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国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古巴行:巨变前夜 (ZT)

(2015-10-02 08:08:41) 下一个


? 非洲、南美洲和欧洲的传统音乐在古巴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诞生了古巴音乐这朵奇葩。

表面上看,现在的古巴和80年代的中国非常相似。区别在于,中国的改革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其动力来自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古巴的变革则是从1990年苏东剧变开始的,在此之前,古巴是一个几乎完全依靠苏联的援助才存活下来的小岛国,苏联的解体让古巴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支柱,它不得不做出改变,否则将无法生存下去。


? 哈瓦那极负盛名的葛佩莉亚冰淇淋店门前总是排起长龙


? 古巴街头可见的美产汽车大都是“古董”级轿车

1959年以前的古巴并不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卡斯特罗革命的胜利也并不是老百姓吃不饱饭、忍无可忍起来造反的结果,而是带有很强的民族主义特征。古巴是最早被西班牙殖民的加勒比海岛之一,但却是最晚脱离西班牙帝国统治的拉丁美洲国家,古巴的独立战争进行了很长的时间,战况也相当惨烈,虽然古巴人民最终获得了胜利,但他们却眼看着美国窃取了胜利果实,成为古巴新的宗主国。20世纪的前60年里,古巴只是名义上的独立国家,实际上它就是美国的殖民地。


? 1961年4月,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门口聚集大量民众,抗议美国入侵古巴。

革命胜利之前的卡斯特罗不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之所以选择暴力革命,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赶走美国人,建立一个属于古巴人的古巴。革命成功之后,美国立刻开动国家机器,千方百计要夺回对古巴的实际控制权。一开始是武装干涉,移民美国的古巴人冲在了最前面。这招没有成功,便改为贸易制裁,试图用经济手段逼古巴就范。为了保卫革命成果,卡斯特罗选择了当时唯一能和美国抗衡的苏联,并加入了社会主义大家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选择是成功的。古巴没有被美国这个躺在身边的巨无霸吞噬,而是顽强地活了下来。但是,对于苏联的依赖使得古巴再一次成为超级大国实际上的殖民地。古巴在经济上变成了苏联的蔗糖供应国,以及苏联工业产品的倾销地,在政治上变成了苏联应对“冷战”的一枚棋子,苏联所采取的很多涉及古巴的政治和军事行动根本没有经过卡斯特罗的同意。


? 在田地里收甘蔗的古巴农民(摄于1959年)

苏联的解体结束了这一切。作为全球唯一一个先后被西班牙、英国、美国和苏联这四大帝国控制过的国家,古巴终于摆脱了老大哥们的束缚,长大成人了。此刻的古巴人终于意识到,独立自主的日子并不一定好过,长时间的贸易禁运使得古巴脱离了世界经济体系,变成了全球化的局外人,而计划经济的固有弊端使得古巴国内的生产力停滞不前,一直在吃老本。于是,古巴在1990年开始了艰难的改革。首先是屈服于黑市经济的压力,将美元合法化。其次是屈服于个体经济的压力,逐步向私人开放了服务行业。第三就是建立农业合作社,取代了旧的国有农场。第四就是改变了原有的以制糖业为主的单一经济模式,改为重点发展旅游业,试图以此作为古巴新的经济支柱。


? 古巴首都哈瓦那的海滨大道


? 2015年7月20日,参加美古两国教育交换项目的美国人士在哈瓦那观光。

今天的古巴几乎对任何国家的游客都敞开大门,中国游客只需要带一本有效护照就可以来古巴玩。古巴政府花大力气建设了好几个半封闭式的海滨度假村,希望那些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游客一下飞机就被拉进专为他们准备的涉外旅馆,不用和普通古巴人发生任何接触,自然也就不会给古巴老百姓带来“精神污染”。所以说,如果你的目的只是为了享受相对廉价的加勒比海滩和阳光,那么古巴是个很好的选择,但如果你是一名对人文历史感兴趣的背包客,古巴并不是一个容易把握的地方。这个国家的公共交通设施非常落后,旅馆业也不够发达,懂英语的导游奇缺,好在哈瓦那有不少旅行社推出了专门针对外国游客的旅游路线,我尝试了几次,效果还不错。


? 古巴圣玛利亚海滩上玩乐的年轻人


? 西班牙殖民时期修建的卡瓦尼亚要塞仍保持每晚9点整鸣炮闭城仪式,要塞内卖纪念品的小摊为招徕观看仪式的游客而延长营业时间。

不方便不等于不好玩。事实上,我在哈瓦那市中心暴走了好几天,特意去参观了那些普通游客不会去的普通居民区,在小巷子里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东西。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全程经历过中国的改革开放,这次古巴之旅让我寻回了很多儿时的记忆,光凭这一点便已值回票价了。比如,我在哈瓦那找到了中国70年代才有的那种副食品商店,柜台里面只陈列着寥寥几种生活必需品,顾客凭本购买。我还去逛了几家针对古巴人的百货商店,不但商品种类极少,而且价格昂贵,一套带卡座的老式组合音响要价600美元,一台42英寸杂牌平板电视被当作镇店之宝摆放在商店入口处,售价高达2000美元。


? 哈瓦那西边的乡村小镇维纳利斯是古巴两大雪茄生产地之一。图为一位农民在田里收雪茄烟叶。


? 哈瓦那“乌普曼”雪茄工厂的员工在忙碌


? 烟草种植者在为游客演示如何卷雪茄(袁越摄)

我还看到中国80年代风格的菜市场,农民们把自家地里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运到菜市场里摆摊销售。因为缺乏化肥,以及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古巴菜市场里卖的蔬菜普遍个头偏小,而且品相极不统一,和现在中国菜市场里出售的那种大农场生产出来的外形整齐漂亮的蔬菜差别很大。

虽然品种老旧,卖相也不好,但这类商店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价格极为便宜,这就是为什么古巴人工资那么低却还能生活得不错的原因。


? 走在古巴哈瓦那街头的大学预科生。自1959年革命胜利以来,古巴政府一直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从小学到大学全部免费。


? 古巴至今仍实行免费医疗制度,计划投资5000万比索来升级全国的900家医疗健康机构。图为古巴拉丁美洲医学院的课堂。

事实上,卡斯特罗革命的宗旨就是要保证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吃穿住行和医疗教育一律由国家按需分配,其余的一切个人需求都属于享乐的范畴,价格立刻就上去了。老一辈中国人对这种模式应该不会陌生,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年代,这种模式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事实上,即使在今天,能够满足大部分国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国家也并不多,这就是为什么古巴在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排行榜上一直名列前茅:2014年的排名是第44位,在西半球仅次于美国、加拿大和智利,排名第四。要知道,这个指数是按照一个国家的人均寿命、健康水平、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等诸多方面进行打分的,反映的是一个国家老百姓的整体生活质量和幸福程度。作为一个旅游者,我的最切身的体会就是这个国家既安全又卫生,深夜一个人在大街上行走也不用担心,这在其他拉丁美洲国家是不可想象的,甚至比美国的一些大城市都要好。


? 一对古巴恋人乘坐电车前往哈瓦那

说到美国,这是和古巴距离最近的国家,两国之间的恩怨情仇延续了100多年,双方结下了数不清的梁子。美国毫无疑问要比古巴强大得多,但古巴人也足够倔强,坚决不向美国屈服。这才是最近这100多年里古巴外交政策的主旋律,其余的都是这一宗旨的衍生品。


? 切·格瓦拉深受古巴民众爱戴,他的肖像随处可见,也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标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