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卢刚事件说起 | |
来源:新东方留学与人生对话 添加日期:2005年4月30日 | |
徐: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新东方的留学咨询者徐小平,《新东方留学咖啡》请你喝一杯。今天我们继续品尝新东方的极品咖啡,来到我们播音室的是新东方创始人、董事长俞敏洪。 徐:俞老师你好,代表观众再次欢迎你来到我们现场,我和俞老师将在今后的节目里,讲述一连串在海外的留学生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往往反映了留学生活的辛酸苦辣、悲欢离合,也反映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生赴海外寻求生存、寻求发展、寻求梦想的那些血与泪的故事,还有我们未来的留学生能从中得到什么。好,俞老师,我知道你今天要跟我们讲卢刚的故事,刚才我们大家已经看到了有关卢刚故事的资料片,就卢刚的故事你在新东方也讲过无数遍,你是什么时候听说这个故事的? 俞:我记得好像是在1990年,发生这个事情的时候,中国的媒体也作了报道,当时这个故事在海外的留学生中和在中国大学生中引起了非常巨大的反响,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引起了中美关系的某种微妙变化。 徐:应该说是紧张,因为在与中国的教育合作中发生这样一起恐怖的事件。 俞:当时大家都担心美国的大学从此就不要中国留学生了,后来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美国的大学采取了自己的处理方式,认为这只是一个个人事件,卢刚不代表所有中国留学生的行为和形象。我记得第二年在美国的大学,又重新录取了卢刚那个专业的学生去上学。 徐:事实上,当时受害者的一个家属就发表了媒体演讲,他说这是个人的行为,不代表中国留学生的整体行为,这个事情实际上是一个悲剧,但是事隔十几年,我们作为一个中国的留学培训机构来谈这件事的时候,你认为它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并且对我们未来的留学生有什么样的教育意义? 俞:任何一个故事如果放到历史中去看的话,实际上都是不过时的,之所以说它不过时,是因为直到今天为止尽管没有发生过像卢刚那样,先把别人杀掉,再杀掉自己这样的绝对绝望的事情,但是在北美,在哈佛、耶鲁这样的学校都有中国学生依然处于绝望之中,甚至哈佛大学也有中国学生自杀的行为出现。 徐:好,《新东方留学咖啡》,今天是一杯悲剧苦咖啡,留学与自杀,或者留学与绝望,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给这个话题命题? 俞:这个命题我觉得比较简单,如果从去留学的目的到对于未来的生存设计,再到个人的心态心理调整,作好充分的准备,就能防止像卢刚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或者说,防止某种自杀情况的再次发生。 徐:但是你想想,现在你有一个朋友,奋斗好几十年,比如说二三十年,然后全部的希望放在天文学上,但是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没有一分钱,家里也回不去,亲人又期待,而且自己的竞争对手又上去了,你觉得他应该怎么办? 俞:从教育体系讲起,比如说,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在美国的美国人,他到进了大学学了一个专业,最后会因为这个专业出来找不到工作而自杀的事情发生。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说美国的孩子选专业是自主选的,也就是他自己去选这个专业的时候,他对于这个专业已经认同了,是他个人的喜好,是他愿意一辈子去搞这个专业的时候才去选的;第二个是说,对于美国人来讲,毕业以后去找工作,去寻求一个工作,如果找不到,再去寻求另外一个工作。那是一个常态。他从初中开始就出去打工,做过无数的不同的工作。所以到了大学如果他发现他学的专业出来以后找不到工作的话,他会比较灵活地改变方向,或者去临时找一份工作,等到专业有希望了再回来,或者他会改变专业方向再去学一个专业。对于美国人来说,他同时学两个专业,学两个本科,甚至是一个硕士完了再去学另外一个硕士,实际上是一种常态。 徐:那么对于中国人有什么不同呢? 俞:这个不同在于,中国人从小被灌输的理念就不同。比如说首先是中国对孩子的未来目标、方向的灌输是比较单向性的。在进大学以前,中国的父母只是告诉孩子们要进大学,所以说孩子进大学要学什么,对于孩子来说,不是孩子思考的问题,跟他的爱好是没有关系的。到孩子们填大学志愿的时候,实际上他们填什么专业,也只是根据自己选这个专业是不是能进这个大学来决定的,而不是说我喜欢这个专业,所以我要进这个大学。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他去北大,是学生物还是学物理不考虑,他只是考虑我能不能进北大,而不是我对这个专业喜欢不喜欢,所以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些孩子进入大学以后,他们突然发现,自己所学的这个专业可能是自己不喜欢的,但是由中国教育体制决定的,学生在大学内部改变专业是很困难的,所以孩子们不得不坚持到底。另外中国孩子还有一个倾向,进了大学以后,他会从两个方面来考虑问题,第一个是我毕业以后,比如在中国干什么;第二个是我在进入大学第一年开始,就想着要出国,那么他就会考虑这个专业对于出国是有好处的,而不是说对于我的人生发展是有好处的,所以很多孩子像你刚才说的,盲目去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等等,因为这些专业比较好出国,比较好拿奖学金。 