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徐小平

(2005-05-24 22:50:07) 下一个
由卢刚事件说起

来源:新东方留学与人生对话  添加日期:2005年4月30日
  
  徐: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新东方的留学咨询者徐小平,《新东方留学咖啡》请你喝一杯。今天我们继续品尝新东方的极品咖啡,来到我们播音室的是新东方创始人、董事长俞敏洪。

  徐:俞老师你好,代表观众再次欢迎你来到我们现场,我和俞老师将在今后的节目里,讲述一连串在海外的留学生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往往反映了留学生活的辛酸苦辣、悲欢离合,也反映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生赴海外寻求生存、寻求发展、寻求梦想的那些血与泪的故事,还有我们未来的留学生能从中得到什么。好,俞老师,我知道你今天要跟我们讲卢刚的故事,刚才我们大家已经看到了有关卢刚故事的资料片,就卢刚的故事你在新东方也讲过无数遍,你是什么时候听说这个故事的?

  俞:我记得好像是在1990年,发生这个事情的时候,中国的媒体也作了报道,当时这个故事在海外的留学生中和在中国大学生中引起了非常巨大的反响,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引起了中美关系的某种微妙变化。

  徐:应该说是紧张,因为在与中国的教育合作中发生这样一起恐怖的事件。

  俞:当时大家都担心美国的大学从此就不要中国留学生了,后来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美国的大学采取了自己的处理方式,认为这只是一个个人事件,卢刚不代表所有中国留学生的行为和形象。我记得第二年在美国的大学,又重新录取了卢刚那个专业的学生去上学。

  徐:事实上,当时受害者的一个家属就发表了媒体演讲,他说这是个人的行为,不代表中国留学生的整体行为,这个事情实际上是一个悲剧,但是事隔十几年,我们作为一个中国的留学培训机构来谈这件事的时候,你认为它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并且对我们未来的留学生有什么样的教育意义?

  俞:任何一个故事如果放到历史中去看的话,实际上都是不过时的,之所以说它不过时,是因为直到今天为止尽管没有发生过像卢刚那样,先把别人杀掉,再杀掉自己这样的绝对绝望的事情,但是在北美,在哈佛、耶鲁这样的学校都有中国学生依然处于绝望之中,甚至哈佛大学也有中国学生自杀的行为出现。

  徐:好,《新东方留学咖啡》,今天是一杯悲剧苦咖啡,留学与自杀,或者留学与绝望,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给这个话题命题?

  俞:这个命题我觉得比较简单,如果从去留学的目的到对于未来的生存设计,再到个人的心态心理调整,作好充分的准备,就能防止像卢刚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或者说,防止某种自杀情况的再次发生。

  徐:但是你想想,现在你有一个朋友,奋斗好几十年,比如说二三十年,然后全部的希望放在天文学上,但是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没有一分钱,家里也回不去,亲人又期待,而且自己的竞争对手又上去了,你觉得他应该怎么办?

  俞:从教育体系讲起,比如说,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在美国的美国人,他到进了大学学了一个专业,最后会因为这个专业出来找不到工作而自杀的事情发生。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说美国的孩子选专业是自主选的,也就是他自己去选这个专业的时候,他对于这个专业已经认同了,是他个人的喜好,是他愿意一辈子去搞这个专业的时候才去选的;第二个是说,对于美国人来讲,毕业以后去找工作,去寻求一个工作,如果找不到,再去寻求另外一个工作。那是一个常态。他从初中开始就出去打工,做过无数的不同的工作。所以到了大学如果他发现他学的专业出来以后找不到工作的话,他会比较灵活地改变方向,或者去临时找一份工作,等到专业有希望了再回来,或者他会改变专业方向再去学一个专业。对于美国人来说,他同时学两个专业,学两个本科,甚至是一个硕士完了再去学另外一个硕士,实际上是一种常态。

  徐:那么对于中国人有什么不同呢?

  俞:这个不同在于,中国人从小被灌输的理念就不同。比如说首先是中国对孩子的未来目标、方向的灌输是比较单向性的。在进大学以前,中国的父母只是告诉孩子们要进大学,所以说孩子进大学要学什么,对于孩子来说,不是孩子思考的问题,跟他的爱好是没有关系的。到孩子们填大学志愿的时候,实际上他们填什么专业,也只是根据自己选这个专业是不是能进这个大学来决定的,而不是说我喜欢这个专业,所以我要进这个大学。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他去北大,是学生物还是学物理不考虑,他只是考虑我能不能进北大,而不是我对这个专业喜欢不喜欢,所以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些孩子进入大学以后,他们突然发现,自己所学的这个专业可能是自己不喜欢的,但是由中国教育体制决定的,学生在大学内部改变专业是很困难的,所以孩子们不得不坚持到底。另外中国孩子还有一个倾向,进了大学以后,他会从两个方面来考虑问题,第一个是我毕业以后,比如在中国干什么;第二个是我在进入大学第一年开始,就想着要出国,那么他就会考虑这个专业对于出国是有好处的,而不是说对于我的人生发展是有好处的,所以很多孩子像你刚才说的,盲目去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等等,因为这些专业比较好出国,比较好拿奖学金。

  徐:实际上卢刚在遗书里面就这么写了,他说我们这些人从小到大就按照父母的意志、学校的愿望,一直在学着一个自己不知道出来以后有什么前途、有什么出路的专业,学到这么大,最后发现走投无路,没有希望,他甚至责备了自己的父母。我在90年代读这个故事的时候,认为卢刚这个家伙他不应该再责备其他人,但是按照你的说法,他的悲剧是不是在他进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导火线?

  俞:他的责备是有道理的,但是到最后卢刚的错还是在他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你进大学的时候都是自己的选择,而你到美国去,当时也只是因为这个专业好拿奖学金的话,那么到了美国以后,美国的文化教育体系已经非常明了地摆在你面前,这个时候涉及到的是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如果卢刚在美国有强大的应变能力,比如说他发现自己的这个专业未来找不到工作,迅速改变专业,这在美国是有可能的,或者说即使他毕业以后,发现找不到工作,那么他也不应该迁怒周围的老师和自己的同学,而更应该去思考如何在美国这个社会进行生存。比如像你说的那样,改学电脑,对于他来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徐:《新东方留学咖啡》请你喝一杯,这个咖啡由苦变甜,也就是说,当你遇到人生的绝境或说困境的时候,不要迁怒于他人,也不要迁怒于过去,要根据现在的形势,分析一下你到底应该怎么办,那么卢刚应该怎么办,听俞老师继续讲下去。

  俞:因为你迁怒于他人和迁怒于过去的行为,实际上都是一个人无能的表现,是一个人逃避现实,尤其是不把眼光看向未来的一种表示。任何一个人成功的基础是承认过去、接受现实,在现实的基础上,你再考虑我的未来怎么走。俗话说人不能钻牛角尖,其实卢刚在那一刻钻了牛角尖了,比如说当时他要遇到你跟他聊聊可能就不会那样了。

  徐:但是很可惜,当时新东方还没有诞生,我也在美国,考虑是不是要改行学天文学,因为我搞音乐也没有出路。

  俞:但是至少你没考虑要不要自杀,对不对?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人的个性问题,就是说一个人遇到一个问题之后,有的人个性是往牛角尖钻的,他不去思考有没有别的路,有的人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排解自己的郁闷去寻找自己的出路,不管是自己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东西,他如果知道这是一个对自己生存有好处的东西,那么他至少首先会去做。比如说我以你为例吧,你也有郁闷的时候,在国外也有找不到工作的时候,但是呢,你在那个时候,所写的歌词和歌曲,到现在依然在新东方被千百个学生所传诵,而实际上那个时候是生命的一种积淀,这个积淀到了一定的程度,它会厚积而薄发。卢刚当时其实有很深厚的知识积淀,有很深厚的基础,在美国已经是博士毕业了这样的一个状态,那么这个状态如果用到了一个思维正确的人身上的话,他未来的前景是非常好的。比如说他在做出愚蠢行动的1990年,尽管当时中国也处于某种不明朗状态,但实际上中国的经济走势在80年代已经开始非常明确了。尽管当时中国的发展状态还不像今天这么特别明朗,也不像今天经济增长速度这样快,吸引这么多人——今天留学生回国创业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明朗的趋势——但是他应该知道整个世界技术大趋势的发展,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在美国已经开始出现了。对于他来说,有那么一个深厚的知识基础,改学电脑是易如反掌的,因为说到底,学科不同理相同,隔行不隔理。

  徐:你比方说物理学博士要改行做电脑多容易啊。

  俞:对,他可以改行做电脑,也可以改行做别的东西,他甚至可以不改行继续做下去。比如我有朋友在美国也是学物理的,最后也成了物理学的教授,在美国不是也挺好的吗?因为物理学作为一个基础理论科学对世界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他缺乏的不是做这个东西的能力,他缺乏的是耐心地等待和观察,以及对未来自己生命走向的预测能力,缺乏的是这方面的东西。

  徐:枪声已过,血痕已消,当我们穿过历史的迷雾来看待这件事的时候,视线就很清晰,在令人惋惜的同时,觉得事情是如此地简单。根据你刚才所讲的,我来给听众归纳一下,就是在求学的道路上,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心态,在求职过程中要有根据市场变化来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竞争能力的心态,以及遇到绝境、遇到痛苦的时候,能够具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健康的心理结构、强有力的心理能力和健全的人格。那么卢刚的死、卢刚的悲剧,你觉得这样的事情还会再次发生吗?

