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1)
2021 (540)
2022 (880)
2023 (542)
这两天,北方地区(尤其北京)的人们被大雪包围。最流行的一句话是,“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怀旧之风一时四起。烧煤球、囤白菜、滑雪溜冰……这些曾是不少人共同的儿时记忆,如今想起来既遥远得像另一个世界的事,又历历在目仿若昨日。图为90年代,拉煤球的师傅从天安门前经过。滕科/视觉中国
以前用暖气比较奢侈,还不像现在这样普及。一到冬天,各家各户就开始成百上千地买了蜂窝煤囤起来(图省钱的就自己做煤球),除了用于做饭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取暖。图为1982年,工人在大雪天给家户送煤球。人民画报/视觉中国
烧蜂窝煤用的炉子也比较讲究,一般都要有一根通风管连接到房子外边当烟囱,因为如果通风不好,很容易造成室内窒息的危险。炉子上有火圈,下有炉门,使用方便。图为画家叶浅予在烧煤炉。
平时在炉子上烧个热水的同时,还能在边上烤几个馒头、地瓜,熟了以后拿着热乎乎的,先暖了手再吃。
烧炉子时间长了,烟囱免不了会出点儿问题,修补匠的生意也就来了。图为1989年,一名小贩走街串巷给人修烟囱。黄小兵/视觉中国
谁家的炉子不小心火灭了,就拿一个新煤球去和邻居换一个烧着的。邻居们有来有往,互相借的又岂止是火种?而去借东西的任务,往往落在小孩儿们的身上。图为一个小孩向邻居大娘借火。滕科/视觉中国
冬天到来时,老人们会带着孙子上街买烟囱和家用,童车正好也可以用来储货。黄小兵/视觉中国
过冬最重要的事情除了取暖,就是吃的问题了。那时,北方的冬天十分萧瑟,反季节蔬菜尚未诞生,慢吞吞的交通工具也无力将南方的蔬果运来。于是,产量大、易存储的大白菜成了过冬的必备之物。临近冬天,抢购大白菜便成了北京大街小巷的一景。图为1985年,北京朝阳门,市民抢购大白菜过冬。
跟买煤球类似,每户人家一般都要储藏几百斤大白菜过冬,而且变着花样做,炖、炒、腌、拌等等,以免一样口味吃多了腻味。图为1988年11月,一个孩子在帮父母搬白菜。新华社记者 李明放 摄
冬天里最开心的就是吃火锅,既暖和又有气氛。北京以前最流行的是炭火锅。这种火锅一般都是铜锅,中间炉心烧的是木炭,上面有个口通风排烟,可以用锅盖套着。图为1982年冬,在北京东来顺饭庄吃涮羊肉的食客。余鹏飞/视觉中国
在北方,没有下雪就不是冬天。下雪阻碍交通,过去又没有现在那种方便的铲雪车,不过人多力量大,大家可以一起出去铲。图为1972年,北京,成百人集体上街扫雪。
80年代中期时,有一部叫《街上流行红裙子》的电影风靡全国,于是北京的女青年们也开始以夏天穿红裙子、冬天穿红羽绒服为时尚。图为几名红衣女青年在雪中聊天。李晓斌/视觉中国
雪景迷人,拍照留影自然必不可少。图为1986年冬天,游客排队在雪中的天安门前留影。李晓斌/视觉中国
也总会有一些抗冻的市民冒着冰雪出来找乐子。图为1988年,北京的冬泳爱好者光膀躺在河边,还和摄影师镜头打起了招呼。黄小兵/视觉中国
1992年,一名老人在什刹海钓鱼,自行车停在旁边,面前摆了四根鱼竿。坐在小板凳上的老人看起来不慌不忙,稳如姜太公。王文扬/视觉中国
对于小孩子来说,下雪是冬日里最令人兴奋的一件事情了。图为1976年,北京,四个孩子一起滚雪球。李江树/视觉中国
1979年,几个男孩在颐和园的湖上溜冰。王文波/视觉中国
几十年过去,衣食住行巨变,人们早已告别了白菜和蜂窝煤的年代,享受着暖气房的舒适,用手机拍摄着雪景。然而,大雪落下时的感受,一定与老照片定格的表情一样欣喜。图为北京前门附近的好景胡同里,两个孩子看到漫天飞雪十分激动。刘英毅/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