徐:实际上卢刚在遗书里面就这么写了,他说我们这些人从小到大就按照父母的意志、学校的愿望,一直在学着一个自己不知道出来以后有什么前途、有什么出路的专业,学到这么大,最后发现走投无路,没有希望,他甚至责备了自己的父母。我在90年代读这个故事的时候,认为卢刚这个家伙他不应该再责备其他人,但是按照你的说法,他的悲剧是不是在他进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导火线? 俞:他的责备是有道理的,但是到最后卢刚的错还是在他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你进大学的时候都是自己的选择,而你到美国去,当时也只是因为这个专业好拿奖学金的话,那么到了美国以后,美国的文化教育体系已经非常明了地摆在你面前,这个时候涉及到的是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如果卢刚在美国有强大的应变能力,比如说他发现自己的这个专业未来找不到工作,迅速改变专业,这在美国是有可能的,或者说即使他毕业以后,发现找不到工作,那么他也不应该迁怒周围的老师和自己的同学,而更应该去思考如何在美国这个社会进行生存。比如像你说的那样,改学电脑,对于他来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徐:《新东方留学咖啡》请你喝一杯,这个咖啡由苦变甜,也就是说,当你遇到人生的绝境或说困境的时候,不要迁怒于他人,也不要迁怒于过去,要根据现在的形势,分析一下你到底应该怎么办,那么卢刚应该怎么办,听俞老师继续讲下去。 俞:因为你迁怒于他人和迁怒于过去的行为,实际上都是一个人无能的表现,是一个人逃避现实,尤其是不把眼光看向未来的一种表示。任何一个人成功的基础是承认过去、接受现实,在现实的基础上,你再考虑我的未来怎么走。俗话说人不能钻牛角尖,其实卢刚在那一刻钻了牛角尖了,比如说当时他要遇到你跟他聊聊可能就不会那样了。 徐:但是很可惜,当时新东方还没有诞生,我也在美国,考虑是不是要改行学天文学,因为我搞音乐也没有出路。 俞:但是至少你没考虑要不要自杀,对不对?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人的个性问题,就是说一个人遇到一个问题之后,有的人个性是往牛角尖钻的,他不去思考有没有别的路,有的人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排解自己的郁闷去寻找自己的出路,不管是自己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东西,他如果知道这是一个对自己生存有好处的东西,那么他至少首先会去做。比如说我以你为例吧,你也有郁闷的时候,在国外也有找不到工作的时候,但是呢,你在那个时候,所写的歌词和歌曲,到现在依然在新东方被千百个学生所传诵,而实际上那个时候是生命的一种积淀,这个积淀到了一定的程度,它会厚积而薄发。卢刚当时其实有很深厚的知识积淀,有很深厚的基础,在美国已经是博士毕业了这样的一个状态,那么这个状态如果用到了一个思维正确的人身上的话,他未来的前景是非常好的。比如说他在做出愚蠢行动的1990年,尽管当时中国也处于某种不明朗状态,但实际上中国的经济走势在80年代已经开始非常明确了。尽管当时中国的发展状态还不像今天这么特别明朗,也不像今天经济增长速度这样快,吸引这么多人——今天留学生回国创业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明朗的趋势——但是他应该知道整个世界技术大趋势的发展,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在美国已经开始出现了。对于他来说,有那么一个深厚的知识基础,改学电脑是易如反掌的,因为说到底,学科不同理相同,隔行不隔理。 徐:你比方说物理学博士要改行做电脑多容易啊。 俞:对,他可以改行做电脑,也可以改行做别的东西,他甚至可以不改行继续做下去。比如我有朋友在美国也是学物理的,最后也成了物理学的教授,在美国不是也挺好的吗?因为物理学作为一个基础理论科学对世界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他缺乏的不是做这个东西的能力,他缺乏的是耐心地等待和观察,以及对未来自己生命走向的预测能力,缺乏的是这方面的东西。 徐:枪声已过,血痕已消,当我们穿过历史的迷雾来看待这件事的时候,视线就很清晰,在令人惋惜的同时,觉得事情是如此地简单。根据你刚才所讲的,我来给听众归纳一下,就是在求学的道路上,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心态,在求职过程中要有根据市场变化来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竞争能力的心态,以及遇到绝境、遇到痛苦的时候,能够具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健康的心理结构、强有力的心理能力和健全的人格。那么卢刚的死、卢刚的悲剧,你觉得这样的事情还会再次发生吗? 俞:我觉得会有可能发生,因为现在中国的教育体系没有根本的变化,比如说刚才我讲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未来得具有选择专业的能力和方向,就是说现在的孩子还是做不了主的,或者说大部分做不了主;第二个是说,从小培养孩子怎么做人怎么做事的态度是不对的,因为他现在所做的就是成绩第一名,完了考大学,这就是孩子的目标。