  俞:我觉得会有可能发生,因为现在中国的教育体系没有根本的变化,比如说刚才我讲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未来得具有选择专业的能力和方向,就是说现在的孩子还是做不了主的,或者说大部分做不了主;第二个是说,从小培养孩子怎么做人怎么做事的态度是不对的,因为他现在所做的就是成绩第一名,完了考大学,这就是孩子的目标。具体的工作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这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没有作过设计。

  徐:刚才讲了选择专业的自主权,然后是做人做事的心态,第三个就是求职就业的观念和意识。

  俞:求职的观念或意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其实变化也不大。你可以发现中国的大学生毕业以后,有很多人是找不到工作的,但是他们并没有改变能力。比如以我为例,我学了某个专业找不到工作,如果按我现在的心态,我就可能从扫地做起了,或者是从某一个尽管我没学过,但是我能做好的事开始做起了,逐渐地有一种良好心态,把小事做成大事,这样你积累了一部分工作经验,积累了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在这几个前提之下,你的积累深厚以后,你转换工作就极其容易,你回到自己想学的专业方向去做,也可能会变得容易,就是说三百六十行其实行行相通。中国学生现在的求职心态,是找不到工作,或者说找不到自己认为是好工作的,他要不就继续读研究生,要不就是在家里待着,要不就是绝望了,或者出国;他选择的道路,就变成了从出国,到待在家里,或者去考研究生,其实都不是积极的心态,都不是积极的道路,都是想要逃避自己过去20年或者是22年所养成的某种弱点,或者面对事件的能力。

  徐:那么什么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俞:积极的人生态度就是一种勇于跳进自己基本上能够把握的这个世界的态度,而且这个世界你不跳进去你是把握不住的,就像你要想学会游泳的话,你不跳进水里是学不会的。

  徐:这个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俞:这个世界就是面对像中国现在这种就业大开放的局面。实际上你会发现中国有一个非常稀奇古怪的现象:一方面大量的工作职位人才十分短缺,一方面很多人不愿意去做工作,或者说这个工作找不到人。比如以新东方为例,咱们昨天刚刚讨论完中高层管理干部的职位,空缺多少。

  徐:主要是找不到人才。

  俞:但是最后结果是,能适合到这个职位上来干的人,在我们可见的范围内很难找到。

  徐:为什么有大量的人又找不到工作?

  俞:大量求职者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就是他们实际上在找的时候,他们的职业生涯、经历感受,包括对人生的感悟都达不到招聘单位对那个职位的要求。因为我是一个工作过来人,所以比较了解对职位的要求的意义,很多老板在招人的时候,他不仅仅是招你的专业知识,他是在招你的敬业精神,招你的勤奋,招你的对未来的人生的设计,招你对这个公司的价值体系是不是认同,他在招的是这些东西。

  徐:甚至有招你的应变能力,挑战挫折应战竞争的时候的那么一种心态。

  俞:这个绝对是所有成功人士的认识,是看这个人能不能跟另外一个人合作,或者能不能把这个人放到手下来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

  徐:好,《新东方留学咖啡》,我们的咖啡由甜变烫,渐入佳境,虽然卢刚事件是一个悲剧,我们愿卢刚事件当中的受害者包括卢刚本人灵魂安宁,但是俞老师,卢刚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自杀的,那么我们的话题自然而然讲到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上来,而这个就业问题又浓缩着中国教育的许多问题,你作为一个教育者,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想问你的是,你能为这个状况除了在这儿说以外,还能做些什么改变吗?因为当一个人走到你面前,你恨不得打她,或者恨不得吻她的时候,你知道恨和爱,都希望她能成功。

  俞:对,有的时候,就是我常常说的一句话,很多人的状况是自己有了一个致命的缺点和缺陷以后,其实自己不知道,旁边的人是清楚地知道的。比如说,你跟我在教学生的时候,一定碰到同样的一种状态,就是这个学生坐在你面前,你就觉得这个道理很浅显,你就跟他讲了,你就希望他能够接受,能够懂,但是你发现他最后就是没法接受,就是没法懂,这个实际上比较悲惨。比如说,卢刚的重要的问题,除了刚才我们讲到的那些原因之外,还来自于个人心胸的问题,比如说他面对他的同学找到了工作,而他失去这个工作以后的一种心态问题,可以说是一种妒忌心,也可以说是一种心胸狭窄,也可以说是一种被别人拿到了一种好东西以后的报复心理。他就没有想到,所有这一切的失去,可能只是他以后人生辉煌的一个台阶,他要迈过这个台阶了,是一个动力,之后他就可能走向一个新的台阶。其实原来我也有这种心态,比如说原来我的同学朋友出国了,包括你出国了,我在中国心里是很苦涩的,比如说我的很多同学出国回来看望老同学的时候,他们都不来看我,我心中充满了怨恨,后来我就发现,这种苦涩和怨恨构成了我后来出来下海做新东方,就是拼了百分之百努力,把新东方做成的一个动力;到后来新东方做成了以后,我这样的苦涩和怨恨消失了,随着你们的回来,我就感觉到自己尝到了一种成功合作的甜头,但是更重要的是我有一种心态。我发现,假如你是地平线上一棵小草的时候,你是没有理由要求别人在遥远的地方看到你的,即使别人走到你面前把你踩在脚下了,这也是因为你是一棵小草,并不是这个人要故意踩你。但是呢,如果你是地平线上一棵树的时候,最后人们自然会在遥远的地平线之外就能够肯定你,并且可能你就会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把这些人吸引过来,至少你能为一些过路人,提供一片太阳底下的阴凉,人应该有这样的一种心态,以后你就知道任何一种失败的苦涩,极有可能是你长成大树的肥料,如果有这样一种心态——我觉得,如果卢刚当时也是这样一种心态——他就不会自杀,他知道这一切只不过是他生命走过二十多年以后遇到的一个小小的困难而已,他要想到以后会有更大的困难,而且每一个困难只会使他变得更加高大,只会使他变得更加完美。实际上说到底,就是你找不到工作在大学毕业后失业了,你背上包袱去流浪对你来说也是一种选择,说不定还像三毛一样写出了《不要问我从哪里来》这样美好的歌曲。实际上就有一些中国名人,最初因为没有工作,或者流浪,或者甚至遭到挫折,最后成就了这个人。比如说你到今天为止对人生,对就业,对中国学生的前途有这么深的感悟和指导,实际上来自于你自己过去做了那么多的学生工作,在国外最底层打过工,之后回到中国以后从零开始创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最后说到底,你谈到的所有的感悟都是你自己的感悟,我谈到的所有的思想,也都是我自己做事情带来的思想;你在家里坐在房间里,你是得不到一份好工作的,得不到一份好心情,也得不到一份好的前途,也得不到别人尊重的,因为你没有理由坐在房间里要求别人来尊重你。

  徐:俞老师,本来我还想说很多东西,归纳什么提升什么,但是我觉得没有必要了。我还想最后问一个问题,造成中国学生整体困境的因素很多:社会、家庭、学校、个人,你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你觉得你能做些什么,或者你希望在这些中间发生一些什么变化,当然我们已经做了一些事情,但是你还有什么愿望?

  俞:我觉得就是几个方面,中国政府和我们个人能做的事情,第一就是在整体上,中国政府的教育体系,应该更多地往让学生更多选择的方向发展。我们可以不一下子改革中国的教育体系,因为中国有中国的现实情况,但是比如像高考这样的事情,如果你一年给学生三次、四次比较严肃的高考机会,在现在电脑技术都比较发达的情况之下是非常可行的。

  徐:好像去年开始有了两次,尽管不成熟但是已经开始了。

  俞:我的感觉是应该有三次、四次,比如说学生可以从三到四次中间选择自己考得最优秀的那次成绩,来联系自己想要去的大学,至少高中生的自杀比例就会下降。第二是进了大学以后,中国应该逐渐实现像美国那样的,前两年学生更多地学基础课,有两年的时间,通过对大学文化的认同、对大学的感悟,到最后再来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这样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他有可能还会改变,但是毕竟他会认真地做下去。比如像你原本学的是音乐,现在变成人生咨询,尽管你保持了对音乐的爱好,但是它们不冲突。我认为,前面那个专业也是现在很好的铺垫,音乐使你很有激情。第三就是我们这些中国人,我们这些做了一点教育的人,对于推动中国学生的心态、中国教育体系、教育模式、教学理念的发展,应该尽可能多做一些工作,新东方其实一直在做这些工作,比如说现在新东方从中小学开始做起,一直到培训教育。

  徐:从中小学开始具体讲一讲是什么意思?

  俞:实际上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新东方前年就开始在江苏省扬州市建了一所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也就是小学一年级到高中的一个教学体系,其目的就是想在那儿建立一个培养孩子的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考试教育和英语教育的场所。我觉得中国学生如果能有一批人做一个实验,能把中国学生的考试教育——因为这个是避免不了的——加上他的心理教育、素质教育能力完美地结合起来,这个教育绝对不是道德老师、政治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理论,而是必须进行很多实践工作,就像上商学院要用案例来分析某个情况,那么我觉得对于孩子的心理教育、素质教育是需要用具体的实施方案才能够完成的,所以一定要有一个实验场所。我在扬州实际上把它当作一个实验场所,比如我们扬州学校有农场,是一个要让学生养猪、种菜的地方,还有攀岩设备和其他的一些设施,让孩子去锻炼勇气和勇敢精神,让孩子养成一个自由奔放的个性,所以校园区的整个绿地面积、山山水水都涉及到让孩子能有开放个性,下课了可以到处跑跑的这样一个构想。

  徐:自由的、奔放的、开放的个性,也许这样的学生,将来也会遇到失业,也会遇到竞争,但是至少不会成为卢刚这样的人。

  俞:其实在我的设计中,就专门设计了一门课叫做“孩子失败课”,培养孩子失败了以后无所谓,并且在失败后可以继续努力的这样一种精神。比如说我自己的例子,我跟我女儿下棋的时候,刚开始每次都让她赢,她就很高兴,但是有一次我把她给赢了,她就不高兴了,不下了。我就把她叫过来,说这是一个常态,告诉她你赢了,爸爸继续跟你下,爸爸也很高兴,相反你输了,你就不跟爸爸下了,你就不高兴了,所以呢,你跟我这样的交流是不平等的,你这个心态是不对的。你输了,也应该高高兴兴地跟爸爸下,否则的话,爸爸以后输了就不跟你下了。通过这样的说服教育,孩子就明白了,输赢是一种常态。我觉得如果咱们从小学开始,对孩子培养输赢是一种常态的概念,在这样一种常态之下,继续鼓励他往前走的话,这个孩子就很正常,而不是说,老师一、二、三、四、五、六、七排完名以后,一提你这个不行,孩子就真的不行了。那些老是考第一、第二名的孩子,你老鼓励他行行行,最后他到社会上一旦遇到挫折,他就真不行了。卢刚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旦遇到挫折他就彻底不行了。

