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7)
1927年的今天,一位国学大师离我们而去,他自沉于颐和园内昆明湖中,了却了他的凡尘事,留给后人无尽悲伤。他就是王国维。
伯希和这样说过:“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惟王国维及陈(陈垣)先生两人。”胡适也有过类似的言论:“南方史学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学能疑古而学问太简陋......能够融南北之长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国维与陈垣。”王国维一去,国学少了半壁江山。
他的人生三种境界,点醒了多少人: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人间词话》
他的“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理论,将千古诗文分析个透彻。他说作诗无外乎“以我观物”、“以物观物”: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人间词话》
他不只对国学有深刻的认识,对于读书也有自己体会:
读书的三重境界,符合古学的小学,大学的通义。
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也是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学习的最后是体悟自然的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随心所欲不逾矩”。
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
进能变通运用,能说会道,有一得。
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读书的三重境界》
王国维的诗评写得太好,以至于很多人忽略了他本身也是一个词人。
最是人间留不住, 朱颜辞镜花辞树。
《蝶恋花》
世间最可悲的是英雄末路、美人迟暮,偏偏岁月无情,朱颜易逝。
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
《玉楼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切记切记,“人无再少年。”
书成付与炉中火,了却人间是与非。
《书古书中故纸》
书成竟是要付之一炬,也许他要毁去的不是书,他更想把那些是是非非“付与炉中火”。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浣溪沙》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想要认清楚一件事,就必须跳到事外来看。可惜我们不是开了天眼,静看凡间的神,我们只是凡间人,是被看的那个。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采桑子》
只有经过大起大落,方能看透大喜大悲。
王国维说过一句话:“有境界自成高格。”这是他来评价那些诗词大家的话,今天,我更想把这句话送给他,王国维老先生自有一番大境界、高格调。
王国维遗书: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移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于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
——五月初二日父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