具体的工作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这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没有作过设计。 徐:刚才讲了选择专业的自主权,然后是做人做事的心态,第三个就是求职就业的观念和意识。 俞:求职的观念或意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其实变化也不大。你可以发现中国的大学生毕业以后,有很多人是找不到工作的,但是他们并没有改变能力。比如以我为例,我学了某个专业找不到工作,如果按我现在的心态,我就可能从扫地做起了,或者是从某一个尽管我没学过,但是我能做好的事开始做起了,逐渐地有一种良好心态,把小事做成大事,这样你积累了一部分工作经验,积累了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在这几个前提之下,你的积累深厚以后,你转换工作就极其容易,你回到自己想学的专业方向去做,也可能会变得容易,就是说三百六十行其实行行相通。中国学生现在的求职心态,是找不到工作,或者说找不到自己认为是好工作的,他要不就继续读研究生,要不就是在家里待着,要不就是绝望了,或者出国;他选择的道路,就变成了从出国,到待在家里,或者去考研究生,其实都不是积极的心态,都不是积极的道路,都是想要逃避自己过去20年或者是22年所养成的某种弱点,或者面对事件的能力。 徐:那么什么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俞:积极的人生态度就是一种勇于跳进自己基本上能够把握的这个世界的态度,而且这个世界你不跳进去你是把握不住的,就像你要想学会游泳的话,你不跳进水里是学不会的。 徐:这个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俞:这个世界就是面对像中国现在这种就业大开放的局面。实际上你会发现中国有一个非常稀奇古怪的现象:一方面大量的工作职位人才十分短缺,一方面很多人不愿意去做工作,或者说这个工作找不到人。比如以新东方为例,咱们昨天刚刚讨论完中高层管理干部的职位,空缺多少。 徐:主要是找不到人才。 俞:但是最后结果是,能适合到这个职位上来干的人,在我们可见的范围内很难找到。 徐:为什么有大量的人又找不到工作? 俞:大量求职者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就是他们实际上在找的时候,他们的职业生涯、经历感受,包括对人生的感悟都达不到招聘单位对那个职位的要求。因为我是一个工作过来人,所以比较了解对职位的要求的意义,很多老板在招人的时候,他不仅仅是招你的专业知识,他是在招你的敬业精神,招你的勤奋,招你的对未来的人生的设计,招你对这个公司的价值体系是不是认同,他在招的是这些东西。 徐:甚至有招你的应变能力,挑战挫折应战竞争的时候的那么一种心态。 俞:这个绝对是所有成功人士的认识,是看这个人能不能跟另外一个人合作,或者能不能把这个人放到手下来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 徐:好,《新东方留学咖啡》,我们的咖啡由甜变烫,渐入佳境,虽然卢刚事件是一个悲剧,我们愿卢刚事件当中的受害者包括卢刚本人灵魂安宁,但是俞老师,卢刚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自杀的,那么我们的话题自然而然讲到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上来,而这个就业问题又浓缩着中国教育的许多问题,你作为一个教育者,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想问你的是,你能为这个状况除了在这儿说以外,还能做些什么改变吗?因为当一个人走到你面前,你恨不得打她,或者恨不得吻她的时候,你知道恨和爱,都希望她能成功。 俞:对,有的时候,就是我常常说的一句话,很多人的状况是自己有了一个致命的缺点和缺陷以后,其实自己不知道,旁边的人是清楚地知道的。比如说,你跟我在教学生的时候,一定碰到同样的一种状态,就是这个学生坐在你面前,你就觉得这个道理很浅显,你就跟他讲了,你就希望他能够接受,能够懂,但是你发现他最后就是没法接受,就是没法懂,这个实际上比较悲惨。比如说,卢刚的重要的问题,除了刚才我们讲到的那些原因之外,还来自于个人心胸的问题,比如说他面对他的同学找到了工作,而他失去这个工作以后的一种心态问题,可以说是一种妒忌心,也可以说是一种心胸狭窄,也可以说是一种被别人拿到了一种好东西以后的报复心理。他就没有想到,所有这一切的失去,可能只是他以后人生辉煌的一个台阶,他要迈过这个台阶了,是一个动力,之后他就可能走向一个新的台阶。其实原来我也有这种心态,比如说原来我的同学朋友出国了,包括你出国了,我在中国心里是很苦涩的,比如说我的很多同学出国回来看望老同学的时候,他们都不来看我,我心中充满了怨恨,后来我就发现,这种苦涩和怨恨构成了我后来出来下海做新东方,就是拼了百分之百努力,把新东方做成的一个动力;到后来新东方做成了以后,我这样的苦涩和怨恨消失了,随着你们的回来,我就感觉到自己尝到了一种成功合作的甜头,但是更重要的是我有一种心态。我发现,假如你是地平线上一棵小草的时候,你是没有理由要求别人在遥远的地方看到你的,即使别人走到你面前把你踩在脚下了,这也是因为你是一棵小草,并不是这个人要故意踩你。但是呢,如果你是地平线上一棵树的时候,最后人们自然会在遥远的地平线之外就能够肯定你,并且可能你就会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把这些人吸引过来,至少你能为一些过路人,提供一片太阳底下的阴凉,人应该有这样的一种心态,以后你就知道任何一种失败的苦涩,极有可能是你长成大树的肥料,如果有这样一种心态——我觉得,如果卢刚当时也是这样一种心态——他就不会自杀,他知道这一切只不过是他生命走过二十多年以后遇到的一个小小的困难而已,他要想到以后会有更大的困难,而且每一个困难只会使他变得更加高大,只会使他变得更加完美。