  徐:好,俞老师,我稍微归纳一下,也许这个不能够改变中国教育现状,但是至少你梦想从扬州新东方这个地方,来创造一种新型的人类,一种新型的教育。

  俞:这只是一个实验,至于说他对中国教育能不能带来影响,实际上是一个未知数。

  徐:这就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俞:另外一点就是,中国现在有成千成万的大学生和年轻人已经走向社会,但是带着过去教育体制留下的后遗症:个性不那么张扬、开放,这样一种缺陷。我觉得,所有的大学生,不管是出国的还是不出国的,都要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之后培养自己比较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的话,就是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会处于自杀或他杀这种状态。

  徐:卢刚的事件是一个悲剧,尽管事件的发生有种种偶然的、巧合的历史原因,但实际上还是整个教育背景所造成的一个悲剧。

  俞:是这样的,可以说事件发生的原因是永远不过时的,我们追究这些原因,要尽可能把引发这些事情的原因给它根除掉,而不是说这个事情已经过去10年了,我们就可以不再管它了。

  徐:谢谢俞老师,忌妒是一种力量,绝望是一种力量,悲伤也是一种力量,但是呢,化悲痛为力量。这个力量如果用于追求辉煌、追求成功,你就能成为一个巨人;如果用来追求一种毁灭,追求一种破坏,你就成为一个罪人。《新东方留学咖啡》我们就喝到这里,下次再见!谢谢俞老师。
留学与爱情(上)

来源:新东方留学与人生对话  添加日期:2005年4月30日
  
  徐:观众朋友们好!我是新东方的留学咨询人,徐小平、徐老师,《新东方留学咖啡》,请你喝一杯。今天我们继续向您奉献新东方的极品“留学咖啡”,由新东方的创始人、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来讲。俞老师,你好,今天的“咖啡”可能有点甜,也可能有点酸,因为今天的命题是留学与爱情,为什么会有留学与爱情这个话题?

  俞:这个道理很简单,根据统计的数据,至少我知道的,中国留学生谈恋爱的和结婚的加在一起,如果是到了国外以后,分开的比例大概是70%左右。这里面涉及到了很大的一个命题,也就是说,留学生很多时候出国是为了爱情的完美,或者是向对方显示自己在某方面很出色,想稳固爱情,而其最后导致的结果反而是爱情的消失,常常是这样。

  徐:为了赢得芳心或展示雄心而留学,结果呢,却得来一个破碎的心。有一本代表作我十分推崇,《留学美国》,最近出了新版本,是关于美国留学的,我觉得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书,全是写的这些方面的悲剧。

  俞:其实在现实中间也能看到这样的悲剧,从国内到国外。我举两个例子,国内的例子,一个我亲眼看到的例子,新东方的一对学员,其实非常地相亲相爱,那么出于留学更加省钱的考虑,双方商定让女孩子先出去,出去以后男孩子通过探亲的方式出去继续留学,这样至少可以省下一大笔联系留学的费用等等,而且避免很多在出国中间的手续和麻烦。那么这个男孩子就全力以赴地工作,把自己的工资全部用来支持这个女孩子学托福,GRE,最后再留学。后来这个女孩子真的成功了,进入了美国的某一个学校留学,在出去以前两个人还结了婚,因为他出去探亲的前提必须是夫妻关系,不能是男女朋友关系。但是他们这个爱情在国内的时候到底有多么深厚,多么巩固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反正我不知道,最后出现的一个结果至少出乎了、大大出乎了这个男孩的意料之外:这个女孩子到了美国以后,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之内,在美国找了一个新的男朋友。当然还有各种因素,比方说,在国外碰到的这个男孩子比国内这个男孩子优秀得无话可说,人家当然是跟更优秀的男孩子走;还有一个因素,女孩子可能到那儿以后忍受不了那样的孤独和孤单,男女都一样,周围总要有各种各样的朋友。只要女孩子长得外表不错,就会受到各种各样男孩子的追求,那么自然有的时候会抗不住。所以尽管这个女孩子和这个男孩子之间有一种恩惠关系,但是最后这个女孩子还是跟国外的男孩子好了。她跟国内的男孩子说:咱们俩尽管已经结婚了,但是咱们算了,因为你在国内,我在国外。可是国内这个男孩子还一心一意等着这个女孩子把探亲表发过来,然后出国去探亲。其实这个男孩子也作了一些准备,出去以后他也准备自己留学,他只是想更加方便一点。这个男孩其实已经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并不是说把这个女孩子先送出去是错误的,而是说他想依赖这个女孩子来为自己的前途加一个筹码。当一个男孩依赖一个女孩子的成功来为自己的成功加筹码的时候,其实把自己已经置于一种非常危险的境地。这个危险的境地并不是说女孩子不可靠,而且说作为一个男的,他自身的自立能力和精神已经失去了,而且最后的结果是比较悲惨。悲惨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说这个男孩子,后来就没有办法到美国去了,因为那个女孩子拒绝给他发探亲表。结果这个男孩子痛苦得要死,因为觉得这么一个纯洁的爱情,他对女孩子如此地一心一意,全部付诸东流。所以这个男孩子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好活的了,结果跑到我这儿来说他要自杀,号啕大哭,而且我劝了他半天都不管用,最后也只能把他送走,因为我生活中常常能碰上这样悲惨的学生故事。所以后来呢,我就把这件事其实给忘了。但是过了一年多以后,我突然接到电话,这个男孩给我打电话说,我就是那个想要自杀的男孩,我就问他是哪一个。

  徐:他怎么了呢?

  俞:他说他现在拿到了美国某一个著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说,很奇怪,你怎么就拿到了这个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你不是要自杀的吗?他说后来回去想想以后,他觉得自己自杀了不划算。既然这个女孩子如此地忘恩负义,他准备到美国去把女孩子给杀了再自杀。这种心态挺可怕,但是很有意思的是,由于这样的一种情况,他到美国去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奖学金出去,所以他就拼命地考托福和GRE,结果不到5个月的时间考到了两门高分,考完以后,联系美国的大学,结果居然拿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大学的奖学金。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心中的那种苦涩、悲伤、愤怒,逐渐转化成了一种平和的和对那个女孩子的怀念,而且后来就想通了,觉得这个女孩子在那边其实很正常,这就是生命,这就是生命中的起伏和生命中的沧桑。实际上,后来这个男孩子去了美国以后,我还问过他,我说你还想把她杀了吗?他说我肯定不会了。到了美国以后他还去找了那个女孩,请她一起吃饭,聊天,又变成了好朋友。当然这个时候他们不是男女朋友关系,后来这个男孩子给我写一封E-Mail,中间有一句话让我特别地感动。他说我发现经过这件事情以后,我从一个男孩变成了一个男人,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其实很深刻,男孩没经过世面,经受不住打击,而作为一个男人,脸上会出现皱纹,脸上会出现沧桑,但是他的心理成熟了。

  徐:真是一个无法喝下去的咖啡,因为这个里面包含人生的因素和感悟太多太多,我想调侃都没法调侃了。

  俞:其实很难调侃。我跟学生常常讲,按照统计数据,全世界有30%的夫妻是离婚的,在中国留学生中间有60%—70%的人到了国外都是分开的。既然有这么大的一个群体数字在这儿,其实你就不应该感到悲伤,你应该看到这是一个正常现象。但是任何一件事情落到个体身上的时候,个体的感情和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哪怕是一个再广泛的事情,落你身上以后,因为你个人感情投入和感觉不一样,所以导致生命的体验和体会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爱情方面也是一样的。有的人在爱情上变得坚强,有的人就变得失落,最后自杀了。

  徐:有人在失恋的时候变得更加坚强。

  俞:其实我跟学生说过一句话很有意思:在这个世界上,你永远都在一种选择的状态中,而且你不可能避免选择。当你选择一种幸福的时候,有的时候幸福背后隐藏着的是一种痛苦。比如说你选择恋爱的时候,其实你就在选择失恋,因为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恋爱一次,就一辈子恋爱下去了。当你失恋的时候,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对待生活?比如说,前两天在北京的某个大学,有个学生就从12楼跳下来了,就是因为失恋,那是很不值得的。

  徐:留学与爱情,实际上应该改一个题目,叫留学与破碎的爱情,以及如何对付人生出现的这种情感危机。俞老师,留学与爱情实际上是这一代留学生里面每个人几乎都碰到过的问题,所以继续跟我们阐述。

  俞:那么我再来讲一个国内的故事,跟刚才的故事有点相近。我有一次在马路上走,碰到一个满头白发的中年男人,拉住我的手开始流泪,吓了我一跳,我以为是精神失常的。但是后来发现,他是个新东方的学员,其实只有35岁。为什么满头白发呢?跟刚才那个故事是一模一样的,他的老婆出去以后,就不让这个男人出去,最后又把儿子给接出去了,因此老婆儿子全部在国外,这个男的一个人在国内。这个男人英语的水平非常糟糕,考了八次托福居然没考过去。老婆不愿意给他发探亲表,他为了想见儿子,拼命考托福,结果考了八次没考过去,35岁的时候满头白发,看见我以后满眼的泪水,弄得我特别难过。他说,俞老师,你救我一命,你就告诉我一条出国的捷径,什么方法,你只要把我弄出去,我一辈子给你做牛做马都行。我说我是没有这样的办法的,生命只有靠你自己支撑。你为什么不可能找到适合你的办法,比如你的英语学习不行,你就想办法在国内闯一番事业,如果你是个男人的话,你只要有一个事业感,有成就感,你有财富的话,美国大使馆就不会给你拒签。你去做生意也可以去看望你的儿子啊。可结果是他的老婆到那边以后,连他的儿子都不让回来。他思念他的儿子,思念他的老婆,但是八年了,就是见不到。

  徐:这个人除了出国以外,他的人生出路应该是什么呢?

