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40)
2022 (880)
2023 (542)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在金中都旧城东北营建大都,城方圆六十里,城门十一座,北京第一次成为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的国都。
明代北京的城郭建设达到了最高峰,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不断改扩建,直至明中期定型,以紫禁城为核心,外围由皇城、内城、外城共四道城池组成。真正是“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明朝那会儿的北京城郭应该是最富丽堂皇的,从高空俯视或许像一串翡翠项链,恬静如水灵动欲滴吧。
让人永远心痛的是,这些见证了无数金戈铁马和朝代更迭的壮丽城郭,如今却大多已经不存在了。
唉!老北京最爱念叨的“皇城根儿”这会儿确实只剩下“根儿”了。即便是根儿其实也越发淡漠,只存在于年纪稍长的一些人的“念想”里了,存在于北京的路牌和地名上了。
北京曾经有过的和今天仍然残存的城门:
内九:东直、西直、朝阳、阜成、德胜、安定、宣武、崇文、前门
外七:广渠、广安、左安、右安、东便、西便、永定
皇城四:天安、地安、东安、西安
听说过“燕京八景”吗?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想来这会儿大多是些“不着调儿”的词儿吧。没了城郭,没了古城原有的天际线,没有了古椿古槐和忽儿飘过的鸽哨儿……埋在这玻璃幕墙的钢筋水泥中,又何来这七景八景呢?!
我们的子孙不再能够临窗凭栏:“西山的峰峦透过牌楼和阜成门城楼所融汇的绝妙好景”(梁思成语)。手搭凉篷眯缝起眼睛,就能瞅见起伏的西山像屏风上的木刻图案一样横卧在碧空与白云之间。我们只能无奈的看到夕阳和弦月在楼群中穿越。
唉!“西山不见使人愁”!
让咱们透过贤哲们带着眼泪的文字,回忆一下它曾经的模样吧:
老舍,一提古城便微笑了:“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忆北平)
老舍:“拆了,北京还叫北京么?”
贝聿铭:“城墙你不要拆啊!”
梁思成:“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
“苏联斯摩棱斯克有周长为7公里的城墙,人称俄国的项链,二次大战毁于战火,全苏联人民献出爱心修复了它。北京的城墙不能仅仅叫中国的项链,而应该是世界的项链。”
林语堂:“一个城市即使尚未臻于完美,人们也依旧会喜欢它,还要留恋其旁的山峦,河流。即使人们很少去游览,有关那些胜地的古老故事也会使整个城市充满活力。北京城距西山十至十五里,西山越往远处越显高峻,上有数百年的古庙,从汨汨山泉中流出的清澈溪水,一直流淌进城中的太液池。香山狩猎公园占地面积广大,其中还建有许多富家别墅。如今要到此处,从西直门乘车只需半小时。玉泉山上用白色大理石建成的白塔,在阳光下灿烂夺目。颐和园中的万寿山也总是遥遥相对,依稀可见。北京城内的小溪都源于西边山中……”
“……城外环绕着清澈的玉泉河,远处有紫色的西山耸立于云端。天空的颜色也功劳不小。天空若不是那么晶莹深蓝,玉河的水就不会那么清澈翠绿,西山的山腰就不会有那么浓艳的淡紫。”(京华烟云)
瑞典地理学家喜仁龙这样写道:“循着通向城头的马道拾阶登上古老的城墙,你就踏上了一个趣味盎然美妙无比的场所……掩映在万绿丛中,金色屋顶闪闪发光的故宫和庙宇,覆盖着蓝色和绿色琉璃瓦的华美住宅,带着前廊的朱红色房屋,半掩于百年古树下的灰色矮小平房,横跨着有绮丽牌楼的繁庶的大街,一片片牧童放羊的开阔地……”
作家林海音不敢面对自己的“城南旧事”:“我常笑对此地的亲友说,北平连城墙都没了,我回去看什么? 正如吾友侯榕生(1990年故)十年前返大陆探亲,回来写的文章中有一句话我记得最清楚,她说,我的城墙呢? 短短五个字,我读了差点儿没哭出来。”
大家首先通过下面这张图了解全部城门的位置。然后,我按照“内九外七皇四”这个顺序简单介绍一下它们。
内九门:
正阳门,元代称丽正门,从离卦中“日月丽乎天”得名,又称前门。标志是瓮城里的金身关帝庙。正阳门位于内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专用的,明朝称大明门,清朝称大清门。除了皇帝,任何人不得从箭楼的正门进出。皇帝每年两次出正阳门,一次是冬季,到天坛祭天,另一次是惊蛰,到先农坛去耕地。1915年为了在正阳门两侧建火车站,雄伟壮观的瓮城被拆除。
东直门,元代称崇仁门。通宽31﹒5米,通深15﹒3米,通高34米。外有铁塔,内有一座石雕的药王爷像。多走运木料的车。1915年因修筑环城铁路将瓮城和闸楼拆除。1927年将箭楼拆除,仅存箭楼台基。台基又于1958年拆除。1965年又将整个东直门城楼拆除。东直门城楼被拆除尤为可惜,这是北京留下来惟一的明成化年间雕梁画栋阁楼式楠木建筑。1965年拆除。
朝阳门,元代称齐化门。通宽31.35米,通深19.2米,通高32米。标志是瓮城门洞上刻有一枝谷穗。它是北京的粮门。通过京杭大运河运来的漕粮,皆由此门入城,存放在朝阳门内的几座大仓库内。瓮城内建有关帝庙,庙里只有神牌而没有神像。1953年拆除城楼,1957年又拆除箭楼。
崇文门,元代称文明门。通高35.2米,通宽39.1米。标志是镇海的崇文铁龟。当年它是北京城各门中最繁忙的门。那时北京南郊大兴一带有很多酿酒的作坊,酒车大多由此门进城,所以那会儿有个说法:“崇文门进酒车,宣武门出囚车”。1950年拆掉瓮城,1968年全部拆光。
宣武门,元代称顺城门。通宽32.6米,通深23米,通高33米。标志是报时的宣武午炮。多走囚车,也称死门。那会儿墓地都集中在陶然亭一带,送葬的人多走这个门,加上清代的刑场在菜市口,押送死囚的车也走这儿。1965年拆除。
阜成门,元代称平则门。通宽31.2米,通深16米,通高31.7米。标志是瓮城墙壁上刻着一朵梅花。西山门头沟产煤,此门距西山最近,故煤车都走此门。因为“煤”与“梅”同音,老年间有“阜城梅花报春暖”一说。1953年拆除瓮城、箭楼台基(箭楼40年代拆除),1965年拆除其城楼。
西直门,元代称和义门。通宽32米,通深15﹒6米,通高32﹒75米。标志是瓮城里有一块刻着水纹的石头。皇宫嫌城内的水质不好,于是取用玉泉山的水,因此每天清晨水车多走此门。1969年因为修建地铁,将宏伟的城楼、箭楼、闸楼、瓮城一并拆除。