实际上说到底,就是你找不到工作在大学毕业后失业了,你背上包袱去流浪对你来说也是一种选择,说不定还像三毛一样写出了《不要问我从哪里来》这样美好的歌曲。实际上就有一些中国名人,最初因为没有工作,或者流浪,或者甚至遭到挫折,最后成就了这个人。比如说你到今天为止对人生,对就业,对中国学生的前途有这么深的感悟和指导,实际上来自于你自己过去做了那么多的学生工作,在国外最底层打过工,之后回到中国以后从零开始创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最后说到底,你谈到的所有的感悟都是你自己的感悟,我谈到的所有的思想,也都是我自己做事情带来的思想;你在家里坐在房间里,你是得不到一份好工作的,得不到一份好心情,也得不到一份好的前途,也得不到别人尊重的,因为你没有理由坐在房间里要求别人来尊重你。 徐:俞老师,本来我还想说很多东西,归纳什么提升什么,但是我觉得没有必要了。我还想最后问一个问题,造成中国学生整体困境的因素很多:社会、家庭、学校、个人,你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你觉得你能做些什么,或者你希望在这些中间发生一些什么变化,当然我们已经做了一些事情,但是你还有什么愿望? 俞:我觉得就是几个方面,中国政府和我们个人能做的事情,第一就是在整体上,中国政府的教育体系,应该更多地往让学生更多选择的方向发展。我们可以不一下子改革中国的教育体系,因为中国有中国的现实情况,但是比如像高考这样的事情,如果你一年给学生三次、四次比较严肃的高考机会,在现在电脑技术都比较发达的情况之下是非常可行的。 徐:好像去年开始有了两次,尽管不成熟但是已经开始了。 俞:我的感觉是应该有三次、四次,比如说学生可以从三到四次中间选择自己考得最优秀的那次成绩,来联系自己想要去的大学,至少高中生的自杀比例就会下降。第二是进了大学以后,中国应该逐渐实现像美国那样的,前两年学生更多地学基础课,有两年的时间,通过对大学文化的认同、对大学的感悟,到最后再来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这样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他有可能还会改变,但是毕竟他会认真地做下去。比如像你原本学的是音乐,现在变成人生咨询,尽管你保持了对音乐的爱好,但是它们不冲突。我认为,前面那个专业也是现在很好的铺垫,音乐使你很有激情。第三就是我们这些中国人,我们这些做了一点教育的人,对于推动中国学生的心态、中国教育体系、教育模式、教学理念的发展,应该尽可能多做一些工作,新东方其实一直在做这些工作,比如说现在新东方从中小学开始做起,一直到培训教育。 徐:从中小学开始具体讲一讲是什么意思? 俞:实际上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新东方前年就开始在江苏省扬州市建了一所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也就是小学一年级到高中的一个教学体系,其目的就是想在那儿建立一个培养孩子的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考试教育和英语教育的场所。我觉得中国学生如果能有一批人做一个实验,能把中国学生的考试教育——因为这个是避免不了的——加上他的心理教育、素质教育能力完美地结合起来,这个教育绝对不是道德老师、政治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理论,而是必须进行很多实践工作,就像上商学院要用案例来分析某个情况,那么我觉得对于孩子的心理教育、素质教育是需要用具体的实施方案才能够完成的,所以一定要有一个实验场所。我在扬州实际上把它当作一个实验场所,比如我们扬州学校有农场,是一个要让学生养猪、种菜的地方,还有攀岩设备和其他的一些设施,让孩子去锻炼勇气和勇敢精神,让孩子养成一个自由奔放的个性,所以校园区的整个绿地面积、山山水水都涉及到让孩子能有开放个性,下课了可以到处跑跑的这样一个构想。 徐:自由的、奔放的、开放的个性,也许这样的学生,将来也会遇到失业,也会遇到竞争,但是至少不会成为卢刚这样的人。 俞:其实在我的设计中,就专门设计了一门课叫做“孩子失败课”,培养孩子失败了以后无所谓,并且在失败后可以继续努力的这样一种精神。比如说我自己的例子,我跟我女儿下棋的时候,刚开始每次都让她赢,她就很高兴,但是有一次我把她给赢了,她就不高兴了,不下了。我就把她叫过来,说这是一个常态,告诉她你赢了,爸爸继续跟你下,爸爸也很高兴,相反你输了,你就不跟爸爸下了,你就不高兴了,所以呢,你跟我这样的交流是不平等的,你这个心态是不对的。你输了,也应该高高兴兴地跟爸爸下,否则的话,爸爸以后输了就不跟你下了。通过这样的说服教育,孩子就明白了,输赢是一种常态。我觉得如果咱们从小学开始,对孩子培养输赢是一种常态的概念,在这样一种常态之下,继续鼓励他往前走的话,这个孩子就很正常,而不是说,老师一、二、三、四、五、六、七排完名以后,一提你这个不行,孩子就真的不行了。那些老是考第一、第二名的孩子,你老鼓励他行行行,最后他到社会上一旦遇到挫折,他就真不行了。卢刚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旦遇到挫折他就彻底不行了。 徐:好,俞老师,我稍微归纳一下,也许这个不能够改变中国教育现状,但是至少你梦想从扬州新东方这个地方,来创造一种新型的人类,一种新型的教育。 俞:这只是一个实验,至于说他对中国教育能不能带来影响,实际上是一个未知数。 