉迷与“自我”那一刻真实的表情和感受;我的画常将人物置于层层叠加但又能不断延伸的背景之中,正是象征着透过那层层的隔离,层层的防御机制,必将发现人心的辽阔、自由、深邃与博大。
我在画中总要安排些繁密的植物,人物与景物的搭配不可分割,我想人只有在自然中才能抒显它的真性,绿色植物也能代表着一种生命,一种健康向上的力量。
丽水纹沙 210×160 2009
局部1
局部2
局部3
局部4
局部5
痴梦·卷珠帘 198×180 2014
局部1
局部2
局部3
暗香 180×150 2008
飞花误系列 39×31×9 2010
飞花误一
飞花误二
飞花误三
飞花误四
飞花误五
飞花误六
飞花误七
飞花误之八
飞花误之九
芳香之旅——三毛的远方 123×180 2014
局部1
局部2
擦身而过 113×90 2007
局部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87×68 2012
局部
贝加尔湖畔 110×45 2014
局部
风之语 72×61 2010
九月的高跟鞋 170×140 2006
珍妮弗之约 210×160 2009
局部1
局部2
花衫系列_天下无双 2010
局部
花衫系列——倾世之恋 2007
花衫系列——阳宝 2007
局部1
局部2
有段时间很喜欢看林青霞、秦汉那一时期的电影,也爱读三毛的诗,听齐豫的《橄榄树》,也因此有了《欢颜》、《阳宝》、《回春之曲》,那种青春虽然青涩甚至有些苦涩,虽然也有着围栏的阻隔和束缚,但是却那么沉迷、不羁、狂野、单纯,令人回味。
我感到自己还是有点怀旧的,这份怀旧使我总去表现一种难以再实现的情感。也许还是这份怀旧,使我选择了工笔画层层渲染、勾线填彩这种传统得无法再传统的手法。
我对人常说要使工笔画“正本清源”,之所以固守老方法是为了把工笔最敏感特质发挥出来,说的虽不假,可真心上还是因为怀旧而不愿轻易尝试改变吧。
欢颜局部
平江路的A座 170×140 2007
南方的气候 150×87 2006
清舞 85×110 2008
迷蝶香之一——相思意 41×32 2010
迷蝶香之二——君知否 44×36 2010
迷蝶香之三——梦里飞花忆旧游 40×31 2010
遇见 2010
局部1
局部2
王鹏
1981年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在读。毕业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美术学专业获硕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入选“首都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库”。从事中国画的教学、创作和美术史论研究。
出版《中国绘画流派识别图鉴》、《重彩人物画法》、《王鹏工笔人物》等5部专著,代表创作《珍妮弗之约》、《飞花误系列》、《芳香之旅系列》等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第三届北京国际双年展”等国家级大型画展20余次,代表论文《新时期工笔画中的女性形象》、《王叔晖工笔仕女画艺术再认识》等和大量作品发表在《美术》、《美术界》、《美术观察》、《中国书画》、《北方美术》、《艺术品》等专业期刊、画册、文集50余次。主持参加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北京师范大学教学科研项目8项。2013年人民网专访“给时代一份理想化的美——访工笔画家王鹏”。2015年录制大型慕课“中国传世名画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