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柔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我用power within and power without 来命名这个章节。具有生命的人,外显柔弱,但内具坚强。死去的则外显坚强,但内失生命。这两种内外之强,要看你选择哪种。
在刚开始学习道德经的时候,我写过这样的话,we have to unlearn in order to learn。因为我们已经对所有已知的文字建立起了成见,所以我们不可能用现有的思想来理解古代的文字。也就是说我们的理解很大一部分应该是偏离原意的。所以我们需要使用不同的手段来矫正我们的阅读方式。首先,我们应该调整阅读态度,用缺省的态度只能得到缺省的结果,所谓的缺省即是我们旧有的重复。如果我们站的高,那么我们看到的也会开阔,so for me I am not reading a book but I am reading life。其次,在我们阅读的时候,必须放弃像阅读一般当代作品那样,去快速的阅读文字。而是每一个字都要停顿,仔细琢磨其滋味,意义,以及其背后的心理。
如果用现代心理去阅读柔弱,那么很显然,我们无法读出这种柔弱的深意。柔,能曲能直,能退能进。曲而不断,直而不僵;退而不溃,进而不伤。弱,由弓和羽毛合成。弓,当然不是纯粹的无力,虽外显无强,但拉开后,则其力可射。所以弓之力,不在其必射,而在乎人之选择。这种选择要比必射之强更加有力。因为力不再被强为和必用而僵化,而是被视为一种工具。生命要超越力,你有选择的力量,这是自由的力量。羽,则有轻柔之意,可上可下。所以柔弱不是无力无奈之意,而是一种至强之势化。这种势,犹如下棋,犹如将军用略,其力虽不可见,但却是制胜的唯一选择。所以柔弱不是失败,而是胜利,不是无力,而是至强。但是这种胜没有丝毫强占之欲,而是为爱而胜。所以柔弱不是以胜为旨,而是以爱为容。
那么这种柔弱是否只是一种为了胜利,而暂时采取的策略呢?我的感想是,柔弱是一种意识的指引,它在告诉我们如何体验内在的生命和智慧,它本身并不是为了胜利而采取的一种临时策略。道家思想讲究练神还虚,所谓的还虚,就是回归到这种柔弱之内在生命空间,那是一种生命之势,以无形为形,以无力为力。莽夫以力为力,兵卒以形为形。但智者显然不会采取这样的策略。并且生命之势,并不是权益之计,而是生命之本。如果为了暂时的胜利而柔弱,那最终的结果还是失败。
柔弱之至强,是否难以做到呢?我的看法是,难易之间,只有一纸之隔。无我则柔弱,有我则僵强。虽一纸之隔,有的人可能需要千年的学习,有的人可能需要10年之反思,这就要看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了。但无论怎样,在我们阅读道德经的时候,不要以字为字,而是借字体神。体验丰,则智慧成。
关于天之道
77章的天之道,我用“一者之为”来命名。不足和有余之惑,我想天之道和人之道都有其形成的原因。天之所以能平衡不足和有余,那是因为天之道,是以“一”来看世界的。而人之道,是以局部狭小来看世界的。如果我们手热而脚凉,那么我们不会脱掉袜子继续提高手之热(损不足以奉有余),因为我们将手和脚看成是一体的。但是如果我们将手看成是自己,而把脚排除在外,那么我们就会做出损脚而奉手的荒唐事情来。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不是不足和有余的困惑,而是我是谁的问题,我是一?或者我是一的继承者?还是我是远离一的存在?两者之间,哪个你更想接近,哪个你认为是荒唐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的选择,我对此没有什么建议。但我们可以验证自己的选择,如果你每天都感到一种快乐,光明和爱,那么你的选择可能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你感觉不到这些,那么你或者尝试改变自己,或者不接受改变,等待来生继续重来,或者永远丧失了某种机遇。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关于天道和贵生
75章谈贵生之德,79章谈无亲,恒与善人。这些章所内含的东西很多,我就不在这里详述了。但是有一点补充的是,阅读的目的不是解字,而是将生命的视野,扩充到文字所指向的地方。并且将生命世界,转移到那个新的时空。如果你一旦立足于那个世界,那么你就不再会用阅读的心态,从此世去遥视文字,而是呼吸于文字所描述的新世界。时间会不断丰富你的新生命,直到有一天,当你再次回到这个世界,曾经熟悉的景色似乎变得陌生。所以有人说,当你走在这个星球上,似乎你是个alien,带着一种全新的眼光,好奇的审视着这个世界。这是那些走过的人所讲述的,所以我也在此抄袭一番,以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