徐:这就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俞:另外一点就是,中国现在有成千成万的大学生和年轻人已经走向社会,但是带着过去教育体制留下的后遗症:个性不那么张扬、开放,这样一种缺陷。我觉得,所有的大学生,不管是出国的还是不出国的,都要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之后培养自己比较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的话,就是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会处于自杀或他杀这种状态。 徐:卢刚的事件是一个悲剧,尽管事件的发生有种种偶然的、巧合的历史原因,但实际上还是整个教育背景所造成的一个悲剧。 俞:是这样的,可以说事件发生的原因是永远不过时的,我们追究这些原因,要尽可能把引发这些事情的原因给它根除掉,而不是说这个事情已经过去10年了,我们就可以不再管它了。 徐:谢谢俞老师,忌妒是一种力量,绝望是一种力量,悲伤也是一种力量,但是呢,化悲痛为力量。这个力量如果用于追求辉煌、追求成功,你就能成为一个巨人;如果用来追求一种毁灭,追求一种破坏,你就成为一个罪人。《新东方留学咖啡》我们就喝到这里,下次再见!谢谢俞老师。 |
留学与爱情(上) | |
来源:新东方留学与人生对话 添加日期:2005年4月30日 | |
徐:观众朋友们好!我是新东方的留学咨询人,徐小平、徐老师,《新东方留学咖啡》,请你喝一杯。今天我们继续向您奉献新东方的极品“留学咖啡”,由新东方的创始人、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来讲。俞老师,你好,今天的“咖啡”可能有点甜,也可能有点酸,因为今天的命题是留学与爱情,为什么会有留学与爱情这个话题? 俞:这个道理很简单,根据统计的数据,至少我知道的,中国留学生谈恋爱的和结婚的加在一起,如果是到了国外以后,分开的比例大概是70%左右。这里面涉及到了很大的一个命题,也就是说,留学生很多时候出国是为了爱情的完美,或者是向对方显示自己在某方面很出色,想稳固爱情,而其最后导致的结果反而是爱情的消失,常常是这样。 徐:为了赢得芳心或展示雄心而留学,结果呢,却得来一个破碎的心。有一本代表作我十分推崇,《留学美国》,最近出了新版本,是关于美国留学的,我觉得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书,全是写的这些方面的悲剧。 俞:其实在现实中间也能看到这样的悲剧,从国内到国外。我举两个例子,国内的例子,一个我亲眼看到的例子,新东方的一对学员,其实非常地相亲相爱,那么出于留学更加省钱的考虑,双方商定让女孩子先出去,出去以后男孩子通过探亲的方式出去继续留学,这样至少可以省下一大笔联系留学的费用等等,而且避免很多在出国中间的手续和麻烦。那么这个男孩子就全力以赴地工作,把自己的工资全部用来支持这个女孩子学托福,GRE,最后再留学。后来这个女孩子真的成功了,进入了美国的某一个学校留学,在出去以前两个人还结了婚,因为他出去探亲的前提必须是夫妻关系,不能是男女朋友关系。但是他们这个爱情在国内的时候到底有多么深厚,多么巩固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反正我不知道,最后出现的一个结果至少出乎了、大大出乎了这个男孩的意料之外:这个女孩子到了美国以后,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之内,在美国找了一个新的男朋友。当然还有各种因素,比方说,在国外碰到的这个男孩子比国内这个男孩子优秀得无话可说,人家当然是跟更优秀的男孩子走;还有一个因素,女孩子可能到那儿以后忍受不了那样的孤独和孤单,男女都一样,周围总要有各种各样的朋友。只要女孩子长得外表不错,就会受到各种各样男孩子的追求,那么自然有的时候会抗不住。所以尽管这个女孩子和这个男孩子之间有一种恩惠关系,但是最后这个女孩子还是跟国外的男孩子好了。她跟国内的男孩子说:咱们俩尽管已经结婚了,但是咱们算了,因为你在国内,我在国外。可是国内这个男孩子还一心一意等着这个女孩子把探亲表发过来,然后出国去探亲。其实这个男孩子也作了一些准备,出去以后他也准备自己留学,他只是想更加方便一点。这个男孩其实已经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并不是说把这个女孩子先送出去是错误的,而是说他想依赖这个女孩子来为自己的前途加一个筹码。当一个男孩依赖一个女孩子的成功来为自己的成功加筹码的时候,其实把自己已经置于一种非常危险的境地。这个危险的境地并不是说女孩子不可靠,而且说作为一个男的,他自身的自立能力和精神已经失去了,而且最后的结果是比较悲惨。悲惨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说这个男孩子,后来就没有办法到美国去了,因为那个女孩子拒绝给他发探亲表。结果这个男孩子痛苦得要死,因为觉得这么一个纯洁的爱情,他对女孩子如此地一心一意,全部付诸东流。所以这个男孩子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好活的了,结果跑到我这儿来说他要自杀,号啕大哭,而且我劝了他半天都不管用,最后也只能把他送走,因为我生活中常常能碰上这样悲惨的学生故事。所以后来呢,我就把这件事其实给忘了。但是过了一年多以后,我突然接到电话,这个男孩给我打电话说,我就是那个想要自杀的男孩,我就问他是哪一个。 徐:他怎么了呢? 俞:他说他现在拿到了美国某一个著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说,很奇怪,你怎么就拿到了这个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你不是要自杀的吗?