德胜门,元称为健德门,为出兵征战之门,寄语于"德胜"二字。此门多走兵车。北方按星宿属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从北门出城。德胜门瓮城内的珍品,应数立在中间的一座碑亭。亭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石碑,镌有乾隆帝六十二岁时(1797年)的御制诗。这位当时的太上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在“德胜”二字上很是抒发了一回豪情。
安定门,也叫“生门”,有丰裕之意。其箭楼通宽32﹒5米,通深25米,通高30米。皇帝从此门去地坛祈祷丰年。军队出征也走此门。其他八座城门的瓮城内都建有关帝庙,唯独此瓮城内建的是真武大帝庙,故真武大帝是此门的镇门之宝。因修地铁于1969年拆除。
外七门:
广安门,明代叫广宁门,又叫彰仪门。广安门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三间通宽13.8米,进深一间,通深6米;高17.6米。楼连城台通高26米。1957年城楼被拆除(40年代已拆除箭楼及瓮城)。
永定门,是外城中最大的城门,“前有箭楼、中为瓮城、后是城楼”,以雄伟姿态矗立于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南端,位于左安门和右安门中间,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时期,共跨越了明、清两代。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五间,通宽24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0.50米;楼连台通高26米。永定门于1957年被拆除,现存城楼为2004年重建。
东便门,东便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顶,四面开过木方门,无窗;面阔三间宽11.2米,进深一间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辟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2.2米。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27.5米,南北长15.5米,单层单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顶,南背面辟过木方门,东西北三面辟箭窗,每面各二层,弱面每层4孔,东西面每层2孔;面阔三间宽9米,进深一间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门,外侧(北半侧)为拱券顶,内侧(南半侧)为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0.5米。
东便门角楼的西边,残存了一段大约1公里长十几米高的明代城墙遗迹。每到花季,城下百花争艳,城头杂草丛生,让人顿生沧桑之感。
广渠门,曾称大通门,又称沙窝门。建于明朝的嘉靖三十二年(1555年)。门楼低矮,仅一层,廊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四周有回廊。瓮城呈弧形。箭楼为单檐山顶,正面及两侧各辟箭窗二层,正面每层7孔,两侧每层各3孔,共26孔。箭楼下开拱形门洞。1930年代鬼子占领时期将箭楼拆除。1953年拆除了城楼和瓮城。
左安门,左安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与顶;面阔三间,通宽16米,进深一间,通进深9米,高6.5米,楼连城台通高15米;瓮城呈半圆形,东西宽23米,南北长29米。箭楼为单歇山小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宽6米,高7.1米,楼连城台通高16.6米;其南侧面辟两层箭窗,每层7孔;东西侧面亦辟两层箭窗,每层3孔侧面正中辟过木方门。1953年,将城楼、城台、箭楼、瓮城全部拆除。
右安门,1956年拆除箭楼、城台及瓮城,1958年又将城楼拆除。
西便门,城楼为单层单歇山小式,灰筒瓦顶,四面开方门,无窗;面阔三间宽11.2米,进深一间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中辟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1.2米。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30米,南北长7.5米。1952年将城楼、箭楼、瓮城一并拆除。
皇城四:
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是中国古代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l7年)。原名承天门,以示皇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改称天安门.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权力。
地安门:又成为厚载门,位于皇城北垣中轴线上。明朝时称为“北安门”。规格同东安门,但体量稍大。1954年至1956年拆毁。
东安门:位于皇城东垣偏南,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木结构殿宇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中辟三门,各有一对红漆金钉门扇。门内另有东安里门,为随墙门式建筑。1912年曹锟兵变推翻张勋时被焚毁。2001年将遗址清出辟皇城遗址公园。1917年东安门南段皇城城墙和西皇城根一带城墙被拆除。
西安门:位于皇城西垣偏北。规格同东安门。1950年12月1日因附近摊贩不慎失火而被焚毁,后文化部文物局制作楠木模型纪念。
本文作者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