  俞:他的人生出路就有两个嘛。第一个就是说,在国内想办法,凭着男人的这种勇气来创造一番自己的事业,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通过这个工作,哪怕去出差,那样也可以出去,而且能获得一份真正的爱情。那么第二个实际上是变成一种被动的生活状态,如果他一直处于那种想考托福却不断失败的这种失败者的心境的话,他只能等待他的儿子长大以后回来看望他了。而他的儿子长大以后能不能回来看他还是个问题,因为从小被带出去到儿子18岁回来认你这个爸,到底跟你这个爸有多少感情又是个问题。

  徐:一代留学生为了出国,为了追求幸福生活而同时不断地制造着人生的悲剧,这是一个历史现象但却时刻在我们身边发生,这两个悲剧故事里面有什么共性,以及有什么防范的措施?

  俞:这个共性是这样的,刚才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一方出去另外一方没出去,所以在这个前提之下,在两个人出去以前一定要先明白,你为什么要把对方送出去,送出去以后的后路在什么地方。不光是在留学的领域,移民领域也是这样的情况。如果说最后发现,能够预料到的情况之下,出去不是家庭生活幸福和快乐的提升,而是有可能出现破碎,那么,还是应该宁可在中国做一个团聚的家庭,一个在中国奋斗的家庭。

  徐:这里面实际上是一个人生价值的追求,以及我们曾经谈过的人生目标的追求。如果有家庭团聚,大家在一起,那种亲人之间的幸福,每天每日的那种生活的话,他就不会走上这条绝路。

  俞:因为人类的最高理想就是追求幸福、自由和快乐,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宪法的最高理想,也是任何一个社会体制的最高理想。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他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这个家庭之间的和谐、幸福、自由与快乐。

  徐:幸福、自由、快乐,对于个人来说,往往跟爱情,跟家庭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说千万不能因为留学而忘记你的家、你的爱情。

  俞:忘记了人最终追求的东西。到国外以后的留学故事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的离异,实际上也是跟国外的文化环境有关。

  徐:俞老师继续讲下去之前,我想跟我们的观众交流一下。就是什么呢,当你决定留学的时候,一定要把留学的终极目标、你的人生归宿想好。

  俞:其实在爱情方面是挺难想出来,你这个爱情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东西。

  徐:但是学生来找我谈到关于这方面的问题,牵扯到两个人的爱情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和留学选择的时候,我斩钉截铁的口吻是,把爱情放在第一位。

  俞:这个当然是正确的选择,除非他选择的事业有助于爱情的成长,

  徐:而到今天为止,在整个留学浪潮里面,人们往往把出国放在第一位。

  俞:这当然是一个错误的选择,这样一种行为是属于选了毛没有选择皮,选了皮没有选择肉。

  徐:你继续讲出国以后为什么爱情会发生如此强大的变异?

  俞:这个其实在国外还不一定是婚外恋的问题,可能你在国外待得更久,你更加清楚。我来讲我知道的一个故事,我认识的一对新东方的学员是两人一起出去的。一起去以后很有意思的是,这个女的上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校,平时也去打工;这个男的在国内学习一直是非常优秀的,可到了国外以后他没有上学,因为他也是靠探亲出去的。他暂时没有上学,暂时没有找到工作,他也不愿意做一些他认为不该做的工作,比如说去送外卖、洗盘子、帮人扫地、剪草坪。他认为这样的工作很低级,他是用一种中国人的心态对待国外的生存条件。结果他一分钱不赚,靠着女方的奖学金和打工的钱来生活,自己天天在家里搞着自己喜欢的研究。他搞研究还不错,比如说喜欢的不管是文学还是政治,他反正在搞。最后,这个女的就有一种强大的失落感,因为任何女人找任何一个男人,对这个男人表示尊敬或者热爱的原因,是因为这个男人像一棵树,可以耸立在那儿,让她有一点依靠,有一个未来,觉得这个男人能够在别的男人中间,相比之下活得更像个男人,让这个女人在外面因为选择这个男人而有一种骄傲感。如果这种东西没有的话,那么也就是说,她就会失去对这个男人的信心、热爱,或者是对未来的一种期盼。所以在这种生活过程中,逐渐地,这对夫妻不断吵架,不断吵架,吵到最后的结果,很明显,分手了。因为在国外分手比在国内分手要容易得多,也没有居委会的调解。

  徐:单位领导也不能飞过去干涉。

  俞:也没有单位领导去说你要不要离婚,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像这种情况在国外离婚的比例就非常大。

  徐:但是你讲的这三个悲剧故事都是女性离开男人。实际上,只有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能不能讲一个树离藤的故事。

  俞:很有意思的是,在留学生中,如果是男的先出去了,把女的带出去的可能性达到了80%、90%,而女的先出去了把男的带出去的可能性,连一半都不到,而且到了国外以后,女性主动提出离婚的可能性,比男性要高得多。其实这是一个社会现象,并不是一个留学现象。比如说,我观察在中国,我认识的所有离婚和不离婚的朋友,一个典型的特点是,只要女的坚决要离婚没有离不成的,但是男的想要离婚,很难离成。

  徐:关于婚姻选择问题,今天不谈,还是继续讲讲留学生到了海外的爱情生活、婚姻生活。

  俞:我觉得,要在海外维持一个非常美好的爱情和婚姻生活的话,前提条件就是首先有现实的基础,其次是精神上的基础。现实的就是,原则上双方都应该找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至少是男方要找到,而不是女方找到,女方找到当然很好,但是一般来说,很难有这样的。

  徐:从人类学的角度,世界各国的文化都是如此,男人在原始社会需要跟野兽搏斗才能吃到肉。在现代社会里面,在商场、职场的拼搏毕竟是,或者说更多的是男性的任务,这个不存在性别主义,这是一个人类学的基本命题。

  俞:特别是有孩子以后,女人更多的精力放在把孩子抚养长大,对孩子进行最恰当的家庭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上,因此从责任心上来说,女的并不比男的更少,所以男人出去挣钱来养活自己的家庭,女人指导孩子成长,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一个性别分工,不是一个男女不平等的问题。

  徐:这种现象到了海外为什么发生如此的裂变?

  俞:裂变,实际上很简单。外在因素之一,比如说到国外去的时候,男孩去得多,女孩去得相对少,从比例上来说,我个人没有看过统计数据,极有可能是三比一,女孩有竞争优势,那么这样的话,女孩被追求的可能性就比在国内要大得多。

  徐:我不得不讲一个笑话,许多女生来问我,说自己出国以后下了飞机该怎么办。我说只要给学生会发一封信,肯定有七八部汽车来接你,像国宾一样送到学校去。可是如果是男孩子,只能自己打的。

  俞:第二个原因,到国外去的男孩子,不管是结过婚的,还是单身的,已经是一种优势的人群,那么这意味着女孩子选择更优秀男人的机会就比较多,是这样的。在国内是一个小群体,比如说我的老婆认识你,你徐小平比我优秀,但是你原来就是我的朋友,所以我的老婆再去找你的可能性就会少一点。在国内是一个小群体,朋友之间、夫妻之间都变成了好朋友,所以不太容易产生这个男人来了把这个女人给引诱走这样的问题。而在国外,所有的留学生都是来自全国、全世界各地,不光是中国的,所以互相之间没有一个小朋友小圈子的关系。那么当一个优秀的男人出现的时候,这个女人去追求这个男人是没有心理障碍的,所以就更加容易趋向于选择更优秀的男人的这种习惯。

  徐:我归纳一下,传统的经济束缚、责任束缚和道德束缚、社会的压力束缚,到了海外就崩溃了,这个时候人们就需要重建一种新的价值观,重建一种爱情的法则。

  俞:紧接着还有另外一个比较棘手的原因,这是我看到不少人身上体现的,就是说,在国内的时候,比如说某个女人跟某个男人之间的关系,是看上了这个男人的老实、诚恳这种优秀的品德。

  徐:我知道你要说什么,说下去。

  俞:紧接着到了国外以后,因为生存所迫,这个男人能不能维持一个家庭的生存变成了一个最优先考虑的问题,到了国外以后,很多留学生开始衣食不足——当然现在的留学生很多有了奖学金。

  徐:但依然是有生存的压力。

  俞:毕业以后又面临生存的问题,你是失业的还是就业的,就业以后你是拿3万块钱还是5万块钱?那么到最后,女人的选择开始趋向于非常现实化,她选择男人是看这个男人工作是不是稳定,能不能够维持一个家庭的美好生活,而不是说你有多老实,多诚恳,对我有多关怀,在这样一种状态下,这个考虑变成了第二位的考虑。

  徐:在国内的征婚广告,男的往往是身高多少,体重多少,工作什么的,正常收入,但在海外呢,往往是有绿卡,有工作,有稳定收入,身高却是最后再考虑的。

  俞:甚至不提了。确实是这样的,面对现实的压力,进入美国这么一个讲究实际的社会,中国人会非常迅速地变化成一种现实考虑,所以我认识的有一些新东方的女孩子们,到了国外以后千篇一律地由追求理想男人的状态变成了追求现实男人的状态。这个转变,在美国社会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转变。

  徐:这种出国以后改变了的爱情价值观,对于回国以后的女性,有什么意义?就是女性回国以后,两种择偶的观念,对我们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

  俞: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在国内的男孩子,中国现代的社会也在向一个商业化的社会转变,实际上提出的是一个同样的考验。现在你有没有发现,很多女大学生在找男朋友的时候,其实已经不再找校内的男朋友。作为纯粹意义上的这个爱情,也开始分化了。很多大学三四年之间的女学生,我发现她们找的男朋友都是在社会上工作了三年、四年、五年,有了非常好的工作基础,甚至是已经进入白领阶层的男孩子,实际上她考虑的也是一个经济收入和未来的家庭问题。