他说后来回去想想以后,他觉得自己自杀了不划算。既然这个女孩子如此地忘恩负义,他准备到美国去把女孩子给杀了再自杀。这种心态挺可怕,但是很有意思的是,由于这样的一种情况,他到美国去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奖学金出去,所以他就拼命地考托福和GRE,结果不到5个月的时间考到了两门高分,考完以后,联系美国的大学,结果居然拿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大学的奖学金。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心中的那种苦涩、悲伤、愤怒,逐渐转化成了一种平和的和对那个女孩子的怀念,而且后来就想通了,觉得这个女孩子在那边其实很正常,这就是生命,这就是生命中的起伏和生命中的沧桑。实际上,后来这个男孩子去了美国以后,我还问过他,我说你还想把她杀了吗?他说我肯定不会了。到了美国以后他还去找了那个女孩,请她一起吃饭,聊天,又变成了好朋友。当然这个时候他们不是男女朋友关系,后来这个男孩子给我写一封E-Mail,中间有一句话让我特别地感动。他说我发现经过这件事情以后,我从一个男孩变成了一个男人,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其实很深刻,男孩没经过世面,经受不住打击,而作为一个男人,脸上会出现皱纹,脸上会出现沧桑,但是他的心理成熟了。 徐:真是一个无法喝下去的咖啡,因为这个里面包含人生的因素和感悟太多太多,我想调侃都没法调侃了。 俞:其实很难调侃。我跟学生常常讲,按照统计数据,全世界有30%的夫妻是离婚的,在中国留学生中间有60%—70%的人到了国外都是分开的。既然有这么大的一个群体数字在这儿,其实你就不应该感到悲伤,你应该看到这是一个正常现象。但是任何一件事情落到个体身上的时候,个体的感情和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哪怕是一个再广泛的事情,落你身上以后,因为你个人感情投入和感觉不一样,所以导致生命的体验和体会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爱情方面也是一样的。有的人在爱情上变得坚强,有的人就变得失落,最后自杀了。 徐:有人在失恋的时候变得更加坚强。 俞:其实我跟学生说过一句话很有意思:在这个世界上,你永远都在一种选择的状态中,而且你不可能避免选择。当你选择一种幸福的时候,有的时候幸福背后隐藏着的是一种痛苦。比如说你选择恋爱的时候,其实你就在选择失恋,因为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恋爱一次,就一辈子恋爱下去了。当你失恋的时候,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对待生活?比如说,前两天在北京的某个大学,有个学生就从12楼跳下来了,就是因为失恋,那是很不值得的。 徐:留学与爱情,实际上应该改一个题目,叫留学与破碎的爱情,以及如何对付人生出现的这种情感危机。俞老师,留学与爱情实际上是这一代留学生里面每个人几乎都碰到过的问题,所以继续跟我们阐述。 俞:那么我再来讲一个国内的故事,跟刚才的故事有点相近。我有一次在马路上走,碰到一个满头白发的中年男人,拉住我的手开始流泪,吓了我一跳,我以为是精神失常的。但是后来发现,他是个新东方的学员,其实只有35岁。为什么满头白发呢?跟刚才那个故事是一模一样的,他的老婆出去以后,就不让这个男人出去,最后又把儿子给接出去了,因此老婆儿子全部在国外,这个男的一个人在国内。这个男人英语的水平非常糟糕,考了八次托福居然没考过去。老婆不愿意给他发探亲表,他为了想见儿子,拼命考托福,结果考了八次没考过去,35岁的时候满头白发,看见我以后满眼的泪水,弄得我特别难过。他说,俞老师,你救我一命,你就告诉我一条出国的捷径,什么方法,你只要把我弄出去,我一辈子给你做牛做马都行。我说我是没有这样的办法的,生命只有靠你自己支撑。你为什么不可能找到适合你的办法,比如你的英语学习不行,你就想办法在国内闯一番事业,如果你是个男人的话,你只要有一个事业感,有成就感,你有财富的话,美国大使馆就不会给你拒签。你去做生意也可以去看望你的儿子啊。可结果是他的老婆到那边以后,连他的儿子都不让回来。他思念他的儿子,思念他的老婆,但是八年了,就是见不到。 徐:这个人除了出国以外,他的人生出路应该是什么呢? 俞:他的人生出路就有两个嘛。第一个就是说,在国内想办法,凭着男人的这种勇气来创造一番自己的事业,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通过这个工作,哪怕去出差,那样也可以出去,而且能获得一份真正的爱情。那么第二个实际上是变成一种被动的生活状态,如果他一直处于那种想考托福却不断失败的这种失败者的心境的话,他只能等待他的儿子长大以后回来看望他了。而他的儿子长大以后能不能回来看他还是个问题,因为从小被带出去到儿子18岁回来认你这个爸,到底跟你这个爸有多少感情又是个问题。 徐:一代留学生为了出国,为了追求幸福生活而同时不断地制造着人生的悲剧,这是一个历史现象但却时刻在我们身边发生,这两个悲剧故事里面有什么共性,以及有什么防范的措施? 俞:这个共性是这样的,刚才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一方出去另外一方没出去,所以在这个前提之下,在两个人出去以前一定要先明白,你为什么要把对方送出去,送出去以后的后路在什么地方。不光是在留学的领域,移民领域也是这样的情况。如果说最后发现,能够预料到的情况之下,出去不是家庭生活幸福和快乐的提升,而是有可能出现破碎,那么,还是应该宁可在中国做一个团聚的家庭,一个在中国奋斗的家庭。 