  徐:谢谢。也就是说,到美国以后,中国的男人女人、男留学生和女留学生,所碰到的爱情观的冲击,实际上这种冲击正在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而且是一种趋向。

  俞:所以这就导致很多大学的男生,也包括部分女生非常的失落。在大学期间已经没法开始写爱情诗歌了,要写的话只能写孤独的吟唱、自我哀怜的诗歌。很有意思,所以现在很多大学生,与我们当初的时候,纯粹追求爱情,只考虑这个人的气质、形象、外表,不去思考这个人背后到底有没有经济实力、财富、地位和未来前途这样的情况已经大大不同了。

  徐:我觉得我们不去评判这个现象,但是爱情从纯粹情感因素变成了综合考虑,这是我们身边的一个现象。那么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如何把握自己的幸福观、价值观,如何寻找你的爱情,这是我们每个人面临的,与其说是选择不如说是挑战。

  俞:我对学生讲过两个要求,第一是任何时刻任何场合,你都不要期待依赖于另外一个人而生存下去,这是最低要求。而第二就是说,你必须要有一种技能、技术和人生理念以及心胸,能够让你自己沉着、自尊。

  徐:这使我想起钱林所著的《留学美国》里面有一段话,这一段话是什么呢,就是说,留学生出国以后,他们的爱情和婚姻就好像面临着一场破坏性实验,每一个人都在美国这座爱情与婚姻的实验场里面经受着剧烈的冲撞、打击和折磨。在这个当中,如果你能够取胜,如果能够维持婚姻、爱情的话,往往是人生境界的升华;如果你失败了,发生了悲剧,那么作为个人来说,一定要重建自己人生的信念,重新找到自己人生的归宿。因为爱情是可能分开的,婚姻也是可以离异的,而你个人追求的理想和幸福是永远不可以放弃的。留学与爱情实际上向每一个在现代社会生活的人提出了一种挑战、一种考验。我们每个人必须对生活中今天和未来的各种各样的变数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各位观众朋友,关于留学与爱情,我们将在下一集《新东方留学咖啡》里面和大家仔细酿制,仔细品尝,并且给你以人生、生命和情感的力量。谢谢大家。
留学与爱情(下)

来源:新东方留学与人生对话  添加日期:2005年4月30日
  

  徐:观众朋友们好!我是新东方的留学咨询者徐小平、徐老师,《新东方留学咖啡》,请你喝一杯。今天我们继续品尝“留学极品咖啡”,由俞敏洪老师继续跟我们阐述留学与爱情。俞老师好,上次,咱们的留学与爱情,更多地讲了婚姻以及留学导致的婚姻裂变,以及这种裂变给中国的男人女人带来的价值观上的深远影响。

  俞:价值观上的深远影响和生活的改变、承受的压力、心态的改变等等。今天,我想主要谈一下,可能更多的是针对一个男人,因为我个人发现,女人在被婚姻、爱情挤压以后,在留学生中间,变异的现象,或者说绝望的现象,相对来说,比男人要少一点。

  徐:上次咱们的留学与爱情的话题,你更多地讲了婚姻以及婚姻的裂变,男人女人在裂变当中价值观的重组,还有生活观念的变化。之所以留学与爱情成为一个话题,因为留学以后,整个生存环境的变化必将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一种根本变化。所以说,上次谈了婚姻,今天我们是不是可以谈谈留学生出国以后个人的心路历程、情感历程。

  俞: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话题。俗话说,在这么一个变动的世界中间,唯一的不变就是变,什么东西都在变化中间。其实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加入WTO等等,中国的年轻人在中国社会已经迎接了巨大的改变。中国留学生一旦进入到了另外一种文化中间,比如说进入到西方文化中间,不仅仅是到美国,还包括到加拿大、英国等等这样的地方去以后,他所经历的变化是更加深刻的。这种深刻不仅仅是文化的不同产生的表面上的这种感觉的改变,而且是一种心灵的改变,尤其涉及到感情生活的时候,会立刻发现感情价值观发生了尽管微妙但却是重大的改变。紧接着中国留学生马上面临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大量留学生在出去的时候都是把男朋友、女朋友放到国内,先自己一个人出去,很少有夫妻双方同一天同一架飞机出去的情况,非常少。那么这样,中国留学生将面临的是直接面对不熟悉的文化、不熟悉的社会,却没有熟悉的朋友。他们迅速进入了一种孤独和寂寞的状态。

  徐:第一个是文化的彻底改变,第二个是人群的彻底改变。

  俞:他这样就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文化、新的人群和新的环境中间。这种改变是非常彻底的,它跟中国原来的人群、环境和文化几乎是完全不同的,那么人立刻就会进入一种孤独和寂寞的状态。

  徐:我这里有一个比方,就好像淡水鱼变成咸水鱼了。

  俞:有点这个意思。

  徐:世界上是有两栖的鱼的。

  俞:但是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鱼本身从生存的角度来说,几千年的进化,它已经非常习惯了。比如说一种鱼,从海水游到淡水去生产,它其实经历了一个非常严峻的过程,产完卵以后,它就死去了,所以这里有一个改变以后能不能生存的问题在里面。人本身的天性是一个群体动物,任何人都必须要有跟人打交道的过程,当他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人群和文化中间的时候,他就不得不开始重组自己的群体。当然,中国留学生在一些国家,比如在美国相对较多,有各种各样的学生联合会能帮助你解决最初的问题,但是你毕竟把原来的社会关系和老朋友都留在国内,包括把你的爱情很多都留在国内。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进入这么一个新的群体以后,你要非常迅速地重新组建自己的一个团队,这可不是一个干事业的团队,而实际上是一个日常交往的、消除自己的寂寞孤独和为自己的未来作准备的友情团队。

  徐:就留学生出国以后,他们在情感孤独这个角度,你觉得有哪些状态,给我们讲一讲。

  俞:这个状态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状态。第一种状态是,很多学生在国内并没有感觉到有自卑感,因为很多学生联系出国之前,都是成绩非常好的,但是到了国外以后,突然会产生一种比较强烈的自卑感。这个自卑来自于几个方面:第一个是语言能力不行,第二是文化不能适应,更重要的是,他发现到了美国大学以后,教授的上课方式和研究方式都不一样了,因此非常难以适应,所以常常在第一学期的时候,有可能从中国的最优等生变成了这里的差生,成绩怎么追赶,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的觉,都有点赶不上。

  徐:留学丧失自信心。第二个呢?

  俞:第二个就是人与人的交往上,因为很多学生在国内是一心一意的学习者,到了国外以后,上课时间其实相对来说非常地少,那么剩下来的就是一起搞研究、一起交朋友的时间。所以如果说你不能迅速组建一个朋友团队的话,就会出现非常强烈的孤独感,随之而来的就是会产生一些各种各样的心理毛病,特别是如果再加上学习成绩赶不上,这种孤独感就会加深,慢慢就会形成幽闭心理。

  徐:自卑感加孤独感,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幽闭心理。

  俞:第三个是爱情跟不上,所谓爱情跟不上就是人在内心深处一定也有一种空虚,既不是说上学,也不是说跟朋友喝啤酒就能够解决的,而是内心有一种真正想要表达的话语要跟人说。比如说像第一眼看上去以后这种fall in love的感觉,这样的话,这种东西你要表达。

  徐:简单说,留学往往失去了爱情的基础。

  俞:最后的结果只有两个方法来解决,第一是通过越洋电话,跟留在国内的爱人不断通电话,通电话其实有问题,就是无法及时沟通,电话通得久了,实际上感情会变得越来越淡薄。这是必然产生的,不管你爱情有多么深厚,不管现在通讯有多么发达。现在通讯的发达反而减少了人持久的思念感。咱们中国的久别胜过新婚这样的感觉在留学生中反而不存在。为什么呢,因为你天天通过电话线,天天say I love you。情人之间的话是有限的,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是双方痴迷那些话语而已。如果像古代那样,通一封信要过两个月才能传到你手中,你读了以后可能会热泪盈眶。但是现在每天写一封E-Mail,写到20封的时候,你就发现很无聊了,不管你感情多深刻,都很无聊了。因此这个时候产生了另外一种空虚,需要找另外一个人倾诉,这种想要填补空虚的心理是很有意思的状态。

  徐:完蛋了,自卑感、孤独感、爱情的失落感,最后还要情感的新鲜感,既然受这么多折磨,为什么我们还要留学呢?

  俞:其实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所有的人留学追求的目标是一个人生的更高境界,这个更高境界包括事业上的、专业上的、爱情上的、婚姻上和未来上的。

  徐:谢谢。留学目的我们已经谈过了,俞老师讲讲如何应对这些事情。

  俞:这些事情的应对需要一个过程。首先,中国的学生要学会的是有一种个人感。这个看上去跟刚才我们讲的是自相矛盾的,但是个人感意味着个人自立和独立的这样一种精神。

  徐:你能用英文表达一下吗?

  俞:Individualism,所谓的“个人主义”,比如说美国家庭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从十二三岁的时候就让他们出去打工劳动。他们告诉孩子说,你二十二岁大学毕业,我们父母就不可能再给你提供任何经济上的帮助,但是他毕竟养成了这样一种自立精神。

  徐:这是中国学生缺少的东西。

  俞:比较缺少的,因为他在中国的时候,有很多感情依赖,比如说依赖父母的感情,依赖朋友的感情,依赖中国的小团体的那种群体感情。到了国外,所有这些依赖一下子没有以后,个人能够自立起来是非常重要的。

  徐:前几天我跟我的一个很近的亲戚对话,她的孩子大学毕业了,想跟我联系,居然每次都要问他的母亲可不可以。我告诉她,你这个儿子这样下去不可能有一点出息。这个我也不想谈,但是我想谈的,就是你说的,Individualism,个人自立的精神。

  俞:我打一个比喻,比如说,如果你在地平线上是一棵草的话,是没有人能够看得见你的,而且可以踩着这棵草走过去。但是如果你是地平线上的一棵树的话,自然有人会看到你,而且自然有人会走到你的身边来。所以我觉得留学生首先应该把自己在中国是地平线上一棵草的感觉,变成到国外以后在地平线上是一棵树的感觉。

  徐:所以这么说来有两个含义,第一是中国学生的种种孤独感、必然的孤独感,其实背后还有一个深刻的因素,我们自己心理上的准备不够。

  俞:只有心理准备够了,你才能够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

  徐:一种心理上的缺失。

  俞:心理上的缺失。另外一种就是学生不管进入哪种文化中间,产生的困难或者是自卑,或者是群体没有组建起来这种状况,你要认为这是一种完全正常状态,在经过时间推移以后,你一定能够组建起来。另外在这个时候,你一定要有一种信心,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低,不要把自己看得太无助,太愚蠢。其实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并不在乎你是什么样的人,很多人只在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所以你只要认为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出去能给自己建立一种自信和自立的概念的话,那么极有可能在别人的眼光中你就是一个自信和自立的人。

  徐:这样你是不是提出第二个命题,第一个是自立,第二个是自信,这个confidence。

  俞:第三就是要学会交流。实际上,你找很多男朋友或者女朋友谈话的时候,你不一定非要抱着找某个女孩子,我就是要找她,跟她成为女朋友这样的关系,或者是女的找男的就要成男朋友这样的关系。因为你一旦这样想以后,就会形成障碍,障碍就是你总会想:如果我找她做我的女朋友,她会对我怎么看。我在大学的时候就从来没谈过恋爱,因为我在大学的时候,每次想要去找某个女孩的时候,我就想她会对我怎么看,比如长得很难看、知识不够、普通话说得不好、英语水平又差了什么的。你这么给自己定位以后,其实就不可能去找了。这种东西就导致了我缺乏跟女孩子的交流能力。如果我把她当作一个普通朋友看的话,我走上去就跟她交流,哪怕我暴露全部的缺点,因为我并没有抱着要让她爱我的目的,或者我要娶她这样的概念,心理自然就放松,放松以后你就自然表现真实的自己,其实这样对方更加容易接受你。人的感情有的时候就像火山一样,当源源不断地把岩浆吐出来的时候,这个火山是安全的。比如说我们到夏威夷群岛去看那个火山的岩浆流出来,你不会害怕这个火山会突然爆发,因为它源源不断地把岩浆吐出来。但是,比如说美国的火山爆发的时候,有很多人在几十公里之外看火山爆发,最后谁都没有预料到,火山的爆发是摧毁性的力量,因为已经一百年没有爆发了,结果爆发以后周围上百公里的地区的人、物、房子和车都被摧毁得一干二净。

  徐:同学们,为了您和他人的幸福,让心中爱情的岩浆早日爆发,因为这是交流能力在爱情中的实际应用。

  俞: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其实不一定是爱情,而是说情感方面的,这样的话你更容易被别人所接受。

  徐:你讲的这个我比较有感触,当然我已经过了这个年龄了,但是我经常看美国电影,看到这样的故事。中国电影绝无仅有的,就是这个电影,这个场景,就是鼓励男孩子跟女孩子讲话,去讲话,然后各种各样的幻觉,各种各样的音乐,最后走到女孩子面前讲话的男孩子,往往剧情就朝着这个男主角成功的方向发展,幸福的方向发展。如果走到面前又过去了,那么这个男孩子往往是电影里面的一个loser,一个失败者。这个实际上是什么呢,在中国学生的心灵当中,包括25年前俞老师在北大,都是心灵全部爆发你知道吧,最后心灵障碍被烧灼。

  俞:我来讲两个例子你可能明白,一个例子是说,在美国某个名牌大学,绝对世界一流的大学,中国有个留学生,当时还是学得非常好的专业,这个专业出来找工作,即使不毕业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可后来他自杀了。自杀的原因,后来分析的结果是,其实他的成绩没有成为第一名是非常次要的原因,当然他的成绩在国内是第一名,到了国外变成了中流水平,但是这个中国留学生是能够承受的;后来他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身边没有朋友可以出去喝酒聊天,身边更没有女朋友可以跟他交流感情。一个人到了25岁以后,如果没有男朋友可以聊天,没有女朋友可以交流感情的时候,他心中的郁闷就一定会越来越多。

  徐:深海难活。

  俞:其本身心胸也会变得越来越狭窄,他越看周围的人越觉得可疑,越觉得不能跟他们交流,最后他就形成一种心理疾病。

  徐:学习效率肯定下降。

  俞:学习效率下降,成绩就变得一塌糊涂,结果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后他从教室里的窗户中跳出去,自杀了。对于像我们这样经历过人生各种各样的苦难或者是折磨的人,咱们肯定是很简单的一个想法,我实在在这个大学呆不下去了,背着个书包去流浪,也比从楼上跳下来要好。

  徐:防止留学咖啡变成俞老师个人的苦水,所以我们继续谈留学与爱情,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出国留学以后的心灵历程。那么俞老师,心灵开放指的是解决方案,留学与爱情,在这里我们讲对自己的爱,对友谊的爱,对爱情的爱和追求。由于文化的突变和生存环境的突变,造成了学生的自卑感、孤独感、爱情和友谊基础的突然失落、感情断裂。你提出了几个改变这种状态的方法,第一个很精彩,你提出来要加强individualism,这个不太好翻译,个性主义、自我独立感。

  俞:自我独立感,自我坚强感。

  徐:然后第二个是一种自信心,自信心就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都要永远正确把握自己。那么第三点是加强交流,我觉得非常精彩,对于学生来说有巨大的帮助。是不是具备了这些东西,就能够征服留学所带来的情感的失落?

  俞:部分意义上可以做到了,但是重要的是这些东西能转化成你个人的力量。这种力量能让别人看到,这样你就能够取得不管事业上的还是爱情上的成功。这里我补充讲一个故事,有一个男孩子把女朋友带出国去,女朋友是通过探亲出去的。这个男孩子本身在一个比较好的学校学习,但是本身长得比较难看,也比较矮小。

  徐:有难看的男孩子吗?

  俞:他自己这么认为,他自己写的。如果一个男人能讲出这样的话: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的时候,这个男人其实是非常自信的。但是一般的男的会说我长得那么矮小,长得挺难看的,我能不能找到女朋友,就会犯这样的嘀咕。男人犯这样的嘀咕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但是他一定要经过这样的犯嘀咕的过程,最后用某种事业心和他的精神气质补充起来,你才会感觉到他是一个特别不错的人。

  徐:你知道为什么“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能够流行吗?因为作为中华女性的一个象征的邓丽君有一首歌叫《恰似你的温柔》。

  俞:我把刚才那个故事讲完,后来这个男孩特别爱自己的事业,特别喜欢做自己的专业。他的女朋友探亲以后没有学业,又总是感觉这个男孩子不太照顾她,因为他只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这个女孩子由于周围追求她的人很多,所以非常迅速就被别的男孩子吸引了,最后这个女孩子就开始跟别的男孩子谈恋爱,实际上是婚外恋。但是这个做实验的男孩子知道以后,采取了这样一种方式,可能是因为自卑,也可能是因为宽容,他并没有追究这个女孩子的行为,而是采取了另外一个相反的方式。这个男孩子每天晚上做完实验回去,发现女孩子还没有回家,他就煮一碗热面条,在家里等着这个女孩子。女孩子回来以后,任何时候这个男孩子都不问她干吗去了,只说面条还是热的,你可以马上吃。这个场景持续了大概半年左右,这个女孩子最后终于发现别的男孩子尽管长得英俊、潇洒和高大,但是从整个一辈子的生活和情感来说,她发现实际上这样的一个矮小但是充满关爱的,又有着自己事业的男孩子才是自己真正可以爱的对象。这个女孩子终于又回到了这个男孩子的身边,而这个男孩子从来就没有问过这个女孩子半年之内到底每天出去干什么了。后来这个女孩子再也不以跟这个男孩子一起去聚会为耻辱了,原先这个女孩子不愿意跟这个男孩子出去,一出去,女孩子高,男孩子矮。这个男孩子当初在中国追这个女孩,就是因为坚韧不拔的追求,才把这个女孩子追到手的。由于他是到国外名牌大学去读书,所以这个女孩子愿意跟他出去,但是出去以后女孩子被解放了,所以很自然地就会被别的男孩子吸引。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回归的过程很有意思,后来这对中国夫妇,就是男孩子矮、女孩子高,男孩子自己觉得丑,女孩子觉得自己很漂亮的这对夫妇,最后男孩子由于靠自己的事业心,靠自己的关怀,靠自己的宽容,特别是靠我刚才说的——这个男孩子尽管矮小,但在地平线上已经变成大树的这样的一种姿态,赢得了这个女孩子的真正的芳心。

  徐:但是问题是她为什么不找一棵比她高的树?

  俞:这棵树不仅仅是外表上的,还有精神气质上的。实际上从精神气质和对事业的追求上看,这个男孩已经变成了真正的一棵大树了,所以自然就把这个女孩子重新吸引回来了,而且这个男孩子从心底里是真的深爱这个女孩子,所以对这个女孩子的一切行为他都原谅,最后的结果很有意思,他们被某个中国留学生团体评为中国留学生十对最佳夫妇之一。

  徐:讲这个故事你想宣扬什么东西呢?