徐:这里面实际上是一个人生价值的追求,以及我们曾经谈过的人生目标的追求。如果有家庭团聚,大家在一起,那种亲人之间的幸福,每天每日的那种生活的话,他就不会走上这条绝路。 俞:因为人类的最高理想就是追求幸福、自由和快乐,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宪法的最高理想,也是任何一个社会体制的最高理想。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他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这个家庭之间的和谐、幸福、自由与快乐。 徐:幸福、自由、快乐,对于个人来说,往往跟爱情,跟家庭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说千万不能因为留学而忘记你的家、你的爱情。 俞:忘记了人最终追求的东西。到国外以后的留学故事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的离异,实际上也是跟国外的文化环境有关。 徐:俞老师继续讲下去之前,我想跟我们的观众交流一下。就是什么呢,当你决定留学的时候,一定要把留学的终极目标、你的人生归宿想好。 俞:其实在爱情方面是挺难想出来,你这个爱情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东西。 徐:但是学生来找我谈到关于这方面的问题,牵扯到两个人的爱情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和留学选择的时候,我斩钉截铁的口吻是,把爱情放在第一位。 俞:这个当然是正确的选择,除非他选择的事业有助于爱情的成长, 徐:而到今天为止,在整个留学浪潮里面,人们往往把出国放在第一位。 俞:这当然是一个错误的选择,这样一种行为是属于选了毛没有选择皮,选了皮没有选择肉。 徐:你继续讲出国以后为什么爱情会发生如此强大的变异? 俞:这个其实在国外还不一定是婚外恋的问题,可能你在国外待得更久,你更加清楚。我来讲我知道的一个故事,我认识的一对新东方的学员是两人一起出去的。一起去以后很有意思的是,这个女的上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校,平时也去打工;这个男的在国内学习一直是非常优秀的,可到了国外以后他没有上学,因为他也是靠探亲出去的。他暂时没有上学,暂时没有找到工作,他也不愿意做一些他认为不该做的工作,比如说去送外卖、洗盘子、帮人扫地、剪草坪。他认为这样的工作很低级,他是用一种中国人的心态对待国外的生存条件。结果他一分钱不赚,靠着女方的奖学金和打工的钱来生活,自己天天在家里搞着自己喜欢的研究。他搞研究还不错,比如说喜欢的不管是文学还是政治,他反正在搞。最后,这个女的就有一种强大的失落感,因为任何女人找任何一个男人,对这个男人表示尊敬或者热爱的原因,是因为这个男人像一棵树,可以耸立在那儿,让她有一点依靠,有一个未来,觉得这个男人能够在别的男人中间,相比之下活得更像个男人,让这个女人在外面因为选择这个男人而有一种骄傲感。如果这种东西没有的话,那么也就是说,她就会失去对这个男人的信心、热爱,或者是对未来的一种期盼。所以在这种生活过程中,逐渐地,这对夫妻不断吵架,不断吵架,吵到最后的结果,很明显,分手了。因为在国外分手比在国内分手要容易得多,也没有居委会的调解。 徐:单位领导也不能飞过去干涉。 俞:也没有单位领导去说你要不要离婚,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像这种情况在国外离婚的比例就非常大。 徐:但是你讲的这三个悲剧故事都是女性离开男人。实际上,只有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能不能讲一个树离藤的故事。 俞:很有意思的是,在留学生中,如果是男的先出去了,把女的带出去的可能性达到了80%、90%,而女的先出去了把男的带出去的可能性,连一半都不到,而且到了国外以后,女性主动提出离婚的可能性,比男性要高得多。其实这是一个社会现象,并不是一个留学现象。比如说,我观察在中国,我认识的所有离婚和不离婚的朋友,一个典型的特点是,只要女的坚决要离婚没有离不成的,但是男的想要离婚,很难离成。 徐:关于婚姻选择问题,今天不谈,还是继续讲讲留学生到了海外的爱情生活、婚姻生活。 俞:我觉得,要在海外维持一个非常美好的爱情和婚姻生活的话,前提条件就是首先有现实的基础,其次是精神上的基础。现实的就是,原则上双方都应该找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至少是男方要找到,而不是女方找到,女方找到当然很好,但是一般来说,很难有这样的。 徐:从人类学的角度,世界各国的文化都是如此,男人在原始社会需要跟野兽搏斗才能吃到肉。在现代社会里面,在商场、职场的拼搏毕竟是,或者说更多的是男性的任务,这个不存在性别主义,这是一个人类学的基本命题。 俞:特别是有孩子以后,女人更多的精力放在把孩子抚养长大,对孩子进行最恰当的家庭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上,因此从责任心上来说,女的并不比男的更少,所以男人出去挣钱来养活自己的家庭,女人指导孩子成长,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一个性别分工,不是一个男女不平等的问题。 徐:这种现象到了海外为什么发生如此的裂变? 俞:裂变,实际上很简单。外在因素之一,比如说到国外去的时候,男孩去得多,女孩去得相对少,从比例上来说,我个人没有看过统计数据,极有可能是三比一,女孩有竞争优势,那么这样的话,女孩被追求的可能性就比在国内要大得多。 