  俞:我讲这个故事宣扬两个东西,第一就是作为一个男人,如果说你在感情失落的时候或者被人抛弃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用各种极端的手段把这个爱情抢回来,或者说为这个爱情失落自杀或者痛苦,都是没有意义的。

  徐:惩罚对方和自己。

  俞:因为中国留学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男孩子拿支枪就把女孩子给毙了,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这是没有意义的。既牺牲了他人的生命,也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而且对你人生的前途、未来没有任何意义。第二,作为一个男人,要想重新赢得自己的真正爱情,不管是原来那个女人的,还是另外一个女人的,你自己必须先自立起来,有事业心,有宽容精神,有这种关怀精神,更重要的是有对自己的坚定不移的信心,相信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躺着是一座山,站着是一棵树的这样的感觉。

  徐:对于爱情的挫折,或者甚至是欺骗,采取第一种态度是宽容;第二种态度是自强。我想这个就比较深刻了,因为这是一个现实,对所有人都有一种启发作用。

  俞:心态失衡了以后不应该采取一些不正确的极端手段,比如说自我封闭、自杀或者是他杀、把别人给弄死的这样的行为。

  徐:留学生在海外这样的事情并不少,所以根据对话,我想观众们应该理解得比较深刻。实际上,虽然我们需要爱情和友谊,但是幸福实际上来自于内心深处,来自于你自己的自信、独立和开放,而不来自于他人的施舍。

  俞:另外,最后一点,就是要给自己一点时间,给自己一点空间。即使你处在最痛苦、最绝望的境界的时候,如果你把时间拉长,给自己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话,那么最后成功和活动的余地就会非常大。

  徐:《新东方留学咖啡》,留学与爱情,我想俞老师已经给我们讲到了在生命里最艰难的时刻你应该采取的一种人生态度,这个远远超出了留学的范畴,事实上是我们整个生命过程当中都一直必须遵循和追求的一种境界。谢谢各位观众,谢谢俞老师,下次留学咖啡我们继续品尝。

留学的风险管理

来源:新东方留学与人生对话  添加日期:2005年4月30日
  

  徐:观众朋友们好!我是新东方的留学咨询者徐小平、徐老师,《新东方留学咖啡》请你喝一杯。今天我们继续品尝新东方留学极品咖啡,由新东方创始人、董事长俞敏洪老师来和我们谈谈留学的一些重大话题。俞老师,你好!

  俞:小平你好!又见面了。

  徐:我们今天要谈的话题是留学的风险管理,这是一个新概念,能不能首先给我们定义一下这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做“留学的风险管理”?

  俞:其实说到底就是如何防止留学的盲目性。很多人留学,咱们前面也谈过这样的话题,都是带有盲目性的。因为别人留学所以我留学;因为觉得美国国家好,所以我留学;因为我要让自己家里人看得起,让社会看得起,所以我留学。

  徐:因为很多人留学成功了,所以说我也要去留学。

  俞:这个很像很多人看到别人炒股票也去炒股票一样,可你并不懂得股票市场的风险,结果呢,最后别人是赚钱了,你却把钱赔进去了。

  徐:有哪些风险,给我们讲讲,暴炒“留学股”?

  俞:这个其实比较简单,首先我们谈到的是留学的真正的目的问题。任何人做任何一件事情,他的基本前提条件都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品质能有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财富能够进一步的积累,或者自己的一辈子有更长远的打算。那么对于留学来说,其实那是一种投资,是金钱的投资、时间的投资、精力的投资,甚至有的时候是整个家庭幸福和未来的一种投资。

  徐:我们投资的目的是想要得到什么样的回报,能不能给我们用一句话说清楚?

  俞:首先要鉴别的是投资和下赌注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很多人留学实际上是在下赌注,而不是在投资。

  徐:投资与赌博,这个我们听俞老师有什么高见,请慢慢道来。

  俞:这个很简单,因为投资的概念是你有一种计算,对未来也有一种比较明确的期盼,而且是在你本身预料到,靠你自己的努力,或者是某种方法能够取得成功的前提下,你才会把这个东西投进去。那么赌博呢,是一种偶然的机会,也就是说你的成功是一种偶然,比如说在赌场上你出了10块钱,有可能会赢回100块钱来,但是你也可能会把10块钱输得精光。但是对于留学的投资来说,如果你把它作为一种赌注的话,不仅仅是你会把原来的输得精光,会有倒赔的问题,它比赌场还要有风险,如果你不计算好的话。

  徐:能不能这样讲,赌博靠的是比率、几率;那么投资呢,靠的是一种计算,而我们不能把留学变成一种赌博。

  俞:不能把留学变成赌博,也就是说对于你投进去的金钱、时间和精力,是要与你未来得到的一种交换来计算的。

  徐:而且你必须要有把握。

  俞:当然不能说是绝对把握,而是相对把握。这个前提很简单,我给你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你有8万美元,那么你投到哈佛大学去读两年工商管理硕士,和你把8万美元存在银行每年拿一定的利息都同样可以使你生存下去,那么我想任何一个人都会选择把这8万美元投到哈佛大学去,去换取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哪怕只是一张文凭。因为尽管你好像已经丢了8万美元,但是这张文凭本身加上哈佛大学两年的经历可以换取你以后每年8万到10万美元的工资,因此这种交换是合算的。

  徐:这是一种investment。

  俞:对,investment。但是也有很多人自己有了钱以后,其实并没有到哈佛大学读书的资格,但是他觉得只要把钱投到出国上就行。比如说通过某个中介公司就花掉很多钱,之后去了一个烂校,这个烂校出来以后又找不到工作,自己感觉好像是留学了,可最后结果就是那个换回来的文凭一钱不值,其最后的结果是文凭不值钱,又找不到工作,所以那个钱是打水漂了,这就是投资失败。

  徐:作为学成归来的人的价值也就不高了。

  俞:他就没有价值了。

  徐:我这里有个比喻,这就好像是在股市牛市的时候,抓住一只股票就投进去了,而根本没有分析个股一样。

  俞:是,就是这样的一个概念。那么即使是有的人到哈佛大学去也会出问题。比如说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他本身的个性其实不适合去学工商管理,他的个性比较内向,不善于跟人打交道,善于一个人默默地做事情,但是他最后去了哈佛。可能他没有认识到:并不是进哈佛工商管理学院的人,就算每个人都经过严格考核,也并不是去了就能成功的。根据概率统计的话,在任何一个领域中,成功人士的比率一般都是20%,而80%的人一般都是随大流的人,或者是相对平庸者。

  徐:也包括哈佛吗?

  俞:包括哈佛,这个统计数据是带有某种精确性的。

  徐:不过哈佛的平庸毕竟是哈佛的平庸。

  俞:对对对,当然哈佛的平庸比其他的平庸可能更加好一点,但是不管怎么说也还是平庸啊。

  徐:你说说这个朋友的情况。

  俞:我这个朋友,因为他有过工作经验,自己写的个人自述,写得非常好,结果他去了哈佛工商管理学院,也从哈佛毕业了。结果毕业以后找了一年的工作都没有找到,理由是他的交流能力不行,表达能力不行,所以很多大公司都不敢用他。最后他回到中国,自己开了一个公司,结果开得也相当失败,弄了两年以后,把钱都赔进去了,最后又回美国去了。
  
  徐:我理解你的意思。

  俞:也就是说,即使你是在哈佛工商管理学院毕业,如果在投资以前你没对自己的能力、倾向、爱好以及潜能作一个计算的话,那么这个投资也是一个非常冒险的投资。

  徐:投资一支股票要分析它的各种各样的数据、各种各样的情况。那么投资留学,你能给我们归纳一下,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风险管理?

  俞:这个投资其实不仅仅是一个钱的问题,我刚才说过了,还包括时间、精力。那么这个投资,第一,就是你要分析自己的终身爱好,就是说你去学的专业到底是不是你终身想要研究的那个专业,只要是你终身想要研究的专业,那么一般来说都能够出成就,因为你有一种爱好。我来讲一个例子,我有个同学搞了一个中国现代人物研究,他就研究了其中的一个人物,他是出于个人爱好研究的,但是从这个人物升华开来,他就对整个中国现代史进行了研究,现在变成了一个对这个人物和中国现代史研究的专家。他总共研究了大概10年左右,等于是把他所有的精力、时间都投在这个领域中了。最后有一年美国召开现代史研讨会的时候,他就去作了一个主题发言,发言以后下面有个教授上来拥抱他,他觉得很奇怪,问这个教授怎么回事。这个教授回答他说,他研究这个人物也研究了30年,没有人去交流,因为对一个美国人来说研究一个中国人物更加孤单,所以他没有交流研究这个人物的心得体会。看到中国有这么一个学者,有这样的一个爱好,所以非常地兴奋,进而要求我这个朋友留在美国继续作这个人物的研究和中国现代史研究。这个朋友现在已经在美国的某个大学成了副教授,拿到了四五万美元的年薪,而且工作很稳定。既不受电脑技术进步的影响,也不受伊拉克战争的影响。

  徐:对,好,留学的风险管理第一项是留学是不是你真正想做的事情。

  俞:你哪怕坚守贫困,也愿意为这个东西献身。

  徐:那是一种献身和使命感,那么第二个管理的思路和角度呢?

  俞:第二个管理的思路,实际上就像丘吉尔说的一句话,他的意思是说做你喜欢做的事情是没有用的,你必须学会喜欢你所做的事情。

  徐:这句话跟刚才那句话是不是有冲突?

  俞:这就是为什么刚才把它放在第一点。第二点,很多人实际上是开始学会了喜欢自己所研究或者所做的领域以后,才做出成就来的。

  徐:喜欢了才做很难。

  俞:先是喜欢了你才要做,那么也可能尽管你起初不喜欢,但是你必须在后来学会喜欢。因为人生中的很多东西并不一定是完全靠你自己选择的,特别是当你年轻的时候,有很多人,你的父母、老师以及社会因素在帮你作选择。

  徐:有点绕口,先是做你喜欢的事,但是这个事未必真的就能做,真的有前途,那么最终我们是要做一件什么呢?做一件也许我们不喜欢的事,但是你要做,你要喜欢去做你要做的事。

  俞:前提条件是,这件事本身对你的未来肯定会有好处,对社会会有好处。我以我个人的例子就可以说明,其实我本人并不喜欢英语,我学英语并不是因为我喜欢英语而学的。

  徐:俞老师无意吐真情。俞老师不喜欢英语,大家记住了。

  俞:前提条件很简单,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来说,英语不可能是我的一种爱好,但是呢,我当时努力学英语的前提条件是要考大学。

  徐:你指的是小时候?

  俞:我能够参加高考,我能够避开数学的障碍,通过自己的英语学习,最后终于考上了北大,通过办新东方,我最后终于真正喜欢上了英语。有的时候一件事对你的未来、前途、事业、家庭和金钱都有好处的话,那么这件事情不是说你从心底里喜欢了你才去做。比如说你喜欢抽大麻,你天天抽大麻那就麻烦了,因此你学会喜欢你做的这些事情,前提条件是因为对你的未来有好处,

  徐:对,从而你就爱上这件事情了。

  俞:这个其实包括男女关系,一见钟情是有的,但是非常少见的。人与人的关系也是这样,比如说我们两人之间的感觉,就是我通过对你一点点地交流,通过我对你思想的感受发展起来的。我们俩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你肯定不一定会喜欢我,但是我会喜欢你。对于我们来说,只是通过思想交流这种方式慢慢地熟悉和喜欢,通常是通过慢慢熟悉对方的气质、精神状态、感觉,觉得对方跟自己能够相契合,能够谈得来,能够有思想互动,能够走到一起。

  徐:先互相考验对方的气质和品位,慢慢喜欢对方。

  俞:那个倒不一定。因为其实,比如说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你一开始愿意接近的这个东西,其实相对来说就有了一种吸引力。但是做任何一种事情做下去的时候都有一个问题,很多事情刚开始做你觉得容易,做到一定地步你会觉得很难,因此你就开始不想做。其实这里面有一个临界点你必须突破的问题,比如说背英语单词,你背到100个单词会很好背,但是背到1000个的时候,把1000个单词同时记住,你会觉得很难,因此你可能放弃不再背英语单词。但是如果你坚持下去,顶过去了,最后你就会学会背英语单词,比如说我就开始学会了喜欢背英语单词。对于任何一个工作也是这样的,不管你刚开始进入这个工作是一种什么态度,但是做到一定程度你要想把这个工作能力拔高,对它的钻研深入的话,一定要付出精力、劳动和汗水的。

  徐:留学的风险管理。实际上讲到这里,我来归纳一下,很精彩。一开始确立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又要是你喜欢的目标,是使你有激情的目标,那么你就要为了这个目标死而无悔地去做,这是第一;第二呢,刚才引用了丘吉尔的话,或者你说的,要学会爱你做的工作,当你做这件工作时,无论一开始喜欢不喜欢,一旦这个对你的前途、对你的成功或者就业吧……

  俞:对未来的成功就业有好处的时候。

  徐:有意义的时候,你就要爱着这个东西去做,带着激情,带着激情和爱把这个做好。是吧?刚才我还要纠正一下,俞老师说他不喜欢英语,原来是小时候,这一点我能理解,因为小时候俞老师不仅不喜欢英语,甚至国语也不喜欢,他喜欢家乡话。风险管理还有什么?

  俞:第三个就是说成本计算。很多人因为在国内受到挫折,或者觉得在中国对社会某些东西看不惯,尽管也有一份很好的工作,还有一个很好的家庭,他依然去留学了。这里面很多人是一种冒失行为,他没有进行一种成本交换的计算。

  徐:成本计算,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概念。《新东方留学咖啡》请你喝一杯,请和我们慢慢品尝。讲一讲成本计算,留学的成本计算是一个什么概念?

  俞:这个概念也不难,你要投资做一个生意的时候,比如说你投进去一万元人民币的时候……

  徐:这个好算,就不要算了,问题是留学怎么计算成本?

  俞:留学计算成本也比较好算,其实由于现在信息比较发达,比如说你现在在某家公司工作,你的工资比较不错,比如说有1万元人民币一个月,因为你周围的朋友等等出去留学了,因此从面子问题考虑你也要出去留学,这样的计算方法就是一种错误的计算。你的计算该是什么呢?应该考虑到你出去留学的专业回来以后能不能比你现在的工资更高,而且你还得计算出来,你去的那个专业是自费留学还是奖学金留学,这里面也有一个成本高低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你现在从你这个工作岗位上继续往前走,走了两年到三年,最后工作经验的积累,加上你对这个领域的熟悉,极有可能到最后拿的工资会比你留学以后回来接着干这份活拿的工资还要高。

  徐:我打断一下。这里面俞老师提出一个精确的公式,就是留学的机会成本的计算是,首先是对你的工资作未来三年到五年的预算;第二是你的职业发展。

  俞:职业发展,还有事业发展,这里又可以以我个人的例子来说明问题。1994年年底的时候,我拿到了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个时候我已经办了新东方学校。当时的新东方学校只有2000人左右的规模,因此国外的奖学金和录取通知书对我来说是极其有吸引力的。这个时候我作了个计算,并不是当时当地的计算,如果当时当地计算,我到1995年去美国的话,我就能拿到比如说2万美元、3万美元的奖学金,那等于二三十万元人民币,而当时在新东方,其实一年下来我的净收入到不了这个数。那么我看的是,如果把新东方干下去,对我的未来有好处:第一,锻炼我的办学经验;第二,这个事业中断了可惜,我比较热爱这个事业;第三,凭借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的计算,我觉得干两年到三年以后,会有很高收益,那时候即使自费我也有足够的钱到哈佛大学读书。因此这样一计算以后,一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对我来说就不再具有吸引力,所以我作过这样的成本计算以后,把那个大学的通知书给拒绝了,才有了新东方的今天。

  徐:这就是在3年至5年之内你留学能达到什么境界,不留学能够达到什么境界,这个境界特指的是你在职业场上,或者你的,我不想说在生意场上,但是在事业场上,这么一个比较,一般的人确实不会这么思考的。

  俞:这里面就有了一个冷静判断的问题。因为人比较有从众心理,人家怎么样我就怎么样,所以我个人的感觉是,这里面涉及一个人的眼光,非常重要。还有一种成本计算尤其是有家庭以后,家庭成本的计算,除非你有这样的能力在你留学的时候,把你的老婆孩子同时都能够带过去。

  徐:但是还有老公呢?

  俞:如果老婆出去也要能够把老公带过去。

  徐:配偶子女都能够带过去。

  俞:你必须先计算好了,否则的话,有一半以上的情况是某一个人出去以后,跟这边的家庭关系会出现破裂的情况。

  徐:我跟俞老师曾经谈过,留学的情感问题,留学的婚姻危机,那么留学的风险管理里面包含一个重大的风险因素,就是家庭风险、爱情和婚姻风险。

  俞:这个风险其实非常大,因为根据统计比例来看,有一半留学家庭因为留学的问题,最后破裂掉了。

  徐:可以说到今天为止,我碰到的学生基本上都不把这个作为风险,因为未来在召唤你。

  俞:如果说纯粹是恋爱,作为一种经历,没有结果是可以的。比如说统计数据表明,大学生谈恋爱,100对有90对最后是分手的,结婚的就三五对,还有一半最后又离婚了。所以说在这个前提下,恋爱本身是一个过程,一种体验过程,对感情的体验过程,有结果更好,没有结果也不会带来太多的后遗症。但是婚姻就不一样,结婚以后一般会有孩子,会有家庭,如果最后因为留学,家庭破碎了,而且你又觉得不合算,你在国外拿到的文凭就是以牺牲自己的幸福为代价的,或者是牺牲孩子的幸福为代价的。这个对一般人来说,最后即使你国外留学成功了,都有可能产生一辈子沉重的心理负担。

  徐:现在许多学生,特别是恋爱中的学生来找我的话,我都问这个对象是不是你真想跟她结婚,以这个为依据。留学的风险管理在这一块其实很好做,要么带着你的girl friend or boy friend一起走,要么就是除非你有把握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带她走,否则不要分开太长时间。这是我对我的学生的一个极大的忠告。

  俞:对,是这样的。由于现代社会跟古代社会不一样,就是相守终生这样的誓言,其实已经变成一种比较陈旧的话语方式了。

  徐:风险管理现在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是做你热爱的事情;第二个是热爱你做的事情;第三是测算机会成本,从职业上推算三五年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第四是生活成本、生活的风险。其他还有没有小的方面?我觉得基本上就这些东西了。我在这里忍不住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女孩子,只有二十八九岁,要出国,疯狂地要出国,我总觉得有问题,最后我告诉她,出国回来的话她的收入绝对不会比现在高。那个时候她已经三十二三岁,还是单身,我就帮她作了一个风险计算,结果发现在职业上,留学不如不留学。那么她到底要追求什么呢?最后我发现她有一种盲动心理,而且盲动心理的根源是她其实在追求个人的发展。

  俞:其实这就是你提出的一个概念,叫做“留学集体无意识”。

  徐:但是就这个女孩子来说,我发现有一个什么问题呢?驱动她要留学的,虚荣倒是其次的,主要是内心深处对于女性个人发展的追求。留学的最高境界可以说就是追求个人的发展。我跟她分析到最后,发现她不仅个人的发展没有发展起来,她连动物的发展也没发展起来,也就是说成熟以后基本的东西都没有充分展示。这个比较复杂,还真是一言难尽。

  俞:很多人其实没法对自己作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因为想留学的人群一般都是相对来说比较冲动的人群,就是20岁到3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比较多。

  徐:寻求个人的发展,我是特指一些高层次的东西,精神的、理念的、思想的东西,但是这个女孩子和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相比,在许多地方还不如人家。比如说晚上9点钟,妈妈就要求她必须准时回家,不回家就要挨打,她那种最基本的东西都发展不了,这个例子涉及到吸引异性的能力、处理两性关系的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人际关系的能力全在她父母的控制中被扼杀了。

  俞:这个例子实际上是中国家庭传统文化的问题。如果是把你刚才那个例子引申出去的话,会有这样一个严重后果,像这样的女孩子,她会不顾一切代价出国,目的不是为了自己的前途,而是为了摆脱生活的束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