徐:我不得不讲一个笑话,许多女生来问我,说自己出国以后下了飞机该怎么办。我说只要给学生会发一封信,肯定有七八部汽车来接你,像国宾一样送到学校去。可是如果是男孩子,只能自己打的。 俞:第二个原因,到国外去的男孩子,不管是结过婚的,还是单身的,已经是一种优势的人群,那么这意味着女孩子选择更优秀男人的机会就比较多,是这样的。在国内是一个小群体,比如说我的老婆认识你,你徐小平比我优秀,但是你原来就是我的朋友,所以我的老婆再去找你的可能性就会少一点。在国内是一个小群体,朋友之间、夫妻之间都变成了好朋友,所以不太容易产生这个男人来了把这个女人给引诱走这样的问题。而在国外,所有的留学生都是来自全国、全世界各地,不光是中国的,所以互相之间没有一个小朋友小圈子的关系。那么当一个优秀的男人出现的时候,这个女人去追求这个男人是没有心理障碍的,所以就更加容易趋向于选择更优秀的男人的这种习惯。 徐:我归纳一下,传统的经济束缚、责任束缚和道德束缚、社会的压力束缚,到了海外就崩溃了,这个时候人们就需要重建一种新的价值观,重建一种爱情的法则。 俞:紧接着还有另外一个比较棘手的原因,这是我看到不少人身上体现的,就是说,在国内的时候,比如说某个女人跟某个男人之间的关系,是看上了这个男人的老实、诚恳这种优秀的品德。 徐:我知道你要说什么,说下去。 俞:紧接着到了国外以后,因为生存所迫,这个男人能不能维持一个家庭的生存变成了一个最优先考虑的问题,到了国外以后,很多留学生开始衣食不足——当然现在的留学生很多有了奖学金。 徐:但依然是有生存的压力。 俞:毕业以后又面临生存的问题,你是失业的还是就业的,就业以后你是拿3万块钱还是5万块钱?那么到最后,女人的选择开始趋向于非常现实化,她选择男人是看这个男人工作是不是稳定,能不能够维持一个家庭的美好生活,而不是说你有多老实,多诚恳,对我有多关怀,在这样一种状态下,这个考虑变成了第二位的考虑。 徐:在国内的征婚广告,男的往往是身高多少,体重多少,工作什么的,正常收入,但在海外呢,往往是有绿卡,有工作,有稳定收入,身高却是最后再考虑的。 俞:甚至不提了。确实是这样的,面对现实的压力,进入美国这么一个讲究实际的社会,中国人会非常迅速地变化成一种现实考虑,所以我认识的有一些新东方的女孩子们,到了国外以后千篇一律地由追求理想男人的状态变成了追求现实男人的状态。这个转变,在美国社会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转变。 徐:这种出国以后改变了的爱情价值观,对于回国以后的女性,有什么意义?就是女性回国以后,两种择偶的观念,对我们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 俞: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在国内的男孩子,中国现代的社会也在向一个商业化的社会转变,实际上提出的是一个同样的考验。现在你有没有发现,很多女大学生在找男朋友的时候,其实已经不再找校内的男朋友。作为纯粹意义上的这个爱情,也开始分化了。很多大学三四年之间的女学生,我发现她们找的男朋友都是在社会上工作了三年、四年、五年,有了非常好的工作基础,甚至是已经进入白领阶层的男孩子,实际上她考虑的也是一个经济收入和未来的家庭问题。 徐:谢谢。也就是说,到美国以后,中国的男人女人、男留学生和女留学生,所碰到的爱情观的冲击,实际上这种冲击正在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而且是一种趋向。 俞:所以这就导致很多大学的男生,也包括部分女生非常的失落。在大学期间已经没法开始写爱情诗歌了,要写的话只能写孤独的吟唱、自我哀怜的诗歌。很有意思,所以现在很多大学生,与我们当初的时候,纯粹追求爱情,只考虑这个人的气质、形象、外表,不去思考这个人背后到底有没有经济实力、财富、地位和未来前途这样的情况已经大大不同了。 徐:我觉得我们不去评判这个现象,但是爱情从纯粹情感因素变成了综合考虑,这是我们身边的一个现象。那么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如何把握自己的幸福观、价值观,如何寻找你的爱情,这是我们每个人面临的,与其说是选择不如说是挑战。 俞:我对学生讲过两个要求,第一是任何时刻任何场合,你都不要期待依赖于另外一个人而生存下去,这是最低要求。而第二就是说,你必须要有一种技能、技术和人生理念以及心胸,能够让你自己沉着、自尊。 徐:这使我想起钱林所著的《留学美国》里面有一段话,这一段话是什么呢,就是说,留学生出国以后,他们的爱情和婚姻就好像面临着一场破坏性实验,每一个人都在美国这座爱情与婚姻的实验场里面经受着剧烈的冲撞、打击和折磨。在这个当中,如果你能够取胜,如果能够维持婚姻、爱情的话,往往是人生境界的升华;如果你失败了,发生了悲剧,那么作为个人来说,一定要重建自己人生的信念,重新找到自己人生的归宿。因为爱情是可能分开的,婚姻也是可以离异的,而你个人追求的理想和幸福是永远不可以放弃的。留学与爱情实际上向每一个在现代社会生活的人提出了一种挑战、一种考验。我们每个人必须对生活中今天和未来的各种各样的变数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各位观众朋友,关于留学与爱情,我们将在下一集《新东方留学咖啡》里面和大家仔细酿制,仔细品尝,并且给你以人生、生命和情感的力量。谢谢大家。 |
留学与爱情(下) | ||||||
来源:新东方留学与人生对话 添加日期:2005年4月30日 | ||||||
徐:观众朋友们好!我是新东方的留学咨询者徐小平、徐老师,《新东方留学咖啡》,请你喝一杯。今天我们继续品尝“留学极品咖啡”,由俞敏洪老师继续跟我们阐述留学与爱情。俞老师好,上次,咱们的留学与爱情,更多地讲了婚姻以及留学导致的婚姻裂变,以及这种裂变给中国的男人女人带来的价值观上的深远影响。
|